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的“扔下一萬元就跑”感動著媒體卻刺痛著公眾

摘要:扔下一萬元就跑,媒體不應過多報道,這類報道多會刨根問底,從而違背了捐贈者的意願,沒有尊重他們的匿名捐贈權。這種報道多了之後,會形成一種效仿,雖然都是好心好事,但也會給特殊場所帶來一些“不安”和隱患。應該多鼓勵正規途徑的捐贈,而不是反而增加很多中間環節捐贈方式,樸素的善意需要專業的引導。


扎堆的“扔下一萬元就跑”感動著媒體卻刺痛著公眾


 曹林|文


疫情讓人焦慮,總有一些溫暖的故事讓不安的人們被治癒。善良的人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物資出物資,窮盡著自己的努力去為抗疫盡一份心,連名字都不願留下來。近來各地媒體報道了不少“扔下一萬元就跑”的新聞,比如江西遂川:無名氏丟下一萬元就跑。湖南長沙一小夥,丟下一萬元和一句“捐口罩”就跑了。寧波黑衣女子在派出所扔下一萬元就跑。乘客機場丟下一個小白箱就跑,工作人員打開後愣了,全是口罩和一次性手套。還有佛山、大理、亳州、六安、紹興等地,有的扔在派出所,有的扔在政務中心。


搜索一下,可以發現很多類似“扔下一萬元就跑”的新聞。有人質疑這些新聞的真假,怎麼湊巧有這麼多“扔下一萬元就跑”?我倒不懷疑真假,這就是人們的善良,一個地方報道了“扔下一萬元就跑”的暖心事蹟後,其他地方的人會受到觸動和鼓勵,從而效仿這種獨特的捐贈方式,於是成為一種現象。“扔下一萬元就跑”挺讓人感動,也很溫暖,但我還是認為,不宜過多報道和鼓勵“扔下一萬元就跑”。


扎堆的“扔下一萬元就跑”感動著媒體卻刺痛著公眾


其一,媒體不應過多報道,這類報道多會刨根問底,從而違背了捐贈者的意願,沒有尊重他們的匿名捐贈權。選擇何種方式捐贈,是每個人的權利,有人願意高調,有人選擇低調,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只要心意到了就行。比如,經常可以看到有人以“小草”“順其自然”之類的名字捐款,默默做了很多年,這種匿名是他權利,應該尊重他們的匿名,不要打擾這種“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低調善意。


一些報道雖然意圖很好,卻不尊重“扔下一萬元就跑”後的匿名訴求,比如《江西遂川:無名氏丟下一萬元就跑》是這樣寫的:這幾天,一件好人好事在遂川縣雩田鎮大街小巷傳開,農民彭華明為新冠肺炎疫情捐款1萬元。某天,雩田派出所院內,一男子帶著口罩,騎著一輛白色女式摩托車匆忙進了服務窗口,丟下一黃色口袋,說了句:“你們辛苦了”轉身就跑。民警急忙追趕,並未追上。錢裡有張紙條上寫著“盡我的潤博(綿薄)的力量,為在武漢的一線人員和武漢人民的一點心意。”事後通過調取監控,走訪瞭解得知,該男子是江背村的80後彭某。黃色口袋裝著一萬元人民幣,同時留下了紙條。


人家已經以那種方式表達了匿名捐贈的訴求,非找到具體的人,宣傳他的事蹟,就違背其意願了。雖然這種“好人好事事蹟報道”也是出於宏揚美德的善意,但缺乏對匿名訴求的尊重。


其二,這種報道多了之後,會形成一種效仿。當然,“扔下一萬元就跑”是做好事,精神值得讚賞,但太多效仿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一篇報道說,最近某機場有一位乘客,突然丟下一個小白箱,就跑,確認不是危險品,工作人員打開之後愣了,裡面全都是口罩還有一次性的手套!頓時工作人員的眼睛就溼潤了。結局挺暖,裡面不是危險品,是抗疫需要的物資,但這樣扔在機場,就不太好,違反了特殊公共場所的安全規定,讓其他人覺得缺乏安全感,甚至帶來了混亂。其他那些,扔在行政中心,扔在派出所,雖然都是好心好事,但也都會帶來一些“不安”和隱患。


其三,應該多鼓勵正規途徑的捐贈,而不是反而增加很多中間環節捐贈方式,樸素的善意需要專業的引導。無論是通過民政部門的途徑,還是民間慈善組織,各種基金會,這些專業組織能夠迅速地將資金和物資分配到急需的地區和醫院,從而提高捐贈效率。雖然“扔下一萬元就跑”很善良,有著單純的美好,但後續可能會增加很多事情。怎麼監督這筆捐贈?把錢送給誰?用這筆錢買什麼?正規途徑的捐贈已有一套成熟的流程,讓善意迅速轉化和分配,高效運轉,而非正規途徑的民間匿名捐贈,會牽扯到很多中間事務。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正規捐贈途徑,或者覺得這種方式最簡單。其實並不簡單,後續反而有挺多的麻煩。

還有,從報道看,一般“扔下一萬元就跑”的人,往往都是一些本身就不寬裕的人,他們的善意應呵護,但他們本身的生活也要考慮。還要考慮傳播效果,收了他們的錢,公眾會感覺很難受,於心不忍,於心不安。實際上,這傳遞的不是真正的正能量,而是報道者的自我感動。弱者的這種善意,應該婉拒。


“扔下一萬元就跑”之類人自身也多不寬裕,這種讓人心疼的民間善心,別收了,少點扎堆報道和簡單鼓勵,多點善意而專業的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