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看見的美》:跟著熊逸品讀名畫

熊逸 著,12章,31.8萬字,310頁

每一個羅輯思維的聽眾(比較早期的那種),都一定聽過熊逸這個名字,“思想隱士”這個稱謂用的對與錯暫且不論,單從《少有人看見的美》來說,我或許會選擇在以後多看幾本他的作品——簡單,有趣,而又不失趣味。


《少有人看見的美》:跟著熊逸品讀名畫

去年年中讀了《浪漫主義藝術》,年末讀了《魯本斯》,再往前還有一本《藝術,讓人成為人》,雖然都是藝術史,但是已經不再是講述XX作家畫了XX畫的那種“博物型藝術史”,必須承認的是嗎,對於一個沒有接受過系統藝術教育的人而言。

……

其實

……

讀懂有點難……

倒不是因為書差,書都是好書,只是讀懂的前置條件確實是有點多。


《少有人看見的美》:跟著熊逸品讀名畫


而《少有人看見的美》則解決了這個問題,作者非常通透地講述著名畫,講述著藝術品如何欣賞,而更重要的是——手把手地拆解著欣賞的方式。

《少有人看見的美》摒棄了“前置條件”極多的對美學的分析,將欣賞的路徑對準了藝術品其實是藝術家對外在世界的反應與理解,講述藝術品中對世界的理解。

既然是理解,那麼角度就各有不同,在這裡作者並沒有把角度對準“玄之又玄”的現代藝術,對準的內容還是比較具象的(就是那種“畫得好像!”的層次的作品),比如講述哲學概念的“靈魂的重量”,成為上帝的“理想的城市”,講述雄心和謙卑的“巴別塔”……


《少有人看見的美》:跟著熊逸品讀名畫


當然,最舒坦的還是後邊的宣傳畫,以及一個人的命運在大潮中起伏以及這個人的作品的變遷。

而脫離“玄之又玄”的美學領域之後,讀懂一幅畫的方式就成為一個“解碼”的過程(巧了,有些博物館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解釋畫作的)。而這個碼就是畫家在作品中的元素語言,比如新藝術運動的作者穆夏的作品《愛的時代》《理性時代》《智慧時代》就用顏色作為語言,從明媚到暗淡再到一種洞悉人世的剔透。


《少有人看見的美》:跟著熊逸品讀名畫


在比如14世紀的政治宣傳畫,為了保障城市的自治我,為了在神學的縫隙中表述自己的看法,作者用高度具象的手法展示著“好政府”與“壞政府”之間的對比,而其中用的元素自然是“魔鬼”與“天使”,明顯的對比其實有著後世宣傳畫的神韻在了。

而藝術與科學和社會的互動則是具象之外更深一層的擴展。

後世以為藝術家是一群感性過剩而理性不足的群體,這可以說是一種十足的偏見,為了實現“美”或者說“協調”,藝術家在走向數學,藝術家刻畫了畢達哥拉斯學派對太陽的禮讚,藝術家用自己的筆勾勒著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城市,藝術家的佳作中暗含著黃金分割的美好,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用自己的畫筆書寫著幾何的語言,描繪著心中的理想——在畫紙上,自己就是上帝。


《少有人看見的美》:跟著熊逸品讀名畫


與他們一樣的,還有在紙上刻畫自己理想的哲學家們——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在這裡藝術家與哲學家們走到一起,讓理念流行開來。

與《魯本斯》類似,熊逸選擇了一位藝術家講述時代大潮對藝術家的影響,這就是雅克·大衛·路易,只是身處十八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初期的法蘭西的雅克·大衛·路易的一生比身處巴洛克時代,三十年戰爭時代的魯本斯更加跌宕起伏——前後反差之大甚至能達到左右橫跳的地步。


《少有人看見的美》:跟著熊逸品讀名畫


大革命之前的大衛是宮廷的御用畫家創作了《賀拉斯兄弟之誓》謳歌賀拉斯兄弟的愛國情懷,而當法王被推翻,大衛又創作了《馬拉之死》,為了事業而死的馬拉被刻畫得如同聖徒,自然這樣的人會在熱月中被波及。但是大衛的命運在後邊的歲月中依然繼續跌宕起伏——深諳宣傳之道的拿破崙怎會放過他,《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拿破崙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禮》都出自大衛之手,直到拿破崙倒臺,路易十八復辟,終於大衛只能逃往國外,在這時,大衛才用《馬爾斯被維納斯與美惠三女神繳械》來吐露自己人生的感悟。


《少有人看見的美》:跟著熊逸品讀名畫


大衛回顧過自己的一生,這是一種從激情到沉靜地過程,而經歷大衛的作品,才能體會這種激情到沉靜,更重要的是,在《少有人看見的美》中,我們可以學到如何才能體會到這種心境的變化,如何才能在欣賞藝術中得到更多趣味,學會如何欣賞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