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痛斬馬謖有什麼隱情?

天天開心歷史


諸葛亮上表出師,北伐曹魏。應該說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形式是最好的,因為曹魏方面完全沒有任何的防備。他們完全沒有想到,蜀漢這麼弱小的國家,居然敢來主動打我。所以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邊境線上面的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集體反水,歸順蜀漢。諸葛亮也因此而信心滿滿,他認為這次北伐十全必克,有十足的把握。萬萬沒想到,接下來劇情就發生了180度的大逆轉!我們先來看一下,《三國演義》裡面是怎麼講這樣一個戲劇性轉變的。

《三國演義》上說曹魏看到諸葛亮北伐,就派出大將司馬懿率領軍隊,抵抗諸葛亮。當時在魏蜀的交界線上,有一個咽喉要道叫街亭,雙方都想爭奪這個地方,諸葛亮就派他的參軍馬謖前去把守街亭。臨出發之前,諸葛亮對於馬謖是千叮嚀萬囑咐。他說:你到了街亭以後呢,一定要在大路上面紮營,沒想到馬謖到了街亭一看,街亭的大路旁邊,這不是有座山嗎?我在山上紮營,居高臨下豈不是更好?就自作主張率領軍隊上山去了。馬謖前腳上山,司馬懿後腳就率領軍隊來了,司馬懿一看馬謖在山上紮營,樂壞了。機不可失,趕緊派人圍山,切斷水源,圍得是水洩不通,幾天以後蜀軍因為沒有水喝,徹底崩潰,街亭失手,這叫失街亭。

司馬懿奪取街亭以後,乘勝追擊,一路殺到了諸葛亮的大本營。當時諸葛亮手裡像那些軍隊,都已經派到外面去了,手下只有一群老弱病殘,不可能打得過司馬懿。諸葛亮實在沒辦法急中生智,派人把城門打開,讓幾個老兵在門口打掃衛生,他自己呢?領著兩個童子在城樓上,一邊彈琴一邊看風景,一邊彈琴一邊唱歌: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論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唱了一會,司馬懿大軍殺到!司馬懿看到諸葛亮城門大開,在城上看風景,在彈琴的唱歌,這是什麼路數啊?拿不準啊,心下十分狐疑,就在城樓底下觀望。

諸葛亮看到司馬懿來了,等的就是你,就唱歌勾引他。左右琴童人兩個,又無有埋伏,又無有兵。你休要胡思亂想,心不定你就來來,請上城樓司馬你聽我撫琴。說的全大實話,結果把司馬懿打給嚇壞了,疑心太重,心想著諸葛亮這麼胸有成竹的樣子,那肯定內中有詐呀,調轉馬頭就跑。這出叫做空城計。

諸葛亮安全撤退以後,追究起失街亭的責任,審判馬謖。京劇《斬馬謖》裡面諸葛亮痛苦萬分,見馬謖只哭得珠淚灑,我心中一好似亂刀扎,最後咬咬牙在三軍陣前揮淚斬馬謖!下面我們就從史料出發,來鑑別一下“失空斬”的真偽。首先,在失街亭裡面,曹魏方面的大將不應該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唱對手戲的,和馬謖唱對手戲的應該是曹魏的名將張郃。當時司馬懿,還正在負責防守吳國,而不在這個戰場上面。要等到三年以後,才能和諸葛亮正面交鋒!《三國演義》為了加強故事的戲劇性,所以讓諸葛亮和司馬懿提前見面了,這是一個虛構。

在《三國志》裡面沒有記載空城計,空城計是哪來的呢?也不是羅貫中亂編的,而是來自於《三國注·裴松之注》引了一個晉朝的民間傳說,真實性不可靠高估。從這個傳說裡面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一點,非常有意思。晉朝人對他們本朝的老祖宗司馬懿不是很尊重,反而更加欣賞諸葛亮。“失空斬”裡面最複雜的,還是要說斬馬謖。歷史上斬馬謖,比起小說和戲曲有著更多不為人知內幕,也更加耐人尋味,更加令人揪心!

諸葛亮為什麼斬馬謖?那當然是因為馬謖打了敗仗啊,問題沒有這麼簡單!請問打了敗仗的人就都應該斬首嗎?,你去看一本《三國》裡面那麼多人打了敗仗,都應該被斬了嗎?當然不是,所以僅僅從打敗仗這一點來看。馬謖其實可殺可不殺,既然馬謖可殺可不殺,那諸葛亮為什麼偏偏要堅持斬馬謖呢?

根據歷史學者宋傑先生的研究,從法律上來看,碼數至少犯了三宗罪。每一宗都是死罪。第一宗罪——戰敗之罪。街亭之戰是第一次北伐的最關鍵的戰役,馬謖作為主將,將一場勝仗打成了敗仗!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馬謖難辭其咎。那麼戰敗是一個什麼樣的罪過呢?曹操曾下過一道軍令,我們可以來參考一下曹操說:其令諸將出徵,敗軍這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你打了大的敗仗,那要處死。小失利小敗仗免官。所以戰敗在三國時代是一個死罪,當然了,三國時代是個亂世,打仗非常頻繁,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這種法律執行起來難免要打折扣。所以如果單單看打敗仗,馬謖不殺那也行,殺了當時也沒話說都可以。

但是他還犯下了第二宗罪——違令之罪。馬謖戰敗不是他個人能力不行,也不算運氣不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事先安排,違反了諸葛亮下了一道軍令,自作主張我要上山紮營。結果才導致了戰敗的結果,要負直接責任。違反軍令是什麼結果?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四個字“違令者斬”。不過即便如此,馬謖雖然已經犯下兩宗死罪。但他其實還有一線生機,不是說非死不可,因為諸葛亮的一貫的執法風格是“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你就算犯了再大的罪,只要你肯誠心認錯,低頭認罪,那就可以坦白從寬。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馬謖在犯下了以上兩宗罪以後,不思悔改,又犯下了第三宗——罪逃亡之罪!《三國志·向朗傳》記載,諸葛亮手底下有個官員叫向朗。向朗和馬謖的私交很好,街亭戰敗之後,“謖逃亡,郎知情不舉”馬謖臨陣脫逃,向朗知情不報。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馬謖在戰敗以後,不僅不肯低頭認罪,而且居然還臨陣脫逃!那臨陣脫逃在歷史上是什麼罪呢?毫無疑問的死罪!諸葛亮斬馬謖用的不是普通的法律,那可是軍法!用句法衡量的結果就是,馬謖犯下了三宗死罪,罪無可赦,死路一條!





陶政聰


諸葛亮痛斬馬謖因為他當時在街亭不聽王平勸告,把軍隊駐紮在山上背魏軍包圍,斷了水路,造成軍中大亂。以至於慌亂中丟了街亭,所以諸葛亮沒有辦法只有揮淚斬馬謖。

三國中其實諸葛亮是非常賞識馬謖的,平時和他關係極好,談起話來,可以從白天一直講到晚上。甚至馬謖說自己與諸葛亮情同父子,丞相待我如子,我以丞相為父。諸葛亮說與馬謖情同手足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總而言之,關係非同一般。

諸葛亮為什麼和馬謖這麼談的來呢,因為馬謖自幼熟知兵法,才氣過人。想想也是,蜀國當時兵營跟隨劉備一起輾轉各地出生入死的都是武將居多,諸葛亮也只有和這樣的人談天談地談軍事才談得來。針對南人難以馴服的特點,馬謖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攻心策略。這一策略被諸葛亮實施為“七擒孟獲”,保證了南方邊境的長治久安。

馬謖談到蜀國“兵馬疲蔽”,民怨沸騰,馬謖適時提出“只宜存恤,不宜遠征”的休養策略。北伐前夕,諸葛亮按照馬謖提出的一些優質的建議成功地離間魏國曹睿、司馬懿君臣,為北伐奠定了勝利基礎。才使得諸葛亮敗夏侯,收姜維,破羌兵,滅王郎,緊接著連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曹魏舉國震驚。

就是這樣優秀的馬謖,而且情同父子的關係,諸葛亮還是將他正法了。馬謖的驕傲自大導致街亭丟失,街亭對於蜀魏都十分重要,這樣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來換取民心。

諸葛亮這麼做意在以說明馬謖雖然重要,但卻不是唯一,蜀國雖然失了街亭,但還是照樣可以爭霸天下。馬謖被斬是必然的原因,因為,蜀國的勢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這兩點註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斬的必然性。

對於以上所說諸葛亮痛斬馬謖的隱情,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


楚漢文化


一、馬謖是諸葛亮破格提拔的人物,這點可以從後來馬謖對諸葛亮的話( “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 )中看出來。蜀漢軍隊裡當時諸葛新軍和劉備的舊部衝突還是比較明顯的。諸葛亮為此承受的壓力很大。

二、但馬謖依然是可以不死的,諸葛亮當時的地位,他可以贏得朝堂主要力量的支持。把馬謖流放到偏遠地區而留下性命依然是可以操作的,到必要的時候再重新啟用。諸葛亮操作過很多這樣的人,比如廖立 “吾終為左衽矣!” 。

三、諸葛亮和馬謖很親近。而且“馬氏五子,白眉最良”的馬家家族實力相當強大。

四、諸葛亮這一殺的一層意義在於是殺將以謝戰死的士兵。說明為將的職責。諸葛亮較很多歷史人物不同,他始終抱有天下蒼生的悲憫。這個從“准許老兵退役”一事看得很明白,他對底層人民的愛憐。所以他不能忍受這樣的將領。 “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個字,以謝眾。

五、另一層意義在於,表達懲戒,以正軍法。這一點在後來建設了令行禁止的蜀軍,最後一次北伐在渭南屯田。“ 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

六、最後說一下馬謖,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而劉備的看法是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屬於看了一些兵書,卻不能清楚擔負軍隊責任的人。馬謖是最需要到底層磨練的人,也許他經歷了很多事情之後,才能把自己的學識和做事融匯起來。可惜,歷史沒有給他機會


哆哆放映廳


諸葛亮上表出師,北伐曹魏。應該說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形式是最好的,因為曹魏方面完全沒有任何的防備。他們完全沒有想到,蜀漢這麼弱小的國家,居然敢來主動打我。所以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邊境線上面的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集體反水,歸順蜀漢。諸葛亮也因此而信心滿滿,他認為這次北伐十全必克,有十足的把握。萬萬沒想到,接下來劇情就發生了180度的大逆轉!我們先來看一下,《三國演義》裡面是怎麼講這樣一個戲劇性轉變的。



《三國演義》上說曹魏看到諸葛亮北伐,就派出大將司馬懿率領軍隊,抵抗諸葛亮。當時在魏蜀的交界線上,有一個咽喉要道叫街亭,雙方都想爭奪這個地方,諸葛亮就派他的參軍馬謖前去把守街亭。臨出發之前,諸葛亮對於馬謖是千叮嚀萬囑咐。他說:你到了街亭以後呢,一定要在大路上面紮營,沒想到馬謖到了街亭一看,街亭的大路旁邊,這不是有座山嗎?我在山上紮營,居高臨下豈不是更好?就自作主張率領軍隊上山去了。馬謖前腳上山,司馬懿後腳就率領軍隊來了,司馬懿一看馬謖在山上紮營,樂壞了。機不可失,趕緊派人圍山,切斷水源,圍得是水洩不通,幾天以後蜀軍因為沒有水喝,徹底崩潰,街亭失手,這叫失街亭。



司馬懿奪取街亭以後,乘勝追擊,一路殺到了諸葛亮的大本營。當時諸葛亮手裡像那些軍隊,都已經派到外面去了,手下只有一群老弱病殘,不可能打得過司馬懿。諸葛亮實在沒辦法急中生智,派人把城門打開,讓幾個老兵在門口打掃衛生,他自己呢?領著兩個童子在城樓上,一邊彈琴一邊看風景,一邊彈琴一邊唱歌: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論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唱了一會,司馬懿大軍殺到!司馬懿看到諸葛亮城門大開,在城上看風景,在彈琴的唱歌,這是什麼路數啊?拿不準啊,心下十分狐疑,就在城樓底下觀望。

諸葛亮看到司馬懿來了,等的就是你,就唱歌勾引他。左右琴童人兩個,又無有埋伏,又無有兵。你休要胡思亂想,心不定你就來來,請上城樓司馬你聽我撫琴。說的全大實話,結果把司馬懿打給嚇壞了,疑心太重,心想著諸葛亮這麼胸有成竹的樣子,那肯定內中有詐呀,調轉馬頭就跑。這出叫做空城計。



諸葛亮安全撤退以後,追究起失街亭的責任,審判馬謖。京劇《斬馬謖》裡面諸葛亮痛苦萬分,見馬謖只哭得珠淚灑,我心中一好似亂刀扎,最後咬咬牙在三軍陣前揮淚斬馬謖!下面我們就從史料出發,來鑑別一下“失空斬”的真偽。首先,在失街亭裡面,曹魏方面的大將不應該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唱對手戲的,和馬謖唱對手戲的應該是曹魏的名將張郃。當時司馬懿,還正在負責防守吳國,而不在這個戰場上面。要等到三年以後,才能和諸葛亮正面交鋒!《三國演義》為了加強故事的戲劇性,所以讓諸葛亮和司馬懿提前見面了,這是一個虛構。

在《三國志》裡面沒有記載空城計,空城計是哪來的呢?也不是羅貫中亂編的,而是來自於《三國注·裴松之注》引了一個晉朝的民間傳說,真實性不可靠高估。從這個傳說裡面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一點,非常有意思。晉朝人對他們本朝的老祖宗司馬懿不是很尊重,反而更加欣賞諸葛亮。“失空斬”裡面最複雜的,還是要說斬馬謖。歷史上斬馬謖,比起小說和戲曲有著更多不為人知內幕,也更加耐人尋味,更加令人揪心!



諸葛亮為什麼斬馬謖?那當然是因為馬謖打了敗仗啊,問題沒有這麼簡單!請問打了敗仗的人就都應該斬首嗎?,你去看一本《三國》裡面那麼多人打了敗仗,都應該被斬了嗎?當然不是,所以僅僅從打敗仗這一點來看。馬謖其實可殺可不殺,既然馬謖可殺可不殺,那諸葛亮為什麼偏偏要堅持斬馬謖呢?

根據歷史學者宋傑先生的研究,從法律上來看,碼數至少犯了三宗罪。每一宗都是死罪。第一宗罪——戰敗之罪。街亭之戰是第一次北伐的最關鍵的戰役,馬謖作為主將,將一場勝仗打成了敗仗!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馬謖難辭其咎。那麼戰敗是一個什麼樣的罪過呢?曹操曾下過一道軍令,我們可以來參考一下曹操說:其令諸將出徵,敗軍這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你打了大的敗仗,那要處死。小失利小敗仗免官。所以戰敗在三國時代是一個死罪,當然了,三國時代是個亂世,打仗非常頻繁,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這種法律執行起來難免要打折扣。所以如果單單看打敗仗,馬謖不殺那也行,殺了當時也沒話說都可以。



但是他還犯下了第二宗罪——違令之罪。馬謖戰敗不是他個人能力不行,也不算運氣不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事先安排,違反了諸葛亮下了一道軍令,自作主張我要上山紮營。結果才導致了戰敗的結果,要負直接責任。違反軍令是什麼結果?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四個字“違令者斬”。不過即便如此,馬謖雖然已經犯下兩宗死罪。但他其實還有一線生機,不是說非死不可,因為諸葛亮的一貫的執法風格是“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你就算犯了再大的罪,只要你肯誠心認錯,低頭認罪,那就可以坦白從寬。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馬謖在犯下了以上兩宗罪以後,不思悔改,又犯下了第三宗——罪逃亡之罪!《三國志·向朗傳》記載,諸葛亮手底下有個官員叫向朗。向朗和馬謖的私交很好,街亭戰敗之後,“謖逃亡,郎知情不舉”馬謖臨陣脫逃,向朗知情不報。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馬謖在戰敗以後,不僅不肯低頭認罪,而且居然還臨陣脫逃!那臨陣脫逃在歷史上是什麼罪呢?毫無疑問的死罪!諸葛亮斬馬謖用的不是普通的法律,那可是軍法!用句法衡量的結果就是,馬謖犯下了三宗死罪,罪無可赦,死路一條!


歷史阿Q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因為馬謖本人的一個失誤,導致自己帶領的蜀軍差點全軍覆沒。建興三年,諸葛亮派兵北伐時,派遣馬謖作為先頭部隊,去鎮守交通要道街亭。這次戰役之前,劉備就曾說,馬謖這個人不可重用。但是諸葛亮一意孤行,認為馬謖有才有勇有謀,有什麼理由不重用。於是馬謖與王平等人奉命前往街亭,抵抗司馬懿帶領的曹魏大軍。

曹魏來勢洶洶,守住街亭才能守住後方,街亭之所以是一個軍事要道,是因為此路是糧食水源等必經之路。馬謖決定,以守為主,鎮佔山頭,但是王平等人都向馬謖建議說,如果獨佔山頭,但沒有作為的話,很容易讓曹魏大軍切斷我們的水源。一旦切斷水源,那麼軍隊就只能是任人宰割。在來到街亭之前,諸葛亮也曾告誡馬謖要守住路口,但是馬謖對二人的建議都不以為然,認為曹軍斷不會想到此法,鎮守山頭才是最安全的。在王平苦苦哀求之下,馬謖給王平撥了五千將士,於是王平也只能帶著區區千人前往鎮守路口。

司馬懿率領的曹魏大軍到達街亭之後,發現了路口只有王平區區一小軍隊,而大部隊馬謖的軍隊全部在山頭,很容易被包抄。司馬懿作為一名老將,很快就分析好了地勢,於是利用地勢,先是排遣一對人馬與王平相作戰,另外派遣一隊人馬前去切斷水源。王平只有五千將士,自然是很快就不抵曹魏的大軍。然而能夠支援王平的大部隊卻在山頭因無水,而導致士兵的作戰能力急速下降,也使人心惶惶。司馬懿當下立斷,立即攻上山頭,馬謖不光失守街亭,還被趕盡殺絕。

王平帶領僅剩的幾百餘人準備撤退了,但是街亭鎮失守以後,撤退也面臨著無處可退的尷尬局面,於是諸葛亮也只好將帶領軍隊所攻下的隴右三郡拋棄。街亭之戰之後,諸葛亮明白了劉備的出征前那番話的用意,而且自願將馬謖按律斬殺。馬謖不聽從上級的指令,因此導致戰役失敗,難逃死罪,於是被諸葛亮自己所斬殺,馬所長被斬殺之際,將士們皆為之感到痛惜,諸葛亮更是痛苦不已。




海豚劇場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

諸葛亮痛斬馬謖,有幾個情況。

第一個情況,馬謖守街亭,是諸葛亮安排的。所以有替自己脫罪的嫌疑。

第二個情況,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為蜀國立過汗馬功勞,聲望很高,和諸葛亮是很好的朋友。 但馬謖喜歡高談闊論,尤其對軍事上的問題,諸葛亮愛屋及烏,也很喜歡他,甚至把他當做自己的接班人,而所有的蜀國人都知道這一點。所以街亭失守後,必須忍痛殺了馬謖以正視聽。

第三個情況,諸葛亮對馬謖希望過高,以為他能繼承自己的衣缽,把他傳授的兵法靈活運用,所以馬謖請命守街亭時,讓他立了軍令狀。一來馬謖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二來也想證明諸葛亮沒有看錯人。結果失去街亭就相當於狠狠打了諸葛亮的耳光,所以,諸葛亮深深的痛恨自己看錯了馬謖。

以上逐漸第進的關係,讓我們理解了諸葛亮為何要痛斬馬謖。


軍哥話歷史


諸葛亮痛斬馬謖有什麼隱情?

諸葛亮為什麼斬馬謖?那當然是因為馬謖打了敗仗啊,問題沒有這麼簡單!請問打了敗仗的人就都應該斬首嗎?,你去看一本《三國》裡面那麼多人打了敗仗,都應該被斬了嗎?當然不是,所以僅僅從打敗仗這一點來看。馬謖其實可殺可不殺,既然馬謖可殺可不殺,那諸葛亮為什麼偏偏要堅持斬馬謖呢?

根據歷史學者宋傑先生的研究,從法律上來看,碼數至少犯了三宗罪。每一宗都是死罪。第一宗罪——戰敗之罪。街亭之戰是第一次北伐的最關鍵的戰役,馬謖作為主將,將一場勝仗打成了敗仗!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馬謖難辭其咎。那麼戰敗是一個什麼樣的罪過呢?曹操曾下過一道軍令,我們可以來參考一下曹操說:其令諸將出徵,敗軍這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你打了大的敗仗,那要處死。小失利小敗仗免官。所以戰敗在三國時代是一個死罪,當然了,三國時代是個亂世,打仗非常頻繁,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這種法律執行起來難免要打折扣。所以如果單單看打敗仗,馬謖不殺那也行,殺了當時也沒話說都可以。

但是他還犯下了第二宗罪——違令之罪。馬謖戰敗不是他個人能力不行,也不算運氣不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事先安排,違反了諸葛亮下了一道軍令,自作主張我要上山紮營。結果才導致了戰敗的結果,要負直接責任。違反軍令是什麼結果?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四個字“違令者斬”。不過即便如此,馬謖雖然已經犯下兩宗死罪。但他其實還有一線生機,不是說非死不可,因為諸葛亮的一貫的執法風格是“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你就算犯了再大的罪,只要你肯誠心認錯,低頭認罪,那就可以坦白從寬。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馬謖在犯下了以上兩宗罪以後,不思悔改,又犯下了第三宗——罪逃亡之罪!《三國志·向朗傳》記載,諸葛亮手底下有個官員叫向朗。向朗和馬謖的私交很好,街亭戰敗之後,“謖逃亡,郎知情不舉”馬謖臨陣脫逃,向朗知情不報。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馬謖在戰敗以後,不僅不肯低頭認罪,而且居然還臨陣脫逃!那臨陣脫逃在歷史上是什麼罪呢?毫無疑問的死罪!諸葛亮斬馬謖用的不是普通的法律,那可是軍法!用句法衡量的結果就是,馬謖犯下了三宗死罪,罪無可赦,死路一條!


歷史的影像


馬謖失街亭本來罪不至死,但是馬謖是被破格錄用的,如果不嚴懲,諸葛亮以後難以服眾,而且在蜀漢內部利益集團錯綜複雜,以劉禪諸葛亮為荊州處於統治地位,以劉璋舊部為首東洲舊部處於中間位置,而在益州本土的勢力則是處於最底部,更方面利益分配不均勻,諸葛亮出征前的背景是,先主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歸,損失慘重,導致蜀漢內部已經時局動盪,此事諸葛亮為了讓各方臣服只能安律法治理蜀漢。而剛剛北伐就遭此大敗,還是破格錄用的諸葛亮的心腹,諸多勢力都在看著你是否重罰。

馬謖驕傲自大失敗定然是要重罰的,但是絕不至死,古往今來哪名將軍沒有打過敗仗的,打了敗仗就要殺頭,那還有將軍可用麼?馬謖的死只是成為了穩定時局的犧牲品,破格提升各方勢力都在觀望。不殺不足以穩民心,不殺不足以平局勢。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殺馬謖的時候滿臉淚水,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啊!






唐僧觀世界


有。

每個人才都應該有適應他的工作領域。

諸葛亮沒用好馬謖。若把馬謖一直在後勤上用,就既不會失街亭,又不會浪費一個人才。培養一個人才比奪一個街亭,難很多!

能不悔恨心痛?!

用人上一諸葛亮一直不夠明斷,比劉備差太多。


燚陽火


不斬不行啊,那麼多收下,而且馬謖真的是北伐的進行中,大大的失誤啊,辜負諸葛亮對他的信任,也愧對劉備了。[流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