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日本人缺乏戰略頭腦?

明月清風詩有畫


抗戰時期曾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李宗仁曾這樣說過:“日本究系島國,民族眼光短視,胸襟狹隘,政治軍事領袖皆有志大才疏之弊,徒有成吉思汗之野心,卻無成吉思汗才能和魄力。”從李宗仁的這句對日本的評價可以看出,二戰的日本確實比較缺乏戰略頭腦。

南京淪陷後,武漢成為了國民政府軍事、政治及經濟的中心,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已經自我膨脹的日本當局認為只要拿下武漢,控制國民政府粵漢鐵路抗戰中樞,不僅可以從名義上使得國民政權淪為一個地方政權,而且可以切斷國供統治地區的聯繫,並可能使雙方產生分裂,從而迅速解決事變,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因此,日本在1938年召開的御前會議上,大本營智囊團制定了進攻武漢及廣州作戰計劃,但是,日本這幫戰略智囊團完全沒考慮到國內經濟的承受能力,日本當局短視的目光可謂賊心不足蛇吞象。

1938年日軍佔領徐州後,以華中派遣軍司令畑俊六指揮的第11軍及第二軍近三十萬大軍在海空的配合下,沿長江兩岸及大別山北麓夾擊武漢,同時抽調出三個師團組建第21軍,在古莊幹郎的指揮下奇襲廣州,6月武漢會戰正式爆發。雖然日本攻佔了武漢及廣州,控制了國民政府的補給線粵漢鐵路,但戰役所取得的結果遠遠沒達到戰略預期,不僅沒能從根本上打垮國民政府,反而給日本當局帶來了沉重的痛苦和壓力,軍費的支出高達62億日元,當時的日元還是比較值錢,這遠遠超出了國家的所能承受之力。

外強中乾一直是二戰日軍的真實寫照,時間一長就繃不住了。在勒緊褲腰帶發動的武漢會戰結束後,已經有點虛脫的日本短期內再也發不起大規模的戰役,國內經濟已經支持不起龐大的軍費支出,部隊整體作戰能力也有所下降,連最基本的作戰單位師團由四單位制逐漸改成了三聯制,師團也被分成了甲乙丙丁的等級制度,在裝備和物資補給也大不如前,只能以戰養戰。最終迫使得日本大本營戰略智囊團做出了改變對華策略,即以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惑為輔的策略。雖然武漢會戰日本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戰略上卻輸給了國民政府,國民政府達成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目的。


賽門之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為何戰敗呢?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近藤邦康認為,東京大學教授近藤邦康公開宣稱:我很佩服《論持久戰》。日本被中國打敗是當然的,這樣的以哲學為基礎的宏遠戰略眼光,日本沒有 。

羅援說,日本是有它的優良傳統,但是日本也有它的劣根性,毛主席講日本沒有哲學,就不會產生戰略家,但他有陰謀家,從抗日戰爭爆發整個歷史過程,不是僅僅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九一八事變之後還有很多事件,七七事變之前還有很多事變。

日本沒有哲學,就不會產生戰略家。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意識形態的最高形式。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哲學,如同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一樣,哲學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日本學者中江兆民在著作《一年有半》中提出“日本沒有哲學”的觀點,“沒有哲學的人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深沉和遠大的抱負,而不免流於淺薄;沒有獨創的哲學就降低一個國家的品格和地位。”

日本缺乏戰略家,戰略要有全局,日本則特別看重局部。造成的直接後果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打贏了每一場戰役(太平洋戰爭後期除外),可是輸掉了整個戰爭。它太看重勝負,於是只有小勝,沒有全勝。

石原莞爾被人視作是日本少有的戰略家,其實是超級妄想狂,石原幻想“人類最後的大戰爭”是“以日美為中心而進行的世界大戰爭”,石原認為未來世界的衝突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衝突,作為東方文明代表的日本不可避免地要和作為西方文明代表的美國要進行一場所謂“最終的戰爭”,以此來決定人類社會的走向。為了“以戰養戰”、持久作戰,以取得決戰勝利,必須佔領中國東北作為日本的戰略資源供應基地。他的軍事戰略思想直接指導了日本關東軍發動的九一八事變和侵佔中國東北。

石原莞爾策劃九一八事變,完全是張學良成就了他的成功,而轟動日本軍界。九一八是陰謀的勝利,是僥倖的勝利,想通過經營東北蠶食中國最後與美國決戰,不過是痴心妄想而已。

日本沒有像中國老子孔子等世界級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都是些實用主義的山寨哲學家,明治維新之前以中為師,明治維新之後以歐為師,誰強大就跟誰,影響最廣的思想家是福澤諭吉,一邊學習西方,一邊想著怎麼侵略中國,思想級別太低。

日本是一個多地震、缺乏資源的島國,那裡的人們有強烈的危機感,缺乏戰略易走極端,日本的妄想家特別多。豐臣秀吉被認為是日本“大陸政策”的鼻祖。他明確提出先佔領朝鮮半島,進而侵佔中國的戰略。他的想法成為日本的戰略文化遺產。從19世紀末到1945年,日本一直試圖完成這個古老的方案。

日本是冒險主義者,痴心妄想和德國瓜分世界,全面侵華,結果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墳墓。日本喜歡冒險,賭徒性質,甲午戰爭挑戰大清成功,日俄戰爭挑戰俄國成功了,軍國主義無限膨脹,真以為自己天下無敵,石原莞爾就夢想什麼人類最終決戰,只是日本軍國主義者沒石原的耐性。狂妄叫囂什麼“三個月滅亡中國”,僅在上海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中國人抵抗意志已經不是那個就知道賠款割地的大清朝了。

1939年,日軍發動諾門坎戰役,還以為今天的蘇聯還是沙皇時代那麼熊,結果被揍得鼻青臉腫。然後日本就發神經專摸老虎屁股,奇襲美國的珍珠港。日本的愚蠢行為把希特勒都氣瘋了,據說,當時希特勒在辦公室內曾經對著電話大罵,日本人就是一頭豬;也有記載是,希特勒罵日本是一頭沒吃飽的笨牛,愚蠢的笨牛。

希特勒沒理由不罵日本,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戰友。美國是當時全球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工業生產能力是日本的10倍,日美開戰日本沒有任何勝算,這一點日本的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就曾警告過日本內閣,並且極力反對南下招惹美國,主張北上和德國一起夾擊蘇聯,日本軍方腦子發熱偏偏喜歡找死。

日本缺乏戰略家,但是不缺陰謀家。從豐臣秀吉到田中奏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費勁心思想霸佔中國。根據一位經歷過二戰的年邁老兵講述,當時日本軍隊對中國的熟悉程度簡直是出乎所有人的想象,我國有多少城市、村莊,每個地方大概有多少人都是瞭如指掌,這些竟然在日本的地圖上都很清晰的標註著。可見日本為侵略中國所做的精心準備細緻到什麼程度。

德國是最具哲學頭腦的國家,沒有德國,世界哲學史根本就沒法寫,湧現出康德尼采馬克思叔本華等等哲學大師。德國也有失去理智的時候,在希特勒的忽悠下發動世界大戰,德國徹底反省歷史在全世界贏得尊重。日本總喜歡玩陰謀,對待歷史不死心,一不道歉二不反思,今天參拜靖國神社,明天修改歷史教科書,軍國主義陰魂不散。

日本沒有哲學,缺乏戰略頭腦,總想著侵略別人。日本是個很精緻的民族,一個廁所都要搞出那麼多話語,只可惜缺乏戰略眼光,心術不正,缺乏遠大抱負,一有點錢就嘚瑟喊什麼《日本可以說不》,結果被美國收拾得一點脾氣也沒有。


非常道畢延河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日本缺少深謀遠慮的智囊人物。

其實也不是沒有,只是他們通常不受重視,不能成為軍方核心領袖。

這和日本軍隊的特點是分不開的的。

日本是個強調團隊合作的民族,比較排斥獨狼這種人物。

從孩子開始,如果有孩子特立獨行,智力和才幹遠遠超過別人,就很容易被孤立。

這樣的孩子,要麼最終掩飾自己歸入團隊,要麼就是一生遊離於團隊之外,進入不了高層。

久而久之,日本高層都是一群才能過於常人,但算不上大牛的普通人。

日本軍方的中將、大將不可謂不多,然而多是志大才疏的庸才。

他們擅長打一個個戰役,打的還很精彩,但缺乏把握國家和軍隊的大局,不能預測到國外尤其是世界走勢5到10年以後的變化。

而大家看看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蔣介石甚至希特勒,都具有這種高瞻遠矚的能力。

同時,日本軍方內訌太多,包括內閣在內更換太頻繁。

大家看看:

林內閣(1937年2月2日—1937年6月4日)林銑十郎

第1次近衛內閣(1937年6月4日—1939年1月5日)近衛文麿

平沼內閣(1939年1月5日—1939年8月30日)平沼騏一郎

阿部內閣(1939年8月30日—1940年1月16日)阿部信行

米內內閣(1940年1月16日—1940年7月22日)米內光政

第2次近衛內閣(1940年7月22日—1941年7月18日)近衛文麿

第3次近衛內閣(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近衛文麿

東條內閣(1941年10月18日—1944年7月22日)東條英機

小磯內閣(1944年7月22日—1945年4月7日)小磯國昭

鈴木貫太郎內閣(1945年4月7日—1945年8月17日)鈴木貫太郎

整個抗戰時期,就更換了10個內閣,很多內閣還不到1年,如何能夠決定國家長遠規劃。

所以,抗戰開始就是為了佔領平津,隨後莫名其妙擴大到佔領華北,然而又擴大到佔領上海南京,最後竟然變為佔領全中國。

到了抗戰陷入持久戰,又不能冷靜分析,進行部分撤兵收縮戰線,反而又去南下進入東南亞法國殖民地,最後乾脆和美國開戰。

整體開來,簡直是莫名其妙,自取毀滅。


薩沙


說日本人沒有戰略眼光是不太合適的,日本也出現過許多戰略大師,例如早期的大久保利通、西園寺公望、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作為明治維新的元勳,他們的目標是建一個民主的憲政國家,在這幾個人的努力下,在20世紀初日本才出現了大正民主時代。(大久保利通被喻為“鐵血首相”,他在日本近代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反對徵韓,他在1878年遇刺身亡)

伊藤博文配得上“眼光卓絕”這四個字,當然他也有錯誤,但是在對外戰略上他還是很有眼光的。

1894年,在伊藤博文的主導下,日本發動了甲午戰爭並取得了勝利。

在這場戰爭中,日本幾乎佔據了壓倒性優勢,無論是海戰還是陸戰,日軍都是完勝。在拿下遼東之後,山縣有朋甚至要求日軍直入山海,打到北京城下。

對此伊藤博文卻保持了高度的清醒,他認為日本必須保持克制,如果真的殺入關內,那麼英法美俄都不會願意,作為後起之秀,日本不能得罪這麼多國家。伊藤博文的目的是要拿下遼東和膠東地區,迫使清廷與日本談判。

1895年2月12日,威海衛淪陷,清廷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伊藤博文提出了一系列苛刻條約,包括割地、賠款、開埠等眾多要求。

原本日方要求清廷割讓遼東給日本,但德、法、俄三國看到日本竟然擊敗了清帝國,覺得自己在遠東擴張的機會到來了。於是這哥仨強烈反對日本佔據遼東,尤其是俄國,早已就盯上了遼寧的旅順的不凍港,怎麼可能眼睜睜送給日本。

對於三國干涉還遼,伊藤博文忍了下來,他接受了三國的“友好勸告”,在獲得了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後,將遼東還給了清廷。

雖然沒能拿下遼東,但甲午戰爭的收穫對日本而言仍舊是歷史性的。在《馬關條約》中日本獲得了臺灣島,也徹底解決了與清廷在琉球國問題上的糾紛,還控制了朝鮮半島,完成了登陸東亞大陸的壯舉。

不過在控制朝鮮之後,伊藤博文卻拒絕立即兼併朝鮮,他認為兼併之事乃長久之舉,日本應該保持一個良好的國際形象,日本要做黃種人國家的領頭羊。此後對於中國的維新變法,伊藤博文同樣是提供許多意見和支持,甚至親赴北京,在變法失敗後他也庇護了康有為等人。(身著韓服的伊藤博文)

必須說明的是,伊藤博文的政治主張完全是基於日本本國利益,但是他知道有舍有得,這比起日後的那幫無腦軍人強多了。

日俄戰爭後,伊藤博文主張與沙俄和解,互相尊重各自在中國東北的利益,如果按照伊藤博文的路子走,日本崛起將會比較穩健。然而在1909年,伊藤博文在與俄國人談判時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殺身亡。在他死後,日本文官政府再也沒有壓制住軍方。

一戰後日本對華侵略逐漸加強,1931年,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搞了一場“以下克上”,以板垣徵四郎和石原莞爾為首的下層軍官擅自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而當時的日本政府竟不能節制,最後導致日本首相若槻禮次郎下臺。

最初的時候,日本天皇和軍方高層是不太支持這次事變的,但張學良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竟然沒有抵抗,讓日軍輕而易舉地便佔領了東三省。裕仁天皇眼瞅著戰果還不錯,就默認了這場事變,板垣徵四郎和石原莞爾也成為了日本國內的英雄。

說實話,拿下中國東北並沒有引起英法等國強烈不安,因為當時英美認為日本拿下東北有助於防止蘇聯勢力在亞洲的擴張,因此只是對日本進行了譴責,並沒有採取任何有效地制裁措施,助長了日本的囂張氣焰。

但即便如此,九一八事變的主謀石原莞爾認為日本應該暫停擴張地腳步,不要繼續進攻中國了。他覺得繼續南下會刺激英美,不如先把滿洲消化掉再說。而接替若槻禮次郎上臺的首先犬養毅也希望能夠緩和與中國的關係,他表示願意承認中國對滿洲的主權,但要求中國也承認日本在滿洲的特殊地位。(石原莞爾)(犬養毅)

不過日本下層軍官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這些人非常不滿犬養毅的“賣國行為”,於是在1932年,一大批下層軍官制造了五一五事件,刺殺了犬養毅,日本政府正式被軍方接管,至此日本的對外擴張再也沒有人能夠制止了。

到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軍部已經徹底瘋了,誰的意見都聽不進去。在之前的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日本都是量力而行,見好就收,該慫的時候就慫,沒有任何偶像包袱。

但是到了二戰時期,日本軍部則是“寧可日本不長草,也要弄死美國佬”,抱著跟美國人拼了的想法殊死搏鬥,哪怕是一億玉碎也在所不惜。

1944年美軍佔領塞班島,美國飛機可以從塞班島上起飛直接轟炸日本本土。有鑑於此,軍需省次官岸信介向東條英機建議,應該停止戰爭,和美國人談判,但卻被東條罵了回去。

東條看似血性方鋼,可是在日本投降時他愣是不敢自殺,最後是鼓足了勇氣往胸膛上開了一槍,結果還打偏了。試想心臟那麼大,都能打偏了,東條也真是夠了。相比於希特勒,東條英機真廢柴一個。指望這種貪生怕死,又沒啥腦子的人統領日本,日本能有啥出息!


千佛山車神


就是這些“缺乏戰略頭腦”的日本人,愣是欺負中國五十餘年!

就是這些“缺乏戰略頭腦”的日本人,從我國東北打到西南,21個省市慘遭日寇欺辱,6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曾被日本人踐踏!其中,全部淪陷的省份多大9個:臺灣、遼寧省、吉林、黑龍江、熱河、察哈爾、河北、山東和江蘇,總面積達300多萬平方公里!而日本本土的面積才37.8萬平方公里。。。

就是題主說的“缺乏戰略頭腦”的日本人,抓住了朝鮮戰爭和美國產業轉型的機會,在二戰戰敗後,只用了二十年(1968年),就成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等到八十年代初期,日本GDP總量甚至超過了蘇聯,經濟實力在世界排名第二。

1988年左右,日本人的人均年收入超過美國,達到我國人均年收入的100倍!那時候,我國買東西還在用“票”。一直到1993 年,我國才結束買東西用票的生活。

我們現在站在“上帝視角”,點評二戰時的日本人“沒有戰略頭腦”。這麼做,真是有些阿Q。沒有美蘇參戰,我們能打這麼快贏的勝利嗎?再回到70多年前,讓你指揮當時的中國,也無法破日本人的局!

當時的日本人,不需要類似“上帝視角”的戰略規劃,他就是吃定了貧弱落後的中國(以及東南亞)。而且,“炮兵轟,步兵衝,永遠不變的散兵線”,小鬼子楞把強大的美軍都給打出菲律賓了。你說氣人不!?麥克阿瑟也只能學灰太狼喊一句“我還會回來的”!留下7萬美軍任由日本人蹂躪!

而且,美蘇這樣的國家是沒有正義可言的。如果羅斯福是“張伯倫”,日本人搞定了美國,二戰走向還真不知怎麼樣。

最後,就是那些沒有戰略頭腦的日本人,愣是將讓只有防衛權利的“自衛隊”擁有了“航母”!而且,一搞就是兩艘!其海上常規力量已經達到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你說氣人不。

日本人從二戰戰敗到現在的崛起,只用了75年,你說,它有沒有戰略頭腦?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戰前日本人不知道藏富於民的重要性,都想著去侵略別國,獲取別人的土地和財富,所以二戰前日本是民窮國富。

希特勒就很有戰略頭腦,先發展經濟,給國民加工資發福利,先收買人心,再提爭奪生存空間,民眾收了納粹黨好處後,就想跟著納粹幹,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所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是為了天皇掠奪別國的資源和財富,德國發動二戰,是為了跟納粹黨分別國的財富,希特勒也信守諾言,給民眾分佔領國的財富,民眾也就成為其中的一員。

就好比土匪去打家劫舍,日本是一切財富歸天皇,德國是一切財富歸大家,希特勒吃素,沒有結婚,沒有孩子,沒有財富,土匪都相信他,願意跟他幹。

希特勒先讓民眾都有工作,生活條件都比歐州各國好,然後再告訴民眾,只有打敗英法,才能過上更體面的生活,民眾得了好處,當然想跟著希特勒幹,都踴躍報名參軍。

希特勒就讓納粹政府設計最帥的軍服,給士兵最好的待遇,最好的武器,最好的保障,先透支借來的錢,等打敗英法後再還美國人的錢,還不了就不還了,最後連美國也收拾了,所以德國在極短時間靠借美國的錢,經濟軍工飛速發展起來了。

日本人是死腦筋,有多少錢做多少事,為了發展海軍,而忽略了陸軍,國民,士兵的福利,造成了經濟的停滯,國民的貧困,陸軍裝備的陳舊。

美國資本家借了希特勒那麼多錢,當然不希望血本無歸,為了保證德國打敗英法,願提供最好的資源技術給德國。

英法看到德國那麼強大,就要向美國買軍火,農產品護家,美國就能要求英法開放殖民地市場,用黃金和戰略要地跟美國交易,讓美元成為世界的貨幣。

所以二戰是希特勒用美國的資本設備技術投資去打英法,讓德國報了一戰之仇,美國利用德國進攻英法,獲得世界貿易市場,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美德各取所需。

英法經過二戰打擊後,失去了世界金融市場,資本市場,貿易市場的統治地位,讓位給了美國,還失去了廣大的殖民地。

日本人就沒德國人聰明,不知道借力打力,只知道蠻幹,不懂得將美國資本家綁在一架戰車上。

如果日本人也學德國人,借了天量的美元貸款不還,美國資本家也就會阻止羅斯福總統,對日石油禁運,日本也就不用發動太平洋戰爭,專心打蘇聯就行了。


光芒萬丈34957


日本人不是沒有戰略思維,而是有戰略思維的日本人不受重用。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走西化道路,發展本土資本主義。但是日本的資本主義道路並不是自發的,而是在外國的影響下,被動實現的。這也就導致推動日本搞資本主義改革的人與原來的封建貴族,是同一批人。(當年的德國、沙俄也一樣)

那麼,由原來的封建貴族主導的資本主義改革有什麼弊端呢?主要有兩點∶

第一、階級固化嚴重。貴族依然是貴族,窮人永遠是窮人。不會像英法那樣,會有一個新貴族淘汰舊貴族的過程。

第二、資本主義改革不徹底。舊封建貴族依然有很濃厚的封建思想,傾向於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中,拒絕土地改革。

↓內閣重要職務全是貴族擔任


那麼,這兩個弊端造成的影響是什麼呢?也是兩點:

第一、日本雖然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革,但普通日本人並沒有享受到改革帶來的紅利,依然是普遍貧困。

第二、由於日本人貧困,繼而導致了國內市場的發育不良,沒有大市場,只能通過武力擴張尋找市場。

如1874年的日本侵略臺灣事件;1894年的甲午戰爭。便都是日本以武力尋找市場,轉移國內矛盾的具體表現。

那麼,這樣的日本社會對日本人的思維會產生什麼影響呢?答案就是——有大戰略思維的人往往不受重用。

為什麼不受重用?

因為,日本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日本政府必須要擴張,它一旦停止擴張,內部就會有嚴重的階級矛盾。既然擴張是一個不可動搖的國策,那所謂的大戰略還有個毛用?

比如說一戰後,西方國家重新恢復遠東秩序,打壓日本在中國的勢力。當時日本政客的應對措施是退讓,不與西方國家翻臉。這種做法很顯然是穩妥的,不至於讓日本滑落到後來的法西斯形態。


然而,日本政客的做法,卻得不到普通日本民眾和日軍中下層軍官的響應。因為在底層日本人看來,高層生活奢侈,他們整天吃香的喝辣的,不擴張,他們的生活也不受任何影響。而底層百姓吃糠咽菜,一旦擴張停止了,底層就斷了生計。所以對外擴張決不能停,即便是跟西方翻臉,也不能停!

於是,日本出現了“下克上”,大批的日軍中下層軍官自作主張,想以既定事實倒逼高層對他們行動的默認。比如1931年由關東軍中下層軍官策劃的九一八事變就是這種“下克上”行為的具體表現。

一開始,日本高層對下克上的行為還能勉強接受,畢竟高層也獲利了。但是隨著侵華規模越來越大,高層坐不住了。因為在高層看來,日本並沒有做好全面侵華的準備,也沒有做好跟英美全面開戰的準備,過分的刺激中國和英美集團,對日本並沒有好處。

然而正當日本高層想“剎車”時,日本出現了著名的“二二六兵變”。



關於這場兵變,當年策劃了九一八事變的石原莞爾非常不贊同,他認為皇道派軍官的主張太激進了,沒有戰略眼光。在他看來,日本佔了中國東四省,就應該停下來慢慢消化才對,不應該繼續擴張刺激英美。

對於石原莞爾的批評,持皇道派觀點的日本人一句話就給懟了回去:你當年靠著下克上策劃了滿洲事變,變成既得利益者,變成了全日本的英雄,所以你現在就可以對我們指指點點了嗎?你可以冒險求富貴,我們就不能冒險求富貴?

石原莞爾被懟的啞口無言,感嘆的說道: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七十年,既沒有學到西方價值的精髓,同時還拋棄了自己千年以來東方的價值觀。日本人變成了沒有思想,只知道追捧擴張的畸形野獸民族。

不得不說,石原莞爾的看法是很對的。當時的日本確實是如此——全民追捧侵略,過分強調弱肉強食,認為強者欺負弱者是理所應該的,弱者只能跪舔。至於大戰略思維,不是日本人沒有去考慮,而是受生活所迫,根本沒有人去考慮。即便有人考慮,老百姓也根本聽不進去。


二二六兵變一年後(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這一次又是下克上,日本高層在沒有最好侵華準備的情況下,被動的被中下層軍官卷入了泥潭一般的侵華戰爭。

由於日軍確實有兩把刷子,只用了不到五個月就攻克了南京,於是這一下,日本社會徹底瘋狂了。

全民瘋狂的具體表現是什麼呢?就是沒有既定戰略,日軍就像踩了西瓜皮一樣,滑到哪算到哪。用粗話說,就是“瞎幾把打”。想打哪就打哪,不考慮成本因素。

對此,裕仁天皇在御前會議訓斥道:帝國雄獅百萬受制於中國,得到了什麼?皇國下一步計劃應該是逼迫國民政府投降,尋找代理人,儘快從中國抽身。

1938年底,首相近衛文磨響應天皇,提出了著名的“近衛三原則”,即“親善友好、共同防共、經濟合作”。想把中日矛盾轉變為階級矛盾,弱化中日對立情緒,把八路軍作為緩解日本和國民政府矛盾攻擊目標。他的這個主張,很顯然就是一種大戰略。(近衛文磨其實是標準的法西斯思維)

然而,當時的日本哪裡剎得住車?在日本國民看來,不滅了中國,能叫勝利嗎?於是近衛文磨在於1939年初,被迫辭職。新任首相平沼騏一郎一上臺,立馬就發佈了《擴充生產力計劃要綱》,對日本全社會進行總動員,如擴大軍工生產規模,全社會資源向軍隊傾斜,又如修改了兵役法,廢除短期兵役制,延長國民服兵役的時間,把大量的青壯年送上戰場。

這種不收斂,繼續擴軍備戰的做法,顯然是不理智的。但是在日本人看來,這卻是非常正確的。於是,日本高層就在這種全民瘋狂的情況下,在1941年做出了偷襲珍珠港,把戰火燒到東南亞的決定。

有句話說的很好——原子彈下無冤魂。日本在上世紀的戰略失衡,並不單單是幾個軍國主義分子能左右的。所謂的軍國主義和法西斯分子,其背後的支持者就是日本民眾。老百姓是不懂什麼大戰略的,誰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實惠,他們就支持誰。這就導致日本的戰略家沒有用武之地,誰能劫掠,誰就是日本人心中的大英雄。


當然如果從根源上來說,問題還在於日本的資本主義改革並不徹底,貧富差距太大。日本民眾除了擴張立功,也沒有別的渠道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Mer86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先舉一個戰略上成功的例子,再反過來,對照一下日本的做法,就知道:日本為什麼會失敗了?

先說歐洲的英國:英國在歐洲的地理位置有點尷尬,英倫三島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所以,有智慧的英國政治家們很早就制定了英國的戰略,那就是:決不允許歐洲出現“一強獨霸歐洲”的局面。所以,拿破崙時代,英國聯合德國(那會兒還叫普魯士)抗法;希特勒時代,英國聯合法國抗德。這種左右逢源、得心應手的政治平衡能力,確保了英國在歐洲不可替代的地位。



再說亞洲的日本: 在亞洲,日本本來也有像英國那樣超然的地理優勢,孤懸於東亞大陸之外,但是,日本歷代都沒有出色的政治家,幾個世紀以來,日本既不聯俄抗中,也不聯中抗俄,而是獨自對抗東亞兩強—— 中國與俄羅斯。

日本地處東亞,地狹人稠,自然資源惡劣。周邊國家很少,只有俄羅斯、中國、韓國、北朝鮮這麼四個。這些國家基本上都對日本敵意甚濃!俄羅斯,本來就是一個軍事沙文主義強國,與日本一直有過節,直到現在,俄日之間,仍然有領土糾紛。

中國,與日本之間有世仇,近幾十年來,中國致力與改善外部環境,專注於經濟建設,但中日關係一直都是面和心不和,有時候,連“面和”都做不到。韓國、北朝鮮,與日本之間是血海深仇,他們之間的仇恨一點兒也不比中日之間小。



強敵環伺,日本又騰挪空間狹小,對海洋的依賴性極大。但是,日本的政治家們不僅不在亞洲尋求盟友,反而隔著太平洋與美國結盟。這是多麼愚蠢的戰略佈局啊!

所以說,由於幾百年來,日本缺乏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導致了在亞洲的地緣政治格局上,日本是一個沒前途的國家。


臨時客


說到這個問題,有一個人就不得不提了,他就是日本二戰時期的天才戰略家石原莞爾,我們可以通過石原莞爾的經歷來分析一下日本為何在某種程度上缺乏戰略頭腦。

石原莞爾是策劃滿州獨立的罪魁禍首,當年他的主張是“佔領中國東北作為日本的戰略資源供應基地,然後繼續南下佔領山西,並逐步佔領我國及東南亞,最終日本作為東方文明的代表將與西方文明的代表美國進行最後的決戰”,這就是他的“最終戰爭論”,可以看出來,他對我國的態度和其他日本人並無二致,都是主張侵略,但與日本主流主戰派不同的是,他希望以一種相對平穩的姿態來逐步蠶食中國,而不是對我國發動全面戰爭,因為他知道,想要短期決戰,解決大陸和蔣介石政權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實關於對華政策,日本高層一直都有分歧,像最初的皇道派和統制派之爭,後來的“擴大派”和“不擴大派”之爭,皇道派主張對蘇作戰,統制派主張對華作戰,由於兩派的激烈矛盾導致了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事件過後,皇道派失勢,統制派控制了內閣,在此次事件中,石原莞爾雖然不是統制派,但他堅守崗位,嚴厲鎮壓皇道派少壯軍官的叛亂,最終得到統制派的好評,成為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之後石原莞爾迎來了最輝煌的時刻。在任上,他再次提出了經營滿州,對華長期作戰,逐步蠶食我國的戰略構思,但對於他來說很不幸的是,七七事變發生了。

關於對華政策,當時的日本陸軍高層分為了以石原莞爾,河邊虎四郎等人為首的不擴大派和以陸相杉山元等人為首的擴大派,事變發生後,石原莞爾第一時間以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的身擴份向日本在華駐屯軍下達了“為防止事態擴大,應避免進一步使用武力”的指示,並希望“事變能不動用國內師團而就地解決”,但這個命令很快就遭到了杉山元等擴大派以及在華日軍的不滿與抵制,此時的華北形勢已經不是石原莞爾所能控制得了的,自甲午戰爭後,日本人積聚了四十多年的侵華野心在這一刻被完全釋放出來,他們大部分人都認為孱弱的我們根本不是自己的對手,於是日軍高層悍然決定向華北派兵,對此石原莞爾“極為苦惱”,但此時的他也根本決定不了什麼。

這時候的日本有幾人能像石原莞爾這般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石原莞爾黯然離開日本來到滿洲,他希望能在這裡將滿洲建立成一個具有完整工業體系的日軍後方基地,可是日本高層卻對此不以為然,石原莞爾的理想又一次破滅了。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但按照石原莞爾最初的設想,此時的日本還遠遠不具備能和美國一較高下的實力,對此他評價到:“如果說這場戰爭需要1萬元的話,英美實際上有100萬元,而日本只有1千元,這種差異只能用戰略來彌補,而不能用什麼‘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口號來彌補。在戰略上除了尋找敵方的弱點之外,還必須認識到我方所擁有的條件、戰法、戰士、特定兵器及其他戰爭手段的優點。只有依靠這些優點才能擴大敵人的弱點。”但正如七七事變後一樣,日本從上到下大部分人都被一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有人願意接受石原莞爾的觀點。

但歷史證明,石原莞爾這種人才是最危險最恐怖的敵人,設想一下,如果當年日本軍方能按照石原莞爾的主張侵略我們,那麼日本人的勝算會不會大很多?而像石原莞爾這種頂級戰略家得不到日本高層的重視也是日本在二戰期間整體戰略不具備前瞻性的最主要原因,日本不是沒有戰略家,而是太自大,輕敵之心太嚴重。

但對於我們來說,石原莞爾不被重視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情。


鹹魚閒聊


看不清世界大勢的人,當然是最沒有戰略頭腦的。


二戰時,日本軍國主義政府狂妄叫出: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口號。完全忽視了中國軍民的抗戰決心和中國的力量。忽略了日本小,中國大,日本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戰略現實。此為一缺乏戰略頭腦。


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圖謀先下手為強,突襲美軍,黔驢技窮,懸崖而不知勒馬,結果引火燒身,給美國以口實,打到沖繩,丟原子彈於本土,迅速讓日本軍國主義覆滅。此為二缺乏戰略頭腦。


到了戰後70年,日本一小撮軍國主義份子,仍然叫囂美化侵略戰爭,讓日本失信於東亞各國,損害日本經濟利益與國益,這是三缺乏戰略頭腦。


到了現在,亞洲已經不是日本獨強,世界也不再是冷戰,而是和平與發展成為主流,而日本仍然到處煽風點火,搞圍追堵截,現實與未來的歷史終將證明,日本的這種戰略思維已經落後於時代,也畢竟束縛自己。


所以,有一種說法就是,日本精於戰術,忽略戰略。對別人的分析非常注重細節,然而過於在乎細節,那就是隻見樹木,而忽略了森林。


值得慶幸的是,日本現在因為現實稍微回了點頭,然而還回的不徹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