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有多悽慘?

待星殘羽


作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她的一生也充滿了傳奇色彩,前半生幸福美滿,後半生卻是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那麼她的晚年生活到底有多悽慘呢?讓我們來縱觀她的一生來了解一下。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和母親都熱愛文學,才華了得。在這樣的文墨家庭薰陶下,使得李清照從小就接觸文學,在其他女孩子學習女紅時,她卻將家裡的藏書閱覽個遍,使得肚中裝滿了墨水。她的家庭在當時也算名門望族,生活十分優裕,父母對她疼愛有加,寄予厚望,而李清照也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年紀輕輕便才華橫溢,成為了當時著名的才女。

18歲時,她與門當戶對的太學生趙明誠成婚,婚後二人感情深厚,經常一起吟詩作對。有時趙明誠出差在外,李清照總是以詩寄予自己對丈夫的想念。趙明誠雖也是文人,但名氣卻沒有李清照大,所以趙明誠多次將自己的詩和李清照的混合在一起,拿去讓朋友分個高低,但總是李清照的詩更勝一籌,趙明誠從此便更愛惜自己妻子的才華。


和趙明誠一起生活的二十多年,李清照無疑是幸福的。二人興趣相投,經常一起收藏書畫金石,並且二人都才華了得,惺惺相惜,但幸福始終是短暫的,她的人生的轉折點也來了。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大宋山河搖搖欲墜,李清照和丈夫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初時丈夫在身邊,雖東奔西走,也尚可安心,有所依靠。

但兩年之後,丈夫在途中病死,獨留李清照一人在這世間飄搖。 在那亂世間,連身強力壯的男子都難以生存,更何況將近五旬的李清照,李清照的才華在亂世間顯得一文不值,生活困苦潦倒。但即便如此,她依舊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到處追隨國君,希望能夠將這些寶物進獻給朝堂,奈何她始終追隨不上國君的步伐,並且在路途中,因為戰亂,多次遭到哄搶,文物書籍也所剩無幾。

生活的窘迫與艱難,使得李清照更加孤單,她渴望有個依靠,可以讓她暫時安定,這時張汝舟出現了。原本以為,他的出現對她來說是一種解脫,沒想到卻是將她推入絕境。 張汝舟並不像表面一樣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他與李清照成婚只是另有企圖,他想要得到李清照隨身攜帶的文物書籍。婚後原形畢露之後,一直對李清照不好,輕則言語侮辱,重則拳腳相加。



李清照一直想要離婚,終於,她等到了一個好時機,原來張汝舟娶到李清照之後便十分得意,不輕易間洩露自己科舉考試舞弊的事情。李清照知曉後,為了脫離苦海,她選擇了去官府告發,張汝舟治罪之後,李清照也順利與他離婚,但也因為告發自己的夫君,李清照入獄兩年。獄中的生活可想而知,但李清照卻並不後悔,因為她終於又是自由身了。

出獄之後,李清照便找了一間小屋,謝絕訪客,在這裡孤獨生活。她老了,已經經不起顛沛流離的折騰了,並且經歷那段失敗的婚姻之後,她更向往一個人自由自在的生活。起碼,她可以寫詩表達自己對亡夫趙明誠的思念,也可以通過寫詩表達自己對祖國安危的擔心。

李清照晚年一直是悽慘孤獨的,不僅沒有經濟來源,並且無人陪伴。心理上的孤獨是難以抹滅的,丈夫死後,便沒有可以懂她理解她的人,縱使她才華橫溢,卻無人可讀懂她寫的詩。並且她太愛自己的國家,這也使她擔心國家的未來會走向何方,而世人只顧生存,又有誰會理解她那顆為國而憂的心呢?


夏目歷史君


李清照生在兩宋之交,也是亂世女子。甘苦無常,她也是無法。到公元1107年,也就只隔了一年光景,趙明誠之父趙挺之亡故,時年六十八歲。趙父趙挺之雖與蔡京同為新黨,卻因趙父心性良直,與賊心滿滿的蔡京漸漸產生分歧,並且矛盾日益嚴重。所以,趙挺之去世之後,蔡京對趙家人落井下石。趙家開始敗落。

次年,即公元1108年,趙家兄弟迅速遭到了蔡京陷害,於當年被迫離京。時年,李清照二十八歲,她與丈夫趙明誠也退居於山東青州,屏居長達十年之久。之於他們夫妻二人,這十年卻是最好的時光。樸素單純,清淡而生。在這十年裡,夫妻二人財書潑茶,共同致力於金石文物的研究,更是完成了中國最早的金石目錄和研究專著之一《金石錄》的撰著工作。

趙明誠結束了十年青州生活之後,於公元1120年復仕,在山東萊州擔任太守。四年後平調緇州。其間,她與他便幾度分離。也是因為太愛,他在李清照生命裡的分量頗重。每每他離開,她便覺心碎。有一種牽纏不休的痛。

是亂世。都無奈。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五月,南宋便建立,李清照被迫南渡。此時,他卻不在身邊,遠在北方。是這樣艱難的一段歲月。唯能孤伶上路,忘卻自己是女子。

其實,這一些困難都是可以承受的,再多一些也可以。她想。若是可以換他多生一日,她寧可減壽十年。又何況只是顛沛之辛。卻是無用。公元1129年,她生命裡最愛的最好的男子,染上瘧疾,勞頓而逝。

是年,她四十六歲,半老人生逢此變故,實在是艱難。再回首,竟也不過二十八年。她只覺短,只覺心裡都是痛都是憾。情深不壽。多少愛,多少傷。此生是甘願,縱他不在,那些艱辛,也是無怨。

如果一切止於此,也未嘗不是一種美。但她犯了錯。失了神,錯識了人。張汝州是鼠輩,卻是這樣一個卑劣的人,竟也攀附上了她。他在對的時間出現,處心積慮,騙取了她的信任。對她百般殷勤,即便是好,卻不料一切都是他精心策劃。

她攜丈夫生前收集與自己收集的文物字畫獨自輾轉,早已是悽惶。也真是到了絕境,否則她不會盲眼信了他。他想娶她,她思慮數夜,心中尚存些微指望,竟應了他。

婚後不久,他卻得知,李清照手中價值連城的金石字畫竟在流離顛沛中遺失甚多,所剩無幾,頓時大怒。且就這寥寥無幾的文物卻被李清照視為珍寶,只因一切都是前夫遺下的心血,她深知自己斷然不能輕薄了它們。於是也不讓張汝州接近。

這到底是激怒了他,他終撕毀了面具,露出醜陋嘴臉。對她罵,對她打,令人髮指。但她也是忍。忍無可忍時,便也毫不猶豫“結果”了他。她不是旁人,她是李清照。區區張汝州又如何是她的對手。她只是想安穩度日,卻不想他要來招惹她,欺辱她。她忍到無可忍的地步,堅決果斷地治了他。

她一紙狀書,便將他告發,要與之離婚。舊時律法,女子告夫,即便成功,也要面對牢獄之災。她卻是靜定有力,絲毫不怕。張汝州本即是人品低賤歷史不潔的人,曾舞弊入官,一干罪行終被悉數揭露。最終得到報應,被流放到柳州編管。也是一段荒誕事,但誰不曾輕信甚至愛過幾個低劣之人。

之後的餘生,雖清簡卻安穩。也無甚不好。真的沒有誰比他更愛她。於是,縱他已不在多年,她也一直甘願陷在回憶裡篤篤地回望他。彷彿,望的時間久了,他果真會回來。

其實,這愛,在她心中,日久年深,也就成了一種信仰。只要世上有她,她心便有他在,這日子也就處處月入歌扇,花承節鼓。

再讀幼年時常念及的那一段“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忽覺,這一幟幽豔女子,原來,也曾那般歡悅地在時光深處穿梭過。

公元1156年前後,約至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李清照去世。


小書蠹


1129年,趙明誠病逝,46歲的李清照獨孤一身,顛沛流離於江浙皖贛一代。這個時間段,她留下了一部聲聲慢是她當時心情的表現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1132年李清照跨出躍海,跟隨朝廷,去投奔弟弟李迒,無奈還沒安穩金兵就攻陷洪州。李清照只得逃難到紹興而此時趙明誠留給她的一大批收藏古玩卻被賊人盜走,李清照傷心欲絕只得花了大價錢贖回,最終被坑騙只贖回一部分。心灰意冷的李清照大病一場。

其實她一系列作品中就能表現出她無助又悲涼的心境

諸如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其實我個人覺得,淒涼這個詞用的有些過了,畢竟她算是小康偏上的生活水平,也可以說是衣食無憂。非要說悽慘,大概是因為成了寡婦,思念亡夫。外加一個弱女子不太懂社會上的兇險,被騙了好幾次,還有就是由於國難,有些所謂的顛沛流離吧。但是悽慘還是算不上的


以下是野史

還有一個更淒涼的改嫁懸案,說是李清照被人騙,而張汝舟號稱趙明誠的同窗對李清照百般關懷只是為了趙明誠的古董收藏。最終張得知趙明誠留下的寶貝大部分遺失便開始對李清照拳腳相加,李清照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告倒張汝舟,張被罷官,而李自己因為告丈夫也鋃鐺入獄(這只是一大懸案)


武天老師


“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就是,一句詩:“沉醉不知歸路”,一個詞:“淒涼迷茫”,一件事:“慘遭家暴”,一次災難:“九日牢獄”。最終的結局就成了“人比黃花瘦”。

但真正令她感到迷茫寒冷的並非丈夫趙明誠的病死,也非“靖康之恥”,而是聽到一聲童言無忌之語。

1084年,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於散文,母親王氏知書能文。從小飽受文化薰陶的她,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18歲那年,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生活優越,夫妻恩愛。因此,其詞作多以女子的閨閣情懷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為主。如:“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徵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等詩句。

23歲那年,全家移居青州。

43歲那年,丈夫曾任江寧知府,但在金兵攻破青州時,因臨陣脫逃,丟官去職。之後,李清照便與丈夫途經烏江,南渡江寧避難。面對金國入侵,又不滿丈夫的懦弱性格,她情不自禁吟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等留傳後世的愛國詩篇。自此,丈夫深感羞愧,鬱鬱寡歡。若其所嫁之人,是位愛國英雄,二人定然可以名垂青史,書寫傳奇。

45歲那年,丈夫在建康病世。由於建康是她隨丈夫的避難之地,所以平日很少有親朋前來走訪。同時,她又無兒無女,只能獨守小院,孤影清燈,黯淡度日。

一天,冷落的門庭來了一位老友,並帶著年幼的女兒。當她看到這個小女孩聰明伶俐,便甚是喜愛,隨心生“授徒”之念。於是,她高興地拉著小女孩的手說:“你現在正是學習的年齡,不如當我的學生吧,我會把畢生才學全部傳授給你,將來也好為國家出力。”

但是,不知是其大人平日教導,還是周圍環境感染,小女孩竟然來了一句:“才藻非女子事也。”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女子無才便是德。”驚得李清照半天不知說什麼才好,也深深地傷害到了她那顆清高的愛國之心。那個年代,女子的才華除了在教育子女方面能夠起到一點作用外,基本上沒有什麼用途。如果生在現今,也許會掀起一場文壇風雲。

當日,李清照對於人生,對於理想,對於追求,感到既迷茫又心寒,因此寫出了那首膾炙人口的《聲聲慢》,將那種無奈迷茫,悽愴沉鬱的心情表達了出來。之後,她便懷著淒涼、孤獨、迷茫的心情,聊以度日,又經三年秋葉黃。

48歲那年,進士出身的張汝舟,通過納聘將李清照娶到了家中。開始,李清照以為張汝舟是真心喜歡她的才華才娶她的。李清照後來才發現,張汝舟的真實目的竟然是為了貪圖前夫留下的十五箱藏品和書籍(珍貴文物)。

結婚不久,張汝舟見自己的圖謀已被識破,隨之露出了狼子的“獠牙”,並對李清照大打出手。

雖然,沒有史料記載李清照的長相,她的作品也成了婉約詞派的代表,但能寫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等愛國豪情詩篇的女子,性格何其剛烈,又豈會任人擺佈。因此,後世稱她為: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鬚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

一怒之下,李清照將第二任丈夫告上了大堂。但是,宋朝的法律規定,妻子告丈夫,自己則須接受兩年的牢獄生活。然而,性格剛烈的李清照毅然不懼。最終,她只被監禁了九天。出來後,她向朝廷上呈了一紙休書,竟然將時任官右承務郎、監諸軍審計司官吏的丈夫張汝舟休了。古代常有男子休妻,而罕見妻子休夫,豈不令人驚歎。

從此後,李清照就一直以淒涼孤獨為陪,四處漂泊為生,結果就是“人比黃花瘦”。朱彧說她:“流落以死,天獨厚其才而嗇其遇,惜哉。”;《碧雞漫志》說她:“趙死,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流蕩無歸。”;《郡齋讀書志》說她:“然無檢操,晚節流落江湖間以卒。”

最終,在1155年5月12日,李清照死於漂泊途中,結束了她那傳奇坎坷的一生。但她卻開創了女作家愛國主義創作的先河,成為後世女性愛國的精神典範,因此備受世人稱讚。


祥子談歷史


李清照生活在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蘇門弟子,十六歲的李清照隨母親到汴京城與父親相聚,父親此時升任禮部員外郎。

所以,少女時期的李清照生活環境優越,經濟條件非常好,學習環境也好。

在京期間,嫁給了情投意合、門當戶對的趙明誠。婚後,夫妻倆人興趣愛好相似,夫唱婦隨,生活過得悠閒而快樂。

金兵南下,靖康之難後,李清照的生活變得異常艱難,晚年生活非常悽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

金兵南下,隨著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北方地區已經無法安身,李清照只有隨著逃難的人群往南奔逃。

此時,雙方的父母已經相繼離世,在逃亡的過程中,趙明誠過世,在諾達的世界中,李清照只剩下弟弟與自己相依為命。生活變得孤苦無依,沒有了依靠。

李清照一人帶著與趙明誠收集的很多文物,追隨逃跑的皇帝的足跡,想要把文物獻給國家。

但是,那樣動盪的社會,皇帝尚且不能自保,一個弱女子,帶著這樣多的文物,如何能護得周全?這些文物在運輸過程中,丟的丟,被金兵燒的燒,一年之後所剩無幾。

李清照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其次,是遭遇婚騙。

在李清照最無助的時候,一個比她小十來歲叫張汝舟的男子走進了她的生活,苦難的日子,太需要一個肩膀可以依靠。

誰知道,這個人卻是一個道貌盎然的虛偽小人,婚後不久,就露出了醜惡的嘴臉。

原來,他是為了李清照手中的文物,才故意接近她,當她知道李清照手中文物已經散盡,已經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時,對李清照大打出手。

李清照本是一個性格倔強的女子,悄悄收集此人騙取官位的證據,將他報官,此人最終被捕入獄。

李清照又要求與他解除婚約,在那個時候,妻子提出與丈夫解除婚約,是要被服刑兩年的。但是,李清照寧願服刑,也堅決與這個無賴解除婚約。最後,李清照被捕入獄,但是因為她的名氣很大,關了幾天,就被釋放了。

雖然皮肉之苦少受了些,但是心靈上受到的傷害卻是難以磨滅的。

最後,最令人痛苦的折磨的是來自心靈的孤獨,這是人生最難熬一件事情。

李清照的晚年時期,所作之詞《聲聲慢》堪稱詞作中最為悽慘的一首詞,全詞如下: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全詞97個字,連用七組疊詞,在反覆吟唱間,將李清照內心的淒涼、孤獨,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感受到她內心的傷感和無法消解的愁緒,似乎彌散在整個空中,揮之不開,沉重難以排解,這沉重的愁苦,讓人憐惜。


帥丫的歷史文化茶坊


李清照晚年有“四慘”。

1,夫君早逝,孤寂一人。

趙明誠和她郎才女貌,志趣相投,卻天不假年,英年早逝於建康(今南京)。

趙明誠不是一個完美的丈夫(當然,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完美)。在江寧,當叛軍來襲,在部下已經把他們打退的情況下,身為太守,趙明誠卻縋城而逃。這讓李清照滿心悲涼,後來寫下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詩句。

但即使如此,兩人至少在文化情趣上面(寫詞作賦,金石鑑賞,同喜書畫)是相通的,生活上彼此是相濡以沫的。但趙明誠一旦先去,兵荒馬亂中,一個弱女子的生活頓時陷於困頓。故此,“悽悽慘慘慼戚”的心態就隨之而來了。清新可人之趣一轉而為沉鬱淒涼之意,實為實際生活心態之寫實也。

2,二婚再嫁,復又離婚,滿心滄桑。

本以為,那個謙謙君子張汝舟,是真心傾慕她才情。亂世之中,李清照能得一個溫情男子的眷顧,那個溫存的男子願意呵護她剩餘的年華,那就不管不顧,嫁吧,她想。不曾想,張汝舟覬覦她的無價書畫,騙取不得,索性撕下偽裝,日日廝打。自己衝破阻力、決意找來的渣男,自己就是坐牢也要把他休掉。

休掉渣男後,李清照一人獨居。就這一結一離之中,李清照衝破阻力地結,拼盡全力地離。耗費精力周折之後,得來的卻是一個被渣男傷害、被眾人恥笑的結果。雖然,李清照特立獨行,我行我素,從不畏人言,但這始終是一處內心的傷口。回想之前,與趙明誠舉案齊眉的日子,如今過得,實在是無處話淒涼。

3,無子嗣相繼、相陪,更註定了自己孤老一生。

當年,趙明誠和李清照並無子嗣,趙明誠外放為官期間,據說曾納有伺妾。在那期間,李清照遠來探望之際,趙明誠曾對她有所冷落,李清照對此頗為不喜。

多年過去,物是人非,如今老來孤寂,無一子一女在旁事奉,老景如此恓惶。難怪,梧桐更兼細雨時節,想起亡夫趙明誠,想起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美好日子,如今這時辰,怎生忍受?

4,詞學無傳人。

這麼多年來,李清照一直想把自己的詞學傳給有緣之人,卻一直難以找到合適人選。

在晚年,李清照杭州住所不遠的地方,搬來了一戶新人家,戶主孫綜,時任從七品宣議郎。但他於仕途頗為冷淡,卻熱衷於吟詩填詞,幾次以晚輩後學身份向李清照請教。孫綜有一女兒,清朗秀氣,聰慧靈動。李清照初次見她,心中歡喜。

某日,孫綜夫婦帶女兒前來看望,寒暄閒談良久。李清照說出了自己收徒的願望。女孩聰慧,卻毫不領情,說吟詩作賦不是女孩子該做的事情。李清照一腔好意,卻討了個沒趣。可見,無論長幼,對於女性寫詩填詞之事,認同者太少。

一生才學,後繼無人,此後詞壇,易安詞便只能是一種絕唱了。念及此,李清照心中孤寂,又添一層愁。

有人喜歡盛筵中的麻醉,有人喜歡離場後的清寂。兩種選擇本無對錯,看你喜歡。

李清照,無論詩情畫意,還是顛沛流離,喜歡的永遠是按自己的想法活。光憑這一點,她一生中所有的欣喜與酸辛,都值了。

她的晚年生活是淒涼。但仔細思量,這些所有的淒涼,卻每沒有一個真正是她自己的錯。

千年以後,我們依舊敬拜李易安,不為她的晚年淒涼,而是為她的才思泉湧,篇篇華章,更是為她的特立獨行,率性真實。

我是酔餘堂主人,讀書寫文,溫暖向上。歡迎【關注】。如果你喜歡,歡迎轉發,點贊,收藏,讓更多愛美的人一起分享!

醉餘堂主人


李清照是宋代非常有名的女詞人,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有書君就非常地喜歡這位女詞人。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自小就受家人薰陶,這也難怪她文學這麼好了。李清照的少女時代倒是過的無憂無慮,後來嫁給了太學生趙明誠,兩個人是琴瑟和鳴,況且兩個人都有金石古籍的愛好,日子過得也算是很美好。

可是這一切的美好隨著趙明城的去世也消失了,李清照的晚年生活也陷入了悽慘之中。現在就隨有書君一起走進李清照悽慘的晚年。

一、 趙明誠去世,李清照的晚年起初是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趙明誠去世時,也正值靖康之變,金人大舉向中原入侵,北宋朝廷瓦解了。

趙明誠去世了,就剩下李清照自己了。她為了保護和趙明誠一起收藏的藏品,就投奔了自己在朝廷敕令局做刪定官的弟弟李迒。

所以她就和他的弟弟一起追隨著宋高宗,開始了南下的逃亡。

雖然這一路上是跟著弟弟,有弟弟的照顧。但是弟弟也有自己的家人,也還要上班,她的弟弟最主要照顧的人是宋高宗。

而此時李清照已經近五十歲了,實際上她基本上都是自己照顧著自己,她不但要帶著很多的家用物件,還要帶著一大堆的文物。

關鍵是宋高宗的路線是一會兒走海路,海路走完了又轉陸路。而陸路走不通了,又走海路。李清照此時也是跟著宋高宗的路線,陸路、海路的來回的變幻。

這樣的路程對於李清照來說其實是很艱難的。

尤其是在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情況下,為了能趕上宋高宗的隊伍,李清照把衣物、被褥全都扔了,不要了。但是有一樣東西她沒有扔,那就是視它為生命的文物。

李清照就這樣深一腳淺一腳地帶著她的文物,歷經了一年多的逃亡生活。這一路逃下來,可真是非常地艱辛,真是很不容易。

二、 李清照在晚年走入了一個錯誤的婚姻,遭受了牢獄之災

這一路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給予李清照的無情的折磨,李清照此時有點堅持不住了,她感覺自己好孤獨無助。

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走入了李清照的生活,他就是張汝舟。張汝舟早就惦念上李清照的那些寶貝了,所以他對李清照是極為地照顧。

李清照因為流浪的困苦和無助,也很想找個依靠,正好張汝舟向她百般示好,所以李清照就嫁給了張汝舟。

可是誰想到,在李清照和張汝舟婚後,張汝舟發現李清照並沒有多少財物,這時他邪惡的嘴臉就暴露了出來。

李清照結婚後,發現上當了。她發現張汝舟這個人,不但是學識修養方面不能和趙明誠比,而且個人道德品行敗壞,跟 這樣的人相處,她真是太傷心絕望了。

李清照在給綦崇禮的信中說道,我跟張汝舟根本就是兩類人,處不到一塊。我真是後悔自己的晚年,把自己的清白之身許配給這麼一個骯髒低劣的市儈。我真是再也不願意和他相處了,我再不離開他,他老盯著我的寶貝文物,哪天非殺了我不可。

這就是李清照婚後的狀態,張汝舟為了要文物的監護權,每天對李清照是拳打腳踢。甚至上升到了以性命相逼。李清照每天看到他那副嘴臉也是噁心至極,但是逃脫不了,還是要受張汝舟的家暴。

而就在這個時候,李清照發現張汝舟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所以李清照想都沒想,就去報官告發了他,並且還要求和他離婚。

經過官府的調查,張汝舟確實有這些行為,所以張汝舟被除名流放到了柳州。而李清照雖然被允許與張汝舟離婚,但是根據宋代法律規定,妻子告丈夫是要判處3年徒刑的。就這樣李清照又陷入了牢獄之災。

沒有辦法,這是大宋的律法,李清照在離婚後就又住進了監獄,開始了獄中的悽苦生活。

一個一身清高的女詞人,在晚年遇人不殊,又遭遇了牢獄之災。這一系列事情的發生,對於李清照來說,實在是打擊不小,李清照的晚年也確實是可悲。

三、 李清照的晚年是孤孤單單一人度過的

李清照出獄後,就獨自搬到一個小院落去生活了。她每天就靠著對趙明誠的思念和對國家的擔憂來度日子。

她身邊有幾個關係不錯的好友倒是經常來找她出去划船遊玩,或者說話聊天。但是李清照全都拒絕了,她很少應他們的邀。

李清照是清高的,她當時覺得自己的容顏已不在,所以無法示人。

同時,她也不想出門,覺得自己已經無法融入他們了。所以她就經常獨自一個人,靠著窗戶聽著外面人的歡聲笑語,回憶著趙明誠和她的幸福時光來過活。

她有時為了派遣寂寞,也會獨自一人去泛舟。但是看遍了景色,卻依然愁容慘淡,消解不了她滿心的愁緒。

所以李清照的晚年是孤獨的。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的,從她的清新的小詞中我們可以看到,那個無憂無慮的少女。但是隨著國家的破裂,丈夫趙明誠的病逝,李清照的不幸就接踵而來了。

國家不幸,詩家幸,李清照的才氣是不容置疑的,可惜的是晚年卻有一個如此荒涼的結局。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公元1127年,北方的女真族(金)蠻結棍呵,竟然一舉攻破了汴京,乃徽宗、欽宗皇帝父子倆也捉拿下,高宗嘛南下逃脫。國運頹廢,家難當頭,逃難逃難~大家都往南逃唄(現在再亂也不必逃,過去是逃難,現在是難逃哈)。李清照夫妻倆也隨同難民流落異地,一路飄流到江南,顛沛途中把多年蒐集來的金石字畫丟失殆盡,這給她帶來了心慘的打擊和極大的悲痛。金人到底是北方蠻族,勇狠善鬥,大軍鐵蹄揮師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難以招架,一敗塗地。同年李的老公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府叛亂之中,趙棄城落荒而逃,這使得李清照對其心灰意冷,並於第二年繼續逃亡江西途中,行至烏江時寫下有名的《夏日絕句》,贊項羽諷明誠,趙明誠自感羞愧,悔恨満腸,鬱悶成疾,病死於在上任湖州知事的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時,有個叫張汝州的為了騙取李清照的錢財,趁危而入,對李百般示好,李清照當時無依無靠,情緒低落,頂住了世俗之風,下嫁給張汝州。婚後二人發現自己都受到了欺騙,張汝州發現李清照並沒有自己預想中的家財萬貫,而李清照也發現了張汝州的虛情假意,二人感情不合甚至發展到了張對李實施家暴,拳腳相加,百般摧殘。再這以後,李清照探詢到張汝州的官職竟來源於行賄,便一紙狀告張汝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竟然有這種龜腚:妻子告發丈夫,即使鐵證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獄之災,李清照入獄後,由於家人收買了獄卒,入獄九天便被保外釋放,這段不滿一百天的倒遭婚姻就此壽終正寢。 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垂暮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前任丈夫的未竟之夙願。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李清照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盼望王師北定中原日,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泡影,虛夢一場。李清照在南渡初期,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諷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痛快淋漓,表達對宋王朝的憤恨。 成為千古絕句,流傳至今! 多年的背井離鄉,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汙詬渲染,她的心靈更是受到了嚴重的摧殘和極度的傷害。老年的她無依又無靠,呼告無門路,傾吐無人聞,貧困交迫,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孤老地死在了江南一隅!想起後世張愛玲的終局倒也有點像李清照呃……?!


老糊塗365


李清照的晚年確實有些淒涼。

一是遇上戰亂。

李清照的晚年,剛好趕上北宋朝廷因為金兵入侵,往江南而去,就成了劃江而治的南宋。李清照也隨著大部分人移居到了江南一帶。路上的顛沛流離,怎一個苦字了得。而自己又滿腔的愛情熱情,竟然無處安放,所以她揮毫寫下了: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儘管如此,她還是不得不追隨朝廷的步伐,一路南下,還保護著與趙明誠在生時一起收集的金石文物,那可是一筆寶貴的國家財富。

二是遇上張汝舟。

遇上張汝舟是李清照這一生的敗筆。因為戰亂,因為生活孤苦,而且在宋代時,人們並不反對死了丈夫的女子再嫁,所以張汝舟這個時候出現在了李清照的生活裡,短暫的照亮了她人生旅途的黑暗。

可是好景不長,趙汝舟也是起心不良,為了李清照的金石文物,假裝愛李清照,假裝文學修養很不錯,博得了李清照的好感,因為經歷磨難中的女人最脆弱,它不管你是著名女詞人還是普通的女人,都逃不過這個劫。

婚後不久,李清照看清了張汝舟,為了保護那些金石文物,也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她把張汝舟告到了官府,宋朝有一條法律,就是妻子告丈夫,妻子也是要下獄兩年的。所以李清照告了張汝舟後,把自己也送進了牢房,好在她的一干友人知她懂她,把她從牢獄裡救了出來。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三是並無兒女。

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後,並無一兒半女,到了晚年遇戰亂,又遇人不淑,其中的淒涼也就可想而知了,好在,她有文學相隨,也算是無悔此生了。

我是青鸞驚鴻,70後蜀女,喜歡讀書寫文字和心理學。感謝相遇在頭條,感恩喜歡我的文字。

青鸞驚鴻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眉腮,已覺春心動。此詞作於李清照前期作品,趙明誠閒居故里十年後重新出仕、李清照仍獨自留居青州時。趙明誠在擔任地方官的時候,二人曾有過短暫的離別。

對於宋王朝時局的動盪,朝廷的黨爭,黨政的愈演愈烈。原本一對恩愛的夫妻經過分居後得以重逢而後又天人永隔。

公元1106年,黨人之禁被解除,繼而朝廷大赦天下。終於結束了分居生活,二人得以團聚。然而好景不長,次年正月,政治災難又降臨到了趙家的頭上。趙明誠的父親被革職,繼而去世。李清照於是和丈夫一起告老還鄉,開始鄉下的生活。“歸來堂”中好歲月,你研磨來我作詞。就文學和藝術夫婦二人共同探討切磋。並作有《金石錄》。

桃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美好的歲月總是太短暫。公元1129年五月,趙明誠不幸得病去世。趙明誠死後,李清照大病一場。由此,開始了她後半生的顛沛流離,四處逃亡。

其逃亡中還帶了大量的書籍,這些在戰亂中靠她個人之力難以保存。公元 1131 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紹興),所有圖書文物大部分散失。其詞”悽悽慘慘慼戚“正驗證了其晚年的生活。

縱觀其一生,在文學界其才不輸男兒,”千古第一才女“,然其生活在這個飄零動盪的宋王朝,老無所依,無所養。李清照覺得世道就像洪水一樣動盪,她便是飄搖在其中的一葉孤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