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作者阿瑟•克拉克:小說和電影有很大不同

《2001:太空漫遊》作者阿瑟•克拉克:小說和電影有很大不同

作者題記

《2001:太空漫遊》這本小說撰寫於1964至1968年間,並於1968年7月出版,剛好在電影版發行之後不久。我在《2001:遺失的世界》中曾經提到,小說和電影是同時進行,並且相互回饋。因此我經常會有奇特的經驗,就是看過先前版本拍出的毛片之後,再回來修改故事的劇情——雖然很刺激,但用這種方式寫小說成本可相當高。

因此,這部小說和電影之間的聯繫比一般的同類情況更緊密,但也有一些不小的差異。在小說裡面,發現號宇宙飛船的目的地是土星最神秘的衛星——土衛八伊阿珀託斯。前往土星必須經過木星:發現號先飛近木星,利用其巨大的重力場產生所謂的“彈弓效應”,將宇宙飛船沿著第二段旅程方向加速。1979年旅行者號探測器就是使用這個操作模式,首度詳細探測太陽系外圍的巨大行星。

不過,在電影裡面,導演庫布里克很有技巧地安排人類和巨石板在木星的衛星群中做第三次接觸,而將土星從劇本中完全刪除。但後來另一位導演特朗布爾(Douglas Trumbull)在其影片《宇宙靜悄悄》(Slient Running)中,則運用其擅長的攝影技巧,拍出了有環狀結構的土星。

回顧20世紀60年代中期,沒有人會想到探測土衛的行動僅是十五年後的事,而不必拖到21世紀。同時,也沒有人想過,那邊的世界竟是如此神奇——當然,我們相信將來有一天,一定會有更出人意料的發現,遠遠超越兩艘旅行者號的成果。當初我在撰寫《2001》的時候,即使用最高倍的望遠鏡觀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都只是小小的光點,但現在,它們都自成一個世界,其中,木衛一還是太陽系中火山活動最劇烈的星球。

大致說來,電影和小說中的描述跟這些新發現頗為符合:將電影裡木星的一連串畫面與旅行者號攝影機所拍攝的畫面相比較,其相似程度令人拍案叫絕。當然,今天假如要撰寫有關木星的情節,必須將1979年的探測結果一併考慮才行。如今,木星的眾衛星已經不再是未知領域了。

這裡有一個較微妙的心理因素要加以探討。從現在來看,《2001》撰寫的年代是在人類歷史一個“大分水嶺”——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那一刻——的彼端,而我們因這個大分水嶺與《2001》的年代永遠隔開了。當庫布里克和我正開始構思一部“眾所周知的優質科幻小說電影”(庫布里克語)時,那個大分水嶺——1969年7月20日——還是五年後的事呢。而現在,歷史和幻想已經糾纏不清了。

“阿波羅任務”的航天員們在前往月球之前,都已經看過這部影片。阿波羅8號的人員在1968年的聖誕節成為第一批目睹月球背面的人類,他們告訴我說,當時他們很想發無線電訊回地球,說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黑色石板。唉!謹慎還是佔了上風。

後來又發生幾件事,都是“大自然模仿藝術”的最佳範例,其中最令人稱奇的是1970年阿波羅13號探險任務時發生的。

為了討個吉利,他們將艦上的指揮艙命名為“漫遊號”。在氧氣罐爆炸造成任務取消之前,艦上正在播放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主旋律(現在這首交響詩已經普遍與這部電影聯繫在一起了)。宇宙飛船失去動力之後,航天員傑克·斯威格特(Jack Swigert)立即用無線電聯絡任務控制中心:“休斯敦,我們出了一個問題。”這跟哈爾在類似情況下向航天員普爾說的話很像:“抱歉打擾你們的歡會,不過我們有了一個問題。”

阿波羅13號任務報告出版之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主任派恩(Tom Paine)曾經送了我一本,並且在斯威格特所說的那句話下面加註:“你向來所言不虛,阿瑟。”直到現在,每次想起這一連串事件,我心裡還是覺得怪怪的——好像我要負一部分責任似的。

另一個迴響沒這麼嚴肅,但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影片裡有一段技術極其炫目的連續鏡頭,表現航天員普爾沿著一個巨型離心機的圓形軌道里跑圈,離心機自轉所產生的人造重力讓他不會亂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