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不牢 地動山搖:語文能力培養要從“語基‘識記’”開始


基礎不牢 地動山搖:語文能力培養要從“語基‘識記’”開始

萬丈高樓平地起。

基礎不牢 地動山搖:語文能力培養要從“語基‘識記’”開始

語文基礎知識是語文能力大廈的"地基"。而語文基礎知識的構建要從"識記"開始。所謂識記,就是知識的識別和記憶。不管教育改革怎樣進行,最基本的東西永遠不會改變。


基礎不牢 地動山搖:語文能力培養要從“語基‘識記’”開始

語基識記是語文能力的最基本層級,是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基礎。語文知識千頭萬緒,有的甚至似是而非,要達到識記目的,僅憑單純的死記硬背,很難奏效。對此,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以下三種嘗試:

一、追本窮源,正確運用現代字詞

所謂追本窮源,即追尋事物的最早源頭。洞悉事理原委是理解知識的開始,理解是記憶的基礎,識記字形,消滅錯別字,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之一,是語言學習的一個永恆話題,同音字詞、形近字詞的大量存在,使學生一錯再錯,屢教不改。究其因,是他們未理解字"本"、詞"源",若能從造字法、構詞法入手刨根糾底,往往能使學生茅塞頓開、終生難忘。如"炙"和"灸"形近易混,就可從造字法角度識記:"炙"會意字,從夕(肉旁變體)從火。義為火烤肉,如膾炙人口;"灸"形聲字,上聲下形從火久聲,是一種治病的方法,如針灸

又如"提綱"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常用詞,常被錯寫成"題綱",從造字、構詞角度看:"提"指用手拿著,"綱"為網上的大繩,"提綱"為動賓式合成詞,即抓住網的總繩,比喻某些內容要點。而"題綱"只是一種淺薄的望文生詞。

成語是現代漢語詞彙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有的來自神話寓言,有的來自歷史故事,有的來自詩文語句,有的來自口頭俗語等,若不追本窮源,搞清來龍去脈,則望文生義、張冠李戴在所難免。(《 》)

識記文化常識,也須追本窮源,如古人有"山南水北為陽"之說,具體運用中,許多學生總是南北混淆,陰陽顛倒,這與不明陰陽"本源"有關。(《 》)其實,這是古人根據我國地理位置(北半球)和我國的山脈、河流分佈特點(大體呈東西走向或西北至東南走向)以及日照方向而總結出來的自然規律(向陽面為山的南面和水的北岸),而非人為的規定。洛陽、漢陽、衡陽、華陰、淮陰、江陰等諸多地名,無不印證著這一規律。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基礎不牢 地動山搖:語文能力培養要從“語基‘識記’”開始

二、顧名思義,準確把握概念內涵

所謂顧名思義,即看到名稱,就聯想到它的意義。在學習中,尤其是對一些基本概念或定義的掌握中人們總是"顧名忘義"。不解其名,不知其義,既制約基礎知識的識記,又阻滯基本能力的形成。

大體說來,名和義的關係,無外乎以下幾種其一,名由義的關鍵詞縮略而成。如表示感嘆語氣的句子是感嘆句;主謂短語充當謂語的句子叫主謂謂語句;兩詞連用,偏於一義而形成的詞叫偏義複詞;由單一形體構成不能再分成兩個字的叫獨體字;用形旁和聲旁構成的字叫形聲字;等等。其二,名是義的一部分。如多義詞是指同時存在著互相聯繫的有多個不同意義的詞,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有"多個意義"的詞。同義詞是意義相同或相近的一組詞;反義詞指意義相反或相對的一組詞。其三,名是人們根據義(相關內涵)的特徵概括而來的如詩歌、散文、戲劇等。

總之,凡"名"均有簡潔、直觀、明瞭、確切的特點(除極個別約定俗成外),"名"均直接或間接地顯示著"所指"的本質內涵,顧名思義有助於廓清概念內涵、外延。可謂簡單易記,線索分明。何止語文?其它學科莫不如此

三、見著思微,仔細理清語義脈絡

所謂見著思微,指碰到複雜的語言單位時聯想"具體而微"(具備其特徵而微小的)的簡單結構來解決,即"見微知著"的反向思維。先看兩道高考題*:

1.簡要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內容(不超過26字)(1992年)

宋代湧現出了更多的竹畫家,蘇東坡就是一位畫竹的藝術大師。他畫竹氣魄極大,"從地起一直至頂",線條和筆力都很強勁。|元代文人畫興起後,畫竹更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雲林的畫,大都是修竹數竿,意境蕭疏,具有獨特的風格。|明代竹畫家蜂起,王紱畫竹名馳天下,技藝高超。徐渭(字文和長)創雪竹的方法,所畫極為精絕。有人評論說:"徐文長先生畫雪竹,純以明代瘦筆破筆燥筆斷筆為之,絕不類竹;然後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間葉上,罔非積雪,竹之全體,在隱約間矣。

2.閱讀下面一段文字,選出對這段文字的中心概括正確的一項:

①陰山以南的沃野不僅是遊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們進入中原地區的跳板。只要佔領了這個沃野,他們就可以強渡黃河,進入汾河或黃河河谷。如果他們失去了這個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據,史載"匈奴失陰山之後,過之未嘗不哭也",就是這個原因。②在另一方面,漢族如果要排除從西北方面襲來的遊牧民族的威脅,也必須守住陰山的峪口,否則,這些騎馬的民族就會越過鄂爾多斯沙漠,進入漢族居住的心臟地帶。

A. 闡明遊牧民族和漢族都企圖佔據陰山以南的沃野。

B. 闡明陰山以南的沃野對遊牧民族和漢族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C. 闡明陰山以南的沃野不僅是遊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們進入中原地區的跳板。

D. 闡明陰山以南的沃野對遊牧民族和漢族的重要作用。

分析結構是為了準確把握語義。概括上述兩語段,須先分別理清語義脈絡。


基礎不牢 地動山搖:語文能力培養要從“語基‘識記’”開始

從有關句群(複句)結構關係知,句群(複句)共有兩大類:聯合式和偏正式。語段1從上下文語義關係看屬聯合式。由此可聯想到聯合式合成詞(並列式短語)的結構特點,即構成聯合式合成詞(並列式短語)的語素(詞)在意義上無主次、輕重之分,其意義所指是各部分意義的並存或相加,如"遷移"、"風浪"、"左右"、"多快好省"、"繼承並發展"、"我和他"等。由此推出,語段1的要點亦是各構成部分(三層次)內容的並存或相加。運思至此,就不難得出

答案:宋元明時期竹畫家蜂起,風格獨特,技法高超。

語段2是由①②兩部分構成的聯合式句群(並列關係),故本段中心是①②兩部分意義的相加,其中概括①是本題的難點,而①又是一偏正式句群(因果關係——前果後因、前正後偏),聯想"具其體而微小"的偏正式合成詞(偏正式短語),在語義上有主次、輕重之分:往往前偏後正,意義側重於"正",如"高考"、"筆試"、"素質教育""很好看"可知,語段①主旨落在"正"句,即表示"果"的首句,於是可概括成:陰山以南的沃野對遊牧民族的重要性。②從正反兩面闡明陰山以南的沃野對漢族的重要性。所以,正確答案為D。

分析結構,概括語義是閱讀綜合能力的體現,見著思微,大題化小,繁題化簡,既有助於語基的識記,又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注:題中的豎線和序號為筆者所加。

(原創)本文首發於《語文報》第136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