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克教授:眼科醫生們時刻保持著高度警惕

本期嘉賓: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姚克教授:眼科醫生們時刻保持著高度警惕


面對戰“疫” 不要恐慌 守住心靈

今年的農曆新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突然來襲。

1月22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廣發教授發出微博,表示經過1天的治療,已經不發熱了。此前,他在疫區援救工作中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所致的肺炎。

據他回憶,在回京的前2天,他曾佩戴N95口罩在發熱門診和臨時隔離病房開展緊急救援工作。他認為在發熱門診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因為當時沒有配戴防護眼鏡。回京後,他出現的最早症狀是左下眼瞼的結膜炎,2~3個小時後出現了卡他症狀和發熱。最終,通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他被確診了。

王廣發教授表示,這說明結膜炎很可能也是新冠病毒引起,而且是局部結膜首發。因此,高度懷疑是病毒先進入結膜,而後再到全身。如果這個推測成立,那麼防護盲點就在於沒有配戴防護眼鏡。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已拉開帷幕!

那麼,眼科醫生在此次防控工作中如何開展救援工作?同時如何對自己進行有效的職業保護?患有眼科疾病的患者,在這個特殊時期如何得到有效的醫療幫助?普通市民又應如何保護脆弱易感的眼睛呢……

為此,醫師報融媒體記者連線了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他說,雖然專業決定了我們沒有奮戰在這場戰役的最前線,但我們作為醫者的天職和責任,讓我們保持著高度的緊張和警惕,後方的戰“疫”同樣重要。大家不要恐慌,守住心靈,並切實關愛醫生,幫助患者早日康復,就定能打贏這場病毒阻擊戰。

眼科醫生必須配戴防護眼鏡

30釐米,這是一名眼科醫生通過顯微鏡查看患者眼底情況時的工作距離。大部分時候,眼科醫生為患者看診、治療時,幾乎都是近距離操作。

姚克教授表示,目前來說,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尚未完全掌握,已知的傳播途徑主要有直接傳播(即呼吸道傳播)、氣溶膠傳播(患者打噴嚏、咳嗽甚至說話出現的飛沫,與空氣混合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以及接觸傳播。此時,眼睛也是暴露在空氣中的易感部位。而結膜的淚水亦和口腔唾液、人體血液類似,可能攜帶病毒。在這樣的狀況下,眼科醫生必須配戴防護眼鏡進行看診、治療,這確能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

目前,眼科醫生尚且不需要站到防疫第一線,但已有若干批次眼科醫生救援醫療隊被派往武漢,根據防控工作的整體要求和安排,隨時待命。同時,醫院的眼科看診工作已陸續開放。

“不論是前線,還是後方醫院,我們對眼科醫生們的防護都是比較到位的!同時,醫院都已開展了全方位的測體溫等監測手段,以防止疫情的進一步蔓延。”姚克教授說。

各學科診療工作一定要“全國一盤棋”

“突發性眼紅伴有頭痛,這可能是青光眼!突發性視物模糊,視野缺失,眼前感覺有遮擋物,這可能是急性玻璃體出血等緊急情況。或者眼部由於突發外傷造成視物模糊、眼痛的患者,都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姚克教授表示,目前,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醫院的眼科患者就診量大大減少,除了以上緊急、嚴重的眼疾狀況之外,像青少年視力篩查、近視、遠視、散光等問題,我們都建議不需要馬上就診,以免增加外出和交叉感染新冠肺炎的幾率。

為此,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也在網絡上做了一系列眼科疾病的科普宣傳,並每天開通免費熱線,以方便眼科患者瞭解和掌握日常自行處理的眼部問題。看著一篇篇科普宣傳的微信點擊量從1萬、到3萬、再到5萬……姚克教授不禁感慨,我們在後方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的抗“疫”也非常重要。

他提醒大家,雖然肺炎與眼科疾病沒有直接關係,但大家一定要儘量呆在家中,減少出行,不得不出門的情況下,勤洗手、不揉眼、戴口罩、與人群保持一定距離。普通市民出行,目前不建議一定要配戴護目鏡。

一旦眼科患者感染了新冠肺炎,大家務必本著“生命第一”的原則,儘快到定點醫院進行診治。如果同時伴有眼部疾病,一定要遵醫囑,以治療肺炎為主。“其實,患者的新冠病毒肺炎治好了,與其相關的結膜炎等也會慢慢好起來。”姚克教授說。

此外,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不得不說這一類患者人群——因為他們是主要受攻擊對象、致死率相對於其他人群尤其突出,即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例如,像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和糖尿病黃斑水腫,我們平時都有非常有效的針對性藥物,比如玻璃體腔內注射康柏西普聯合激光治療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等。”

在疫情高發的特殊時期,姚克教授建議這類患者應根據自己所在區域當時當地的疫情狀況,聽取專業醫生的專業建議,妥善安排前往醫院看診、打針的時間,切忌急躁、恐慌等負面情緒。

“特殊時期,各學科診療工作一定要‘全國一盤棋’,協同合作,才能爭取儘快打贏這場抗病毒的艱難戰鬥。“姚克教授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