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為了抒發壯志,寫了一首詩讚揚牡丹,最後兩句流傳千古

在中國古詩詞中,各種花卉是十分常見的意象。比如說,梅花一般代表堅韌傲然的性格: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梅花》


桃花一般用來象徵愛情: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桃夭》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劉禹錫為了抒發壯志,寫了一首詩讚揚牡丹,最後兩句流傳千古

至於牡丹,一般來說代表了傾國傾城、雍容華貴。古代詠牡丹的詩作也很多,但是流傳最廣的,恐怕還得屬劉禹錫的一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全詩如下:


賞牡丹

唐代: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庭前芍藥妖無格"——庭院前面的芍藥妖嬈美豔,卻沒有品格。


芍藥這種花一般是美麗妖嬈的。比如說,柳宗元《戲題階前芍藥》的第一句就是"凡卉與時謝,妍華麗茲晨",其中"妍""華""麗"都指向了芍藥美麗動人的這個特點。秦觀《春日》裡則有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之句,說明了芍藥是"有情"之花,剛好與本詩裡的第二句中的"少情"相對立。

劉禹錫為了抒發壯志,寫了一首詩讚揚牡丹,最後兩句流傳千古

只可惜,芍藥雖然美麗多情,但是在劉禹錫的眼中卻是缺少品格的代表,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某些諂媚討好的青樓女子,雖然貌美如花,多才多藝,卻缺乏人格魅力。


"池上芙蕖淨少情"——池塘上面盛開的芙蕖雖然潔淨,卻缺少情調。


"芙蕖"指的是已經開放的蓮花。關於蓮花的詩文,最著名的當屬周敦頤的《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篇作品認為蓮花是"花之君子者也"


儘管如此,劉禹錫仍然覺得芙蕖過於寡淡,缺少情調,有點無趣,很容易讓人覺得像清心寡慾的聖女,只可遠觀,不可深交,沒有人間煙火味,格調倒是夠高了,距離卻太過遙遠。

劉禹錫為了抒發壯志,寫了一首詩讚揚牡丹,最後兩句流傳千古

本詩的前兩句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不僅在聲調和節奏上增強了詩歌的韻律感,而且使讀者易於理解內容,讀了上句就能迅速體會下句的意思,獲得閱讀的優美感和流暢感


詩聖杜甫就有一首詩,只有四句,卻兩兩對偶,和諧工整,成為經典名作:


絕句

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劉禹錫為了抒發壯志,寫了一首詩讚揚牡丹,最後兩句流傳千古

"唯有牡丹真國色"——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天香。


"國色"指的是一國中最美麗的女子,這裡用來形容牡丹花。與蘇軾並稱"蘇黃"的黃庭堅在其作品《書幽芳亭記》中就說道:"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


而要成為"國色",說明至少大多數人都認可這個女子的容貌,有一定的國民度,不可能是隱居深山的世外高人;同時她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形象,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因而也不太可能是風塵女子。

劉禹錫為了抒發壯志,寫了一首詩讚揚牡丹,最後兩句流傳千古

"花開時節動京城"——到了花開的時候轟動整個京城。


只有像牡丹這樣既有品格,又有情韻的花,才能名動整個京城。


詩言志,劉禹錫也想成為牡丹這樣的花。"芍藥"指的是一些妖顏惑主的小人,只知道諂媚討好皇上,"芙蕖"則指的是遠離廟堂,獨自隱居的隱士,雖然身負才華,卻偏安一隅。"牡丹"則是運用自己的能力,真正為國為民服務。


劉禹錫曾經被貶在外二十三年(可以參考他的詩句"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才被再次召回京都,但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是仍然躊躇滿志,準備捲土重來,與好友白居易的心態完全相反。白居易被貶後受到了極大的心理創傷,再次被提拔也開心不起來。

劉禹錫為了抒發壯志,寫了一首詩讚揚牡丹,最後兩句流傳千古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不能說隱居就是大逆不道,只不過,劉禹錫的積極向上、堅韌不拔更加令人佩服和感動。


作者:平兒,我不是《紅樓夢》裡的平兒,我是聊歷史的平兒。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