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別的同學多做了一米高的練習冊,為什麼我的成績沒有提高”

1.孩子很刻苦,成績一直不理想

我聽到很多家長有這樣的困惑:孩子挺努力的,成績就是上不去;孩子天天學習,成績不行,是不是腦子不行呀.....

我先給大家講兩個真實的故事:

  • 故事一

第一個主人公是我高中時期的同桌,他特別喜歡北京。

我們是重點高中,不知道他是因為學霸們的浸染還是猛然的開竅。

突然有一天,他跟我說他要好好學習,要考上北京的重點大學。

他努力的方式就是不停的刷題:他家裡條件一般,但好在平時沒有什麼花銷,人也老老實實。

他就把攢下來的零用錢全部花在買買各種各樣的押題卷、練習冊上,然後就開始不停的去刷題。

“我比別的同學多做了一米高的練習冊,為什麼我的成績沒有提高”

他做題的速度很快,在時間被學校安排的滿滿當當地高中生涯,在我們僅僅滿足於完成作業的階段。

而他已經“走火入魔”,看上去似乎刷了了不計其數的題,但結果卻令人唏噓:

他的成績並沒有提高。

他似乎總是沉迷於刷完一本練習冊時獲得的成就感而不計較自己做題的收穫與方法。

在這樣的麻痺中,做題,似乎成為他證明自己的手段而並非學習的方式。

有時候他為了快速完成一套押題卷而不顧老師講課,有時候會把做不出來的題目答案直接抄上。

一本練習冊做完,他像是完成了某種艱鉅的任務,而那些不會的題目,隨著那一摞做完了的練習冊,一起被遺忘,像是某個落滿了灰塵的勳章。

  • 故事二

第二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我的高中同學,他比我同桌更加刻苦努力。

每天早上最早到教室的是他,晚上最晚離開教室的也是他, 每天中午他回宿舍午休的時候還會夾著一本書。


“我比別的同學多做了一米高的練習冊,為什麼我的成績沒有提高”

課間同學們放鬆休息的時候,嘈雜的教室裡他不為所動。

毫不誇張的說,我好像從來沒見過他進行任何娛樂活動,他是我見過最能坐得住板凳的人,他比我們班考第一的學生還要努力。

他的腦子反應很快,好多次數學老師在講課過程中會卡殼的數學題,他埋下頭一會就能解出來。

但是他的成績並不理想,他一直未能突破我們班的後十名——他的英語和語文非常差。

我發現他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鑽研數學題上,而對於自己不擅長的學科語文和英語,他幾乎不怎麼看。

他們兩個人都為了學習非常拼,為了學習付出了很多,犧牲了很多。

但是考試是一項應試考試,最終只有分數能決定學習效果好壞。

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所做的很多努力都是無效的。



2.學習方法比死磕更重要

我們發現很多學霸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一天到晚不離書桌,更沒有頭懸梁錐刺股,破釜沉舟的架勢。

反而他們在學習中游刃有餘,甚至有很多學霸在在取得優異的成績之餘還能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我比別的同學多做了一米高的練習冊,為什麼我的成績沒有提高”

麻省理工大學畢業的何猷君

這就是學習效率的問題,而高效的學習效率又歸結於他們的優質學習方法上。

事實上,大部分學霸並和普通學生以及差勁生的智商相差無幾。

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表明,我們每個人的基礎心理屬性和及其發展規律幾乎相同的:

比如我們短時記憶容量在7±2個組塊內,我們對於無意義音節的記憶都符合艾賓浩斯曲線等等。


“我比別的同學多做了一米高的練習冊,為什麼我的成績沒有提高”

為什麼一個普通的學生和一個學霸坐在教室裡同樣用一天時間聽課,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學習效果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學習方法的不同,進而對知識信息的加工不同。

對於拼命努力卻沒有學習效果的同學,他的努力過程可以用下面的實驗來說明:

有一位心理學家桑代克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餓貓實驗”

“我比別的同學多做了一米高的練習冊,為什麼我的成績沒有提高”

桑達克和他的貓


他將一隻飢餓的貓放入瞭如圖所示帶有機關的籠子中,食物放在籠子外面,並確保貓無法碰到。


只有當貓觸碰到籠子裡的一個機關後,籠子才會打開,貓才會得到食物。


很明顯,剛開始貓並不能理解這個裝置,飢餓驅使著它拼命想逃出去,它用身子擠籠子,用爪子抓籠子......


直到它在掙扎的過程中不經意觸碰了開關,籠子突然打開了,桑代克記錄了貓逃出籠子的時間。


第二次他將餓貓放進去的時候,小貓還是不能理解這個機關,小貓還是表現出很多的多餘動作。


但是它第二次逃脫出去的時間比第一次時間短。


在多次重複實驗後,小貓終於明白了開關與籠子之間的聯繫。


最後一次小貓剛被放進籠子就能夠觸碰機關逃出來。

“我比別的同學多做了一米高的練習冊,為什麼我的成績沒有提高”

無效的努力費時費力

其實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像實驗中的小貓一樣,咬著牙,沒有方法、沒有目的的往前衝。

但他們所做的大部分努力都是無效努力。

也許理論上經過足夠長時間的學習,付出足夠多的艱辛,這些學生最終能取得理想的成績。

但是這個過程太漫長了,或許幾年,或許幾十年。

因此,他們怎麼才能夠科學快速地找到學習中的“機關”才是重點。



3.刻意練習

我在這裡不提供具體的學習方法,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對一個學生有效地方法可能並不適用於另一個學生。

我在這裡提供一些怎麼學習使用優質學習方法的思路。

就拿課前預習來舉例。


“我比別的同學多做了一米高的練習冊,為什麼我的成績沒有提高”

幾乎每個同學都知道課前預習的好處:我們帶著問題的去上一節課,和漫無目的的去聽一節課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堅持下來進行課前預習,大部分人可能會選擇嘗試幾次,然後就放棄了。

每個學生可能給出不同的理由,但是大體上都可以歸結於不適應

<strong>他們之前從來沒這樣做過,他們習慣不了這種新模式

怎麼解決這個現象,其實答案很簡單,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學習方法 。

第二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調整和改進。

第三步,刻意練習。

比如,一個同學

第一步:一個同學打算每天開始課前預習

第二步:在結合自身的情況以及初步的嘗試後(非常禁忌學習方法直接照搬),他每天晚上打算早睡20分鐘,早上早起20分鐘來進行預習

第三步:每天堅持。

無論是來自學習和訓練的證據,還是來自雙語者語言的證據,都表明我們的大腦是<strong>可塑的,並且<strong>可塑性非常強。

“我比別的同學多做了一米高的練習冊,為什麼我的成績沒有提高”

這就是說,我們完全可以把自己不熟悉的技能變為自己融匯貫通的拿手絕招。

這也印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天道酬勤”。

只要我們科學有目的的去練習,去使用,我們的去嘗試。

新的學習方法就會在我們的大腦中不斷地被強化,我們原有的腦神經就會發生變化。

我們會變得越來越適應這種新的學習方法,越能越能夠受益於新的學習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