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嫌父母嘮叨,但是不嘮叨他又完不成任務怎麼辦?

Domilo


孩子會嫌父母嘮叨,一般都是父母與孩子溝通方式上出現了問題,父母說的話孩子不想聽,如果天天叨叨唸,換了誰都不樂意聽。父母應該審視一下自己與孩子平常是怎麼溝通的,孩子為什麼會不愛聽呢。

一、

父母不尊重不理解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其實是願意找父母傾訴的,比如學校裡發生了什麼好玩的事,孩子興沖沖地跑回家第一時間就分享給了父母,可是父母卻忙於自己的事,連頭都不抬,無視孩子的反應,或者很敷衍地說:“哦” 這類的話語,久而久之,孩子漸漸不再向父母傾訴,因為他們發現父母一點都不喜歡聽她的故事,她所說的話在父母眼裡一點都不重要。無視孩子的分享等於不尊重孩子,但凡尊重孩子都會用心傾聽孩子的話語,哪怕確實很無聊,大人不也是這麼過來的,孩子的童年就是由一點一滴不起眼的小事情所組成的呀。

二、

父母不懂得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來吸引孩子

太多父母對孩子講的老掉牙的話就是“這次考試考了幾分呀?”“班上排幾名?”“你作業做好了沒?”“沒做好作業不準看電視”,都是命令、提問的語氣,萬句不離學習,天天就是叫孩子學習、學習、學習,生活中似乎除了學習就沒有其他有趣的事了,何況學習一點都不好玩。孩子心裡邊會覺得父母在意的只是他的成績,而對他的情緒一點都不關心,不關心他今天路上遇到了什麼好玩的事,在學校交了哪個好朋友等等,有些孩子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你們都只關心學習,不關心我,那我就故意考砸,故意不學習,讓父母難堪。

生活中除了學習,父母應該挖掘出孩子周圍更多有趣的事情,孩子喜歡看動畫片,那你跟他聊動畫片,他喜歡坦克,你跟他聊坦克,總之,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就能有很多話題延伸出來,平常多帶孩子出去戶外活動,沿途中看到的一切也是新鮮的話題。

三、

父母沒能及時引導孩子

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都不強,很容易受到一些小事情的影響,情緒一般沒那麼穩定,父母要能夠及時察覺到孩子的微表情背後的喜怒哀樂,特別是在他難過的時候,父母要及時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讓孩子知道問題是可以想辦法解決的,通過有效的溝通,來安撫孩子的情緒並提供幫助,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同時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像朋友那樣,孩子自然願意打開自己的心扉來跟父母交流。

寫在最後:

當孩子願意跟父母進行有效溝通了,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如果一直嘮叨孩子都不去改變,完後父母又繼續嘮叨,孩子可能動一下下,之後孩子又不作為了,這樣子的效果是最差的,漸漸地孩子會陷入一種疲乏狀態,變得麻木,沒有動力。所以,父母多嘗試一下各種溝通技巧,找到最適合你們之間的溝通模式。祝你們生活愉快,溝通無障礙。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橙子育兒講堂 ,如果您喜歡我的回答,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橙子育兒講堂


不要讓孩子習慣你的嘮叨,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些作息時間表,定好獎懲制度,讓孩子按時間表去執行。剛開始可以給予一定的提醒,一個習慣的養成是要一個週期的,因此經常提醒孩子去完成,一旦習慣養成,就不用你這麼嘮叨,不要讓孩子停留在你的嘴巴上,和過於依賴你的嘮叨。否則會無效和養成懶惰習慣!

以前看過一個專家講座,她講了她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她兒子也是很討厭她嘮叨,後來,她就想,不說了,隨便他,然後就真的不說他了,放學後任憑兒子看電視玩電腦她也不管,但是作業完不成,第二天上學後老師就會批評他,當然她事先跟老師都講好了,說正在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行為習慣,讓老師配合,就這樣,兒子懶散自由的過了大概不要一個月,他自己就先熬不住了,因為每天他都會挨老師批評,然後,媽媽就發現,兒子回到家乖乖地寫作業看起書來了。

只需要給孩子一個最底線就好了,而具體的時間段由他自己來支配,其他的都不要說,也許,剛開始,孩子會手忙腳亂,並不理想,但這時的你一定要堅持堅持,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已經學會了來規劃自己的時間和事情。


八桂好爸媽


孩子嫌父母嘮叨,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必經階段。隨著年齡漸長,孩子會經歷從自我意識復甦到自我認識不足,再到自我認識過高,再到對自我認識和對事物認識的成熟階段,這是人生成長的過程。

上面的人生故事,就是真實的成長寫照,那麼,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又總是有“不嘮叨他又完不成任務”的牽掛。如何解決這個孩子“成長的煩惱”?

一,父母要學會傾聽,學會適時引導。

父母的傾聽,是對孩子的尊重,是與子女交流溝通的前提。當孩子充滿傾述的衝動和慾望的時候,也是他們希望傾述後到父母反饋的時候,這正是父母瞭解孩子的對事物認識的真實想法,和對孩子進行適時引導的最好機會。要比父母心血來潮時,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來,你聽好,我給你講……”的“嘮叨”效果好的多。

此刻的父母的“嘮叨”是孩子從內心裡渴望得到的,不然,你以為他為何主動和你傾述?遺憾,很多父母或沒時間聽或沒心情聽,總之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忽略了,或以為“別說了,吃飯吧”更重要,坐失良機。

二,父母要有智慧,掌握因勢利導。

在耐心傾聽尊重孩子感受,滿足孩子傾吐慾望的基礎上,父母還要有智慧,要學會肯定和引導。

對於孩子正確的認知,要及時肯定以鼓勵;對於孩子的疑問,要及時解答。即使是父母自己拿不準的,也要事後找機會,父母找到正確答案,儘早答覆孩子,不要失去在孩子心中的權威感。

為什麼有很多父母抱怨“孩子怎麼什麼都不和我們說?”反推一下,孩子是什麼時候有了這樣的變化,節點一般有兩個:“我說了,爸媽也不聽”或“我說了,爸媽也不懂”。

在孩子敘述時,發現孩子的認知有謬誤跑偏時,這時最考驗爸媽的“當父母的智慧”:如何糾正孩子?能一句話說明白嗎?孩子接受嗎?這時就需要智慧,怎樣從孩子的興趣點,引到自己的觀點,怎樣深入淺出舉例子講道理?

如果父母沒有把握當時和孩子講明白,寧可不講。反之,即白費口舌,又加深了孩子自以為是的錯誤印象。

當時不講,不等於就算了,如何糾正孩子的不正確認識,父母要利用求助於“別人家孩子”的爸媽和萬能的網絡,要找到最恰當的例子給孩子講明道理,對孩子負責,不給“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以機會。

三,父母要有理智,把握有理有節。

下面的場景在家庭裡司空見慣:父母與孩子嘮著嘮著,一言不合,激烈地辯論起來,越說越多,越扯越遠,冷靜下來仔細一想“當初我們爭論的是啥?我要說啥?我說了啥”,即傷父母子女感情又傷身,即浪費時間又廢話,目的呢?忘了。

所以,父母要把握嘮叨的節奏,不必一定說上句佔上風,要說到理上。

回到第二點,對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矛盾的話題,父母可以先回避話題,私下準備充足了,再提綱挈領的有理有據的說給孩子,一句頂百句。

就是父母說出真理,也不要指望叛逆期的子女心服口服。孩子為了證明自己已長大,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別指望他們口頭有服輸;他們也不傻,道理講明瞭,他們自會分辨,看他們的行動就行了。

千萬不要為了讓孩子“親口承認錯誤”,又引起一輪嘮叨和辯論,沖淡了主題,本末倒置。

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一定有一個階段是自我認識不足的同時又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父母對孩子是一定要“嘮叨”的,這是愛與責任與本能。

關鍵是孩子是主體,家長是主導,“嘮叨”一定要有實效,最好化繁為簡。


三人行有我為師


我們先說一下父母嘮叨的原因:之所以嘮叨,是因為我們在向孩子下達任務的時候,並沒有表現出要求他立刻完成任務的迫切感。我們總是會說,寶寶,快上床要睡覺了,然後可能自己就去幹另一件事了,回來發現她還沒上床;寶寶,快把水喝了,然後自己又去幹別的事情了。我們話說出來了,好像想當然的孩子就能完全的做這件事情了。結果她沒做,那麼我們就又要說一遍,如果我們表現還是上述那種情況的話,寶寶也是一樣的表現,這時,我們就會來氣了,我說話寶寶怎麼就是不聽呢?我能總是會忘記,他們是小寶寶呀,不是即刻就能領悟到大人意思的大人呀。

提高孩子執行力的辦法:從我家孩子的表現來看,如果要求他做的事情父母只是隨口一說的話,她的表現是就跟沒有說一樣的,但是如果我在傳達了自己的意思之後,待在她旁邊和她一起或者輔助他完成這件事的時候,她就會認真的完成,因為她領悟到的意思是媽媽需要我這樣完成,然後中途我在自然而然的退出,不會說媽媽幹什麼去了,你趕緊自己弄完啊,而是很自然的退出,這樣她也可以完成。久而久之,她良好的習慣就養成了。

補充一點:說到這,還是要重複一下讀繪本的重要性,繪本里面生動形象的小故事更能引起小寶寶的共鳴,在很多情況下,我只要舉幾個她常看的,繪本里面的故事,她就會說媽媽,我也要像小嘟嘟一樣,怎麼怎麼的,所以通過讀繪本以及平常父母及家人的言傳身教,孩子的好習慣自然而然就養成了。

我們也就不用做嘮叨的父母了[可愛]



whiris


關於這個話題,我想很多家長都很無奈,面對子女教育問題打不得罵不得,但又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真是傷透了腦筋……

孩子嫌父母嘮叨,透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到父母過度關注,給孩子帶來了無形的壓力,當孩子嫌父母嘮叨就代表孩子已經有了自住能力,可以適當的辨別事情的對與錯,做父母的要適當的學著放手,孩子現在還小,從幼兒園開始就要面對人情世故和同學交際的考驗,要學會怎麼跟老師,同學溝通,怎麼和他們做好朋友,這些都是對孩子成長的考驗,還是需要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如何引導孩子的自覺性呢,首先孩子在做作業的問題上應該還是需要家長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從開始學習就要堅持每天給孩子養成固定的學習模式,比如,看電視20分鐘,學習1個小時,娛樂1個小時,這些都是要合理安排,久而久之,孩子在每天的安排上就會在固定的時間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要多陪伴孩子,從陪伴做作業到自主做作業,慢慢的就可以讓孩子有獨立的自覺性。

孩子教育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都需要家長的陪伴,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孩子要的很簡單,就是不管幹什麼,只要你站在旁邊默默地看著,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有爸爸媽媽的支持和監督,孩子自然事半功倍,獨立自信!


羽絨被下的豌豆


孩子嫌父母嘮叨非常正常,但父母不嘮叨依然可以教育孩子,這需要動腦,需要想辦法,用智慧。

嘮叨是父母的一種教育弊端

在父母看來,孩子就是孩子,在身份上永遠是上下關係,所以總是喜歡管束孩子的種種行為。但是,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總是無法滿足父母的各種要求,無法達到他們所希望的結果。於是,嘮叨產生了。

從這裡看,嘮叨是對孩子某種行為反覆無法改正之後的一種反覆叮囑,一種重複教育。

教育雖然是必須的,但是,同樣反覆的教育卻會給孩子帶來反感。所以,我們不妨換種方式,效果可能更好。

弊端是家庭教育當中經常出現的問題,需要引起我們共同的重視。

反面的引導,或許可以更好地達到效果

孩子如果做錯了事情,我們可以和他們講一講那些事情做得好的孩子的故事,跟他們講一講事情做好了之後的好的結果,帶給他的好處,於是當孩子心中形成一個希望,慢慢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

比如,孩子總是不喜歡積極做練習,我們第一種方法是嘮叨,趕快做練習,趕快做練習……但是,孩子還是不能按時做完。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那孩子趕緊把作業寫完,然後我們帶他去爬山,帶她去逛街,帶來去打球,帶她去做她想做的事情,那麼,你或許只要說一遍,他就會認真地把作業做完。

而這樣的效果遠比之前的嘮叨要好多了。慢慢的很容易養成種習慣,那就是先做作業,後去玩。

一次,兩次,三次……孩子的習慣養成,你也就不需要再嘮叨了,你改變了嘮叨的做法,還改用其他方式的刺激,反而讓孩子變得更加自覺,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結束語

嘮叨絕不是家庭教育的良方。如果你正在嘮叨,你需要想辦法戒掉,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戒,要多加學習理論知識,多去學習別人有效的經驗,克服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這是真理。

我相信,只要你戒掉了嘮叨,又願意動用腦筋思考其他辦法,你一定會讓孩子認真地完成自己的事情。


娛說娛


快速有效的解決方法:

你可以和孩子溝通清楚,例如這樣:

“孩子,我想我們之間的溝通出現了問題,我很希望我們能開開心心地相處。事實上我並不想嘮叨你,請你相信這一點,天吶!誰想一天嘴巴不聽的喋喋不休。之所以嘮叨,是因為我根本不知道你有什麼計劃,什麼時候會完成你的任務,我沒問過你同樣沒說過。相反,我發現只有我嘮叨你的時候,你才會去做你該做的事情。”

“如果你不希望我嘮叨你,當然同樣我也不希望繼續嘮叨你。那麼你可以和我說說你的計劃嗎?你是怎麼安排你的時間的?同時,你可以證明給我看,沒有嘮叨你仍然可以完成任務嗎?”

“oh!抱歉,原來你是有計劃的。下次我準備嘮叨的時候,你可以提示一下我你有自己的準備麼?嘮叨已經成為我的習慣了,總是會不自覺的就犯起毛病來,我想你可以幫助我驅趕這個壞習慣。”

即便父母自身也不希望嘮叨孩子,但始終難掩家長通過嘮叨操控孩子的現實,當然這種操控可能是無意的,另一個特點是“慢水煮青蛙”。

無意的操控:

無意的,是家長的建議確實是對的;操控,是家長表面上是建議,實際上是命令--如果孩子不服從,就會用無休止的唸叨來讓孩子妥協;

這類家長忘記了孩子有他自己的規則(僅僅是忘記,而不是忽略甚至無視)。

“慢水煮青蛙”式爆發

你會發現,今天孩子只是嫌棄父母嘮叨,但隨著父母這種習慣的形成,萬事皆嘮叨,久而久之孩子根本就不願意跟父母說話,家長還沒開口,孩子就不耐煩的“知道了!你好煩!”,“天吶,我都能複述你要說什麼了。你別再說話行不行?!”

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建議是對的麼?不,他非常清楚,所以他也只是那隻在熱水裡跳不出來的青蛙--他並不會形成極度的叛逆,因為父母的建議是對的,他無從反駁,孩子對抗的是父母。

簡而言之,嘮叨的父母,讓本來願意聽話的孩子,變得不願意聽話,變得對人不對事。


淅爸育兒記


你好,我有幾點心得跟你分享下吧:

隨著孩子年齡越來越大,很多父母,尤其是媽媽,收到孩子最多的一句反饋就是:哎呀,好煩,你能不能別再嘮叨了…………

首先,恭喜你啦!看來孩子已經有甄別語言的能力了,起碼重複性的語言,已經刺激到了他的大腦反射弧……

在我身邊,主動性特別好的孩子,比較少,包括我自己的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也比較差,每次我實在受不了他的磨蹭,催促他幹這做那的時候,他也會,不耐煩的嘟囔幾句。

遇到這種情況,我會讓自己安靜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說:孩子,我心裡很難過……這會兒突然特別想哭……

孩子會在不耐煩中,帶著幾分詫異看著我……

打鐵趁熱,我會說:你知道嗎,我多想有個嘮叨的媽媽,如果你外婆年輕的時候,也能嘮叨我多一點,讓我多學點東西,多練點技能,媽媽不知道有多開心呢……

你看,樓上張阿姨會催你上學嗎?

你同學某某某的媽媽會提醒你上語言課嗎?

……

孩子會誠實的回答:不會……

接著,我會給他講講朗朗成為鋼琴大家前,他父母逼迫他練鋼琴等諸如此類的故事……

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緒,合理宣洩自己的情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得一項技能,你希望你的孩子永遠逆來順受,是最聽話的那個?還是可以讓他成為,有情緒,到懂管理的健康孩子?

我選擇後者,我和他一起長大!

我相信,為人父母,必,為之計深遠。

要不,我們怎麼是大人,他是我們的孩子呢,你說呢?


小綿羊的食草記


首位要求他在規定的時間必須做完相應的作業,做好了可以給予一些獎勵,比如我家8歲的小孩,在規定時間內做好一門作業,我們就陪他打三局撲克牌,他最近很喜歡打牌;如果超過規定時間5分鐘,就取消一局,以此類推;他就會很積極。找到他的興趣點才是關鍵!


1149514534


父母的嘮叨,一般都是關注三類重點的問題:孩子的健康、前途、生活方式。

嘮叨的父母真是又愛又煩,愛的是父母,對兒女無微不至的溫情,煩的是嘮裡嘮叨的說教,父母的嘮叨一般反應的都是父母最擔心孩子的問題,但是不少人,特別是孩子,他們一點都體會不到父母的照顧和關愛,反而抱怨自己的父母。

父母的嘮叨已經跟粗暴、不尊重隱私一樣,也被列為孩子最討厭的父母的情況,嘮叨顯然已經對孩子具有極大的殺傷力.

所以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孩子針對性強的教育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到孩子,還能夠融洽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在家庭教育當中,父母可以嘗試用一些比較幽默委婉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勸解和教育,不要總覺得孩子小,有些道理要反覆講才行,有些事情必須說很多遍,孩子才能意識到他的重要性,父母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孩子面對父母的嘮叨陷入煩惱,焦慮的狀態,父母說了什麼,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反而一門心思盼望著這種嘮叨快點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