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給唐朝留下了什麼?

用戶64325649


隋朝和唐朝因為幾乎沒有天然的時間間隔,而且唐朝也是在隋朝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我們習慣稱之為隋唐。隋朝留給大唐的有京杭大運河,有舉世無雙的科舉制,還有一個統一的政權。所以說唐朝基本是站在隋朝這個巨人的肩膀上建立起來的。


明發不寐


隋朝是悲壯的,是一個轉折點,是一個改革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朝代,為後世留下很多寶貴的財富,唐朝受益頗多,因此才有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

一、留下了科舉制度、三省六部制,優秀的符合國情的制度。

二、三百年的分裂,自隋朝再次統一,避免了漢人胡化與中國永久分裂。

三、開通大運河, 修築了京杭大運河,連接南北, 至今仍然發揮作用。

四、修馳道,便捷了北方的交通, 修建東都。

五,片字不得譭棄,拾起並重修中國文化,避免了文化斷層。

隋朝改革的太多太急,隋煬帝又好大喜功,得罪了關隴集團與底層民眾,遭至亡國。



當代曹植


我們常說隋唐,可見唐朝是沿襲了隋朝,在隋朝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和完善,甚至唐高祖李淵算起來是隋煬帝的表弟,也正因為有了隋朝的基礎,才迎來了大唐盛世!


政治制度

隋朝時候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尚書省下屬六部,即吏部,工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這一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成為了中國古代朝廷的定製,基本歷朝歷代皆如此。

另外,南北朝以來的門閥制度,讓底層民眾通往上層階級的道路堵塞。於是隋朝創立了科舉制度,這項制度是封建時代的一個偉大發明,從此讓知識成為了上升的階梯,才有了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說。


經濟制度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藏富於國的時代,據考證,當時的糧倉有幾百個,每個糧倉裡有幾百個糧窖,每個糧窖中有五十萬斤糧食。另外,隋煬帝時期廣徵民夫,修運河,三徵高句麗,興建東都洛陽。無不是極廢物力財力,讓民眾負擔極重,最終李唐取代了隋朝。

於是唐朝時期,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成為了當務之急,甚至唐太宗的長孫皇后穿的衣服都沒有繡花。正因為從上到下舉動,促進了經濟的恢復發展,讓唐朝國力迅速上升。


對外政策

隋唐皇室都有鮮卑血統,也從隋唐時期開始,不服就幹,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隋煬帝率領百萬大軍三徵高句麗,哪怕險些全軍覆沒,下次依然繼續攻打,直到武則天時期高句麗覆滅,隋唐一直攻打高句麗。

唐朝時候北方崛起了突厥,回紇這些草原部落勢力,唐朝軍隊也是武力征服。但同時胡蘿蔔加大棒,畢竟李唐皇室也有外族血統,征服以後再以文化感召。在那個時代,長安城裡有各種各樣的人,操著各種各樣的語言,唐朝對待各國人都將先進技術教授,唐太宗因此得到了了天可汗之稱。


運河和洛陽

隋文帝時期將毀壞的長安重造,並定為國都。隋煬帝時期,又興建了東都洛陽,唐朝時期也是二都並存,以長安為主,但從武則天之後,洛陽逐漸成為了統治中心。

洛陽的崛起正是得益於京杭大運河的修通,它將南方豐富的物產通過這條南北交通大動脈輸送到了洛陽及北方各地。長江流域從南北朝時期已經得到了大力開發,物產豐饒,特別是揚州,隋煬帝在位18年間有13年都在揚州度過,唐詩中也多有對揚州的讚美,可見南方的富裕程度。

而京杭大運河徹底改變了以前的運輸形態,讓南北融合成為可能,也減少了運輸損耗。甚至到了近代,京杭大運河的作用依然無可替代。

可見隋朝給唐朝留下了豐厚的資產,他讓唐朝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開創了更加輝煌燦爛的唐朝,讓中國人至今念念不忘!


以史知今


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格局,實現了全國的統一。隋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大興土木、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農民起義,導致天下大亂。

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次年稱帝建立唐朝,隋朝崩潰覆滅。

滅亡的隋朝給剛建立的唐朝都留下了什麼?

一、創新的制度

科舉制度、三生六部制、均田制、府兵制等制度。這些制度都是隋朝創新建立的制度,唐承隋制,在很大程度了保證了政權的穩步過渡。

二、繁華的首都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之後,定都大興城,以大興宮為正宮。隋朝滅亡後,大興城改名長安城,繼續成為唐朝的都城,長安城的人口從隋文帝時期的25萬人達到武則天時期的100萬人,成為當時的超級大都市。

三、隋唐大運河

都說隋朝的滅亡在於開鑿大運河。唐朝對隋朝修建的大運河進行繼續的疏浚、修整和開鑿,唐王朝對於漕運水道的開鑿、疏浚和征斂盡了極大的努力,通過長期的治理,使得漕運的幹流和支流都得以通行流暢,出現了興旺的漕運事業。

四、隋朝的蕭皇后

蕭氏本事梁武帝後代,天生是人間尤物、臉似牡丹,美眸流盼,腰似楊柳,儀態萬千,嬌媚迷人,幾乎集天下之美於一身。隋朝建立後,成為楊廣正妃,隋煬帝繼位後,成為蕭皇后。隋朝滅亡後,輾轉於宇文化及、竇建德之處,跟隨義成公主前往東突厥,唐太宗滅亡東突厥後,迎蕭皇后回京,納入太宗後宮,於貞觀二十一年崩逝,得享81年。


不務齋


、留下了科舉制度、三省六部制,優秀的符合國情的制度。

二、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糧食儲存極其豐富。

三、開通大運河, 修築了京杭大運河,連接南北 至今仍然發揮作用

四、修馳道便捷了北方的交通修通運河, 修建東都。


偉大卑微


一、留下了科舉制度、三省六部制,優秀的符合國情的制度。

二、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糧食儲存極其豐富。

三、開通大運河, 修築了京杭大運河,連接南北 至今仍然發揮作用

四、修馳道便捷了北方的交通修通運河, 修建東都。






棟棟說史


隋朝的楊堅與唐朝的李淵他們本質上是一夥的,從北周到隋唐他們就是一個集團,歷史上有個名詞叫“關隴集團”,而且楊建和李淵是親戚!李淵只是把隋改成了唐,政治、經濟、文化他們都是一脈相承的!

  先來說說隋文帝楊堅,那可算的上不世出的人才!隋朝初年,北方突厥勢力強大,面對來自突厥的侵犯,楊建進行堅決的反擊!並使突厥稱臣,永世歸順!以楊廣為將,派遣50萬大軍,揮師南下!滅亡了南方的陳朝,統一了全國。為後世唐朝的遼闊疆域奠定了基礎!

image.png

  統一後的楊堅勵精圖治,輕徭薄賦,百姓衣食逐漸富足,經濟繁榮達到歷代最高峰。隋文帝還實施了一項偉大的改革,廢除了這個“九品中正制度”,開創了以考試選拔人才的科舉制,使平民百姓有了參與國家治理的權力!避免了官民矛盾激化!為後世唐朝選拔人才的模式開創了先河!在政治方面,推出了五省六曹制度,實際上五省就是後來的三省負責起草的內史省、負責行政的尚書省、負責審核的門下省,以外,加上兩個“秘書省”和“內侍省”,一個就是皇家圖書館管理機構,一個是管理公公的內務部,是不參與決策國家大事的。而所謂六曹就是尚書省下轄的吏部曹、度支曹、禮部曹、兵部曹、都官曹、工部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把隋朝的這個制度略微換了點名字而已。都是繼承了隋朝的制度而已!

image.png

  隋文帝畫像

  楊堅出了名的勤儉節約,他兒子楊廣即位時國庫裡的糧食據記載夠吃五六十年!這數字我有點不敢信,但是歷史上就那麼寫的,但至少那個時候皇家的糧倉裡真的是堆滿了糧食。但好事都讓他老爹幹完了!他又不想成為一個守成的君王!果然,一道詔旨下來,說給我徵發十萬民夫,到洛陽北邊先修一條一千里長的塹壕,以備北方的突厥騎兵南下。又幾天之後,又一道詔旨下來,再給我徵發百萬民夫,修建大運河的第一期工程通濟渠。大運河在他的掌控下迅速的修建完成!大運河的修建將江南地區的糧食和紡織品運送到中原地區提供了更好的便利條件!促進了隋代乃至唐代經濟的發展和運河周圍城市的興起,成為此後溝通南北的重要橋樑。大運河的修建可以說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下!後期的楊廣多次發動戰爭!勞民傷財!民不聊生!也給了唐朝建立的機會!可以說唐朝是撿了隋朝的便宜!


我愛歷史歷史的話事人


這個消息自然是假的,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會知道,糧食是不可能儲存五十年之久的,所以這個消息一定是假的,但是兩個相鄰的朝代唐朝還真的吃到過隋朝的糧食,中間還是有一些小故事。

隋朝年間的確是有很多存糧的,隋文帝年間百姓休養生息,國庫豐盈,所以充實了很多糧倉,著名的糧倉有永豐、洛口、黎陽等。但是由於隋煬帝在位期間大興土木,四處征戰,勞民傷財,幾大糧倉的存糧其實早已沒有隋朝初年那樣充實,只有永豐等幾個糧倉堅挺著

然而即使民怨沸騰隋煬帝也堅持不肯開倉放糧。因此隋末各路英豪紛紛起義,有一定爭奪糧食的目的,得糧食者得天下。隨後李淵起義也有一定爭奪糧食的目的,當然這隻能說是一個安定軍心,更好征戰的手段,並不是最終目的。

但是唐朝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過隋朝恩惠。李淵起兵之後,曾在河東一帶遭遇過饑荒,導致大軍滯留在河東數月之久,一直沒有起色,焦頭爛額之際,

華陰縣令李孝常帶領永豐糧倉歸順李淵,對此李淵十分興奮,解決大軍燃眉之急,憑藉充足的糧草李淵一路勢如破竹最終問鼎中原建立大唐豐功偉業。

至於之後唐朝有沒有受到過隋朝遺糧的照顧,歷史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不過根據唐朝初年各地饑荒程度來看,隋朝餘糧發揮的作用應該並不大。畢竟隋朝末年征戰實在太過頻繁,糧食幾經消耗早已所剩無幾,唐朝人吃不到也是正常現象罷了。


寧靜致遠liu


科舉制度、三省六部制、均田制、府兵制等等都是隋朝留給唐朝的。例如: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歷了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分裂之後的大一統王朝,隋朝雖曇花一現,但所做出的一系列政策卻深刻影響著後世,承接隋朝的唐朝,出現過不少盛世,例如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盛世”,唐憲宗李純的“元和中興”,而最著名的盛世則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為這些盛世打下堅實基礎的其實就是前朝隋文帝父子倆。

其實在隋朝初期時,全國人口大約就有400萬戶,到隋朝後期更是達到890萬戶,以一戶6口計,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隋朝時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在經歷了隋唐改朝換代的一系列戰爭之後,全國人口數急劇下降。據史書記載,唐朝初年人口數達不到隋朝後期的十分之一,殘酷的戰爭導致全國人少地多,而且人心思安,而在隋朝已經滅亡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些糧食都還沒用完。據統計,隋朝留下來的大量糧食足夠為人口稀少的唐朝足足用了100年。所以這也是促使“貞觀之治”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隋煬帝開創大運河雖然勞民傷財是導致隋朝的滅亡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大運河確是一項功在千秋的工程。對沿線地區的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這些都是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堅實基礎。


LHC否極泰來


隋朝雖然二世而亡,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唐朝產生了深淵影響。首先 政治方面:隋朝留下了最重要的遺產就是官職選任方式的轉變。在中央官職的設立上,隋代廢除北周依據《周禮》六官所設立的官制,設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後者成為隋代中央官制的中心,被唐代繼承發成為三省六部制;在選官方式上,隋文帝開皇年間,第一次設立分科考試製度,設秀才、明經兩科取士,隋煬帝在任期間,又增設進士科,這些也被唐代繼承,形成完整的科舉制度,成為我國此後各朝選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一舉打破豪門士族對於入仕途徑的壟斷,加強了中央集權。

其次經濟方面:隋朝留下大運河這一在以後各朝都地位突出的重要運輸通道。便於將江南地區的糧食和紡織品運送到中原地區,隋朝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或利用自然河道,或疏浚前朝廢棄河道,終於形成一條意義巨大的運河河道,促進了隋代乃至唐代經濟的發展和運河周圍城市的興起,成為此後溝通南北的重要橋樑。

最後文化方面:隋代的文學對唐朝初年的文學風氣產生深遠影響。雖則從具體詩作來看,隋代的詩歌還是受到南朝靡麗風格的影響,但隋代已經有人表達了對南朝詩風的不滿,試圖想要改變這種風氣,加之隋朝統一南北,隋朝的詩人也已注意到了要取南北詩風之長,為唐代詩人創作出兼融南北、“文質彬彬”的詩作創造了條件。

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幾個重要方面,可以看出,唐朝在很多制度乃至文學風氣都是繼承隋朝遺產的,在經濟上的均田制、軍事上的府兵制同樣也是與隋朝一致的,所以必須承認隋朝對唐代的正面影響。但是,隋煬帝在位期間過於荒淫、濫用民力,導致剛剛穩定的局勢再次陷入混亂,造成不少生靈塗炭,這也是我們要承認的,但大方面而言,隋朝為唐朝留下的利處是要大於弊端的,隋朝對唐朝的影響是深遠積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