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是正宗職事官,北宋卻離經叛道,淺談元豐改制寄祿官體系

導讀:在商周時期,侯、子、男、衛等都是長期行用的職官之稱,而後經歷了由官而爵的轉變,這種轉變便是早期職事官階官化的表現,到了秦漢時期,類似的轉變大多表現在武官的爵位上,這些爵位是由軍官之稱演化而來,而到了隋唐時期,文武官稱謂與其字面上所表示的職務已無實際聯繫,所以在正式編制內的文武百官一般都具有職位、勳位等多重身份,這些身份雖與實際職務無關卻牽涉待遇問題而變得具有實際價值,這其實是一種官職虛化的現象,而從官制史的角度來看,宋代的寄祿官便是起源於這種官制虛化的現象。

首先宋代的官分:階官和職事官,比如北宋時期著名的宰相趙普,他曾任職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兵部尚書是階官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職事官名,而階官有名銜而無職事,只作為表述、升遷的依據,所以被稱為寄祿官,但是這種體系卻"離經叛道",與唐朝截然不同,所以本期話題我們談一談北宋的寄祿官體系,尤其在經過元豐改制後,北宋加強了官員管理,而北宋的強大提醒我們企業做好員工管理的重要性!

“官”本是正宗職事官,北宋卻離經叛道,淺談元豐改制寄祿官體系

趙普照

北宋吸取了唐代職事官階官化現象

我們開頭說,唐朝出現了官職虛化的現象,其實從唐初開始,朝廷編外設官現象層出不窮,像檢校、員外等各類臨時性設官如雨後春筍,這無疑加劇了原有職官體系的崩潰,而到了唐中後期,隨著一些散官、勳官的泛濫,一些擁有多重身份的職官的特權被逐漸剝離,而原來用作敘階的散官制度失去了作用,同時隨著官員數量的日益增多,原本有職權的職官逐漸演變成了朝廷賞功不尚權的敘階作用,並出現了職事官階官化的現象。

比如貞觀時期,定襄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以及交河行軍大總管、吏部尚書侯君集,二人是唐朝南征北戰的開國將領,總管和大總管武官職銜是他們當時實際的職務,而授予他們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的職銜並非實際職務,更多的是具有象徵身份品階的意義,特別是唐朝的官制體系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兵部無戎帳,戶部無版圖,金倉不司錢穀,著作不修撰"等局面日益嚴重,因此北宋建國以後,為了避免唐代這種現象的再次發生,隨即產生了一種體系——寄祿官體系。

“官”本是正宗職事官,北宋卻離經叛道,淺談元豐改制寄祿官體系

侯君集劇照

北宋寄祿官體系初步形成

"其官人受授之別,則有官、有職、有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差遣以治內外之事。"——《宋史·職官志》

由上所述,官、職、差遣構成了北宋官制的特點,其中官就是本官階,職是職事官,而差遣卻是擁有實際職務的官員,於是在經過唐朝中後期的散官虛化、職事官階官化的演化後,舊的職官體制遭到破壞,而北宋的這種機構職能分工的重新佈局,這不僅否定了唐朝原有的官階制度,還形成了官、職分離的現象。

其實宋代的官制實在是繁雜多變,令人眼花繚亂,比如在北宋初,文官入仕,從選人起步,選人是文官的基礎,量最大,處於最底層;其次為京官,屬於中下層官員,量較多;最後才是朝官,分為中上層、下層文官,而其中朝官的等差較大,又可細分為非侍從官、侍從官、宰執三個層次,但是不論哪個層次,從底層到上層,官如如吏部尚書、左右諫議大夫、秘書監等等職事官都成了本官階,換句話說,就是本官階變成了表述、升遷的官階,而不掌管實事,於是本官階的職能便演變成決定官祿的寄祿官,直到元豐改制後,形成了完善的寄祿官體系。

“官”本是正宗職事官,北宋卻離經叛道,淺談元豐改制寄祿官體系

王安石照

北宋寄祿官體系分為文官和武官兩個系統

1,宋初文官寄祿官體系

宋初文官寄祿官分朝官、京官、選人,其中選人是由兩使職官、初等職官、令錄以及判司簿尉組成,屬級別較低的縣官。尤其宋代州縣的文官選人入選京官,一般需要有朝官的推舉,通過這一途徑,地方基層文官得以入選京官,而翰林學士以及常參官負責推選京官入朝為朝官,而且宋初,京官、朝官的推舉均附帶連坐責任,從而保證了推舉的公正性。

2,宋初武官寄祿官體系

宋初武官寄祿官來源於唐五代朝廷常參官、藩鎮體系刺史、使臣等,分為高級、低級兩個部分,高級的部分由藩鎮體系中地方長官刺史以上至節度使等組成,低級部分則由內諸司、三班構成,而這種體系在歷經宋太祖、太宗、真宗時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體系,再加上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影響,導致武官寄祿官體系未有太大的變化。

其實宋初以來,官、職名不副實的混亂局面受到了士大夫階層的廣泛批評,要求改革的呼聲持續不斷,而宋神宗時期,從熙寧變法到元豐改制,十數年間宋朝進行了全方位的官制體系改革,而以正名為目標的官制改革力度空前。

“官”本是正宗職事官,北宋卻離經叛道,淺談元豐改制寄祿官體系

改制前和改制後的宋代官制

元豐時期改制寄祿官體系

宋神宗在位期間,王安石領導的變法,雖然部分恢復瞭如司農司、大理寺、國子監等一些失權機構的職能,但官制改革的不徹底性未能改變久已存在的混亂局面,而這引起了宋神宗的不滿,接下來他決定親自領導官制改革,於是在元豐三年六月又設"詳定官制局"。

兩年後,宋神宗正式頒佈《元豐官制格目》,施行"正官名"的改革,恢復了三省、六部、九寺、五監職事,罷去了領空名的官名,並恢復了唐宋舊有的部分散官職能,其中《元豐寄祿格》所定二十五階文官寄祿官決定文臣京官、朝官的官品與俸祿,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恢復了唐代散官體制,保證了職務、官員的互不相擾與相對獨立,堪稱一次撥亂反正的改革。

我們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元豐改制後的寄祿官體系繼承了唐代的散官制度,重新實現了官、階、品三要素的統一,此外這個體系明顯具有唐朝官制體系的痕跡,在恢復三省六部職官體制的同時,解決了宋初以來官職分離、品階混亂的問題,而隨後的元祐、崇寧、大觀等制改,也只是對元豐官制的修補,本質上遵循了元豐體系。

“官”本是正宗職事官,北宋卻離經叛道,淺談元豐改制寄祿官體系

宋神宗照

元豐改制寄祿官體系的意義

1,循名責實,官復原職

元豐對於官制的改革,廢除了原來以職事官作為寄祿、造成官制名實混淆的不合理制度,初步清除了北宋官制中的雜亂成分,在恢復三省六部職官體制的同時,解決了宋初以來官職分離、品階混亂的問題,對於改變冗官冗費弊端起到了積極作用。

2,提高了行政效率

這套寄祿官體系對中央政府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我們從官制圖中可以看到,罷去了中書、門下、三司等與省、部重疊的機構,使得北宋官制結構簡化,能夠有效的對官員進行管理,提高了官員任事的積極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3,節省了國家開支

改制中簡省了重疊的官僚系統和結構,裁撤了一大批虛閒職務,還嚴格執行了磨勘制度,限制了恩蔭的數量,對於減少冗員和限制冗官的不斷增長,從而減少了國家的俸祿支出,緩和了北宋朝廷的財政危機。

“官”本是正宗職事官,北宋卻離經叛道,淺談元豐改制寄祿官體系

三省六部制

元豐改制寄祿官體系的弊端

由於封建制度本身無法解決的社會矛盾等種種原因,使得這次文官寄祿官改制很不徹底,還是有一些弊端存在。

1,沒有解決職權分裂的問題

這套寄祿官體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職權分裂的問題,但是由於宋神宗堅持分裂相權的一貫方針,形成的二府三司制,導致樞密院與宰相分得文武權柄,尤其軍政大權的分離,常常會造成統治階級內部之間的互相牽制和牴觸,而在當時邊事頻繁,強敵壓境的形勢下,極不利於內部同心協力,這是改制中最大的問題。

2,重文輕武思想突出

我們從這次寄祿官體系中可以看出,這套體系大多是針對文官寄祿官進行改制,涉及到的武官很少,在這種情況下,打擊了武官的任事積極性,尤其涉及到對內對外的戰事,自然大多失敗,嚴重影響了邊境的和平,和內部的穩定。

3,改制未推及到全國範圍

"元豐改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冗官問題,減少了國家財政支出,但是這一成效畢竟是相對的,有限的,因為改制只限於中央機構之內,尚未推及到全國範圍,所以職官差遣和重疊部門便沒有徹底額廢除。

“官”本是正宗職事官,北宋卻離經叛道,淺談元豐改制寄祿官體系

二府三司制

元豐改制加強了官員管理

而北宋的強大提醒我們企業中做好員工管理的重要性

我們從元豐改制後的寄祿官體系中不難看出,宋朝吸取了唐朝的經驗教訓,儘管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它卻通過廢除散官,調整官階,完成了對官員們的嚴加管理,也難怪宋朝能夠成為當時世界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高的王朝,不過這也提醒了我們,企業做好員工管理的重要性。

在現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也要求企業跟上時代的步伐,才不會被淘汰,而在企業中,有的員工的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效率無法滿足企業的運營和發展需求,就像北宋時期的散官一樣,是應該被淘汰的,而有的員工達到了企業的要求,為企業做出巨大貢獻,在這種情況下,做好員工管理就至關重要,所以企業應該採取有效的機制,一方面激發員工工作動力和熱情,另一方面對存在問題的員工積極地查找原因,合理的做出解決方案,並建立淘汰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使得企業有更大的發展,相信有朝一日會像宋朝一樣站在世界之巔。

文 | 結


參考資料:《隋唐使制度研究》——寧志新

《宋史·職官志》

《北宋前期“官與品輕重不相準涵義解釋”》——趙冬梅

《北宋寄祿官制述論》——李福長

《宋代文官寄祿官制度》——龔嚴明

《試論北宋元豐年間的官制改革》——秦邑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