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克教授:眼科医生们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

本期嘉宾: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姚克教授:眼科医生们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


面对战“疫” 不要恐慌 守住心灵

今年的农历新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突然来袭。

1月22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教授发出微博,表示经过1天的治疗,已经不发热了。此前,他在疫区援救工作中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肺炎。

据他回忆,在回京的前2天,他曾佩戴N95口罩在发热门诊和临时隔离病房开展紧急救援工作。他认为在发热门诊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当时没有配戴防护眼镜。回京后,他出现的最早症状是左下眼睑的结膜炎,2~3个小时后出现了卡他症状和发热。最终,通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他被确诊了。

王广发教授表示,这说明结膜炎很可能也是新冠病毒引起,而且是局部结膜首发。因此,高度怀疑是病毒先进入结膜,而后再到全身。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防护盲点就在于没有配戴防护眼镜。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拉开帷幕!

那么,眼科医生在此次防控工作中如何开展救援工作?同时如何对自己进行有效的职业保护?患有眼科疾病的患者,在这个特殊时期如何得到有效的医疗帮助?普通市民又应如何保护脆弱易感的眼睛呢……

为此,医师报融媒体记者连线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他说,虽然专业决定了我们没有奋战在这场战役的最前线,但我们作为医者的天职和责任,让我们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和警惕,后方的战“疫”同样重要。大家不要恐慌,守住心灵,并切实关爱医生,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就定能打赢这场病毒阻击战。

眼科医生必须配戴防护眼镜

30厘米,这是一名眼科医生通过显微镜查看患者眼底情况时的工作距离。大部分时候,眼科医生为患者看诊、治疗时,几乎都是近距离操作。

姚克教授表示,目前来说,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掌握,已知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传播(即呼吸道传播)、气溶胶传播(患者打喷嚏、咳嗽甚至说话出现的飞沫,与空气混合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以及接触传播。此时,眼睛也是暴露在空气中的易感部位。而结膜的泪水亦和口腔唾液、人体血液类似,可能携带病毒。在这样的状况下,眼科医生必须配戴防护眼镜进行看诊、治疗,这确能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

目前,眼科医生尚且不需要站到防疫第一线,但已有若干批次眼科医生救援医疗队被派往武汉,根据防控工作的整体要求和安排,随时待命。同时,医院的眼科看诊工作已陆续开放。

“不论是前线,还是后方医院,我们对眼科医生们的防护都是比较到位的!同时,医院都已开展了全方位的测体温等监测手段,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姚克教授说。

各学科诊疗工作一定要“全国一盘棋”

“突发性眼红伴有头痛,这可能是青光眼!突发性视物模糊,视野缺失,眼前感觉有遮挡物,这可能是急性玻璃体出血等紧急情况。或者眼部由于突发外伤造成视物模糊、眼痛的患者,都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姚克教授表示,目前,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医院的眼科患者就诊量大大减少,除了以上紧急、严重的眼疾状况之外,像青少年视力筛查、近视、远视、散光等问题,我们都建议不需要马上就诊,以免增加外出和交叉感染新冠肺炎的几率。

为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也在网络上做了一系列眼科疾病的科普宣传,并每天开通免费热线,以方便眼科患者了解和掌握日常自行处理的眼部问题。看着一篇篇科普宣传的微信点击量从1万、到3万、再到5万……姚克教授不禁感慨,我们在后方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的抗“疫”也非常重要。

他提醒大家,虽然肺炎与眼科疾病没有直接关系,但大家一定要尽量呆在家中,减少出行,不得不出门的情况下,勤洗手、不揉眼、戴口罩、与人群保持一定距离。普通市民出行,目前不建议一定要配戴护目镜。

一旦眼科患者感染了新冠肺炎,大家务必本着“生命第一”的原则,尽快到定点医院进行诊治。如果同时伴有眼部疾病,一定要遵医嘱,以治疗肺炎为主。“其实,患者的新冠病毒肺炎治好了,与其相关的结膜炎等也会慢慢好起来。”姚克教授说。

此外,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不得不说这一类患者人群——因为他们是主要受攻击对象、致死率相对于其他人群尤其突出,即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例如,像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黄斑水肿,我们平时都有非常有效的针对性药物,比如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等。”

在疫情高发的特殊时期,姚克教授建议这类患者应根据自己所在区域当时当地的疫情状况,听取专业医生的专业建议,妥善安排前往医院看诊、打针的时间,切忌急躁、恐慌等负面情绪。

“特殊时期,各学科诊疗工作一定要‘全国一盘棋’,协同合作,才能争取尽快打赢这场抗病毒的艰难战斗。“姚克教授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