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被“寵著”,讓人安心,也讓人慚愧

摘要:但願這一次社會能夠超越健忘,真正地長記性。尤其是上上下下對醫護人員的尊重,應該成為抗疫的寶貴遺產。不需要格外的寵,只需要尋常的愛,平等的尊重。那樣的話,無論是慰問金,還是那些熱飯、那些門票、那些頌揚醫護的詩歌,才更有意義。災難是醫生和人們都無法承受之重,不要讓危機和生死去教會人們學會尊重醫生。


醫生被“寵著”,讓人安心,也讓人慚愧


 曹林|文


“特殊待遇”總會引起普通人的不平感,但這樣針對醫生的“特殊待遇”,沒有人會覺得不平,而且總覺得還“特殊”得不夠!桂林79家旅遊景區向全國醫務人員免費開放一年,安徽黃山49家旅遊景區面向全國醫護工作者免門票,江蘇多地景區對醫護工作者免費開放,美團公益基金會捐贈2億元人民幣,第一期2500萬元已定向支持多省援鄂醫療隊,對已派出成員賬戶發放5000元慰問金,一個都不能少。除了定向捐贈外,美團還聯合真功夫、麥當勞、如意餛飩等商家,至今己為一線醫護人員免費送餐幾萬份。企業捐助,社會關懷,商家服務,熱情向潮水一樣湧向醫護人員。


沒有人會覺得這是什麼“特殊待遇”,他們離開妻子、丈夫、孩子、父母,穿上白袍在沒有硝煙的戰場成為戰士,用生命在最危險的地方戰疫。——這真是在拼命啊,殘酷的數字見證著這個職業的危險:截至2月11日,全國報告感染新冠病毒的醫務人員1716人,其中6位不幸殉職,僅武漢一地醫務人員就有1102人感染。截至14日,25633名醫療隊員馳援湖北,超過汶川大地震救援規模。拿什麼才能表達出人們的敬意,做些什麼人們才能覺得心安?真的,再多的“報答”與醫生的付出相比,都微不足道,人們只能儘自己一點微薄努力去為醫生做點什麼,才覺得心安。


給醫護人員發慰問金,送熱飯,一個都不能少,旅遊景點免門票,網約車司機免費送醫護人員上下班,有網友說,看到醫生像這樣被“寵著”,才覺得安心。這時候,沒有什麼比看到作為抗疫中流砥柱的醫護人員在一線哭訴“不是告急,是沒有了”,更讓人感到痛心。也沒有什麼比看到物資緊缺後醫護無防護“裸奔”的場景,更讓人心酸心疼。醫護人員這時就是人心安穩的定心丸,他們面色嚴峻,公眾就無法放鬆。他們保持微笑,人們就會感到事情糟糕不到哪裡去。母親突然去世,火神山醫院護士淚奔朝著家的方向三鞠躬。浙江掏空家底,多家醫院醫護人員出征前集體剃長髮明志“不勝不歸”,這些抗疫群像如雕塑一般刻在人們心中。


院長們送行含淚說的“一個都不能少”,與企業和公眾在關懷醫護人員所說的“一個都不能少”,心意相通。5000元的慰問金不算多,送份熱飯,免個門票,開車接送,都算不了什麼,但這代表了社會對這個群體“不表達一下就覺得有著巨大虧歉”的敬意。人們的種種心意,背後都有著這種“何以為報”的虧歉心理,只能有錢出錢,有物資出物資,有車出車,哪怕只是為他們提供一輛免費騎行的共享單車,也覺得稍稍安心一點。醫護人員付出了那麼多,我們怎麼能不做一點事情呢?這些表達,不只是解燃眉之急和保障基本服務,也是危機所驅動的一次尊醫教育。


一個醫生朋友在轉發社會關愛新聞時,說了一句,好久沒有這種被“寵”著的感覺了。——這話真讓人難過,也讓人慚愧。這點社會回應,根本算不上什麼“寵”著。如果這也叫“寵”著,只能說過去對這個群體的關懷和尊重太少了。一個救死扶傷的高尚職業,一個付出了比普通職業多很多努力才能執業的專業(醫學院畢業要比一般專業難得多),一個在這種最危險的時候必須逆行衝在一線的群體,理應受到更多尊重。如果有一個職業是這個社會每個人必須打交道的,除了教師,就是醫生,我們終將有一天會把自己的生死託付給醫生,在醫院裡出生,在醫院中等著醫生的拯救,在像新冠疫情這樣的危機時刻無比依賴。生命相托,生死之交,社會難道不應該多點感恩回應。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時候才知道應該“寵”著醫生,對醫生好一點兒,是不是有點兒功利?我覺得這不是功利,而是基本的服務保障和應有的感恩與補償,人們這時候對醫護人員能做的,也就只有這些了。醫生也可以自己叫網約車,在網上訂餐,醫生並不缺慰問金,景點免去的門票,他們多數人都沒有時間去旅遊。——公眾從表達中獲得的心安,可能比醫生獲得的更多。平常的時候,雖然也有生老病死,人們並沒有感到對這個群體的迫切依賴,危機讓人們對醫護“超出其所得的貢獻和擔當”看得更清楚,所以總想帶著愧疚去做點什麼。


應該記住疫情中的這些場景,記住醫護人員的大義付出,不要再讓這個群體寒心。火線中的關愛當然重要,醫護們最需要的可能不是什麼“特別待遇”,而是日常的尊重。他們願意跟其他人一樣花錢買門票,一樣排隊等網約車,而不願看到罵醫、仇醫、傷醫的事情發生,不願看到甚至在疫情中還出現惡對醫護的事情。危機不久可能就會過去,人們很快會回到生活的常態,醫生不擔心這些“特殊對待”的失去,擔心的是,因為疫情生死之交而改善的醫患關係,會重歸讓人尷尬的常態。


非典有過的教訓,已經在這次疫情中重複了很多,讓全民付出了巨大代價。但願這一次社會能夠超越健忘,真正地長記性。尤其是上上下下對醫護人員的尊重,應該成為抗疫的寶貴遺產,不能像潮水一樣地退去。不需要格外的寵,只需要尋常的愛,平等的尊重。那樣的話,無論是慰問金,還是那些熱飯、那些門票、那些頌揚醫護的詩歌,才更有意義。災難是醫生和人們都無法承受之重,不要讓危機和生死去教會人們學會尊重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