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一個月30元能養活一家人,為何現在3000塊只能養活自己?

蜜瓜醬


八十年代在上海,按三口之家計算,30多元肯定養不了一家。聽過來人說,肉票油票限制油水,三口之家,每月近百斤大米必須吧;算15元百斤,還剩20多元,極其緊張,省電省水省煤氣,捉襟見肘,只吃不穿。在農村,縣城鎮也許可以吧。

40年前,計劃經濟的統購統銷,是固化的,內循環的,閉關鎖國的。用糧票布票肉票油票,繁多的票票票限制著內需,而占人口八九十的農民沒有糧票,所有人都被壓縮到了最低消費,物價當然低垂。

當國門大開,市場經濟的浪潮滾滾而來,計劃經濟的常態被打破,尤其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不再被糧票固定在一省一市,一縣一鄉,消費的需求被漸次點燃。說到底,需求鮮活,激活供應。

改革開放40年,大概經濟年均增長近10%。按此推算,7年翻倍,40年近6次累積翻倍,當年如果50元,近6次累積翻倍,今天對應差不多3000多元。

投資,內需,出口三駕馬車,掙硬通貨出口獨好。掙一個美元,要換成約6~7元人民幣,投放市場,美元外幣在國內市場不可流通。

這些外來的貨幣,以幾十,幾百,幾千億,甚至上萬億的能量,衝擊僵化固有的國內市場。面對巨量野蠻的外幣進入,必須配置本幣去平衡對沖,以減輕市場壓力,物價大幅上漲,通貨膨脹,就此如約而至。

今天在上海,依舊三口之家,月3000元,有點緊巴,但可以養活一家。當然,前提是房屋自有,有房不車,沒有大毛大病~~

一週一次大超市,200多元便可,四周算1000。水電煤網絡電話電視,月均500足矣。全體 LED燈和變頻空調,那個省電💪,還有1500,日常家用足夠寬敞了。

這裡說的是,八十年代月30多元,不夠養活一家,今天3000元,可以養活一家。至於人情往來,喝酒唱K,買花衣服,旅遊訪親,不在此算計中。想想也對,只求溫飽時,無論享樂;水漲船高時,方能奢華。

上海消費向來數國內屈指,故用上海做前後參照,說說前世今生。同時用事實說明,即便現今還有諸多不如意,但從30多元養不活一家,到3000多元能養活一家,是極大進步。我敢斷言,絕大多數上海人,月入遠超3000元,沒有今不如昔,絕對今非昔能比。

最後裝有文化人,來一句張冠李戴~~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剛頒佈,上海最低月工資,2400元)





鋼的花


我是60後的農村人,在70年代,我們村有一鄰居一人在外當工人(非農戶口)家裡有老婆和三男一女4個孩子,老婆沒工作,孩子大的15 6歲,小的5 6歲的樣子,我估計我鄰居的月工資應在45元左右,但他家裡的生活水平跟村民相比超級好。我承認現在生活質量比以前好太多,物質豐富,現在任何人也過不了當時的困難生活,但是,當時你手裡拿著10元錢就能應付大問題,幾個孩子學費就解決了,家裡有人大病就解決了,房子問題不需考慮,現在呢?你手裡有1萬元好乾啥?家裡存款20萬都感覺危機感,現在人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超級大,造成大比例的人失眠,抑鬱,而當時的那種幸福感,安逸感不是現在能比的。


慎獨1789


現在三千元工資,如果按照八十年代的生活標準,也能養活一家五六口。

八十年代初,每人每月三兩食用油,二十五斤大米,(野外作業或煤礦工人每人每月三十六斤糧票),兩斤豬肉,小孩全年六尺布票,大人一丈二尺布票。如果你按此生活標準,現在三千養五六口人也是倬倬有餘的。


郎郎懶夫104411672


80年代的養與現在的養,概念有了翻天覆地不同。記得那個年代,家裡來了個客,父親炒了碗辣椒炒肉,我上桌第一個勺了一勺湯準備拌飯,父親一個巴掌打過來,我羞愧委屈到不行,哇哇大哭,接著就是一頓痛打。這個是我永遠的痛。那個年代,吃穿住行,沒有任何想法,什麼營養搭配,穿衣搭配,什麼叫美?什麼叫旅行?……貧窮限制了大家的任何想象。現在的3000一人生活,再怎麼困難都遠遠超越了那個年代的質量,只是比較太多,心理沒有那麼安分了,活的沒那麼自在坦然,太多的失衡,精神的貧窮遠遠超出了物質的需求。所以,不是用金錢去衡量不同年代(養)的概念。本質突變了


醉痴行


  • 座標,天津開發區,當我有一天,問門口清潔大爺的生活費時,大爺說,300,我說,夠嗎?他說夠。我開始反觀自己的生活。
  • 當快捷支付來臨,信用卡普及,交易只是一個數字,無形之間,感覺消費多了很多。有時候月底還信用卡,會突然感覺,怎麼會這麼多?
  • 自從問了大爺後,我腦海裡有了開源節流的概念,每次消費的時候,都會問一問自己,是生活必需品,還是可有可無,把隨性消費的部分節約出來,開始增加在家吃飯的次數,冷冷清清的廚房,開始熱鬧起來。
  • 我以前一直認為,物價橫飛,消費隨之高漲。現在我意識到,是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吃,在外面有時候一餐,就成百上千,其實食材,以及烹飪方式,不一定有益健康或者適合吃飯人的體質。
  • 自從在家吃飯,開始更加關注健康飲食,家庭成員在一起交流的時間更多。無形之間,感覺每個月的日常消費,其實並不多。

陪菡寶讀古典


我只想說說那個時候的物價,白菜一分兩分一斤,大米0.138元一斤,鹽0.11元一斤,感冒發燒幾毛錢就搞定,上學讀書半個學期一元左右(如今可是義務教育不要錢)…

這樣的消費價格從沒上漲過,物價80年代中後期以後開始上漲的


選戈


座標包頭,四口之家,兩個兒子四年級和六年級,夫妻倆上班老公6000老婆銷售4000左右不等。房貸2400,飲食這塊2500左右,車保險油費罰款按月均1000,兩個孩子中午託管1100,保費月均2000,人情搭禮均1000吧,孩子培訓費1000,衣服1000,基本還不給父母錢,生病節日給一些,取暖物業月均500,前幾天洗衣機壞了買個新的1100,手機去年丟了3個,第一個買的3000後兩個1600和1400,婆婆住院3000,水電燃手機費月均500,還有其他一些想不到的開支說來就來,基本上實際開銷在15000左右。本人不化妝不買包多數時候職業裝衣服上不怎麼花錢。算是勤儉持家了的主了,月月記賬,有時花的忘了誤差三五百正常大數是對的。


Yangliuqingqing


終於提到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那時財米油鹽水和電的價格,雞蛋魚肉的價格便宜到什麼程度,現在的人難以想象!就連最不值錢的紅薯,現在買一個花的錢,在那時可以買兩籮筐(100斤)!讀高中一學期學費書費共2元5角。我剛參加工作的單身漢就有40多平米的免費通間,有小孩子後又分了免費的2室1廳。看病也免費。每月52元的工資生活得很滋潤呢!


北兆山木蘭山


八十年代,我住在北京西城的四合院裡,對面的平房裡住著一家老小7口,一個老奶奶,兒子,兒媳還有四個孩子,他們家一天1毛錢的菜錢,就夠了,上週末給我母親買一斤韭菜就是10元,這還沒到春節呢?老百姓這點錢,吃飯都夠嗆


東方228


不要人云亦云!你如果吃的跟八十年代時一樣,主食饅頭烙餅米飯,一個饅頭算一塊錢,一頓飯倆饅頭,一天算6個,或一頓飯半張烙餅算4塊,每月一人半斤花生油算8元,蔬菜冬天大白菜土豆蘿蔔隨便造,一天算10塊錢,一個月菜300,每天6個饅頭,一個月180元,花生油油8塊,一週再買二斤板油煉大油炒菜用,一個月8斤算200元,按你家三口人算,主食饅頭540元,加300菜錢,還有200油錢,每月1000塊錢足夠你家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