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不同時期玉琥的特徵

玉琥是最後加入瑞玉的玉器,據文獻記載,琥是以白虎的身份來禮西方;以虎符的身份來發兵的。但從現在出土發掘情況來看,並未見到發揮此作用的玉琥實物。


解析:不同時期玉琥的特徵


對於玉琥,漢儒都認為它是虎紋或伏虎形的玉器。清吳大澂在《古玉圖考》中便據此把一些類似的玉器都認作是琥。考古家夏鼐在《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中指出:“我認為表面刻虎紋的玉器應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紋’二字。至於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稱虎形玉器,無孔的當為玩器或陳列品,可稱為玉虎。” 將玉琥視為虎形玉佩已是共識。


解析:不同時期玉琥的特徵


一、新石器時代


以虎為題材的玉器始見於新石器時代,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有虎首玉璜和虎首玉佩。虎首玉佩呈長條形,一端圓雕虎頭,用陰線刻劃、浮雕、鑽孔等技法雕琢眼、鼻、嘴以及腦門上的皺紋,一端側面對鑽一圓孔和凹槽與另一半玉璜相接。


解析:不同時期玉琥的特徵


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家河文化玉器上的玉虎,是沒有身子的虎面或虎頭。湖北天門石河鎮肖家屋脊出土的一對石家河文化虎面形玉飾,虎額頂有三個尖狀凸起,虎面正中有一道縱向凸稜;耳廓近似樹葉形,耳內有旋狀雲紋,穿小圓孔;鼻寬大,鼻樑與眉線相連;圓眼,顴部較鼓。


解析:不同時期玉琥的特徵


二、商代


商代的虎形玉器多為佩飾,造型有圓雕和扁體兩種,虎形多呈站立姿態,昂首,圓眼或“臣”字眼;張口露齒,身飾雲紋或條形紋等;屈足,作行走狀。尾端鑽有可以系掛的小圓孔。


解析:不同時期玉琥的特徵


山東滕州前掌大商代晚期120號墓出土的虎形玉佩,虎體瘦長,頭向正前方,前肢直立,後肢踞伏;橢圓形目,闊口張開,立耳,斜尾向下拖地,末端上卷,口內、前爪和尾端各對鑽一圓孔。


解析:不同時期玉琥的特徵


虎呈伏臥狀的玉佩較少見,著名的有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虎,方首平齊,口部掏空,角形雙耳凸出,四肢緊貼腹部作臥伏狀,刻劃成節狀的長尾捲起,身腰微下塌,飾雙鉤線雲紋。商代婦好墓出土的圓雕和浮雕玉虎各有4件,都有孔,稱之為虎形玉佩,屬於裝飾品類,並不作為發兵或禱旱只用,也不是禮儀中使用的瑞玉。


解析:不同時期玉琥的特徵


三、西周


西周玉虎為扁平體,昂首,圓口,身細長,裝飾簡樸。與商代虎形玉佩上的虎多呈站立或伏臥狀的靜態姿勢不同,西周虎形玉佩上的虎多作奔跑、匍匐的動態。


解析:不同時期玉琥的特徵


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1號墓出土的虎形玉佩,虎體扁平,昂首,短頸,小耳直立,張口為一圓孔,露尖齒作吼叫奔撲狀,長尾回捲,前後肢彎曲刨地,形象兇猛傳神;前後大腿處各雕一道陰線;耳窩下陷,背、腹均切邊去稜琢磨成弧形,雖為浮雕,卻具圓雕效果。


解析:不同時期玉琥的特徵


四、春秋戰國


春秋玉虎仍呈扁平片狀,俯首或躬身,或直背,橢圓眼,上唇上卷,下唇內捲成孔,作伏臥狀,長尾下垂,尾端上捲成孔。身以雙陰線飾龍首紋、雲紋等,周邊輪廓線飾繩紋。與西周虎形玉佩上的虎多作奔跑、匍匐的動態不同,春秋戰國虎形玉器上的虎較為程式化,缺乏生機,一般為低頭、弓背、卷尾,頭尾著地,四肢屈收腹下,即便是四肢著地,也十分短小,顯得軟弱無力。戰國玉虎基本承襲春秋玉虎造型,但雕工更加精湛。


解析:不同時期玉琥的特徵


河南光山寶相寺春秋黃君孟墓出土的虎形玉佩,虎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虎身滿飾捲雲紋和幾何形紋,背脊飾扭絲紋;口、尾處各有一穿孔。


解析:不同時期玉琥的特徵


河北平山三汲鄉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虎形玉佩,虎首方形,眼橢圓,方口大張,下唇內勾;尖耳後有一束捲毛;脊背隆起似弓,腹部圓鼓,尾向上後折;虎身前後各有一足,足有肘毛,脊背和臀部各有一孔;虎的周身邊緣飾扭絲紋,腹部和頸部飾似雲紋的蠶紋。


五、漢代


漢代玉虎多以一種紋飾圖案出現,裝飾於玉鋪首等四靈紋中。單獨的虎形佩其頭部則很像是龍頭,輪廓線也飾以繩紋。


解析:不同時期玉琥的特徵


六、金元時期


金代的“秋山玉”中,虎的形象較多,一般作低首蹲伏或回首伏臥狀,圓眼細眉,簡潔生動,表現了北方少數民族善狩精射的勇猛之氣。元代玉虎作行走狀,俯首,單圈眼,身以雙陰線刻長短條斑紋。


解析:不同時期玉琥的特徵


七、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玉虎圓雕較多,細部刻畫一絲不苟,注重寫實,尤其對虎的神態特徵表現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以體現虎的威猛之美。


解析:不同時期玉琥的特徵


解析:不同時期玉琥的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