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疫情拐點,高度警惕地方“亂作為”風氣蔓延

本文大概5300字,讀完共需

7分鐘

「调研」疫情拐点,高度警惕地方“乱作为”风气蔓延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新冠疫情經濟影響與對策”課題組,本文為獨家首發。

內容提要

◆2月12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勢研究加強防控工作,指出對偏頗和極端做法要及時糾正,不搞簡單化一關了之、一停了之,儘可能減少疫情防控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

◆為什麼“封村堵路”招致不斷“差評”,而“無人機勸散聚集人群”則收到無數點贊?這就是能否運用現代化手段達成治理效果的差別。

◆違反程序“徵用口罩”案例說明了什麼?不遵循依法治國規律的現象有所露頭。

◆防疫物資“行政定價”案例說明了什麼?不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做法有所抬頭。

◆非疫情高發區醫院拒收非“新冠”患者案例說明了什麼?不遵循民生保障規律的情況有所冒頭。

◆攔堵封閉公路案例說明了什麼?不遵循公共治理規律的作風有所揚頭。

◆“拒絕承運湖北籍旅客”案例說明了什麼?不遵循治理現代化規律的心態有所過頭。

◆行政行為不透明現象說明了什麼?不遵循信息公開規律的苗頭不許出頭。

◆借用金融監管中“壓力測試”經驗來看,提前“建章立制”形成應急預案和保障體系,遭遇突發“戰鬥”時才不會手忙腳亂、亂堵一氣。

新春之際,在交通與通信基礎設施升級換代、人口城鎮化率今非昔比背景下發生的新冠疫情,是對我國地方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一場重大考驗。

2月12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勢研究加強防控工作,要求“按照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原則,以縣域為單元,確定不同縣域風險等級,分區分級制定差異化防控策略”,同時指出對偏頗和極端做法要及時糾正,不搞簡單化一關了之、一停了之,儘可能減少疫情防控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人大重陽在調研中注意到,戰“疫”過程中,儘管各地都竭盡全力,但一些地方似乎“發力過猛”,採取的措施有過度使用行政手段以及“關停一切”的“亂作為”之嫌。

在當前的信息技術環境下,任何一個地方出現在“吃瓜群眾”看來“毀三觀”的施政行為,都有可能迅速成為互聯網輿論熱點,任由此類現象蔓延,將對其他地方、甚至我國的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進程造成形象損害。個別地方出現的諸如“企業復工申請填報口罩庫存量後被當地徵用”、“藥店按1元1只銷售口罩因‘定價過高’被處罰”等情況,分析其根源的話,可以發現其現象背後存在某些普遍性問題。

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很短時間內使防疫成為“壓倒一切”的重大任務,的確將很多地方的管理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物資儲備資源、指揮協調資源等各類資源在短時間內逼到極限,甚至超出極限。但這不是過度使用行政手段以及“關停一切”的理由。新一輪科技革命日益走進日常,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大背景,治理,作為政府服務人民的外化體現,應該按照現代化思路而非農業文明思路來設計具體手段,這也是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為什麼“封村堵路”招致不斷“差評”,而“無人機勸散聚集人群”則收到無數點贊?這就是能否運用現代化手段達成治理效果的差別。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繼《防疫情、促經濟,兩手抓兩手硬的八點政策建議》《降低疫情對經濟衝擊的九條務實提醒》兩份報告之後,立足當前歷史方位與改革開放大局,從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理論視角出發,對戰“疫”過程中個別地方出現的不遵循經濟與社會發展基本規律六類現象進行了分析,形成本報告。一、違反程序“徵用口罩”案例說明了什麼?不遵循依法治國規律的現象有所露頭

隨著春運復工潮的來臨,各地也迎來了防控的關鍵期,口罩、消毒液等剛需品面臨著巨大缺口,各方壓力也隨著增大。越是在緊迫時刻越是檢驗各級政府依法治國水平、現代化治理能力的時候,但是很遺憾的是一些非法徵用口罩行為,打著依法治國旗號的行為屢次被媒體以及自媒體等平臺曝光,在全國上下團結一心抗疫的關鍵時刻,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日前某市衛健委的一封《通知書》被曝光出來,其內容顯示,“為切實加強疫情防控工作”,從雲南瑞麗市發往重慶市的一批口罩被“緊急徵用”。此後很短時間,又有北方“兩市互扣口罩”的文件在網上流傳,儘管後來又有出來解釋“洗白”的情況說明,但是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業已被透支。

「调研」疫情拐点,高度警惕地方“乱作为”风气蔓延

圖源:央視新聞

什麼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規律?就是一切行政行為要求於法有據,要符合從憲法到部門法的各級“上位法”法理要求和條紋規定,把權力運行關在法律體系的“籠子”裡。雖然抗疫情況非常緊急,各種抗疫物資也較為緊缺,但是地方強徵民間或其他地方抗疫物資,不僅明顯違背了憲法和社會主義法理要求的公有與非公有財產都受到法律保護的精神,也不利於團結社會力量共同抗疫,存在以抗疫為藉口實施違法行為之嫌。抗疫行為,也一定要以法律為準則,以道德為基石,處理好政府與公眾,各級政府之間的關係,維護好法制社會的根基!

二、防疫物資“行政定價”案例說明了什麼?不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做法有所抬頭

近日,南方某市企業申請復工時報備庫存22000只口罩,但該地方政府立即將口罩全部徵用。該企業購買口罩價格為4.5元一隻,得到的政府徵用補償僅為1.7元一隻。該事件引起網上熱議。

又如,2月5日,某市一藥房受到市級監管當局處罰,因其銷售一次性口罩38000個,採購成本價為0.6元/只,售價為1元/只,處罰理由是認為其購銷差價額高於該省市場監管局文件規定的15%標準,該藥房被處沒收違法所得14210元,罰款人民幣42630元。類似案例還有西北某市一藥店銷售3M口罩進價19元賣25元,被吊銷營業執照。

以上現象看似各異,但其背後的根本原因是一致的,就是沒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什麼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就是價格要由(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對價格進行局部強行干預只會導致市場信號混亂,進而造成更大範圍的經濟紊亂。

不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行政“亂作為”將造成經濟運行扭曲。第一,越來越多的藥房為了避免受罰而選擇不進貨、不出售口罩,客觀上造成口罩等抗疫醫療用品的供給不足,下一步必然導致其實際價格上漲。符合規範的藥房、商家不敢、不願意賣口罩,但市民又需要,那就必然催生出不規範、不受有效管轄治理的黑市經濟的出現,且更為惡劣的尋租、腐敗、配給制等問題都將隨之伴生。

第二,企業復工復產的動機動力遭到打擊。為員工配置足夠的口罩等防護用品是基本要求,但如果這些用品被當地政府無償或者低價徵用,則企業都會選擇不復工,而這與中央關於“有序復工”的精神相背離。

三、非疫情高發區醫院拒收非“新冠”患者案例說明了什麼?不遵循民生保障規律的情況有所冒頭

近日,本文執筆者之一的父親因泌尿系統疾病被送到海南省人民醫院,卻被告知醫院的所有科室已被徵用於抗擊新冠病毒疫情,不接收其他疾病住院治療。而據海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公佈信息,截至2月12日08時,海南省累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151例,重症病例14例,死亡病例3例,出院病例20例。相較海南省的總人口,如此低比例的疫情投入如此之多的醫療資源,是否違背民生保障規律,造成醫療資源浪費?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保障適度”成為新時代確定醫療保障制度保障水平的重要原則。什麼是民生保障的基本規律?

就是政府必須確保提供“兜底”安全線以上的基本公共服務,不能以任何非不可抗力理由將基本民生保障資源移作他用。

出現超出常態載荷的緊急需求怎麼辦?可以在基本民生保障資源之外另設“安全緩存”,不妨參考小湯山醫院案例。2003年SARS疫情爆發後,小湯山醫院一週建成,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傳染病醫院,680名病人中8例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創造了大規模救治患者病死率僅為1.18%的奇蹟。如果“小湯山模式”在17年前或之後就在全國各省推廣,是否仍會發生今天的窘況?

四、攔堵封閉公路案例說明了什麼?不遵循公共治理規律的作風有所揚頭

根據多項報道,不少地方為了切斷疫病輸入本地,阻止外部人員流入可能帶來的病毒傳染,採取了諸如封閉高速公路入口、阻斷國省幹線公路、堆填或挖斷農村道路等方式硬性隔離病毒在人際之間的傳染。雖然這類隔離方式,對於防控疫情再次大範圍擴散起到了較為有效的作用。但是實施的方式對利益相關方的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有違公共治理的一般規律。

什麼是公共治理的基本規律?就是公共治理應追求實現政府、市場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以此實現政府和市場在調控和協調過程中的均衡,彌補單一因素存在的某些不足。

「调研」疫情拐点,高度警惕地方“乱作为”风气蔓延

在攔堵封閉公路這樣的措施實施過程,雖然政府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公民防疫的目標,但是卻嚴重限制了公民人員流動、物資運輸的實際需求,以及隨著衍生的探親訪友、企業經營、旅遊用餐等需求,限制了這些公民合理反映需求、推動相關部門運用合理方式改善治理實踐的渠道和能力,這既不利於政府部門提升治理現代化能力、不斷提升治理水平、為以後相關活動實施更合理的治理活動,也不利於相關公民參與社會治理、合理表達自身利益訴求,從而更好地推動整個社會治理水平的提升。

公共治理,需要相關利益相關方都有利益表達的渠道和方式,可以有效地參與地整個公共治理中,而不能是其中一方,特別是政府部門自認為為了整個社會的利益而獨自採取某種方式,給某些相關方帶來不良影響,而沒有相應的糾正機制和措施。政府部門應更多地聯繫群眾、依靠群眾,既要抓住群眾關心的大事去積極作為,也要注意影響群眾的細節精準施策,依照公共治理的普遍規律,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從而提升公共治理對社會建設的有益貢獻。五、“拒絕承運湖北籍旅客”案例說明了什麼?不遵循治理現代化規律的心態有所過頭

近日,媒體報道出,某地政府為了防控疫情傳播,要求當地各個機場、航空公司、旅行社拒絕承運湖北籍旅客,且不出具相關的文件。對於疫情嚴防嚴控,切斷傳播途徑,減少人員流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這種簡單粗暴的懶政、庸政的形式主義現象,會增加社會中的恐慌,不利於防疫工作的繼續推行,更有悖於治理現代化的規律。

什麼是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規律?

就是治理手段作為治理工具的運用呈現,應隨著治理工具的現代化發展而朝著更加精細化、精準化、人性化的方向進化,而不應“開倒車”。

「调研」疫情拐点,高度警惕地方“乱作为”风气蔓延

圖源:央視新聞

以旅客通行為例分析,航空公司、機場能夠掌握旅客信息,政府可要求機構、公司及時通報相關旅客信息、座位號、航班號,在飛機航行期間組織專門通道接載旅客,同時安排專車接送相關乘客隔離。如若如此,政府既做到激發市場資源配置的能力,同時又有所作為,避免了懶政庸政之嫌,疫情也有效得到了防控。這種積極主動的精細化管理也符合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要求。

從宏觀層面來看,治理現代化要求在治理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運用和調動人力、財力、物力和信息等資源。目前,我國在資源的充足程度上仍然存在地域的差異。同時,此次疫情來勢兇猛,中國政府和社會都在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壓力測試”。也正基於這兩方面,才更要杜絕“一封了之”形式主義的風氣,鼓勵有所作為的勤政之風。繼續實施改革,培育法治精神,打造透明市場環境,形成公平有效的協調機制,推動和完善我國治理現代化建設。六、行政行為不透明現象說明了什麼?不遵循信息公開規律的苗頭不許出頭

信息公開化已成為當前全國抗疫工作最重要保障之一。按照國家“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基本要求,建議進一步加強對緊急情況下,政府徵用私人財產、物資抗疫相關工作的政務公開,建議如下:

一是因抗疫需要緊急徵用的私有財物需要建立動態、公開透明臺賬,明確公私界限,避免企業、個人陷入恐慌。

對於各地政府因抗疫需要緊急徵用的私人財產、物資,需要及時核實賬目,並儘快通過各種傳播媒介渠道向公眾公開;對於工廠生產的徵用,相關訂單數量、生產要求等也應及時公示。透明化的物資徵用賬目有利於減少群眾和企業顧慮,確保緊急徵用工作的順利開展。特別是對於部分地區強制徵用途經該地區運送的其他地方物資的行為要及時予以糾偏。

二是應該透明化徵用物資的估價、索賠機制,建議引入第三方審計、估價和保險機構聯合作業。我國《物權法》第四十四條就徵用進行了規定:“因搶險、救災等緊急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徵用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使用後,應當返還被徵用人。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用或者徵用後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但是對於被徵用私人財物的補償定價機制並沒有明確的標準。各地在徵用私人財產、物資抗疫時,應該同時引入第三方獨立的審計、估價和保險機構聯合作業,確保徵用財物定價合理、損毀物資賠償到位,解除被徵用個體和企業的後顧之憂。前段時間出現個別地方對藥店銷售口罩定價管理過嚴、處罰過重而導致部分藥店不敢再出售口罩等相關緊缺物資的情況。這會加大政府徵用物資的負擔,合理的估價機制能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積極性,減少政府徵用壓力。

三是徵用財產、物資的用途應該公開。建立公開透明可追溯的被徵用物資去向跟蹤機制,防止地方政府濫用、錯用徵用權,避免給抗疫地區帶來經濟建設和人民財產安全保障上的人為傷害。

四是建立獨立的私人財物徵用監督委員會受理被徵用個體、企業的訴求。為被徵用個體、企業建立有效的維權訴求渠道,是做好抗疫時期政府徵用私人財物閉環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監督委員會還有利於防止部分徵用生產廠家誇大被徵用情況、囤積產品,以及打擊冒充被徵用生產廠家等行為發生。對被徵用財物個體和企業訴求的尊重和及時反饋能夠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確保抗疫期間人盡其力、物盡其用,團結一致做好抗疫工作。

2月14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強調,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2020年是“全面小康”建成之年,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性歷史節點,而開年之際的戰“疫”則應看作一場微觀檢驗各地——特別是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史詩級戰鬥。借用金融監管中“壓力測試”經驗來看,提前“建章立制”形成應急預案和保障體系,遭遇突發“戰鬥”時才不會手忙腳亂、亂堵一氣。

戰鬥應促進而不是拖累戰略目標的實現。在當前疫情仍然嚴峻,又迎來“復工潮”的情況,戰疫情與促發展應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能為了其中任何一手而放鬆另一手,更不要讓抓住一點就無限“上綱上線”的“極左”作風借戰“疫”之名還魂。

(執筆人:賈晉京、曹明弟、卞永祖、劉英、劉玉書、王鵬、關照宇、陳治衡)

【獨家】防疫情、促經濟,兩手抓兩手硬的八點政策建議

【調研】降低疫情對經濟衝擊的九條務實提醒

病毒難除,但“病毒恐懼症”可消除,讓經濟早日迴歸常態

【獨家】這些令人驚愕的論調讓我們看清國際“眾生相”

瞧瞧,2020年初,世界發生了多少災難?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4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