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文化,都泛指哪些文化,都有哪些正宗家底子呢?

野骆驼9005184025938


儒道文化,泛指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文化”一词最先出现在《周易.贲.彖传》里,“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明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教化人的。所以儒道文化是通过代表人物和典籍传播其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这些典籍可谓正宗家底,主要有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以及后世的《荀子》和王阳明的《传习录》。



闲云一片之每文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管理之学:管理者处于高位,拿得是高薪。因此,必须谦逊卑下。高高在上,不染凡尘,与员工心理相隔很远,那么必然会引起员工们的不满与不服气。很难得到员工们的拥戴与信赖。当然,也是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距离,才不会失去威严。


德善缘


传统的鬼神祭祀,原始宗教的巫术迷信、禁咒、符篆,汉代的谶纬神学,导引行气、服食炼养、辟谷延年的方术,综合起来形成了道教复杂的内容。它往往跟儒家联合,与佛教抗争。重视封建道德修养,认为伦理道德修养是修道成仙的必要条件;也不否定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只是以其为末,而以成仙为本,有本末轻重之分。因此,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儒道两家的目的是一致的。这也是历代封建帝王儒道并重的根本原因。

东汉末年的原始道教,因黄巾起义的失败而开始分化。伴随着它的广泛传播,又同时陷入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思想紊乱的状态。两晋南北朝时,这种分化日益加剧。

分化与发展

一部分信徒向上层发展,参与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活动,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对民间早期道教进行改造。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为道教构造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并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后来道教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他提出了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主张,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宣扬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这为儒家化的官家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高级士族参加道教的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天师道世家。这些世家大族参加道教以后,必然把他们的思想也带到道教中来。反映这种思想的上清、灵宝等派别遂相继出现,并迅速得到了发展。 与道教逐渐上层化的同时,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形式的道教,并不断发动反抗封建统治的起义。东晋末,孙思、卢循利用杜子恭一派的天师道发动起义,提出了"诛杀异己"的口号,诛杀了高级士族中"世奉张氏五斗米道"的道徒王凝之,表明此时道教内部也存在着改造与反改造的激烈斗争。

博采众长

儒道对原始道教的成功改造,是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平真君年间(440一450),高山道士寇谦之在崇信道教的魏太武帝和宰相、儒生崔浩的共同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的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制订乐章诵诫新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佐国扶命",代张陵为天师,是为北天师道。在南朝刘宋,则有庐山道士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葛玄、葛洪)",搜罗经诀,尽有上清、灵宝、三皇各派经典,遂"总括三洞",汇归一流;又依据封建的宗法思想和制度,并吸收佛教修持仪式,广制斋戒仪范,以改革五斗米道,"意在王者尊奉",称为南天师道。道教的教规、仪范经过寇谦之和陆修静修订之后,便逐步定型。在此基础上,陶弘景继续吸收儒、释两家思想,充实道教的内容,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主张三教合流,对以后道教的发展影响甚大。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利用儒家思想对原始道教的不断改造,遂使道教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步得以健全和充实,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以后便一直受到封建统治的崇奉和扶植。封建统治者也由儒道合流走向了儒道并重。


苏尤塔


儒家文化:人伦;礼义廉耻;三纲;五常;孝;父慈子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则悌;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义;礼;智;信;勇;益友与损友;守静;内省;寡欲;知耻;慎独;正心诚意;三纲领;知足;温;良;恭;俭;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独善与兼济;气节;三从四德;内圣外王等。

道家文化:气;道;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有与无;动与静;古与今;知与行;常与变;形而上与形而下;“理”;和为贵;天理人欲;良知良能;天命;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人为万物之灵;人皆可以为尧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心外无物;性善论;性恶论;道法自然;齐善恶;为我;格物致知;致良知良心等。

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儒家有8个(家)支派、系,语见《韩非子•显学》。八儒包括:子张氏之儒,子思氏之儒,颜氏(渊)之儒,孟氏(轲)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荀况)之儒,乐正氏之儒。

孔子的相传弟子有3000人之多,其中有72贤人,代表人物主要有:颜回、曾参、公治长、有若、冉求、仲由、子贡、子游、子夏、子思、颛孙师、漆雕开、闵子骞等人。其子曾参、子夏都有著述,颜回以德著称。

说明:以上代表人物的生平简介与事迹,与本提问“无关”,忽略。

儒家经典选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左传》《荀子》等。

道家思想、道家文化: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核心价值观。

伏羲: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始祖。

伏羲:是道家思想、道家文化的创始人。

易学(道家)思想、易学(道家)文化:成书、著书立说祖宗———西周建立创始人姬昌著《周易》。

道家有:道家祖师老子,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全篇5000言全用韵文写成,多有对偶,以古音读之,大致合韵,今音读来亦有诗歌之节奏韵文。

道家有:庄子,著有《庄子》又称《南华经》,被誉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学著作。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睢阳)蒙县人(今安徽省蒙城县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南华经》共52篇,后散失,只剩得33篇,其中内七篇、外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全书以内篇为核心,其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和《大宗师》等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在写作上,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文风恣肆汪洋、意出尘外,论说诡谲神秘、奇妙瑰丽,篇篇都成为先秦散文的典范。

道家经典选读还有《淮南子》、《太平经》、《抱朴子内篇》等。


盘古山小池


謝邀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对原始道教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与儒家思想同样重要的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是生长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它以道家学说、神仙思想为主,广泛地吸收了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

形成时期在魏晋南北朝。

起源发展

传统的鬼神祭祀,原始宗教的巫术迷信、禁咒、符篆,汉代的谶纬神学,导引行气、服食炼养、辟谷延年的方术,综合起来形成了道教复杂的内容。它往往跟儒家联合,与佛教抗争。重视封建道德修养,认为伦理道德修养是修道成仙的必要条件;也不否定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只是以其为末,而以成仙为本,有本末轻重之分。因此,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儒道两家的目的是一致的。这也是历代封建帝王儒道并重的根本原因。

东汉末年的原始道教,因黄巾起义的失败而开始分化。伴随着它的广泛传播,又同时陷入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思想紊乱的状态。两晋南北朝时,这种分化日益加剧。

分化与发展

一部分信徒向上层发展,参与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活动,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对民间早期道教进行改造。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为道教构造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并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后来道教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他提出了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主张,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宣扬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这为儒家化的官家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高级士族参加道教的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天师道世家。这些世家大族参加道教以后,必然把他们的思想也带到道教中来。反映这种思想的上清、灵宝等派别遂相继出现,并迅速得到了发展。 与道教逐渐上层化的同时,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形式的道教,并不断发动反抗封建统治的起义。东晋末,孙思、卢循利用杜子恭一派的天师道发动起义,提出了"诛杀异己"的口号,诛杀了高级士族中"世奉张氏五斗米道"的道徒王凝之,表明此时道教内部也存在着改造与反改造的激烈斗争。

博采众长

儒道对原始道教的成功改造,是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平真君年间(440一450),高山道士寇谦之在崇信道教的魏太武帝和宰相、儒生崔浩的共同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的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制订乐章诵诫新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佐国扶命",代张陵为天师,是为北天师道。在南朝刘宋,则有庐山道士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葛玄、葛洪)",搜罗经诀,尽有上清、灵宝、三皇各派经典,遂"总括三洞",汇归一流;又依据封建的宗法思想和制度,并吸收佛教修持仪式,广制斋戒仪范,以改革五斗米道,"意在王者尊奉",称为南天师道。道教的教规、仪范经过寇谦之和陆修静修订之后,便逐步定型。在此基础上,陶弘景继续吸收儒、释两家思想,充实道教的内容,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主张三教合流,对以后道教的发展影响甚大。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利用儒家思想对原始道教的不断改造,遂使道教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步得以健全和充实,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以后便一直受到封建统治的崇奉和扶植。封建统治者也由儒道合流走向了儒道并重。


火枫一叶


要明了这个问题,最好读一下中国的思想史,不然很难说清楚这个问题,原因在于:

儒释道三家现在都已经不纯正了。因为历代统治者交替使用三家作为统治工具,内圣外王也好,外儒内法也罢,万变不离其宗。三家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也在不断的进行变化,这是其一。

其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是道家,伏羲八卦是中国文化之源。儒家是孔子在解释周易经文时创立的,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所以儒家尊易经为六经之首。儒学的起源也是易经。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也经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

西学传入中国以后,现在已经处在主体地位。不少人用西学的思维方法来衡量中国的传统文化並不科学。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应当过于偏执一方。

佛学修心,儒学修身,道学穷理,各有侧重,但谁也离不开谁。现在各家所推崇的所谓经典,其实并不纯正。儒学把易经尊为首,其实在强调易传的作用。易传只是对易经的继承和发展并不能代表易经。易传和伏羲八卦相差3000多年,比我们离孔子还远。

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文化之根,有很强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没有断层,读一下中国的文化史或者思想史,了解一下儒释道的来龙去脉可以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了解。要具体说明很困难。读王阳明的心学就可以看出儒学像变色龙一样在不断的变化。同时应该区分儒学和儒教,佛学和佛教,道学和道教的区别。


老梁139490047


儒家文化是以孔子思想为主旨的文化,提倡“仁爱“,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仁,义,礼,智,信,忠,孝“以修身,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传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道家文化,以老(老聃)庄(庄周)思想体系为主的文化。“道法自然,大道无为”。其核心内容无所不能,永恒不灭,蕴含了辨证法因素和无神论似向。

后人把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合称儒道文化,实则两种文化不能合而为一的。本人认为。





步兰香407


文化的本质是:通过文字叙述,表达思想和理论!个人观点:人才是文化的根本,言传身教才是传承。书籍只是记录,并且多受 人 的影响!

现代中国接触最多的文史书籍,多是明清时期的,清代又多兴文字狱,喜欢黑前朝,编辑金、宋史,故而儒道文化的内涵:通常是儒,道,释,三教;再加上九品中正制形成的九流序列,合称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形成于宋,成熟于明,衰亡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全归于:传统文化范围。三教之间纠缠不清,难于彻底分开!核心根源却是儒家,道家和进口的释家三门。儒家,道家的起源是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佛家则是东汉时由丝绸之路贸易传入的,然后本土化,在唐朝时,由 三藏法师 西天取经,光大 于 中土,传教于唐之藩属!

三家泾渭分明,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德,主张 有为之治,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杯,却是保守主义,守旧尚古,不知变通!教书育人培养出了:纵横家,法家,农家等。形成儒教时,又吞了兵家,史家等主动积极的百家。

道家:老庄哲学,多玄幻味道,主张 无为而治,一副高冷的仙人模样,却是开放自由主义,顺天时,应人意,总之一句话能不作就绝对不作。经典流传后,延生出了:阴阳家,神仙家,方术师等。形成道教时,又吸收了许多玄字头的百家。

释家则更曲折一些,一个外来户,想扎根于 天朝上国,走的必然是高端路线,主张长生极乐来吸引当权者,却根脚轻浮,(多以民争利,以国争利,故有三武灭佛),后禅宗兴起,改造佛学,主张自立根生,扎根于农,劝恶解忧,积德行善,方成中土大教!

九流之分,成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豪门),其实是士人等级区分一般性总结,世家门阀由此建立门当户对的婚嫁联姻体系,也是中国最早的玻璃天花板。隋唐时代,开科举士,入籍授田,庶族士途崛起,士族财务没落,九品渐成九流,士庶虽有别,却有同归之象。宋代仕途,科举已成绝对主流,特别是:太祖,太宗后,唯科举,才能入相。士庶也然同归,九流却已深入人心。商人崛起,家财万贯,却也讲:门当户对,士农工商四业分离,都言:学而优则仕。

故而:儒道文化看似一词,实则是暗指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一系相𠄘太过厚重,不是几言能够讲明的!


神兵利剑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儒家孔孟之道,推崇三纲五常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被历代统治者所发扬光大。时代不同,鲁迅说的很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道教春秋时期老子创始,推崇道德与法,如"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所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于无。


守望佳湾


儒家文化:人伦;礼义廉耻;三纲;五常;孝;父慈子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则悌;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义;礼;智;信;勇;益友与损友;守静;内省;寡欲;知耻;慎独;正心诚意;三纲领;知足;温;良;恭;俭;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独善与兼济;气节;三从四德;内圣外王等。

道家文化:气;道;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有与无;动与静;古与今;知与行;常与变;形而上与形而下;“理”;和为贵;天理人欲;良知良能;天命;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人为万物之灵;人皆可以为尧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心外无物;性善论;性恶论;道法自然;齐善恶;为我;格物致知;致良知良心等。

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儒家有8个(家)支派、系,语见《韩非子•显学》。八儒包括:子张氏之儒,子思氏之儒,颜氏(渊)之儒,孟氏(轲)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荀况)之儒,乐正氏之儒。

孔子的相传弟子有3000人之多,其中有72贤人,代表人物主要有:颜回、曾参、公治长、有若、冉求、仲由、子贡、子游、子夏、子思、颛孙师、漆雕开、闵子骞等人。其子曾参、子夏都有著述,颜回以德著称。

说明:以上代表人物的生平简介与事迹,与本提问“无关”,忽略。

儒家经典选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左传》《荀子》等。

道家思想、道家文化: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核心价值观。

伏羲: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始祖。

伏羲:是道家思想、道家文化的创始人。

易学(道家)思想、易学(道家)文化:成书、著书立说祖宗———西周建立创始人姬昌著《周易》。

道家有:道家祖师老子,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全篇5000言全用韵文写成,多有对偶,以古音读之,大致合韵,今音读来亦有诗歌之节奏韵文。

道家有:庄子,著有《庄子》又称《南华经》,被誉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学著作。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睢阳)蒙县人(今安徽省蒙城县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南华经》共52篇,后散失,只剩得33篇,其中内七篇、外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全书以内篇为核心,其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和《大宗师》等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在写作上,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文风恣肆汪洋、意出尘外,论说诡谲神秘、奇妙瑰丽,篇篇都成为先秦散文的典范。

道家经典选读还有《淮南子》、《太平经》、《抱朴子内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