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會出現已經被研究完全透徹的情況嗎?

MiSS文


我就以咱們中國的歷史來說事兒吧,國外的就暫時不提了。對於這個問題,我的關點是:歷史是永遠不會徹底被研究透的。

一、古代的史書問題多。

咱們中國在悠長久遠的歷史進程中,所發生的事兒被歷代史官們寫成了一部部史書,其文字可用“浩如煙海”來形容。可以說這些史書既是中華文明的發展軌跡,又是古典文化的積累傳承,所以引來無數研究者探究的目光。他們從不同角度展開了研究,希望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可是在研究的過程中卻讓他們頭疼不已,原因如下:

1.古代的史書不但採用了“春秋筆法”,而且還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連個標點符號都沒有,解讀起來就跟猜謎似的,常使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究竟是何事,即使是古漢語水平很高的人也經常“蒙圈”,真是太費勁了!經過研究者們的不斷努力,流傳下來的史書終於被翻譯成了白話文。但問題是變成白話文的史書能夠把人家原創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解釋清楚嗎?還有就是書中提到的一些古老物件究竟是“什麼玩意兒”?

所以,必須把古代的史書進行更合理的詮釋。

2.古代的史書不完整。首先是所有史書沒有記夏朝的事兒,夏朝成了傳說。二是司馬遷的《史記》有十篇不知去向,雖然被補上了一部分卻不是司馬遷的寫作風格。三是《三國志》沒有寫入具體的人物介紹和經濟、文化、地理、職官、曆法等內容,只能當“故事書”。至於其它史書也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所以,必須把缺失的歷史修補好。

3.古代的史書可信度令人質疑。有句非常著名的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據說是年輕的“打工仔”陳勝在地主家的田間地頭對另外一個“打工仔”說的。還有一句更加驚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可問題是陳勝說過這些話嗎?就算說過,在當時那個地廣人稀、交通極不發達的情況下是怎麼被流傳出來的?作為“晚生後輩”的司馬遷又是怎麼知道的呢?這樣事兒不是《史記》裡的個別現象!還有陳壽的《三國志》,成書於亂世,不但許多事兒無法考證,還前後相互矛盾。

通過這兩部史書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其它史書也強不了多少。史書的原創者雖然很忠實地記錄歷史,但難免帶有個人偏見,而一些統治者總想美化自己,便多多少少地做出一些篡改歷史的行為。

所以,必須還歷史一個本來面目。

雖然古代的史書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畢竟是歷代史官們嘔心瀝血寫成的,所以許多研究者仍然孜孜不倦地品讀沒經過翻譯的“原創”史書,希望能得到一些啟發。不僅現在的研究者在這樣做,將來的研究者仍然會這樣做,因為只有古人的原創史書才是研究歷史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資料,是永遠具有研究價值的。

二、許多歷史之謎需要破解。

歷史研究者們在探索的過程中碰到很多難解的謎題,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北京人頭蓋骨之謎、夏朝建立之謎、三星堆青銅文明之謎、九鼎消失之謎、傳國玉璽之謎、《蘭亭序》的去向之謎、古墓“長明燈”千年不熄之謎等等,這些歷史之謎其中的一個就讓研究者們很是頭疼,更何況還有好多個!僅管有考古學的參與和高科技的介入,但仍然找不到一絲線索。所以,破解之路依然是漫長的而艱難的!

三、歷史是在不斷更新的。

過去的歷史還沒研究明白,新的歷史又出現了。現在出現的“新冠狀肺炎”疫情以及在抗擊疫情中出現的一件件令人“熱淚盈眶”的感人事蹟,都是正在發生的歷史。對於這段歷史,仍然會有許多人從各個角度來進行研究。可以說,歷史是具有延伸性的,只要人類的活動不停止,歷史的更新就不會停止,研究歷史的行為就不會停止!

既然如此,歷史怎麼可能會被研究透徹呢!


徐國後裔


這個問題還是蠻有趣的,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看什麼是歷史。

廣義的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不管是帝王將相的傳奇一生,還是平凡百姓的庸庸碌碌,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歷史。

而我們所感興趣的歷史,當然是那些屬於英雄,屬於大反派,屬於卓爾不凡、改變歷史走向的大人物、大事件,沒人關注南宋汴京賣糖水的張三幹了些什麼……

那麼如此來看,歷史有可能被完全研究透徹嗎?

當然,我們知道曹操兵敗赤壁,知道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帶來大唐盛世,也知道朱元璋從一個無業遊民最終滅掉元朝建立中國歷史最後一個漢族統治的封建王朝……

但是,你知道曹操失敗那天他想了什麼嗎?那天是東風還是南風?那天晚上他吃了什麼?你知道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在琢磨啥?你知道他成功是高興還是後悔?你覺得他做好皇帝是天性使然還是贖罪?你知道朱元璋咋成功的?隨便一隻弩箭都能射死他他怎麼就活到最後還奪得天下?

歷史的魅力就在於此,我們知道起因,知道故事走向,知道結局,我們就是不知道細節,無法重現完全的真相。

歷史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看的史書也是人寫的,既然是人寫的就有各種各樣的目的性摻雜其中。

有些真相,一定就隱藏在那些謊言和修飾中,等著你去發現,而另一些真相,早已埋藏在歷史的塵埃中,隨時間的長河東流而去,一去不復返。

未來,只有一種可能,會出現歷史被徹底研究透徹的情況,那就是時光機的出現,只有我們穿越回過去,去感受那時的風,看那時的城,緊盯著大人物的眼睛拆穿他的謊言……等到那一天,歷史就真的會徹底失去魅力了,一切,都成了確定性的存在。






歷史有趣兒


歷史,他是人類記錄過去發生的事,就像寫文章一樣,有人物,時間,事件。因為是人類記載,人不可能一顆平常心記錄歷史事件,歷史越久遠,記憶越模糊,中國夏商時期歷史記載很少,而且沒有被國際承認的兩個朝代,中國自稱有四千年多歷史,中國太多的歷史人物,事件出現在歷史長河中,浩瀚煙渺的信息,只是被極少人記錄下來,難免有疏漏,遺忘,不可能記載清清楚楚,而每個人對不同事都有自己見解,歷史記錄有失偏頗。

舉例,最有名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歷史記載是他哥哥太子,雖然是太子,李建成還是擔心李世民和他爭奪皇位,就削弱他的勢力,奪取他的兵權,李世民擔心李建成加害他,不得已發動玄武門之變。這是我們歷史這樣記載的。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歷史是給勝利者寫的,所以真正歷史我們不得而知了。

在野史中記載,李世民要求史官記錄他的言行舉止都要經過他過目,不滿意要修改之後才能記錄存檔,這點說明李世民當皇帝時候,對他的記載是片面的,不可能是全面的。

古人告訴我們不要讀死書,我覺得讀歷史讀的就是道理,一個歷史記載讀完之後有什麼感悟?從中學到了什麼?明白了什麼道理?這才是讀歷史的價值。




話歷史談道理


不會的,萬事萬物都不會被研究透徹,歷史只是過去發生的事,之所以要學習歷史就是要從過去發生的事中找到一定的規律,給研究它的人一些啟示。就好比股民都要看大盤之前的走勢,以此來決定此時或者未來要不要行動,但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看待同一件事物會有不同的啟示,所以股市上有賺有賠。同樣歷史也一樣,不知提問者說的研究透了到底是指什麼,是把歷史所有事件都記住還是通過歷史發生的事件悟出了所有人認同的道理,是前者的話那研究歷史毫無意義。如果是後者,我只想說事上沒有獨一無二所有人都認同的準確的道理,更何況同一個人不同年齡時看待同一歷史事件還有不同的看法,此時認為的研究透了,那再過一些時間在看誰用能保證很之前的看法一樣。


留白625


歷史說到底是勝利者書寫的故事。成王敗寇,自古以來便是如此。

再加上歷史上數次變動,很多史料遺失,這就叫歷史更加難以捉摸。

唯一不會作假的便是文物,我國唯一一個有著王、帝、侯三種身份的劉賀,便是在海昏侯墓發掘之後,身份才明晰的。

所以就現在而言,歷史是不可能被研究清楚的。我們學習歷史,不是因為歷史會重演,也不是為了徹底瞭解它,只是因為歷史值得我們借鑑,值得我們學習,這可以讓我們不會重蹈覆轍。



阿軻的柯


歷史被研究透徹,就如人被研究透徹一樣的不可能,因為歷史是人編寫的,而編寫者都是帶著或個人或組織的編寫目的或情感去記史,同一個歷史事件,經不同的人編寫,其呈現的角度就不一樣,所以,要學會把歷史當小說來讀,把小說當散文來讀,把散文當詩歌來讀,而詩歌就當作一種心境來讀罷。


一樽江月一春秋


“歷史”是已經發生並且存在的事情。今天的人去研究歷史,不能憑主觀想象,應當以歷史典籍的記載為依據。歷史典籍的記載雖然不盡都是歷史的真實,但是總有歷史的真實存在其中,所以對歷史典籍不能一概否定,那種一概否定歷史典籍的思想與行為是錯誤的,也是不可取的,例如西方中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一概否定堯舜禹的歷史事蹟,其思想行為就是錯誤的,也是不可取的。

總而言之,從宏觀的大趨勢上,縱觀古今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的歷史:

一、從以人為主的原始共和時代,到以天為主的天子神權主宰天下時代,“以天為主……”是對“以人為主……”的否定,這不僅是清晰的,而且應當是肯定的;

二、從以天為主的天子神權專政時代,到國人共和行政與諸子變革的軸心時代,是“以人為主”對“以天為主”的否定,這應當是清晰明白而肯定的;

三、從以人為主的共和行政與諸子變革的軸心時代,到以天為主的天命皇權專政時代,是“以天為主”對“以人為主”的否定,這也應當是清晰明白而肯定的;

四、從以天為主的天命皇權專政時代,到以人為主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代,又構成了“以人為主”對“以天為主”的否定,這個歷史事實更加清晰明白而肯定地證實了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著五個歷史時代:

一、原始共和時代,

二、天子神權主宰天下時代,

三、共和行政和諸子變革的軸心時代,

四、天命皇權專政時代,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代,

其中:後者是對前者的否定,

所以說:在中國歷史上,不僅存在著“三個共和時代”一脈相承,而且經歷了兩個“否定之否定”,才從原始共和時代繁榮發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代,這不僅是人類社會歷史繁榮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且是人類社會歷史繁榮發展的科學方法和必然規律!


739958070860


過去已成歷史,未來很有希望


王利軍


不會。三個最主要個原因。

首先,隨著技術和手段進步,考古和文獻研究上會有新進展新材料新突破。也就是未來越進步越先進,我們對過去就會了解越多探究根深。

其次,歷史的解讀往往會“因需而變”(主要指的是統治階層的需要)。就像不同發展階段,對東西漢交替時期 代漢立新的王莽的解讀和評價,就會出現不同甚至完全相左的情況。

再次,隨著全球文明的進程,放在不同地理區域和文明架構下來解讀,將產生非常不同的角度和線索。


老豆講歷史


只要沒有政治立場的研究,才會有接近現實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