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果飄香——延長縣羅子山鎮良儉行政村脫貧調查


黃河岸邊果飄香——延長縣羅子山鎮良儉行政村脫貧調查

愛心超市


黃河岸邊果飄香——延長縣羅子山鎮良儉行政村脫貧調查

採訪組在貧困戶裡聽他們的脫貧故事


黃河岸邊果飄香——延長縣羅子山鎮良儉行政村脫貧調查

良儉村航拍圖


黃河岸邊果飄香——延長縣羅子山鎮良儉行政村脫貧調查

沿黃公路


本報記者 滕衛東 張吉祥 謝丹丹


  隆冬時節的陝北大地千里冰封,連綿不斷的黃土山巒顯得格外凝重。母親河——黃河穿山越嶺,蜿蜒其間。延長縣羅子山鎮良儉行政村就靜靜橫臥在黃河岸邊。


  良儉行政村因世代先民純良勤儉而得名。這裡曾經砂石裸露,黃土滾滾,水土流失嚴重,群眾苦不堪言;這裡曾經交通不便,經濟落後,大部分村民靠天吃飯,收入微薄,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2015年,全村登記在冊人口174戶449人,但僅有57戶100人在村,貧困戶達31戶65人,是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精準扶貧政策在這裡落地生根後,短短几年便開出“幸福花”、結出“滿意果”。如今的良儉村,沿黃公路穿村而過,小山村與外界連結在一起。這裡不僅交通便利,果園連片,而且實現了環境淨化、村莊美化、道路硬化、巷道亮化、院落優化,是延長縣典型的美麗鄉村。2018年9月,該村實現整村脫貧,一舉告別了絕對貧困。


  1 山村鉅變美如畫


  耕種難、收成難、喝水難、出行難……山塬上的各種苦焦牢牢地烙在良儉人的記憶裡,勤勞善良的他們絞盡腦汁仍然無法改變貧困落後的面貌,不得不紛紛外出謀生。直到2015年,精準扶貧工作深入推進,各項扶貧政策全面落實,市、縣、鄉各級扶貧幹部協力幫扶,良儉村才開始華麗“變身”。


  村莊美起來。曾經的良儉村“風颳一身土,雨下兩腳泥”,垃圾遍地,雜物亂堆亂放,衛生環境極差。現如今,寬闊乾淨的水泥路直通中心廣場,籃球架、乒乓臺、運動器械,各種健身設施成了村民們休閒娛樂的標配。周邊整齊劃一的窯洞院落修繕一新、錯落有致。院牆外鐵絲網的大籠子裡,大公雞雄赳赳氣昂昂地來回走動,排水溝直通村外。院牆內水泥面的院子、太陽能廁所讓人眼前一亮。高大明亮的窯洞裡鑲瓷磚的暖炕,淨亮的鍋臺,嘩啦啦的自來水以及沙發、茶几、冰箱、平板電視等傢俱家電一應具全。村上還建起了垃圾臺、衛生室、“愛心超市”。村民們感慨地說,以前村莊的道路坑窪泥濘、窯洞低矮陰暗的歷史一去不復返。現在,我們村的環境就像城裡一樣。


  產業強起來。俗諺說:“延長的酥梨甜似蜜,洛川的蘋果大又紅。”良儉村很早就發展酥梨產業,但因為種種原因,酥梨並沒有帶給村民脫貧致富。後來村上又響應縣上的號召,種起了蘋果。目前,全村共有梨果面積1037畝,其中酥梨145畝、蘋果892畝,掛果875畝,人均梨果面積達2.3畝,達到了戶戶有梨果。2018年,蘋果雖然受了凍災,但果樹套袋130萬個,產量達到300噸,實現產值230萬元,僅蘋果一項人均就增收5122餘元。良儉群眾富起來了。


  道路通起來。曾經,良儉人因為交通閉塞,梨果賣不了好價錢,甚至因賣不出去而苦惱。2017年,助力脫貧攻堅的沿黃公路從村裡通過,一下把偏僻的小山村和外界連到了一起。這下,不用愁梨果賣不出,價錢還比別處高一兩毛錢。公路通讓良儉村群眾邁上了致富快車道。


  文化興起來。

從2017年開始,良儉村連續開展春節文化系列活動。脫貧攻堅知識競賽有獎競答活動、村民運動會、評選村上“孝老愛親”“致富帶頭”“助人為樂”模範等等。


  “以前別人總說我們農村人沒啥樂趣,這下好了,羽毛球、乒乓球、定點投籃、象棋、撲克樣樣趣味不斷,還有獎品呢!”村民劉風花說。


  春節期間,籃球場上還搭建了小舞臺,供村民們自娛自樂。每當廣場上聚集的人多起來的時候,歡快的歌聲就傳遍全村。70多歲的馮焰發老人跟著兒子在延安生活,自從村子變了樣,他每年過年都帶著二胡、板胡等樂器回到村裡和大家一起歡樂。


  2 精準施策拔窮根


  聊起村裡的新生活,村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現在政策好,脫貧不忘共產黨。”這幾年,黨和政府對良儉村的幫扶,重點聚焦在“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改造路房水電,大力發展支柱產業,以此敲開增收致富之門。而良儉村人也正以時不我待的精神不斷拓寬增收渠道,使自己乾癟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扶貧先扶志。為了引導村民向貧困宣戰、向小康進軍,良儉村堅持“扶貧先扶志,幫扶不包辦”的脫貧理念,依託蘋果產業和政策脫貧,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村上設立扶貧公益崗位,向村民購買服務。30歲的薛曉強,是村上留守的最年輕的青壯年,2014年,他家因為父親得了癌症而致貧。父親去世後,孝順的他回到了村上照顧母親,除了偶爾出去幹幾天活,就是務家裡畝半的蘋果地。為了幫助他儘快脫貧,村裡聘請他為村上的信息員、護林員,協助村裡信息收集傳達和森林維護,每年支付他8000元的工資。2018年,薛曉強還完了父親看病欠下的12萬元賬,跟村上同步脫貧。


  村上開設以表現換積分、以積分換物品的“愛心超市”,引導群眾自己家園自己建。41歲的馮鵬主動發展產業,還幫助沒有勞動能力的留守老人流轉果園。2019年,他用他的表現積分在超市換取了麵粉、被子、果樹剪等。


  “我今年在超市換取了一袋洗衣粉、大米、洗潔精、洗臉盆……”70多歲的兜底貧困戶馮振世是到超市換取物品最多的,他通過維護村上的衛生換取積分去超市兌換日常所需。


  村上還評選“致富帶頭人”並公開表彰,為主動外出務工的貧困戶獎勵1000元,使村上奮鬥光榮、互幫互助的氛圍越來越濃厚,大家一門心思都想著如何脫貧致富。


  基建助產業。蘋果被譽為延安拐溝農民、偏遠山村的致富果。發展好蘋果產業是良儉村脫貧致富最重要的法寶。為了幫助良儉村發展好蘋果產業,各級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幫助村民做好了配套設施建設。


  水源短缺一直是塬上耕作的大問題。良儉村在黨員活動室門口對面修建了大大的澇池,2019年還在各級幫扶幹部的努力下,全體村民出工出力,從溝底引水上塬,這項果園灌溉工程讓500畝盛果樹不再受旱。60歲的劉國新和老伴兒身體都不太好,以前最愁的就是給果樹澆水了,“以後再也不愁澆樹了。”


  2017年,各級幫扶幹部為果農們協調發放了價值120萬元的防雹網,有效提高了良儉村的果園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


  為了幫助果農提高務果技術,村裡還建起了職業農民培訓學校,果業局、科技局、農工校、鎮政府的技術人員經常來給他們講授果樹管理、病蟲防治、修枝拉枝等技術。果業局還給村上送來了汽油機抽水泵、履帶式果園施肥機、噴霧器、割草機、微耕機等機械設備,同時為果農發放農家肥、果袋、修剪工具等,幫助果農發展蘋果產業;扶貧局在村上成立了“互助資金協會”,注入資金20萬,幫助貧困戶解決資金週轉難的問題。


  41歲的馮安新,2006年就開始攜家人到縣上,他在工地上扛水泥、搬磚,供孩子上學,但生活還是捉襟見肘,被村上評定為貧困戶。2015年,精準扶貧政策出來後,他家的蘋果幼樹種起來了,他回到了老家,利用互助資金,購買拉水車為在建的延黃公路拉水。2017年,他開始有了自己的儲蓄,順利脫貧,還被選為村民小組長。


  2019年,良儉村又爭取到了氣調庫項目。最近幾年,延安蘋果因為良好的品質,價格不斷攀升,但受市場波動影響,價錢不太穩定,嚴重影響果農增收。“2017年初,我的蘋果以每斤2塊6的價錢訂了出去。後來受市場波動,被果商退訂了,最後只以每斤1塊8賣出。過完年,蘋果收購價又漲到了4塊錢以上,我50畝果園,損失太大了。2019年村上氣調庫一修好,我見果價不樂觀,就趕緊入庫。”馮鵬的蘋果選擇了全部入庫,等待時機出售。


  “為了優化營商環境,在市縣扶貧幹部支持下,我們爭取資金修建了一個蘋果裝卸臺。”村黨支部書記馮振華說,“這個裝卸臺不僅方便村民存放蘋果、還方便果商裝載蘋果,吸引了果商來村上收購蘋果。”


  3 村民致富勁頭足


  2018年9月,良儉村實現整村脫貧,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儘管如此,村民們在感謝黨的富民好政策和市、縣積極幫扶的同時,並沒有放慢致富奔小康的腳步。市、縣各級幫扶幹部則堅決落實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要求,挑起擔子,扛起責任,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努力做群眾脫貧致富的有力推動者。


  “路好了,果商進來了,蘋果價錢上去了,如果當年價不行,還能進氣調庫了。”扶貧路修到了家門口,讓馮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把村上留守老人的蘋果園流轉過來,管理起50多畝蘋果樹,成為村上的“果樹大王”。


  “奔走在各家各戶之間,看見大家的生活都好起來了,用上了鋁合窗,我感覺自己的生活也更有盼頭。”主動脫貧戶馮安新還利用扶貧政策,學會了鋁合金門窗加工,長了一技之長,“現在政策這麼好,只要肯努力,光景就一定能好。”


  新年將近,良儉村的村民又相約回到村委會圍爐夜話,謀劃著將要舉辦的農民運動會,當然還少不了謀劃明年的發展大計。


  “良儉村不僅村容村貌變樣了、變富裕了,而且藉助沿黃公路穿村而過的區位優勢,籌備蘋果觀光采摘園、民宿農家樂等特色致富項目。”該村第一書記朱怡旗說,目前,良儉村已有3戶通過開辦農家樂的審核,村上還將引導更多的村民選好致富項目,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有錢賺、有福享。”


  梨果飄香,人勤春早。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黃河岸邊這個偏遠的鄉村將更加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