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年教师说:不知道怎么教写作?不如学学作家的这五个方法

作为一个作文教学的践行者,我认真拜读了肖复兴的《我教儿子学作文》一书。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子肖铁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现在美国攻读博士。肖复兴以自己的写作理念指导教子写作的实践,并细心收集着儿子从初学写作到高中毕业的一篇篇成长足迹,将这些文字整理后著成此书。对从事作文教学的教师们来说,该书的确是一份宝贵的学习材料。


对青年教师说:不知道怎么教写作?不如学学作家的这五个方法


  仔细通读全书后发现,作家和教师在教写作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如:重视兴趣、注重积累、强调观察获取素材等。同时,我也发现了五处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很有价值的,其体现着作家对写作行为本身的理解以及充满智慧的教学行为,当然也决定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strong>  一、启蒙思想的差异:作文其实很简单。

  作家在启蒙时就告诉孩子,作文很简单,就像用积木垒房子一样,是很快乐的事。(1)肖铁6岁入学前识字不多,肖复兴就让孩子对着录音机说话,说后和孩子一起听,并且告诉他这就是作文啦。孩子得到这样的信息后兴趣大增,对着录音机说个没完,他简直觉得自己就是作家了。等到入学识字增多后,他就很自然地写起了日记、作文。行文流畅,毫无其他孩子的“难产”体验。这与其在起步阶段不但没有对习作产生丝毫畏惧,反而自信心十足,兴趣浓厚是分不开的。

  为了巩固孩子对习作的兴趣和热情,作家还强调两点。其一,在孩子刚开始写作时,多让他们写自己爱好的事物,千万不要只和老师的作业和分数有关。喜欢的东西,写起来自然轻车熟路,头头是道。例如肖铁喜欢集邮,笔下的邮票就丰富生动。其二,将写作与玩结合起来,做玩中的有心人。每当带孩子外出游玩时,他总要充当临时讲解员,在玩耍的同时交流观察所得、所思,这其实是在潜移默化地实施指导。

  反思很多老师的作文启蒙,无不是告诉孩子作文很难,很重要,甚至关系到今后的就业与成才。所以在孩子们看来,作文是件难事,恐惧感从他们认识作文起就如影随形。其实,作文是自己心声的表达,是将已知信息内化后向外倾吐的过程,是一种近乎于本能的表达,何惧之有?教师的良苦用心我们都能明了,但请不要忘记,我们是孩子习作的引路人,而不是写作殿堂旁狰狞的门神,这样“威胁式”的启蒙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strong>二、言语表达的差异:朴素的言语是最好的。

  作家对孩子语言过于优美、匀称是不赞成的。他认为孩子在语言上“过于用力”,是有意模仿成人文字习惯的蹩脚行为,这样写出的文字不是内心自然流淌出来的,刻意的痕迹很明显,对今后创作没有好处。(2)与其这样,不如实实在在,朴素地写下真实体验,反映自己现有的言语运用水平。肖铁小时候有一篇得意之作《小河四季》,该文语言优美,老师评价很高。肖复兴看后并不欣赏。日后他举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朴素描写为教例: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个黄花就开个黄花,愿意结个黄瓜就结个黄瓜……并以此告知孩子,要学习用这样朴素的言语表达自己内心最真的情感。

  不可否认,华美的言语是写作水平的体现,但不是唯一标准。但凡有个性的作家无不强调言语朴素、朴实。吕叔湘先生就做过生动的比喻:偶尔用好词修饰,就好比在衣服上绣花一样,能使整件衣服更显华贵,但如果绣得多了,就成了戏装,穿不出去。读过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名家原著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语言大师们运用言语表情达意特别讲究返璞归真。他们的文章在那个时代,识字的老婆婆都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

  但在我们的作文教学现实中,很多教师对孩子习作言语的要求则是“宁可浓妆粉饰也不素面朝天”,一味强调言语优美,甚至以“培养未来文学家”的标准来衡量、评判孩子的习作。这使得孩子为追求言语华丽,作文中出现严重的成人化倾向。更糟糕的是,由于老师“催得紧”,孩子们等不及从阅读给养中慢慢积淀,通过抄袭、复制、拷贝、搬套,挂羊头卖狗肉等手段强求“美感”,写成所谓美文,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言语还是“务实”些好,平实的语言更能体现童心。华丽的词藻,华美的文风,待到日后逐渐形成也不晚。


对青年教师说:不知道怎么教写作?不如学学作家的这五个方法


   <strong> 三、指导方法的差异:学作文就是学改作文。

    肖复兴的名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可谓妇孺皆知。叶圣陶在他初三的时候就亲自为他精批细改了一篇习作,这对他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幸运。后来肖复兴插队的时候写了十篇散文,叶至善先生又逐句帮忙修改,再寄回北大荒。这些经历使他的写作之路迈得坚实,也奠定了他的写作教学理念——学作文就是学改作文。后来教肖铁学写作,也将这种理念传授给孩子,并且予以严格要求孩子形成习惯。每一篇作文肖铁都改了不止一次;几乎每篇作文都有肖复兴帮助修改的痕迹。孩子就在这无数次的修改中慢慢领悟了写作的真谛,最后也走上了写作的道路。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转校生》,散文小说集《成长的感觉》、《红房子》、《坚硬的早春》等。

  说到修改,是教师在作文指导中最难以监控,也是最容易遗忘的环节,往往以教师的修改越俎代庖,这是剥夺孩子习作自主权的体现。写作是一种对已有积累的再次自省,是不断调阅储存在大脑中的生活经验,体验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梳理自己混杂无序的思想之后,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地表达的文字集合。修改是对初次自省的再梳理,再自省,是写作思维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自然非常重要。修改的缺失意味着写作行为的不完整。关于修改,历史上留下许多趣话。海明威的名著《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39遍才满意,他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了200遍,才最后付印。我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曾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问世。这些文章流传千古,与作者重视修改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指导孩子习作时,与其大谈方法技巧,不如花些时间,放手让他们好好修改。

  <strong>四、 写作步骤的差异:先讲后写才科学。

  肖复兴称让肖铁“先讲后写”为笨法子,其实这是很聪明的法子。他认为让孩子写清楚,首先应该让他讲清楚。讲不清楚,在写的时候肯定就会表现出来。在讲的时候,孩子能从听者的反应中受到启发,明白哪些是生动的,吸引人的,哪些别人不爱听,这样在写的时候就会有所侧重。因此每逢写作前,肖复兴总叮嘱说:先不急写,你先说说。(3)刚开始,肖铁说的内容仅仅是所见所感,后来则提升为说文章的构思等。作家在对话中完成指导,孩子在对话中打好腹稿,作文只是“打印”的活儿。

  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教师说的多,学生听的多,说的少。回家后就写,更没有谁愿意听他的奇思妙想,写作完全是闭门造车的私活儿。由于长期没有人关注,孩子们根本就没有打稿的意识。即便是有草稿,那也是上交检查的作业,和正文几乎没有差距。有的孩子练成了能够边想边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的绝活。很快出产作文,当然质量不怎么样:前后无关联他还毫无知觉,一文多主题他也不能修改;更多的孩子是“挤牙膏”式的凑字数。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周末在家写作文,从上午可能会拖到晚上还不能完工,每逢孩子写作文,全家都是不和谐的声音,作文成了家庭和睦杀手!其实解决这一切的方法很简单——先讲后写,讲清楚再动笔。


对青年教师说:不知道怎么教写作?不如学学作家的这五个方法


  <strong>五、评价理念的差异:虚构和贪多是不可取的。

  在肖铁开始学写作时,肖复兴反对他在一篇文章中写两件事,反对他虚构事件情节。他说:孩子初学写作文,要简单,一多就乱。他还形象地用母亲择菜时去掉黄叶和菜杆来告诉肖铁,要写有用的,不要贪多。所以我们看到肖铁年幼时的作文,多是写一事的短文,短是短,但很清楚。说到虚构,肖复兴更是坚决反对。肖铁六年级时写了一篇高分作文《28+1=一片爱心》,其中许多很“巧”的环节属于虚构。肖铁还沾沾自喜说很多同学都这样编。肖复兴教育他说:瞎编容易使作文走上邪道。并非说虚构都不好,作家的作品中有许多虚构情节很精彩,但那是以后的事。小孩子写作文就像还在描红阶段,要练好基本功,要写出作文的真诚和真实,这是作文的灵魂。

  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很早就提出习作的“伪圣化”现象:很多作文在立意上虚假地表达一些崇高、神圣的意义,甚至违心地说些貌似崇高的话,其实内心一点也没有这种思想。孩子习作的“伪圣化”源于教师对习作的评价导向。虚构和贪多,这就是我们在评价孩子习作时的两个通病。写一件事字数太少怎么办,再加一件呗,最多注意详略得当就行;所写的事不够精彩怎么办,虚构情节呗,最多注意合理性就行。评价时,字数多的为完整、具体型,高分;情节感人或离奇的,为生动、巧妙型,高分。这样的评价导向最终就是让孩子从实践中明白——假的就是好的。当孩子们的习作清一色的“高、大、全”时,他们的心灵也就是一片空白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自我,没有他人!

  肖复兴教肖铁写作可以算是成功了,而我们从对比中发现了差异,也是值得庆幸的。这些差异仅仅是思考的切入点,是问题的端倪,还需要用大量的实践来验证。撰写此文的目的也就在于让大家一起用科学的写作指导思想武装自己,参与到科学的写作实践活动中去。但我们也应该记住齐白石说的: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肖复兴的成功仅仅是适合于肖铁的个案,每一个教师应该结合自身和孩子的特点,找到一条适合的写作教学之路,让每一个孩子爱上写作。

  注释:

  (1) 肖复兴 我教儿子学作文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第3页

  (2) 肖复兴 我教儿子学作文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第114页

  (3) 肖复兴 我教儿子学作文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第43页

  参考:

  1、 复兴 我教儿子学作文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

  2、 吕叔湘 语文漫谈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5

  3、 王晨主编 重读吕叔湘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更多语文教学方法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