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真正精髓在哪里?

历史小怀表


我疑惑很多人把资治通鉴看作是讲权谋的书。其实资治通鉴就是编年史。

是为了方便皇帝看来参考,懂得治国道理。

司马光一个堂堂正正的史官,议论也是堂堂正正的;

列出阴谋诡计种种丑恶是提醒人不要再走歪路。并不是教唆人去权谋取利。

但现在还有一些人想从这里学些什么权谋,市侩哲学。真是走错路子了。

这本书在那时来看是比较方便的工具书。

你想了解历史的话,现在有更多更优秀的工具书可以看。

友情提示:无论是春秋、战国、秦汉、三国直到北洋。哪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往前走,一直在进步。这个过程难免会有一些手段,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历史并不是教你诈。书是好书,我们要学到,用好。才能往前走。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书是好书,就看人是否正经?




岱下木子憨


《资治通鉴》的精髓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全书背景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耗时19年主编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10句精髓赏析

1、“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译文】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2、“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译文】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3、“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译文】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那些掌权的人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4、“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5、“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译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倚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译文】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8、“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译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倾倒枯槁。

9、“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译文】做女人不正派,即使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10、“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译文】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总结

《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亡实践中,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人君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

全书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国虽大,好战必亡。”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梦梦的考研日记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写给皇上看的,皇上学习历史,从中找到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而我这本书,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是写给和我一样的普通人看的,让人们从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经营事业和人生的经验教训。正如宋神宗在为《资治通鉴》御制序言中所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音xù,养育之意)其德。”我们读《资治通鉴》的目的,就在于“畜德”,提高自己的智慧和修养。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耗时19年主编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这么长的一部书,如果你没有那么多时间读全文的话,可以看看下面这浓缩了整部著作精华的10句话,保证让你受益良多!

1、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译文】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2、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译文】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3、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译文】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那些掌权的人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4、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5、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译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倚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译文】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8、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译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倾倒枯槁。

9、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译文】做女人不正派,即使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10、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译文】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解答文化问题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译文: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2、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译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4、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译文: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译文: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译文: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8、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译文: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9、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译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10、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译文: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好飞无人机


了解《资治通鉴》是从听了河北党校的丁万明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反复听了几遍,还是意犹未尽。这部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耗时19年主编的编年史通体巨著,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中国社会1362年的历史。

据说毛泽东主席曾经读过17遍原著。它最大的精髓之处就是展示了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期中蕴含的历史发展规律,总结了历朝历代帝王治国理政的智慧。《资治通鉴》是研究1362年期间中国历史的珍贵史料,是司马光留给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天下文枢2020



《资治通鉴》作为一本经典名著,涵盖了16朝1362年的历史。里边包含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历代君臣成败之事,《资治通鉴》里边蕴藏的智慧太多了,用全身是宝来形容,毫不夸张。学生时期看《资治通鉴》,可当故事看,并不能领悟到其中的精髓;其实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写给宋神宗看的,目的是给帝王们出一本帝王之术的教科书。因此司马光对当时的历史内容进行了选择,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其中的每个故事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这样的巨著,常读常新,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对里边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就会愈发深刻。“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此言不虚,不虚是指此书早已不是帝王专用之书,对于每个人都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我想帮助我们领悟自己的人生之路,这就是《资治通鉴》的真正精髓。


非遗美学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耗时19年主编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译文: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一方面的话容易产生片面性。

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译文:顺从良善如登山一样艰难,屈从邪恶如山崩一般迅速。

3、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译文:吴王喜爱精通剑术的侠客,为此老百姓身上伤痕累累;楚王喜爱腰身纤细的女子,为此后宫中的少女多半饿死。

4、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译文: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

5、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译文:爱的方式不对,这样的爱恰恰是害了他们。

6、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译文:借鉴历史上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以考察现在社会的是非利弊。

7、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译文: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8、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

译文:很想一个人,到了那个人的故乡,他的家还在,人已经死了。

9、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译文:家道贫落的时候要用贤良淑德的妻子,国家遭遇祸乱之时需要有贤良的将相,比喻比喻愈是在困难的情况下,愈要用人得当。

10、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译文:只有贤明,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人信服。

1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贤能之人,财产多了就会损害他们的意志;愚庸之人,财产多了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

12、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译文:御寒没有比上好的毛皮衣服效果更好的,要不想别人诋毁你的话没有比提高自身修养更好的。

《与家国兴衰》从《资治通鉴》文本出发,观照影响家国大政之关键节点,言简意赅地讲述由战国前期三家分晋至大唐盛世终结的中国历史,书中不乏忠于原典的历史场景再现、人物言行钩沉,更有张国刚教授独到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分析讲论,令一部体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变而为精简通达的大众历史读本,堪称当代大家解读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






天下敦煌


1、做人、做事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但凡高手,都有着见微知著的本事,在事情的萌芽状态下就是解决问题了,成本极低,效果极好,所以日常没有什么风浪,平淡无奇。所以说,我们处理自己的事情必须做到准确预测,未雨绸缪。这就需要我们脑子里有很多权术的模型和套路。犹如拼图一样,只要拿到手里一块,就知道他是在哪个图画里,在哪个位置。

2、权力、政治

所谓的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搞的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可以说,人多就是政治。很多只会办事的人,眼里只有事情,而没有考虑如何的搞权,搞政治。你一个事情,不仅仅是孤立的一个事情,如果涉及到众人,就更加要慎重。因为,事情开始的时候,你就开始兴师动众,大家肯定不是理解,或者是一开始在细微中解决的,自己又何来功劳呢?

3、阶段、平衡

很多人会说,扩大事件,然后解决,这不就是厚黑学的补锅法吗?这样理解很片面。政治家都是小事敲大,大事化小的高手。小事不扩大,老百姓不理解,不支持,自己没功劳。大事不能化小,损失巨大,办事不利,会被人认为缺乏能力。所以如何选择做事的时机,能够即解决问题展示自己的能力,又能够带动人心获得支持,这个平衡点就是做事的艺术。

是在萌芽中解决,还是等弊端闹大去解决?这个都不能一概而论:首先,看人群,是自己事情还是涉及大众的事情;其次,看阶段,是自己需要展示能力立功的阶段,还是自己控盘需要稳定的阶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看成本,想成就大事,有时候是不能怕花钱的,多花点成本,能够聚集更多的人心,并不都是坏事。但是如果没钱,那就少惹事。会做人做事,就是要学会兼顾权力和政治,这就是本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