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柔並濟,做好村民健康的“守門人”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抗疫也從城市席捲至農村。疫情當前,人人自危,但在這場抗疫戰中,千千萬萬村醫們的“硬核”防疫為萬千基層群眾保駕護航。在宜秀區楊橋鎮鮑衝湖村,就有這樣一位“剛柔並濟”的村醫,他的名字叫汪肸雷。

汪肸雷已經在基層當了十多年村醫,目前他是鮑衝湖村衛生室唯一的醫生,負擔著整個村子近2000人的基礎保健工作。

刚柔并济,做好村民健康的“守门人”

2020年1月27日(大年初三),汪肸雷所在的村子“封村”了。汪肸雷說,自從湖北武漢等疫區採取“封城”措施後,各地防控重心就轉移到“防輸入、防輸出、防擴散”上來了,特別是基層防控逐漸成為重中之重。年前,不少返鄉人員陸續回到村裡,成為村裡的重點關注對象,而“封村”則是簡單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

封村以後,緊接著的防疫工作也讓汪肸雷也比往常更加忙碌了……

村子裡有疫區返鄉人員,即使他們並沒有發熱症狀,只是自行居家隔離,也還是會讓一些村民心裡產生恐慌的情緒。疫情當前,為做好防控工作,確保村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汪肸雷除了日常要對村民進行體溫監測、登記患者信息外,同時還跟著村幹部、志願者們一道走村串戶,忙碌在疫情防控一線,利用明白紙、一封信等向村民們進行防疫知識的普及宣教,讓村民們瞭解安全知識,做好防護,不用恐慌。

“我是村醫,要對村民負責”,汪肸雷說,作為轄區的鄉村醫生,在這個特殊時期,他要當好村裡的衛生安全員,守住村裡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體溫測量正常,儘量不要出去。”1月28日上午,在鮑衝湖村四組張小壽家,汪肸雷仔細查看體溫檢測結果和詢問其身體狀況後,再次細細叮囑了一遍。張小壽正是村內為數不多的武漢返鄉人員之一,在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期間,汪肸雷每天都會和村幹部一道上門為他量體溫,交代注意事項。“他不識字,也沒有手機,平時跟工友後面打打零工,也不太會交流,所以我們每天都會來觀察一下他的身體狀況確保不出問題。”汪肸雷說,“這是村裡重點關注對象,容不得半點鬆懈”。

家住村內楊莊組的陳愛華是一位73歲的獨居老人,平時一個人在家,這個春節在外務工的兒子回來了,本事一件讓老人開心的事。但是隨著疫情的爆發,老人在家看到新聞,聽到身邊人不斷談論有關疫情發展的消息後,老人開始不由自主地胡思亂想,時間一長逐漸出現失眠、胸悶等症狀。在聽到這一消息後,汪肸雷立即和村幹部一道來到她家,一邊給老人檢查身體,一邊做心理疏導,在汪醫生的解釋和寬慰下,老人的情緒漸漸平復下來。為了讓其家人更放心,汪醫生又和村幹部一道將老人送至市立醫院檢查,在確定老人身體確實無恙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最近每天都是一早就帶上體溫計,背上藥箱,然後和居家隔離的村民聯繫、做記錄,晚上也隨時待命。”汪肸雷說,除了給大家測量體溫外,還要不斷提醒大家做好安全防範措施,儘量減少外出。

在楊橋,還有很多個像汪醫生一樣的鄉村醫生,他們堅守在基層防疫工作一線,每天都重複著一樣的事情,就是在做好村民們的防護和疫情防控的宣教工作,以及對隔離人員情況的實時觀察,發現問題及時向上級彙報。雖然他們並非身在抗疫前線,雖然在很多人眼裡這都是“輔助性的工作”,但在村醫們看來,這更是基層防護的重點,只有將基層這張防控網織密織牢,才能守住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因為這個信念,他們在這場戰“疫”的後方甘願奉獻、默默做好村民們的健康“守門人”。(金明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