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面軍師吳用,如果在三國時期裡是什麼級別?

阿意西特魯


吳用這個人其實有一點本事。

比如梁山攻打高唐州,前後打了六場。前兩場吳用都沒有參加,結果都輸了。第三場吳用加入,立即起到了功效。他先是設伏兵打傷了高廉,後又設計殲滅高唐州主力,攻破高唐州。

雖然說破高唐州,公孫勝的功勞很大,但吳用也是有實實在在貢獻的。


除了攻破高唐州外,攻破青州,破華州,破大名府,破曾頭市,破東昌府,吳用也都有出謀劃策。都有實實在在的貢獻。

另外梁山排定座次後,先後對戰高俅、童貫的幾次大戰役,吳用也有獻計。比如梁山第二次大戰高俅,就是吳用設計火燒了官軍戰船一千五百餘艘,殲滅官軍約六萬。還比如第三次大戰,也是吳用獻計(和宋江一起安排)生擒了高俅,殲滅官軍約三萬。

所以說,吳用這個人並非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垃圾,他還是有一點參謀頭腦的。

我記得某位水滸粉當年還統計過,說吳用在的時候,梁山的勝率至少在八成以上,而只要吳用一旦不在,或主帥不聽吳用之計,勝率立刻降到五成。

大家都罵吳用,可是吳用就是這麼重要……


不過,吳用的本事也就僅限於此了。因為他的眼界,受教育程度,人品,決定了他這個人的檔次太low。

如果他生活在三國時代,那三國曆史就很暗黑了。

比如說吳用請人出山,通常都是明搶,毫無技術可言。像三顧茅廬這種事讓他幹,他必然不會三顧。他會直接就讓人殺了臥龍崗村民,嫁禍給諸葛亮,不怕諸葛亮不出山。就像他請美髯公朱仝上山一樣,直接殺了滄州知府四歲的小兒子,惡意嫁禍給朱仝,不怕朱仝不山上。

他這種人,心太黑,完全的厚顏無恥。三國人物跟他比,品德高尚的都跟聖母一樣。


還比如說吳用設計,通常都使陰謀,很少用陽謀,活脫脫的就是一個犯罪團伙出餿主意的狗頭軍師。我不是說使陰謀詭計不對,但對於一個名留青史的歷史人物來說,總是幹一些下三濫的,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不利己的勾當,這格調未免太低了。

許多人不是想不到他這種計策,但在歷史上留名的那些人,卻很少有吳用這種小說虛構人物這樣的品行。

不歷史人物想不到,而是歷史人物或多或少都還要一點臉。

三國時期的人,包括其它時期的人,但凡是能留下姓名的,沒有一個是簡單的,最少在某一方面都是能有令人佩服的點。

而反觀吳用,大戰略沒有,他最大的心機都用在了投機鑽營上。就像他設計殺王倫,暗中投靠宋江。既想給自己立貞節牌坊,又不想別人罵他。他這種格調,拿他跟三國人物比,跟誰比都是在侮辱誰。


總的來說,吳用離常人心目中的那種飽讀詩書之輩,其實還差得很遠。他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小人,典型的狗頭軍師。

要說他完全沒本事,那也不客觀,他在一些時刻總能出主意。但要說他跟名流青史的歷史文物比,他的人品又確實太差了。

我說他像誰,肯定會有人說不是,你是在侮辱誰誰誰。

所以我覺得,吳用就是獨一份的存在。他如果在三國,他跟誰都不是一級,他自己獨一級。他這種人品,沒人敢跟他一級。


Mer86


假如把吳用放到三國當中,他會是怎樣一個水平呢?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和三國中的蔣幹相比,就如同“繁星比於皓月”,難及蔣幹之才一二,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我便和大家分析一下這其中的緣故!

吳用即“無用”

在水滸中,吳用被稱為智多星,聽這外號,應該是一個極擅長權謀之術的人,但通讀全文發現,恰恰相反,這更多的是一個諷刺之意,他的名字道破了這背後暗藏的深意——“無用”。水滸前面很明確的便說到吳用只是一個落第的學子,在村莊裡當了一個教書先生,後來和晁蓋等人劫取了生辰綱後逃亡梁山,落草為寇。到後來宋江等其他好漢共聚梁山之時,吳用在眾人之中算是最有“學問”的,加之入山時間非常之早,有地位,被大家推舉為梁山的首席軍事,排座次時高居第三。然而吳用真的配嗎?是真不配,他雖在梁山屢出計謀,但真正成功的卻很少,像攻打祝家莊,曾頭市等等,最終還是靠武力解決的,最能體現他無能的莫過於徵方臘了,梁山兄弟落得個十死七八的結局,宋江和吳用難逃其職。

吳用無德

吳用用“毒士”這個詞來形容應該更加妥當,為了騙的忠義之人落草為寇,手段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像教唆李逵殺小孩逼朱仝上山,害得盧俊義家破人亡,曾更是勸宋江投降遼國,忘祖棄宗等等,,足見此人的無德。

三國中的定位

三國這部小說主講的當屬“權謀”了,故把水滸中大家所認為最富權謀之術的吳用拿來比較,看看他在三國中是怎樣的位置。談到三國,說起頂級的謀士,當屬諸葛亮,龐統,郭嘉,荀彧這些人了,其次可能屬於徐庶,周瑜,法正,程昱,陸遜,荀攸等人,最不濟的當屬蔣幹,孫乾,簡雍等一些所謂的謀士。而吳用在三國中可以說是比最不濟的還要差,原因有二,其一,那些最不濟的,至少還是當時的有名之士,多少還有點官職,而吳用只是一個教書先生,落第學子;其二,吳用為人品行不端,無德且不忠不義,實在不配與三國名士相提並論。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吳用要是來到三國,估計也就幹個三流謀士的角色,譬如許攸、蔣幹等等。

他與一流謀士郭嘉相比,一個在天,一個在地,一個是天上之明月,一個是地上草叢裡的螢火蟲。


吳用最出彩之處是智取生辰綱,但仔細分析一下,你會發現這個計謀破綻百出,處處是漏洞,估計就算是粗中有細的張飛,也不會出這樣的爛計策。

破綻一,晁蓋幹嘛親自出馬?搶劫地點位於黃泥崗,離晁蓋家很近,不時有行人經過,容易被人發現。更關鍵的是,晁蓋是村裡的保正,是個基層幹部,經常與村民打交道,很多人認識他。

讓一個名人參與搶劫,就不怕別人認出他來嗎?後來果然,何濤的弟弟何清在賓館中認出了晁蓋,導致東窗事發。真是納悶了,幹殺頭的買賣,居然還明目張膽地住賓館,真是太張狂了!


破綻二,幹嘛不殺了楊志一夥?楊志一夥吃了蒙汗藥,動彈不得,但他們看到了晁蓋一夥的真面目,況且晁蓋他們個個長得奇形怪狀,面貌特徵非常明顯,楊志一夥醒來之後,必然報警,為何不乾脆殺了他們呢?

有人說,吳用擔心殺人多,罪孽重,但搶劫生辰綱本來就死罪一條了,橫豎是死,殺幾個人又何妨呢!後來東窗事發之時,晁蓋燒了莊園,帶著弟兄們殺出去的時候,不也是一刀一個,殺人如切瓜嗎?

除了用計失察之外,吳用最令人詬病的是他的陰險,毒辣,無所不用其極,不講道德,不講仁義,滿口仁義道德,卻淨幹些卑鄙無恥的罪惡勾當。


如賺盧俊義上山,吳用誆騙盧俊義寫了反詩,害得盧俊義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如賺徐寧上山,吳用蒙汗藥把徐寧綁到了梁山,還盜用徐寧之名,在村裡燒殺淫掠,斷了徐寧後路。

如賺朱仝上山,吳用派殺人惡魔李逵出場,殺了年僅四歲的寶寶小衙內。

吳用,滿口的仁義道德,替天行道,可乾的全是燒殺淫掠的罪惡勾當,他為了騙好漢上山,用的這些陰謀詭計,實在令人不齒,令人鄙視。

試問,一個年僅四歲的小寶寶犯了什麼錯,你居然好殺了他?騙朱仝上山,難道就沒有更好的計謀了嗎?


假如,吳用來到了三國,一不小心投到了劉備的門下,那麼三顧茅廬,或許應該是這樣的:

劉備正要與關羽、張飛前去三顧茅廬,吳用趕忙走了過來,攔住了劉備三人,說道:“主公,我有一道妙計,不用勞神費力,孔明自己就來了?”。

劉備大喜:“有何妙計?”。

吳用說道:“你派一隊人馬,到了隆中,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孔明的房子燒了,再把小書童剁了,再把他的幾畝三分地毀了,他吃也吃不得,喝也喝不得,只能投奔你了!”。

張飛交口稱讚道:“老吳,你比我還狠啊?”

吳用嘿嘿一笑:“哪裡,哪裡,雕蟲小技。”

劉備臉都變綠了,他忍無可忍,大怒道:“你立刻馬上給我滾回梁山去,不要再讓我看到你!”。


三國,雖然是個弱肉強食,軍閥混戰的社會,但至少在明面上看,還是講道德的,如劉備的禮賢下士,心懷百姓,儘管他是裝的,但至少有這個覺悟吧。

所以,吳用到了三國,根本混不下去,他最多隻能搞個後勤,記個賬啥的,千萬不要去出謀劃策,因為他出的餿主意越多,死的就越快!


一半秋色


《水滸傳》裡的軍師吳用放到三國是個什麼級別?這個問題就好像把個村花送到“天上人間”,還非得給她評個職稱。這個還真得看他的業務能力怎麼樣。

吳用,外號“智多星”,字加亮。單從名字上就能看出施耐庵先生給他的定位:無用,假諸葛亮。



作為一名鄉村民辦教師,不好好讀書鑽研業務,整天跟一幫村霸廝混,業務水平能好到哪去?從小在村子裡長大,超過十個人的群毆都沒組織過,哪裡懂得什麼陣法?雖然整天自比諸葛亮,充其量也就是個村花水平,十里八村的拿他當個人物,他還就真當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了。



老郭說過:英雄不問出處,流氓不論歲數。的確,劉邦出身亭長,最後幹了皇帝;蕭和出身縣吏,最後幹了宰相;朱元璋出身和尚,一樣也幹了皇帝,但人家是有真才實學的,能拿得出成績的。作為水泊梁山首席軍事顧問、總參謀長,吳用先生有什麼成績呢?咱們從軍師的幾個基本技能來分析:

1.用人。吳用出山第一計是“智取生辰綱”,特別強調了個“智”取。縱觀整個過程,如果不是楊志團隊內部出問題,估計他們連棗子錢都得賠進去。此計的關鍵人物不是晁蓋,不是公孫勝,不是劉唐,更不是他吳用,而是一個經不起兩棍子就全招了的小人物——白日鼠白勝。這個人根本不在他們的核心七人組之內,可以說本來就是個不相干的人,卻硬被拉來承擔這麼重要的戲份,結果可想而知,其人成了何清破案的重要突破口。

這種識人、用人水平,放眼三國,不必說諸葛亮、龐統、郭嘉、司馬懿這種超一流謀士,也不必說程昱、許攸、法正這些一流謀士,就連審配、陳登、張松這種二流謀士都能把他秒成渣吧!真的要比的話,我不禁想起一人,他的那句名言:某自幼與周郎同窗交契,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往江東說此人來降。是的,此人正是三國“第一”說客——蔣幹。要論識人,吳用也就是個蔣幹的水平。


蔣幹

2.邏輯思維。還是“智取生辰綱”,作為軍師,事先勘查地形是必須的,這一點吳用做到了,可是,他面對的是青面獸楊志,他認為黃泥岡是下手的最佳地點,楊志怎麼會看不出來?他們要乾的是掉腦袋的營生,竟然還大模大樣地去住店,結果被人認了出來。這種策劃的水平也是比蒙汗藥都醉人了。

再一次顯露吳用邏輯思維缺陷的是江州營救宋江。他一本正經地請來聖手書生蕭讓跟玉臂匠金大堅,cosplay了一把當朝太師,沒想到裝逼裝過了,把家書上蓋了個公章,差點害得宋江丟了性命。

再看三國,實力坑主的謀士當屬郭圖,坑跑了張郃、高覽,坑死了袁紹還不算,還繼續矢志不渝地坑袁譚,可謂三國第一坑。


郭圖

這兩位差不多半斤對八兩,在三國能算得上是三流謀士吧水平吧。

3.眼界。作為軍師,不是在梁山上過個家家封你個軍師你就真的能指揮千軍萬馬了的,不是拿把鵝毛扇就能山寨諸葛亮的,軍師是真的要上戰場的,是真的要死人的。兩軍對峙,人家擺個“一字長蛇陣”,你說他們是排隊打飯;人家擺個“四門兜底陣”,你說他們是群體麻將;人家擺個“七星北斗陣”,你說他們組團出來“瓢”……鬥陣連神機軍師朱武都不如,這算哪門子軍師?


朱武

4.格局。吳用的作用在軍事上真沒體現出多少,但早期坑人上山的時候倒是出了不少主意。坑得盧俊義家破人亡,坑得朱仝無路可退,坑得徐寧逼上梁山……這些計策,說的好聽些叫不入流,說的直接點就是下三濫。

三國賈詡被稱為“毒士”,計策雖毒,但讓人心悅誠服,在他面前,吳用的計策只能被嗤之以鼻了。


賈詡

5.出身。諸葛亮雖不是世族,但他叔叔是荊州官員,岳父是名士,交遊的都是名士;司馬懿的父親是京城保安司令;二荀是穎川世族;二張也是江南世族……

吳用呢,落第秀才一枚。

三國是看出身的,就他這種出身,別說當謀士了,就是當嬤嬤也得有人推薦才行。



所以,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答案了:吳用穿越到三國的話,最好的結局是混成個三流謀士,弄不好的話活不過一集就死在亂軍之中了。


叄把刀客


吳用,《水滸傳》中天罡三十六將排名第三,是為天機星,南鬥第三星,智慧、仁善之星,對應到人則是足智多謀,所以人稱“智多星”。

《水滸傳》中吳用是鄉村私塾先生出身,可見其學問不會太高,如果能有舉人以上功名,就不會去冒險造反了,因為地位低,心有不甘,再加上一點憤世嫉俗,所以主動參與犯罪,最終走上梁山。

梁山聚義,大抵是一群文化程度不怎麼高的人鬧革命,吸收了一批有實力但無地位武官,所以吳用的作用才凸顯出來,畢竟是個知識分子。但觀其行為,卻不怎麼光明正大,幹了不少上不得檯面的事,作為軍師,考慮事情不全面,導致梁山經常失敗,事到臨頭才能找到解決辦法,但之前的損失已無法挽回。

如果放到三國時代,吳用也就是個一般的參謀罷了,估計連個軍師都混不上,更不用說參軍、軍師祭酒、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之類高級參謀了。

從出身來說,放在三國吳用妥妥的寒門,不然也不會在鄉村當私塾。而三國時代,當軍師的,有幾個是寒門?沮授、田豐是冀州世家,荀諶、郭圖是潁川世家,許攸雖未提及,但能被袁紹重用,自然也是世家出身。曹操麾下,荀彧、荀攸、程昱、劉曄等都是世家出身,賈詡或許差點,也是涼州世族。劉備麾下,諸葛亮雖落魄,但身世不差,而且結交名士,龐統是荊州世家,法正是關中世家。東吳方面,二張是徐州世家,虞翻、顧雍是揚州世家……大概也就郭嘉、步騭出身差點,以吳用的出身,想要爬上高位很難。

當然也可以說憑智謀,但之前說了,吳用在軍事上的能力值得推敲,如果不是主角光環,梁山估計早就覆滅了。和三國時代的謀士相比,吳用的能力並不凸顯,很難冒頭。

郭嘉、步騭能夠受到重用,是因為他們結交到的朋友,但吳用沒有,能夠參與到一幫匪徒中去劫生辰綱,說明其交友也就這個範圍了,結交的是江湖人物,於仕途無助,“智多星”的諢號大概也就在幾個村鄉流傳,得不到主流人物的認同。

僅代表個人觀點。





三國逐夢


吳用鄉下學究,落第秀才。這個有施耐奄老先生的影子。元末三十餘歲中舉入仕,因與上司不合,不久辭官歸隱。

三國演義中人物基本與歷史吻合,故事雖有虛構,也是張冠李代。而水滸人物故事原型較少,各種活動戰爭基本靠作者想象。而吳老先生要麼是清高不肯同汙濁世,要麼情商不高,混的並不如意,自然對當時社會較為不滿,所以以英雄人物發洩心頭的不得志。

吳用作為梁山軍師,三號人物,所出計謀不過凡人,盡是狠毒陰謀,不過挑撥離間,殺人放火,名為請英雄上山,實為毀人家室,壞人前程,傷天害理。並無道義可言。

在戰爭方面更是如成人童話一般。宋時軍事上並不弱,名將輩出,抗元四十餘年即是明證。蒙古鐵騎橫掃歐亞,風捲殘雲,唯獨對宋,傷亡殘重。張叔夜一個掩殺,宋江等束手就縛,高俅十萬水軍竟被鑿船而破,實在腦洞大開。水滸能成名,一是古代信息傳播嚴重不對稱,二是元末明初人民痛恨異族統治,自然不滿腐敗無能,引狼入室的宋王朝。施老先生將自己的快意恩仇浸入書中,書中的主張多是老先生意圖,自然吳用之智之經歷亦代表老先生之智之經歷。老先生當時不過常人,吳用之智自然常人,放到謀士如雲的三國時代,連楊修之輩都比不了,不要說諸葛亮,郭嘉,周瑜了。





夕子宛然


水滸吳用與三國許攸半斤八兩!都把原來老大賣死!

吳用,梁山排名第三,上應天機星。吳用作為梁山的軍師,幾乎參與了梁山的大小戰事。全書看吳用的戰績,你會發現吳用是個心態極其不平穩的參謀!

打順風仗時,吳用很牛。打逆風仗時,吳用昏招迭出。徵方臘之前,梁山都很順。在梁山大聚義前,破高唐州、青州、華州、大名府、曾頭市、東昌府,擒黃安、呼延灼和關勝都是靠吳用出謀劃策。

大聚義之後,童貫先率領十萬官軍,後率領九萬官軍,兩次圍剿梁山。這時,梁山只有約三萬兵馬。此戰中,第一次吳用和宋江一起商量,第二次靠吳用的十面埋伏之計打敗童貫。之後,高俅先率領十三萬官軍,後率領十二萬官軍,最後率領八萬官軍,三次圍剿梁山。此戰中,吳用用火攻,燒了官軍戰船一千五百餘艘。再用假招安,擊敗高俅。最後吳用和宋江商量,生擒高俅等人,大勝。

招安後,梁山徵遼國。宋軍奪取檀州、幽州,攻破薊州都是靠吳用的計謀。此戰役,共十九場戰鬥,宋軍勝了十三場,輸了六場,輸的全是宋江、盧俊義不聽吳用和朱武的建議。宋軍共出動十萬大軍,消滅超過三十萬遼軍,最終宋軍取得全面勝利,遼國納貢乞降。

梁山徵方臘是全書的一個轉折,梁山自此由盛轉衰。方臘軍就像是梁山的剋星,讓梁山好漢接連陣亡。這種情況,讓吳用心態崩了,昏招迭出。遇到了方臘這些硬骨頭,吳用失去了謹慎和耐心,每場戰鬥基本都是強攻。盲目強攻杭州,導致索超、鄧飛陣亡。草率搶杭州城門,導致劉唐陣亡。這種種錯誤,吳用本來可以不用。吳用,只能是個戰術謀劃的好參謀。

許攸,字子遠,南陽人。許攸年幼的時候,與袁紹、曹操是發小。公元184年,許攸勸冀州刺史王芬廢了漢靈帝,擁立合肥侯為皇帝。看來許攸是想得到擁立之功,獲得更大的權力。王芬本想趁漢靈帝北巡,抓住漢靈帝,逼他退位。哪知道這時漢靈帝突然召見王芬,王芬以為事情暴露,害怕自殺。於是,許攸開始了逃亡。

過了幾年,許攸一看朝廷沒追究了,就投靠了袁紹。期間,許攸給袁紹出謀劃策,幫助袁紹佔據了冀州、幽州、青州、幷州四州之地。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爆發。期間,許攸的計謀未被袁紹採納,再加上許攸家裡人犯法,被捉進了大牢。許攸心懷不滿,認為袁紹不再信任自己。於是,許攸投靠了曹操。

吳用、許攸,兩人都反叛過朝廷。一個上了梁山,反叛成功。一個事情敗露,沒成功逃了。兩人都為老大出謀劃策,取得一次次勝利。最主要兩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為了前程,害死了前任老大。

吳用害死晁蓋

上梁山前,吳用為鄆城縣的教書先生,自認為足智多謀,懷才不遇,常以諸葛亮自比,又把號取做“加亮先生”。這裡我們先不說吳用的能力比不比得上諸葛亮,從他的做法,可見他是渴望建功立業,渴望有明主出現,不然也不會讓人宣傳他"智多星"的名號了。

臥龍因水鏡先生的宣傳而被劉備三顧草廬,吳用認識不了水鏡先生這樣的名士,只好靠老百姓的宣傳。他渴望得到明主的“三顧茅廬”,可惜吳用沒有等來劉備那樣的明主,只等來了晁蓋這樣的莽夫。為了擴大自己的名聲,吳用也與晁蓋等人結交。吳用在智取生辰綱、火拼梁山等事件上,也都盡心盡力為晁蓋謀劃。

直到宋江上山,吳用變了。晁蓋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對比宋江的招安報效朝廷,讓吳用對晁蓋越發的不滿。吳用也是有個有抱負的人,他也想名留青史。於是,吳用疏遠了晁蓋,開始親近宋江。最後,為了宋江的招安大計,晁蓋中了毒箭而亡。

許攸害死袁紹

官渡之戰,許攸投靠曹操後,馬上為曹操獻上了火燒烏巢糧草之計,一下打中了袁紹的七寸,導致袁軍全盤崩潰,袁紹敗逃。沒過多久,袁紹就氣死了。

吳用、許攸在戰術謀劃上屬於同一水平,兩人也有差不多的缺陷。許攸想謀反,卻沒有規劃好。心態不好,遇事就想著逃跑。政治水平差,官渡時,家人被審配抓了。官渡後,居功自傲被曹操殺了。吳用格局、心態、政治也一樣差,沒有為宋江規劃好的發展路線,戰場指揮不穩定,又與高俅等人在官場爭鬥中失敗。

你們說吳用是不是和許攸很像,是不是同一個級別呢?


說槽點


«水滸傳»中的智多星吳用,雖說在樑上108將座次排名第三,但如果把他放在«三國演義»中排不上超一流和一流,也就是個二三流的水平。

在軍事上,除了智取生辰綱和攻打祝家莊等幾個軍事行動能體現吳用的一些小智慧外(這個小智慧是指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周瑜,荀彧等人相比,如果跟我這種小菜鳥比,肯定算是大智慧),縱觀全篇,吳用典型的小聰明,沒有大智慧和大局觀。

吳用別的不怎麼會,餿主意倒是出了不少,盯上誰誰就倒黴,搞不好就家破人亡了。我們先來看看吳用的一些"餿主意"。

為了逼霹靂火秦明上梁山。在打敗秦明後,晚上一邊和秦明喝著酒,另一邊卻派人裝扮成秦明,去城中濫殺無辜。等第二天秦明進城時,發現進不了城中,一家老小全被縣令斬殺了。秦明無奈,只得投了梁山,而梁山這邊把小李廣花容的妹妹嫁給秦明就算完事了。把秦明坑完,搞得秦明表面上不僅不能嫉恨你們,還要感謝你們收留和送媳婦的好意,弄得秦明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在逼迫美髯公朱仝上梁山方面吳用的"陰招,損招"更是不斷。朱仝因為私自放走雷橫,不得不發配滄州。在滄州時得到知府的賞識和小衙內的喜歡(這個小衙內不是高俅的兒子)。所以整日帶著小衙內遊玩。賞花燈時,吳用一邊和朱仝聊天勸降,一邊派李逵把小衙內殺害。朱仝大怒,找李逵拼命。最後搞得朱仝進退兩難,本來一個忠義之人,結果被吳用等人搞得不忠不義(朱仝本來算是犯人,但知府人還算不錯,不計前嫌,把兒子交給他看管,結果朱仝把人家兒子搞沒了,落得個不忠不義的名聲)。朱仝最終迫不得已,不得不投奔梁山,還要與殺害小衙內的李逵,吳用一起工作和生活。想想就難受呀!

秦明,朱仝等被逼上梁山,在我看來就是吳用逼迫的。吳用還使用各種"損招"逼迫盧俊義等人上了梁山。所以說,吳用為了梁山的利益,整天坑人,各種小聰明和陰招,哪有多少兄弟情義和大智慧。而且典型的把你搞了,弄得你還要感謝他,打碎牙往肚子裡咽。為了使梁山壯大,不惜使別人家破人亡。

吳用之所以能出這麼些餿主意,在我看來,跟他的見識有關。吳用就是一個教書匠罷了,平日在村莊裡面基本就是處理張家長,李家短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很少與一些高明的人接觸。雖說梁山有許多好漢是朝廷官員,較有見識,但這些人基本都是迫不得已上的梁山,估計私下裡也看不起吳用,吳用即使想與他們交流,他們估計也瞧不上吳用。

所以,吳用終究沒有大局觀,以吳用的才能,偶爾打家劫舍,打打戰鬥力不強的朝廷兵馬還行。如果真要放到,三國演義中。跟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或者鬼才郭嘉等人一交手,立馬分分鐘game over。

說完了吳用的軍事和見識,我們再來看看吳用的政zhi才能。吳用落草為寇的目的居然不是為了反抗朝廷,相反是為了招安,為了更好的為朝廷服務。我靠,居然還有這種操作。你天天跟朝廷過不去,真招安了,朝廷能放過你們嗎?果不其然,招安後,梁山好漢或戰死,或被賜死,當然了也有一些官復原職和退出的。總的來說,弟兄們的結局大多不好。

所以說,吳用之才小把戲,小聰明,沒有多少大能耐和大智慧,真把他放三國演義裡面,充其量當了二三流的小謀士。你覺的吳用之才如何?放到«三國演義»中會怎麼樣呢?


遨遊文史世界


《水滸傳》中的吳用,是梁山少有的知識分子。吳用是鄉下教書先生出身,稍有智慧,善於煤劃,尤其是政治敏感性強,歷經梁山晁蓋宋江兩代首領,始終是梁山權力核心人物。

因為梁山好漢大多行武出身,雖能征慣戰但有勇無謀。因辦事不計後果,造成處境尷尬被逼上梁山大有人在,而精於謀劃者卻沒有。相比之下吳用略有計謀,就被推為軍師。吳用在軍事上並無多少建樹,更不能直接領兵作戰。吳用的特長往往是將事做絕而達到目的。如安排像李逵這類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動則殺人全家,使人無家可歸,或故意將對手加以陷害,獲罪於官府,迫不得已上梁山。像這類無底線的事經常使用,除此再無良謀。《水滸傳》作者將梁山當成了一個社會整體寫成書本,吳用當然是天下第一謀士了。

三國是一個群雄逐鹿風起雲湧的年代,並非一個山頭可比,人們在鬥智鬥勇的搏弈中,不斷演繹出精彩篇章。如果把吳用放在三國中則很難出彩,在一流兵家和謀略大師面前吳用真的會成為無用,下三濫的謀略在那裡完全無效,而且為人所不恥。

那麼真把吳用放在三國裡將是什麼級別的謀士呢?應該說最多算得一個三流角色。能從事的職責應只是一個參謀人員,在某些方面出主意想辦法還是可以的,獨擋一面進行軍政謀劃則嫌不夠。並非吳用智慧短缺,而是眼光格局不夠,也沒有那種大的胸懷大氣度大格局。

三國中,有王佐之才的為一流人物,有獨到見解、獨擋一面者為二流人物,吳用如能參與其中,能成為三流人物就算不錯了。


湘水微波


吳用放到三國時期的任何一個集團,都基本上什麼都不是,別看他在水泊梁山混的風生水起。

吳用此人,自視很高的,人稱智多星,字學究,號加亮先生。是個自視有諸葛亮之才的傢伙。

但歸根結底,吳用就是一個有心機無底線的“落魄文人”,搞陰謀詭計有一套,心中無格局無韜略,甚至正經的軍事指揮才能還不如“神機軍師”朱武。

吳用的旁門左道,雕蟲小技在草寇圈子裡玩那些只知打打殺殺的所謂“好漢們”還行,坑蒙拐騙還不錯,但最終還是道行太淺,和三國的那些謀士如諸葛亮,荀彧,郭嘉,魯肅等等相比,算是不入流。

作為“軍師”,吳用也曾試圖運用一下孫子兵法,在宋江因為發配江州在潯陽樓上題反詩被押入大牢準備問斬之時,戴宗上山把這個壞消息告訴了晁蓋。

宋江可是晁蓋的救命恩人,所以晁蓋很著急啊!這個時候,吳用很自負,呵呵一笑:我自有妙計。

他的計策是把江州知府給當朝蔡京請示如何處理宋江的請示信函偷樑換柱,模仿蔡京筆跡假造書信,要求把宋江押往東京汴梁由朝廷親自處理,然後,梁山好漢在半路上劫囚車將宋江搶上山來。

吳用的計策雖然小氣,但還不錯,為此,他不惜把兩個本來老實本分的手藝人,一個是“聖手書生”蕭讓,一個是“玉臂將”金大堅,生生騙上山來脅迫入了夥。

但是這種雕蟲小技還沒等人家戳破,自己就掉了鏈子,他忘了江州的蔡九知府和京城的太師蔡京是父子關係,老子給兒子回信,斷不會是用“翰林蔡京”的印章!

一條“妙計”,差點要了宋江和戴宗7的命

就這麼個小伎倆用起來都露怯,給三國的哪家做謀士,都活不了多長時間。

學識和見識都不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