赤峰在历史上可能属于哪个朝代?为什么?

文明人26385666


赤峰在哪?

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9个地级市之一,驻地松山区。赤峰为红山之意,蒙古语“乌兰哈达”,因城区东北部赭红色山峰而得名。赤峰市位于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毗邻,东部与内蒙古通辽市相连,西北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交界,是内蒙古榜首人口大市,内蒙古东部中心城市。

在历史上,赤峰的归属却有些曲折

中华历史虽然上下五千年,但是并不是现代中国的所有的土地都有那么久的历史,就拿赤峰来说吧,虽然早在夏朝时期中原就有了文明,但是直到商朝晚期,赤峰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地盘,战国晚期,燕国在这里修筑自己的长城,并把赤峰一部分设立为北平郡,直到隋唐,这里属于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契丹崛起后,这里隶属辽国上京和中京,元明清民国都对于赤峰有过规划。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赤峰市今属内蒙古地区,是内蒙古的九个地级市之一。那么赤峰自古以来都经历了哪些朝代或者部落的管理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首先从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说起。夏朝时候赤峰地区已经形成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但是没有文献或者出土文物来佐证。后发展到商朝,公元前13世纪左右,那时候赤峰地区所属部落为鬼方,源自于中国早期大隗氏。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春秋中期。春秋中期,赤峰地区属于东胡以及山戎部落,此时赤峰离燕国很近,但并不在燕国的统治范围之内。到了春秋战国交际之时,匈奴开始强大起来,逐渐开始吞并东胡、山戎等部落,匈奴领土和燕国接壤,此时赤峰地区在两者的共同管辖范围之内。

公元前221前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此时赤峰地区已经划归为秦的统治范围。秦始皇在此设辽西郡,属离枝县。到了汉朝时期,改离枝县为令支县,依然属于辽西郡。秦及西汉时期,赤峰地区经常受到匈奴的骚扰,封建统治者也在这里安排重兵把守。 进入东汉时期,匈奴灭亡,鲜卑族开始强大起来,并时常侵袭赤峰地区,所以赤峰地区当时并不完全在汉朝的统治之下。到东汉末年,公孙瓒发迹于此地割据一方,后被袁绍吞并,此时赤峰地区大部分在袁绍的势力范围之内。袁绍后,接管统治者为曹操,然后一直持续到三国归晋,赤峰地区一直在曹魏的管理之下,在此期间,鲜卑族在赤峰地区也与曹魏政权有过数次交战,土地方面双方互有得失。 三国以后,西晋建立,由于西晋经历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所以在西晋后期以及灭亡之后,赤峰地区的所属政权先后经历了前燕、后燕、北燕等诸多政权。后北魏统一北方,南北朝并立,赤峰地区此时处在北魏的政权之下,经历了北魏分裂,东魏继续管辖赤峰地区。魏之后,北周统一北方。

南北朝以后,中国结束了大分裂时期,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全国。此时,北方的突厥开始兴起,时常对隋朝的北疆进行骚扰,隋朝在在此跟突厥进行了几次作战,才得以确立对赤峰地区的管理。 唐朝前期对赤峰地区有着非常牢固的统治管辖权。发展到唐朝后期,冀王、卢龙节度使分别割据政权统治过赤峰地区。 唐朝灭亡以后,位于北部的契丹开始强盛,并与公元916年建辽国。此时,赤峰地区开始划归在辽的统治之下,而后辽灭亡之后经历后金的统治。

公元1234年,金被元所灭,统治赤峰地区的成为了元朝。元朝灭亡之后,明朝前期还可以保持对赤峰地区的统治,到15世纪中叶以后,赤峰地区的政权依次经历了瓦剌、达延汗、察哈尔等政权,然后直至满清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帝国后,赤峰地区一直都在清王朝的统治之下。

近代到现在的历史信息,各方面都很详实,我就不再一一叙述。


小宋拾趣


我是赤峰本地人,我来简单介绍一下赤峰的历史:

赤峰地处伟大祖国的北疆,素有首都北大门之称,在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着四百多万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几千年来,先后有东胡,乌桓,鲜卑,库莫奚,契丹,女真,蒙古等,各族人民生息,这里成了我国古代北方各族活动的大舞台。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了驰名中外的“红山文化”“夏家店青铜文化”这里又是商族,山戎族和乌桓族,契丹族兴起的摇篮和故乡,中国“龙”文化也是从这里发源,赤峰市的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这里实行了管辖和分封,从而把蒙古游牧文化也传播到这一地区,早在明清时期,在这里形成了盟旗制度以及半农半牧的经济结构。到了近代赤峰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更加广泛的革命斗争,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到公元1949年,赤峰人民获得新生和解放。


拭目以网


赤峰市是内蒙古第一大人口城市,位于蒙冀辽三省交汇处。它位于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西拉木伦河南北与老哈河流域广大地区,是内蒙古高原、冀北丘陵和辽宁平原的截接复合部位,呈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多山多丘陵的地貌特征。这么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着其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众所周知,古代的游牧民族和中原的纷争不断。赤峰市辖区内既有广袤的草原,也有肥沃的平原,很显然这里是古代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之处。很显然,两种文明的交汇地必然是争端的前沿阵地。数千年过去了,赤峰,它都经历了什么?

01 原始社会

两万多年前,我国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原始经济在各地都得到了更快的发展。而赤峰遗址发现的细石器文化告诉我们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而之后出土的陶件、玉器也证明了大约5000多前这里进入了新的文明时代,后来专家称之为红山文化。

02 商周时期

商朝和西周时期,中原将西北的部落叫做鬼方。而到了春秋时期,东北亚草原也开始逐渐分裂,被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位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而赤峰在那时就属于东胡部落。

到了战国时期,燕昭王即位后,早年在东胡做人质的燕将秦开凭借着对东胡的了解,北却东胡千里。东胡被迫迁往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而燕国则修筑长城,以防其侵袭。这时的赤峰,被燕长城一分为二,南面的一小部分属于燕国,其余的仍属于东胡。

03 秦汉时期

秦朝时期,蒙恬率领秦军北却匈奴,收复河套之地,连接并修缮原来的燕、赵、秦三国的长城。从秦朝的地图上,可以发现位于原燕国地区的长城往北推进了一些,原来属于东胡的赤峰市区(今)首次纳入秦朝右北平郡。

秦朝末期,冒顿单于弑父即位,击败前来挑衅的东胡,东胡王被杀,东胡灭亡。留下来的东胡遗民分裂为两个部落,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因此,赤峰的南部仍属于中原,而北部易主为乌桓。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却匈奴数千里,将乌桓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没有将原乌桓之地占领。因此,鲜卑趁机南下,占有了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此时的赤峰,南部属于中原,北部易主为鲜卑。

但是,汉朝并没有注意到彼时弱小的鲜卑,直到公元45年,鲜卑跟随大哥匈奴侵犯汉朝边境,中原才知道它的存在。之后,匈奴分裂,鲜卑逐渐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并联合其它草原部落攻打北匈奴。当北匈奴被汉朝和南匈奴联手打击而被迫迁往中亚时,鲜卑趁机占据了蒙古草原,并吞并匈奴旧部,开始强盛起来。东汉桓帝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鲜卑达到鼎盛,而中原的辽西郡、渔阳郡、上谷郡的小部分以及右北平郡的大部分地区被鲜卑占领。此时,赤峰全境皆落入鲜卑之手。

04 东晋十六国

从三国到西晋期间,赤峰再无易主。然而,进入东晋时期,中国再次进入了大分裂时期,政权的更迭使得赤峰几度易主。

公元前352年,鲜卑慕容儁建立前燕国,赤峰的南部属于前燕,而北部属于库莫奚。公元前370年,前秦灭前燕,赤峰南部被划入前秦。公元前384年,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赤峰南部再度回到鲜卑慕容家。之后被北魏拓跋珪击败,迁都龙城。北面的库莫奚趁着后燕内乱之机,将赤峰南部收入囊中。

05 隋唐时期

直到隋朝,赤峰的东北部被同为鲜卑族的契丹占领。等到大唐推翻隋朝,统一天下,唐朝在原来奚和契丹之处设置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赤峰终于进入唐朝的版图。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中原内乱再起。契丹迭剌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乘中原内乱统一各部,916年建国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攻占汴京(今开封),改国号“大辽”。1007年,迁都中京大定府(今赤峰市宁城县)。这时的赤峰成为辽国的首都。

1125年,辽国被金国所灭,金国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赤峰属于北京路。

06 元明清时期

元朝时期,赤峰被中书省和辽阳行省一分为二,分属中书省的上都路、全宁路和辽阳行省的大宁路、应昌路。

明朝时期,前期属大宁都司,后期属奴儿干都司所辖的兀良哈三卫。蒙古族的兀良哈三卫为了夺取大宁,投靠了鞑靼。从15世纪20年代就开始与大明做不懈的斗争,从西拉木伦河到辽河流域全面展开攻势,向南推进。到15世纪中期,他们终于来到明朝长城边外驻牧。此时,赤峰再次落入蒙古鞑靼手中。

清朝时期,大部分属于昭乌达盟,部分属于卓索图盟。民国前期,全境先后属于热河特别区和热河省。1956年1月1日,热河省撤销,全称昭乌达盟。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昭乌达盟行政公署建制,建立赤峰市。

结语:

古老的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见证了赤峰的历史,从2万多年前的远古人类使用细石器抓捕猎物,到5000多年前炼制陶器、玉器,赤峰地区的红山文化和中原文化几乎可以并驾齐驱。

4000多年前,中原的家天下私有制代替了原有的部落禅让制,中原开始进入了内斗模式。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再也无法袖手旁观,他们趁着中原内乱,不停地侵袭中原北疆,掠夺财产。而赤峰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跳板。

于是,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拉锯战,使得赤峰的归属地在不停地变化。然而,纵观全局,可以看到东胡民族始终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包括后来的鲜卑、契丹、蒙古等。

而这一切直到努尔哈赤的出现才发生改变,女真族战胜了东胡民族。再后来,新中国成立,随着人口的流动,赤峰市的民族开始呈现多样化,据统计,现有蒙、汉、回、满等30多个民族。


读春秋思无忌


赤峰的历史沿革:晚商到战国,活动于赤峰的主要是东胡系民族。战国后期,燕在边境构筑的燕北长城,从赤峰南部穿过。赤峰南部为燕之右北平郡,治所在宁城黑城。

秦并六国,迄于隋唐。隋唐时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

共44张

赤峰市

辽代,全境属上京临潢府和中京大定府。上京是辽王朝的首都,中京是最大的陪都。

金代,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为路、府、州、县。今赤峰市全境属北京路。

元代,属中书省的上都路、辽阳行省的大宁路、全宁路和应昌路。

明代,在边疆地区设置都司、卫所和属部进行控制。地区的设置大体以永乐(1403-1424年)初年为线,分两个时期。前期属大宁都司,后期属奴儿干都司所辖的兀良哈三卫。

清代,大部属昭乌达盟,部分属卓索图盟。

民国前期,全境先后属于热河特别区和热河省。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到1949年10月1日,南部分别属于热辽行政公署设置的热中专区、二十二专区和热辽专区;北部先属东蒙古自治政府设置的“昭乌达省”和热北专区,后属昭乌达盟。统属热河省。

1949年10月1日到1955年12月31日,北部为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辖阿鲁科尔沁、巴林左、巴林右、克什克腾4旗和林西县;南部敖汉、喀喇沁、翁牛特3旗和宁城、赤峰、乌丹3县及赤峰市属热河省。

1956年1月1日,热河省撤销,其所辖敖汉、喀喇沁、翁牛特3旗,宁城、赤峰、乌丹3县划入昭乌达盟,昭乌达盟人民委员会由林东迁驻赤峰。

共5张

赤峰市地图

1969年7月5日,昭乌达盟从内蒙古自治区划归辽宁省。

1979年7月1日,昭乌达盟由辽宁省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10月9日,全境称昭乌达盟,辖阿鲁科尔沁、巴林左、巴林右、克什克腾、翁牛特、喀喇沁、敖汉7旗,林西、宁城、赤峰3县和赤峰市。

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昭乌达盟行政公署建制,建立赤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其所辖地域与原昭乌达盟所辖地域相同。新建立的赤峰市设3区,管辖7旗2县,即:红山区、郊区(今松山区)、元宝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林西县、宁城县。[5]


颜良但文丑


赤峰市历史悠久, 早在一万年以前, 赤峰地区就有人类生存。新时期时代,繁衍生息在这一带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红山文化",是“天下第一龙”--玉龙的故乡,是辽朝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    境内被国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类文化类型有距今8150--7350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7150--6420年的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 距今6660 - - 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300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 ; 距今5000--4870年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 ; 距今4500--4200年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石器 、 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 早在8千余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原始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20世纪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余年前的大型玉龙,更在全国引起轰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证明赤峰地区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区一样,是远古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据历史记载, 赤峰地区曾是商族 、东胡族 、匈奴族 、乌桓族、鲜卑族、库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主要是商族和东胡族,行政区划属传说中古代中国九州中之冀州。 战国初期,全境属东胡。秦初,南部属燕国和辽西、右北平郡,北部属东胡,后属乌桓。东汉中期到三国前期,全境悉属鲜卑。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属鲜卑、后属北朝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和后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时期分别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辽时,契丹族建立了强大的辽王朝,设上京临湟府、中京大定府。 金时属北京路。元时属中书省和辽阳行省大宁路、全宁路、应昌路、上都路。明时,初属大宁卫、全宁卫、应昌卫,后属兀良哈三卫。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区属昭乌达盟,南部一部分属卓索图盟。民国前期属热河特别区;日伪时期南部属伪热河省,北部属伪兴安西省。    抗日战争胜利后 , 赤峰境内分别建立了热中 、 热北 、 热辽 、乌丹4个专署,隶属热河省。 1949年5月,将克什克腾旗、林西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 巴林左旗划归为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12月热河省撤消,又将赤峰县、宁城县、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划归为内蒙古自治区,与北部五个旗县合并为昭乌达盟。    1969年,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 1979年,又划回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盟建市,现实行市管县体制。赤峰市市花是玫瑰 、大丽花 ,油松为市树,百灵鸟为市鸟,《草原上有一座美丽的城》为赤峰市市歌。


鑫鑫小屁孩爱看电影


[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没看明白,"赤峰在历史上可能属于哪个朝代?为什么?我的理解是只能一一哈达=赤峰,赤峰=哈达了。这个提问让别人如何回答。


张秀峰7752


内蒙古赤峰市比中国大多省份城市都提前纳入中国版图,是纯正中国地区。早于广东、福建等等,赤峰属于中国的年代几乎比这些地区早了上千年。

赤峰的红山文化,上古就对华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华夏是玉文化,红山是中国四大玉文化代表,红山的祭祀形式传遍全国,北京天坛的雏形就在赤峰,等等太多。

河北以北的文化中心就是内蒙古赤峰市。

三皇五帝时期由于太过遥远,不做讨论。

中国各种古籍记载先秦的商朝北方有一个册封王国叫“孤竹国“,结果赤峰出土的青铜器上明确写有“孤竹“二字,是极少的既被写入史册,又实际挖掘出土实物佐证的地区。商朝就有实证赤峰属于中国了。

商来源于北方,现在史学界估计就是赤峰地区是商人的起源地。

之后燕国在赤峰境内留下了长城,赤峰属于燕国。

汉朝跟匈奴作战,被匈奴占据。

之后三国被司马氏占据、唐等。

到了辽金时期,赤峰的完颜氏更是称帝了。


内蒙人不知道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主要是商族和东胡族,行政区划属传说中古代中国九州中之冀州。 战国初期,全境属东胡。 秦初,南部属燕国和辽西、右北平郡,北部属东胡,后属乌桓。 东汉中期到三国前期,全境悉属鲜卑。 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属鲜卑、后属北朝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和后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唐时期分别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 辽时,契丹族建立了辽王朝,设上京临湟府、中京大定府。金时属北京路。元时属中书省和辽阳行省大宁路、全宁路、应昌路、上都路。 明时,初属大宁卫、全宁卫、应昌卫,后属兀良哈三卫。 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区属昭乌达盟,南部一部分属卓索图盟


幽兰梦娘


最早“北京”是太原 朝代兴亡中国“北京”有几多  说起北京,人所共知这是中国的首都,也是过去几代封建王朝的京城,其实,在历史上被称为“北京”的地方还有好几处。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后晋、后汉三代,都以它的发祥地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为北京;宋仁宗赵祯于庆历二年五月戊午(1042年6月6日)把从前真宗赵恒亲征时驻跸过的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建为北京;金熙宗完颜亶改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为北京;后来完颜亮把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改称北京;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将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定为北京;明成祖朱棣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今北京市),并将都城迁于此。最早的“北京”是太原 宋太宗引晋水毁城  太原古称“晋阳”。“原”指宽广平坦的地形。最早诠释词义的专著《尔雅》说:“广平曰原。”太,古通“大”;“太”,大加一点,表示大之不尽。其由肇建始,至隋唐达于鼎盛,持续发展15个世纪,曾长期为太原郡、太原府治,以至被兼称“太原”。晋阳还先后为东魏、北齐别都。唐代定为北都,又为北京。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北都为北京”。《小学绀珠》:“唐四京:京兆(今西安)为中京,河南(今洛阳)为东京,太原为北京,凤翔为西京。”  五代十国时期,太原建制依唐未变。唐末,沙陀族酋长李克用占据晋阳,唐王朝封其为晋王。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又以晋阳为依托,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帝,建立后唐,灭后梁,以晋阳为西京,不久复为“北京”。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占据晋阳,起兵称帝,南下河洛,灭后唐,建后晋。此后,刘知远任后晋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势力日益强大,遂于晋阳称帝,并于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南下中原,建立后汉。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郭威灭后汉建后周。同时,刘崇在晋阳称帝,建北汉政权,割据河东十州之地与后周对峙。  从公元907年到979年70多年间,太原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几个王朝你争我夺,轮番占领,使晋阳古城惨遭摧残,太原人民苦不堪言。最惨痛的是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经19年“三下河东”终于平灭北汉,下令焚毁晋阳。次年又引晋水、汾水倒灌晋阳废墟,毁城灭迹,使这座经营近1500年的名城,随着五代的结束而彻底毁灭。宋朝的陪都北京大名府如今只是个县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大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曹魏置为阳平郡,北周为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  大名府历史上曾三次作为国都。第一次是五代后唐,第一个皇帝李存勖于公元923年登帝位,国号大唐,年号同光,建都大名,都名东京;第二次是宋仁宗将大名府建为陪都,史称“北京大名府”;第三次是叛宋降金、被金封为藩国大齐皇帝的刘豫,建都大名府,都名北京。  为抵御契丹南侵,宋太宗曾于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驻跸大名,真宗也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御次于此,“铠甲于军中”。契丹主隆绪“知帝亲征,纵掠而去”。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寇准主持天雄军,称大名府为京都开封的“北门锁钥”。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聚兵幽蓟,声言攻宋,仁宗纳吕夷简之议,升大名府为北京,以示抗辽决心。金朝的两个“北京”都在内蒙古   金国先后共置两个北京,一是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波罗城,原为辽上京,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改名北京,熙宗常在此地避暑。  公元1115元,完颜阿骨打创建金国,定都于今黑龙江省阿城东南,命名为“上京会宁府”,并改名为完颜旻,即金太祖。公元1120年,辽上京被金兵攻占。金初仍袭辽制,称上京为临潢府。公元1135元,金太宗去世,由完颜亶即位为皇帝,即金熙宗。公元1138年,金熙宗取消上京称号,只称临潢府。公元1150年,称为临潢路都转司。  二是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原为辽中京,金初仍沿用“中京大定府”旧称。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改名北京,置北京留守司,为北京路治所,辖有大定府、兴中府及利、义、锦、宗、建、兴等州。  完颜亮是金熙宗完颜亶的宰相。1149年,他杀掉完颜亶,自己即位,史称海陵王。首都上京会宁(黑龙江阿城)是一个荒远寒冷、建筑简陋的地方,完颜亮认为无法炫耀他的伟大。公元1153年,他迁都燕京(今北京)。为促使留恋故土的贵族们尽快搬迁,也为了防止敌对势力盘踞故都危害自己,完颜亮还下令彻底捣毁旧都上京会宁府的宫殿宅第,夷为平地。  完颜亮模仿辽国的“五京”制度,宣布燕京新都为“中都大兴府”。另外立四个陪都:改大定府为“北京”;改汴京(今开封)为“南京”;改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为“东京”;改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为“西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