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還未離去,千億蝗蟲又逼近邊境,蝗蟲會攜帶傳播病毒嗎?

愛音樂愛電子


蝗蟲若能突破世界屋脊而來,我就會覺得這是大自然專門的報復來了,如果真那樣,它們攜帶什麼都是有可能的,要怪就怪人類的無恥吧!


裝機帝


蝗蟲一般不會攜帶致病病毒,但是可能會有化學毒素——氰化物。


蝗蟲的體內病毒,主要在昆蟲和植物之間傳染,和人類的關係很疏遠,所以不會有太大危害。但是,蝗蟲體內可能會含有氰化物,這對人類可是有危險的。



普通蝗蟲(土蝗),也就是沒有形成飛蝗的時候,是不會含有這麼多氰化物的。但是,大量蝗蟲聚集後,互相之間的擠撞,會嚴重刺激蝗蟲們分泌相應的激素,變態為兇暴的飛蝗。同時,這些飛蝗也會自行分泌出苯乙腈,作為種群之間的示警信號。


但是,當遇到天敵或其他危險時,這些飛蝗又會迅速將苯乙腈轉化為氰化物,導致鳥類等天敵產生中毒反應,從而降低鳥類的食慾。


因此,形成蝗災的飛蝗,和我們一般燒烤吃的蝗蟲(土蝗)不太一樣,會含有微量毒素,儘管實際是一個品種,但吃太多了可能會鬧肚子。少量吃還可是可以的。


陶式防務評論


2020開局不利,大家正在忙著對抗新冠病毒引起的疫情時,蝗災又悄然的來到。當然了實際上東非的蝗災在2019年就已經開始形成。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這三個國家的沙漠蝗蟲數量已經達到了3600億隻,它們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已經進入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蝗蟲過境對農作物來說就像是收割機一樣,僅僅一平方公里的蝗蟲群一天之內就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聯合國的相關組織已於近日發佈警告,多國和地區已經進入緊急狀態。



這次的蝗災破壞力是埃塞俄比亞25年之最,是肯尼亞70年之最,而對於我們的鄰國印度和巴基斯坦來說也是自1993年以來最嚴重的蝗災,因此需要引起注意。氣候對於蝗災的影響非常大,蝗蟲卵在乾旱炎熱的天氣裡,孵化率是非常的高,預計一個月就會孵化出新的一代蝗蟲,而蝗蟲的生命週期大約是3個月左右。

因此說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們的數量會以指數倍增長,科學家預測此次蝗災的數量在6月份可能增加至500倍以上。



對於此次蝗災的重災區是在東非和西亞一帶,雖然這些蝗蟲已經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距離我國也不算太遠,但是由於地形上的限制,蝗蟲幾乎是不可能來到我國境內的,因為橫擔在我國邊境的是高寒的喜馬拉雅山脈,蝗蟲不可能跨越。與此同時此次氾濫的蝗蟲是沙漠蝗蟲,這類蝗蟲在我國境內是沒有分佈的,因此從這兩點來說蝗災並不會蔓延到我國。


我們更加不用害怕的是,我國擁有非常成熟的治理蝗災經驗和技術,現在的重中之重是防控疫情,不用擔心蝗災的問題。

那麼這些蝗災會攜帶遺傳病毒嗎?

蝗蟲一般都會被通俗的稱之為“螞蚱”,屬於直翅目下的成員,包含了蚱總科、蜢總科、蝗總科三大類共10000種,而在我國境內就分佈有1000餘種。可以說蝗蟲全部都是昆蟲,一般昆蟲幾乎都是不攜帶病毒的,即使攜帶病毒也很難跨不同綱物種之間的傳播。

病毒屬於一種特殊的類生命體,它們的繁殖和複製都需要在宿主細胞裡進行,但病毒並不是所有生物的細胞它都可以侵入。就像是你回家一樣,開門得需要鑰匙或者密碼,而病毒也是如此。它們要想進入細胞,需要在細胞表面尋找特異性的受體,這樣才能平穩的“著陸”。


一般病毒跨物種傳播就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現在蝗蟲和人類之間相差的太多了,甚至都不是同一個綱下的成員,因此說蝗蟲並不會攜帶新冠病毒,當讓也不會傳播到我們的身上。

蝗災對於人類的影響,就是它們對於農作物的破壞,也就是搶我們的食物,不存在疾病上的傳播。因此說那些喜歡吃野味的,還是去吃蝗蟲吧,既不會有疾病的傳播、還能為抗蝗災出一份力、同時還能節省點糧食,一舉多得。



科學黑洞


都說蝗災有毒,你把這個“有毒”理解成了攜帶病毒了吧?


成群蝗蟲是很可怕的


我們平時吃的螞蚱,基本上都是零散地出現在田間地頭,各種油炸很好吃,因為其有比較豐富的蛋白質,相對而言也比較有營養。


但是成群的蝗蟲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我查了一篇科普文,對於引發蝗災的成群蝗蟲會有這麼個情況:


大量的成群蝗蟲之間通過苯乙腈(蝗蟲中主要的密度依賴型揮發性化合物),在種群之間進行信號傳遞,主要用來示警。如果遇到了天敵比如鳥類,蝗群會迅速把苯乙腈變化成為氰化物,引起天底的中毒反應。

所以在出現蝗災的時候,鳥類是不願意進食蝗蟲的,拿來餵雞鴨也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厭食反應。而散居的蝗蟲則沒有此類反應。


這就是很多人都在說的:蝗災是有毒的。


結論:這種毒,僅僅是蝗群進化形成的防禦機制,這種有毒並不是指“攜帶病毒”的意思。


夏醬Summer



蝗蟲作為重要的害蟲,最近東非爆發的蝗災席捲西亞來到南亞,對環境的危害和人類農業的影響受到日益關注,最近已經引起了人們對利用其病原體作為微生物控制劑可能性的極大關注。蝗蟲攜帶的病毒一般對同類或其他昆蟲有危害,並且攜帶和傳播對植物有危害的病毒,如菸草花葉病毒。

蝗蟲攜帶對人類有傳染性的病毒還不清楚。但人類已經通過能蝗蟲疾病的病毒抑制蝗蟲了。引起蝗蟲疾病的致病因子包括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病毒。 科學家發現兩種細菌——粘質沙雷氏菌和銅綠假單胞菌與野外和實驗室飼養的蝗蟲中觀察到的流行疾病有關。這些細菌在被蝗蟲攝入後會感染宿主,並經常在實驗室菌落中迅速傳播。然而,它們在自然抑制蝗蟲和蝗蟲種群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蝗蟲的細菌病原體作為潛在的微生物控制受到了相當大的關注。1997年,一個多國小組在非洲進行了控制蝗蟲的試驗。乾燥的綠僵菌真菌孢子在蝗蟲爆發區噴灑後,能穿透蝗蟲的外骨骼並侵入體腔,導致蝗蟲死亡。這種真菌在昆蟲之間傳播,並在該地區持續存在,因此不需要重複噴灑。2009年,坦桑尼亞採用這種方法控制蝗蟲,控制了約10000公頃蝗蟲群。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這次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源頭被認為是海鮮市場裡的野生動物,可能這些所謂的野味比如竹鼠、獾等就是個二傳手,基因線索還是指向蝙蝠。蝙蝠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大概有1200多種,佔到了哺乳動物物種總數的20%,僅次於齧齒類動物。

我們都不應該吃野味。近些年來世界各地出現的新發傳染病,例如亨德拉、尼帕病毒,H7N9禽流感、埃博拉、中東呼吸綜合徵等等,都和動物有關。

蝗蟲是昆蟲,與我們所說的野生動物有所區別,我們所指的野生動物主要是指哺乳動物。蝗蟲是世界性的重要害蟲,給發生地區的農牧業生產帶來巨大威脅和損失。在蝗蟲生物防治中,人們早期主要開展寄生性天敵和植物源藥劑等。

防治蝗蟲,我們可用病毒

對於蝗蟲,我們不用擔心病毒。而相反,蝗蟲,可能要怕我們找到的病毒,如蝗蟲痘病毒,病毒包含體球形、橢圓形、近方形、扁圓形等。防治蝗蟲的病原微物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如真菌、蝗蟲微孢子、殺蝗金線蟲、蝗蟲痘病毒、蘇雲金桿菌、蠟狀芽胞桿菌等可有效控制蝗蟲的生物防治因子,這些殺蝗生物製劑在蝗蟲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綜上,沒必要擔憂蝗蟲的問題,現在做好疫情的防護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一般不會,除非人為的讓昆蟲攜帶,如生化武器,二戰中日本投放的帶有鼠疫的動物昆蟲等等,都是可以攜帶病毒和細菌的。


太極寄暢


蝗蟲不會傳播病毒,現在的主要傳播途徑是人傳人,飛沫傳播+接觸傳播!


小雄DNA


不會傳播病毒!會給糧食作物帶來不力


換時


邯鄲北方學校溫馨提示:科學防範是關鍵,勤洗手,戴口罩,相信科學,相信國家,只要我們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控制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