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博书


老子的意思是:有些时候,不需要太多的声音,只要大家跟着一个声音走,拥有同一个目标就可以了。太多的想法拼不是件好事,万众一心对大家更有好处。





水幕华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原文如下: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相互吞并,人们的生命危如累卵,弱肉强食,随时都有被毁灭的可能,整个社会处于变动不断的战争之中。

老子身处其境,非常厌恶这种病态的社会,看不惯那些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被标榜成圣人的人,做出来的假仁假义的哪些勾当。

痛心之余,老子提出“绝圣弃智”的“药方”,告诫当时的人们不要去卖弄聪明才智,不要再用你们所谓的才智去扰乱整个社会,还社会一个和平与宁静。

老子主张“绝圣弃智”,提出不要以圣人为偶像,不要用他们修行的方式为标准,来约束整个社会,只要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规规矩矩做人,在那个动乱的社会就已经是个非常有修行的人了。

“绝仁弃义”,就是要废除那些光讲仁义道德,说的天花乱坠,被人加以利用做出的假仁假义、伤天害理、欺世盗名的做法。人有智慧,但智慧的反面就存满了奸诈和虚伪,仁慈本来是好事,要是仁慈过了头,就会变得啰啰嗦嗦,婆婆妈妈。

我们读“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感觉是老子反对提倡仁义道德,在跟主流社会唱反调。其实不然,《礼记》中的《礼运篇》讲“所谓的德乃归于道中,德是道的用,道是德的体。”

这里的“道”就是来自老子的自然之道,只是春秋时期,人们苦难重重,无时无刻都躲不掉的战争,所做的一切已经脱离了正途不合于道了。大家都想追求一个能够幸福生活的环境,老子“道”的真正内涵和精神被一些标榜成所谓的圣人给曲解了,所以老子才会提出这样的口号。

我们读历史就会看到历史上许多真实的故事,很多都是口头上表面大吹仁义道德,要给人家帮忙、救助人家,结果让对方倒了大楣。这种挂着仁义之名,干侵略的勾当,“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把仁义、智慧用歪了,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绝对要不得。

一个人心地善不善良,脑子里想什么,动什么心思,打什么主意,不通过行为的表现,谁也看不出来。那些长期能够保持一颗仁慈博爱之心的人,在待人接物上没有贪念,一团和气,社会也就不用标榜谁孝谁不孝了。

国家风调雨顺,永远处于一个太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社会上,人人自重自爱,没有欺诈、偷盗、杀戮之事,这正是老子要倡导的本义,更是整个社会和普天下的民众天大的幸福。

“绝巧弃利”,那是针对人们喜欢耍自己的小聪明,用别人的坏来衬托自己的好,自认为手段高明罢了。

春秋时期,所有的诸侯可以说都是盗贼,巧立名目,作奸犯科,把民众拖入战乱,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西方的宗教里面我们也能看到使巧用计的做法,想办法耍手段,都是为了图利自己,他们也认为这是强盗逻辑,整个人类社会都会有这样相同的认识,说明这绝对是不道德的。

因此,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我们生活修养的原则,人类社会以此为一个生活的目标,天下自然就太平了。我们当代人要是也能拥有这种修养,那也是一辈子最大的福气。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博书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其比较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这段话的主旨,就是老子一以贯之的“无为”思想,是老子一以贯之的治国方略。这段话就是老子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具体细化,总的意思就是治国平天下也要顺其自然,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或干扰民事,不要有事没事地瞎折腾,搞些劳民伤财的花架子工程,以满足统治者的贪欲和虚荣心。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其三者皆是老子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绝圣弃智”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好高骛远,追求圣功伟业而置社情民意于不顾,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给人民以充分自由,与民休息,不夺农时。这样则“民利百倍”,国泰民安,社会经济才会得到充分的恢复和发展。秦始皇千古一帝,雄才大略,既圣又智,治大国如烈火烹油,手笔不可谓不大,实际上却,不量民力,不切实际,最后造成官逼民反,到处揭竿而起,反而是适得其反,本想统治万世,结果是二世即亡。不识老子“绝圣弃智”之理,其教训不可不察也。


“绝仁弃义”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超越当时实际情况,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仁义道德规范,强制要求老百姓遵守,结果是假仁假义,流于形式罢了。统治者中“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现象都层出不穷,还怎么要求老百姓?平民百姓为衣食而忧,仓廪实自然知礼仪,衣食不足何以假仁假义?所以自古“礼不下庶人”。二十四孝中竟有埋子养母的故事,仁乎?义乎?所以统治者应摈弃假仁假义,让庶民百姓顺自然之理,赡老育小,自然会“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为了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巧立名目,与民争利。周厉王专利好货,禁绝山泽,断了百姓生路,不就引起了“国人暴动”吗?还利于民,百姓自然生活无忧,百姓生活无忧自然盗贼不兴,天下太平,故曰“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三者行于天下,好象人类社会过于平淡,少了些繁荣、文明的气息,体现不了统治者雄才大略的价值,所以也不是完全绝对的、无条件的,还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而为,故老子又补充说:“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不过总的来说,统治者若能够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其德,乃是社稷之福,万民之福,天下之福。


子夏故坛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九章,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道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我们知道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一切事物的运行都是从反面开始的,并且都是阴胜阳,故有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之语。在此基础上老子又推导出一切事物的外在表现都是假的,用假的掩盖真正的东西。比如用无为掩盖着无所不为,用不争掩盖着无所不争。还有知者不言,用不言掩盖着自己的智慧,言者不知,用说话掩盖着自己的无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等等。

这种哲学若用于有大志者,创大业者,圣人等尚且还可,如果用于普通百姓,那岂不变成了人人都装神弄鬼,看不到人性真实的一面。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在民间并不流传,相反的孔子的思想确在民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被广泛流传。

那么如果这段话若按照老子的哲学思想去理解、去翻译则成为:绝圣弃智是假的,掩盖着无所不圣,无所不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是假的,掩盖着无所不仁,无所不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是假的,掩盖着无所不巧,无所不利,盗贼无有。

我们再做一次深刻的分析。从正面理解,绝圣弃智,绝圣尚可,若是去智让老百姓都没有智慧,这岂不是愚民。就象《道德经》第三章有句话,常使民无知为欲。老子想干什么?真正愚民的罪魁祸首是老子,并不是孔子。我们再从反面理解,绝圣弃义是假的,那么天下所有人就都成了圣智之人,这样的社会存在吗?就象孟子所说的,人人皆可为尧、舜。这样的社会只能是个理想化的社会,老子和孟子都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但是老子是一种哲学思维,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并存的,就象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一样。所以老子的社会观一个是愚民的社会,另一个就是圣智的社会,这两种社会共存。中国历史的发展从另一个方面也证实了老子思想的局部正确性,比如中国的历史发展都是从动荡分裂到统一稳定,再到强盛。然后再动荡分裂,再统一再强盛这种波浪起伏的历史。

故此,要想正确理解老子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就要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入手。绝圣弃智的社会是极端愚民的社会,这种社会也是民利百倍的。因为这时的人们愚昧无知,无知无欲,不知道什么叫痛苦,自然生自然灭,那只有幸福的感觉了。如果反过来,绝圣弃智变成了都是圣智之人,这也是民利百倍的。试想天下百姓个个都会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这岂不民利百倍了吗!


寂语堂斋


每个学派都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的。通俗的说,就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建立在如何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的观念上的。

这一点,儒家和道家就完全不同。儒家的孔子认为,最美好的社会是大同世界。

孔子认为,美好的社会应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在这个社会,人人都爱自己爱别人,人人都是爱者和被爱者。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位置。在这个社会,连没有生命的物,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这样一个社会,需要人的努力,你首先要有爱,其次,统治者们要懂得使用人才,而我们每一个个体,要懂得努力。

所以,要建成这样的社会,孔子说要三步走,就是庶富教。在老百姓富裕起来后,还要教给他们知识,让他们提高道德修养。所以说,儒家是个求智求仁义道德的学派。

道家是出世的学派。或者说是逃离文明的学派。我们看到,道家的学者最后都是逃走的。老子骑青牛逃离了文明社会,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庄子虽然没有逃的那么远,说实在的,庄子也没钱逃走。他是逃到自己的内心中去。他主张逍遥游,像个鱼儿逍遥游于大海之中。庄子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他认为甚至鱼儿都不是自由的。真正的逍遥是无所待,是无功无名,甚至忘记了自身存在,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的绝对自由。


所以,道家哲学的理想社会是,回到远古时期,那时候人们没有机心,没有争斗,没有利益冲突,没有心灵烦扰,没有统治者,没有可以标榜的仁义道德。老子认为,智慧和知识,是造成人类痛苦社会变坏的根源。仁义是道德开始沦丧之后才出现的,那些仁义道德是在人们变坏之后才有的。而那些冠冕堂皇的道德理念,不过是人们争权夺利的手段,是窃取国家的手段。庄子就讲了一个极其恶毒的故事,来反击儒家的仁义: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天下政治在他看来即是“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而制止的办法是“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所以道家和后来的法家一样,都不希望百姓们读书学习文化。但道家的出发点是百姓心中本来便有完善美好的“大道”,如河水般湍湍流淌,学习反而会使之扭曲干涸。而法家是想让老百姓都变傻,这样才能比较好统治。

所以,道家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国家首先要珍视人民,这样有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因为没有人要远走他乡去避难,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生产到多到没有地方要陈放它。因为没人用它去打仗与消耗它。让百姓恢复天真善良的纯朴本性。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人人恬淡寡欲,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鸣狗叫的声音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


所以,道家认为,人生是要做减法的,社会治理也是要做减法的。太多的欲望,太多知识,太多智慧,太多的所谓的社会治理的方法等,就是多余的,这些东西越多,对人生对百姓对社会,越是有害的。所以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庄子说的更加坚决,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好像再也没有谁比庄子更懒了,将学习看作是危险的事情,更何况是终生学习,简直是无可救药。庄子将仕宦名利视作“腐鼠”,而宁愿“曳尾于涂中”。庄子将儒家视作大盗,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这就是道家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核心思想,换句话说,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说到底,无非是乌托邦而已。


好玩的国学


要理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重点在于对“绝圣弃智”的理解,这句话并非老子在反对“圣贤”、“智慧”,而是反对“圣”和“智”衍生出的高下对比。有“高下”对比的差距,就会引发争斗。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出自《老子》,原文如下: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大概意思就是,如果没有所谓的圣和智者,百姓可以得到很大的好处;如果仁和义没有出现,百姓会回到孝慈的状态;如果抛弃技巧和好处,就不会有盗贼存在。

老子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蕴含老子反向辩证的大智慧。

1、人与人的斗争来自于“高下”对比

从上述的原文中,我们不难分析出,在老子心里,人与人的斗争大多源于“高下”对比。根据原文来说,既然出现了“圣”和“智”,那么也就是说,“圣”和“智”的对立面之“不圣”和“不智”就存在。因为出现了“仁”和“义”,所以,其对立面“不仁”和“不义”就存在。同理,因为出现了“技巧”和“利”,有的人因为“技巧”和“利”比别人获得更多的资源,但是有些人没有技巧,也无法得利,这时应该怎么办呢?于是盗贼就出现了。

所以,老子指出,如果没有出现“圣”和“智”,没有“仁”和“义”,没有“巧”和“利”,也就是说,人人都是“圣”都是“智”,人人都是“仁”都是“义”,人人都有“巧”,都有“利”,谁也不比谁高明,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所谓的“高下对比”,这个时候,百姓又怎么会生活在斗争之中呢,世间又怎么会有盗贼呢?所以,老子这段话是在告诉我们,人与人的斗争来自于“高下”对比。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之理解难点在于对“绝圣弃智”的理解

接着,我们来分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这句话的难点在于对“绝圣弃智”的理解。

老子指明没有所谓的圣与不圣,没有所谓的智与不智,百姓才能大大获利,这里是在反对人去推崇圣人、智者?不是的,老子不是这个意思。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更是赞美婴儿的质朴状态,为何赞美婴儿?因为婴儿纯洁得犹如一张白纸,还没有被染色。白纸都是一样的,都没有区分。所以,对于婴儿来说,就没有“圣与不圣”、智与不智”区分。

所以,“绝圣弃智”不是老子在反对人们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便达到圣人、智者之境界,而是在告诫人们回归质朴。或者这样说,老子之“绝圣弃智”的重点,不在于要让人变成“圣”和“智”的反面,而是让人不要在追求“圣”和“智”的时候忘记本心。

因为人在追求“圣”、和“智”的时候,就已经不自觉将人分成“圣”和“不圣”,“智”和“不智”之对立两面了,有这种区分的时候,就有一种由高到低的俯瞰姿势,就趋于分化出等级。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待在等级卑微的地方,于是人人争高,“圣”和“智”就变了味道。


3、真正的“圣人”和“智者”不会以“圣”、“智”自美,亦不会认为自己是“圣人”和“智者”

其实,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一方面告诉我们,如果社会不进行“圣”和“不圣”、“智”与“不智”的区分,或者说,社会压根都没有觉察到什么是“圣”什么是“智”的时候,说明人人皆“圣”,人人皆“智”。

老子这句话一方面是指出“圣”与“智”的出现,某种意义上反应了社会缺乏“圣”与“智”。另一方面,“圣”与“智”的出现,某种程度是上把人进行区分。区分存在,就有竞争,竞争存在,就容易出现“伪诈”,“伪诈”太多,那么百姓之生活自然不会太好。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并非老子在反对人们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便达到圣人、智者之境界,而是老子借“因圣、智出现,以至于无能力但有贪欲之人投机取巧,出现伪圣和伪智”这种情况,继而指明世间之争端源于“高下区分”。



颜小二述哲文


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从小开始就被名所累。上学,班上要分排名,要分差优,学校要分,整个社会也要分。成绩差的不但老师要批评,家长也会骂,其他的家长也会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跟差生玩耍,孟母就是典型的代表。

人长大以后,同样也被各种“名”所束缚,在工作中各行业都崇尚“名”,使得争名的人前仆后继,各使手段。在生活中,道德同样被名所绑架,例如是不是一个好老师,是不是一个好学生,是不是一个好父亲,是不是一个孝子等都被名所累。因为名,让人生出各种机心,这其实就是聪明使然。

崇尚贤名,是违背道的,违背人性的。只要有被定义的“圣人”存在,有这些贤名被尊崇,就会使得世上大多数人,都带着伪善的面具,装做一个“人”。所以绝圣,贤名才会消失,聪明的机心也无处施展,人们的心就会回归质朴无华。

老子提出的绝圣弃智,其实就是消除阶级,消除贵贱亲疏,达到人人无我的和谐社会。


牛老道


不推崇圣人思想不强调圣人智慧,这对民有百利而无一害!使民归于纯朴最合乎道!圣道因无为法而有理解的差别,故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相应的道中成长,如果推崇圣人思想智慧,反而有拔苗助长之害!


胡德鑫HDX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是老子对于统治者的劝诫

历来,中国有三皇五帝超凡入圣的故事,文王、周公都被认为是圣人,春秋时期,圣人之治成为诸侯们标榜自己统治的方式。

如何证明为圣人之治?归根结底,就是怎样营造一个太平盛世,为此,诸子百家七嘴八舌,有人说要从帝王的角度出发,推行法令,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比如法家;有些人主张从统治者的德性开始,和百姓将心比心,两者达成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使命,比如儒家;而老子主张把管理社会的权利更多分发给老百姓,利用老百姓对于幸福的追求来达成目的,统治者“装聋作哑”就好,不需要刷什么存在感。至于其他学派,逃不开这三家的影响。

如今,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以市场经济为例,市场经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具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受到各方面的约束较小,能够充分发挥人们的作用。


历史上的太平盛世,都有官僚的影子

最初尝试老子政治思想是在汉朝,汉初,经过多年的战乱,民生凋敝,统治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黄老之学成为主流思想。

黄老之学的确有利于恢复生产,但是,七国之乱把一切击得粉碎,很显然,在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偏低,大家离心离德的情况下,放弃权利,利弊尽显,儒家迎来了机会。

是推崇集体主义,还是个人英雄主义?华夏民族始终是一体,即便推崇集体主义,也要找代言人,上台领奖之用。因为舞台太小,容纳不了那么多的人,集体又太大,很多人上不了舞台,何况,更多人要坚守分内之事,不能脱离岗位,只能指定他人代为领奖,所以,我们往往只看到舞台中心领奖的帝王,却忽略了他们背后无数无名无姓的老百姓。

帝王去领奖,领的多了,便以为这些功绩都是自己心血的写照,然而,因为功绩太大,人的皮囊已经被撑破,不得已,只好分配一部分给其他人,顺便宣扬自己的恩惠。受了恩惠,人们无以为报,只好化身为官僚,一心为权力服务。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错了吗?

当人们已经明心见性,统治者自然可以“绝圣弃智”,然而,当老百姓受到蛊惑,他们的成果被别有用心的人篡夺,用于搞破坏,后果非常严重。

在第三章,老子也阐述了如何根治老百姓被人利用,“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统治者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就好,建设问题交给老百姓,老百姓自有办法。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当然没有错。

《道德经》包含着老子对理想社会的理解,所以,我们无需批评,在理想的条件下,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统治者自然无事可做。既然他们无事可做,只要不妨碍老百姓,不搞破坏,不管他们是聪明还是愚蠢,不论他们是人,还是鱼、虾、蟹、跳蚤、蟑螂、臭虫,都没有关系。


以上仅是个人的浅薄理解,不妥之处,还请见谅。


时光歌者王阿癫


老子的认识理论,是在生活中认识有形万物,用感性活动和理性逻輯。但只有用慧悟的大智慧,才能认识无形的物质世界。应用大智慧,就必须先放弃感性活动而无为,先关闭逻辑思维而不思不智。不智就是大智慧。因此,就不要追逐什么大学问家一类的圣人,用现代话來说,就是不追逐什么名星,从而,静下心來开发大智慧。现代科学証明,心静后的心灵感应,就能与高速运动的能量同步而发生共振。可见,修德学道是有先知的大学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