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易經》這本書如何正確的理解和讀懂呢?

用戶1663820082913


在這裡闡述一下我的理解,易經之易源於卦象,古聖賢通過對不同卦爻的變化,注辭補示,以大道至簡的言詞表達出卦爻所蘊含的寓意。從而匯聚成體,世稱易經。易象為日月之合,日上月下,太陽的光明是直接的,而月亮之光是耀日而亮的,故人講陰陽,實為日與月之象,日為陽,月為陰,易經反應了天體運轉的規律,不同時期有滿有虧,有烈日當空,也有暗黑之時,陰陽相輔,運轉不息。

而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有大賢悟道,從易經中提煉出為人處事,天文地理,兵法樂律,數學演變等等易象之理,實乃易經反應的正是天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為一切寓象的本源。故而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

人們讀易經本源之書,不同的人處在不同時期,所產生的思慮是不同的,從而理解的寓意不同,大賢如此,大眾也是如此。實因任何事物都可有好,壞,中,平,優劣,黑白,吉凶,明暗,生死等等可用陰陽辯證統一的思想來反應。所以易經放置於四海,皆能通用。

故而,要想正確解讀這本書,要因人而異,你本身要有一個辯證的思維,再針對自身所做之事所思之事,發現適合自己的理解就已經算是讀好了。不用太過介意大師名家怎麼理解分析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因為佔位不同,所考慮事情的境界範圍也不同。作為個體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悟道就可以了。既使小學生從中能知道八八六十四,也算從易經中得到了它所含的寓意。




小魚兒遊歷記


《易經》被譽為天書,主要是易經裡面用陰爻和陽爻組成了卦象,而卦象又分單卦和復卦,單卦就是我們常說的"乾坤艮兌震巽離坎"這八個卦,將這八個卦重疊就形成了六十四卦,《易經》就是講這六十四個卦的學問!

一、要學懂《易經》首先要記住卦名,卦名的最後一個或二個字代表的是卦意,如"地天泰","泰"就代表安泰、吉祥!"風火家人","家人"內也,代表的是一家人的意思!

二、要精通《雜卦傳》,雜卦傳是最快能記住易經這六十四卦本義的!

三、學卦要有抽象思維,要有讀象、取象的思維,每個卦大體是說什麼的熟記一下就可以!

四、斷卦時可根據卦象的本義或爻辭來看,也可看卦之生克,本卦、互卦、變卦的關係!

五、搞懂六十四卦,學易經就不難,如果確實還認為學《易經》難,你可購買我錄製的《學懂易經六十四卦》學習便可!





福善易學講堂


《周易》即《易經》被稱為五經之首(詩、書、禮樂、易、春秋;也稱六經),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傳世至今已有超過3000年的歷史。但是今天的我們讀起《周易》來,都有難以讀懂的感覺;其實這並非是我們今天才碰到的問題,早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時代《周易》已經是一部難以解讀的神秘之書。其神秘首先是由於其來源的神秘。

關於《周易》的起源,《繫辭》中有一個重要的說法,認為《周易》起源於上古包犧時代的結繩記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又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所謂結繩而治,不是講政治(以結繩治理國家,那是講不通的。)所謂“治”,乃是“志”,志,記事也。結繩而治,即結繩而志,即結繩記事。結繩記事與《周易》及八卦的關係又是什麼呢?《說卦》:“卦者,掛也。懸索以示人。”《易緯》言:“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於人,故謂之卦。”指出“八卦”的本源來自結繩記事。但怎樣記事呢?鄭玄解釋為:在繩索上,有大事打個大結,小事則打個小結。“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孔穎達《周易正義》引鄭玄) 根據上面引用先賢的說法,結繩記事的方法,就是懸掛繩索,以繩結為符號,象徵物象而示於人。這掛起來的繩索,是“卦”(掛)。通常有八條繩索,因此亦稱作“八索”或“八卦”。於省吾說:“古稱繩為索,八索即八條繩子。”

我們回到“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書契就是在木片上書寫或契刻記號。將結繩抽象為符號、文字刻在竹片或木片上。刻有書契的木片穿起來就成了冊。“唯殷先人,有冊有典。”(《尚書》)。實際上,冊與典都是結繩記事的產物。冊的本義,是竹或木簡,就是遠古的記事工具,連綴於一條繩索上。事件則記於竹、木條上。書冊陳佈於几案,就是“典”。典其實就是遠古的記事檔案,所以《說文》雲:“典,五帝之書也。”典冊顯然是由結繩記事演進而來的。根據典,冊於結繩記事的關係,我們可以發現,冊與典上記載的事情就是《周易》繫辭、爻辭最早的來源。明白了八卦於結繩記事的關係,我麼再來了解一下“爻”是什麼?

《經典釋文》:“五帝時名八索。坤(之)索,於乾得之男。乾之索,於坤而得之女,遂成八卦。八八相索,產生六十四。”

這是說,在最初沒有文字的時候,八索,每索上系八根繩,每繩上有六個結。結有單結(陽爻)及偶結(陰爻)兩種。後來有了記號和文字,八索,每索上八結, 一結即一卦。每結與結間繫有六隻竹(木)簡為記事,即繫辭,稱為謠(歌謠),又稱“爻辭”。爻字的本義,是繩索的絞接。爻,絞疊韻相通。絞編於繩索上的記事之辭,就是爻辭。根據上面的解釋,我們不難發現,八卦與爻辭組成了遠古的EXCEL表格!進一步研究我們會發現,從信息論的觀點來分析陽爻和陰爻,實際正是一種二元編碼系統。德國著名數學家萊布尼茲說:“這恰恰是2進制算術。……在這個算術中,只有兩個符號:0和1。用這兩個符號可以寫出一切數字。……陰爻就是‘0’,陽爻就是‘1’。”從信息論的觀點看,萊布尼茲對《周易》符號的這種解釋是非常有意思的,因為任何消息(事物)不管多麼複雜,事實上都可以只用0、1這兩個不同的符號組成編碼序列來傳輸。這也是現代信息技術的邏輯基礎。華生認為《周易》能夠推演萬物,正是建立在這種二進制數學的邏輯基礎之上。根據上面的解釋,我們瞭解到,《周易》起源於結繩記事。而《周易》在古代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占卜”(在《周易》之前還有其他典籍用於占卜,如《連山》,《歸藏》,均已失佚)。其實占卜起源於記事,古人認識到天道週期,認為人事當順應天道之週期(天人合一學說,限於篇幅,這個問題華生將在以後的文章中進行闡述),記事情的成敗繫於日曆,有事則考日曆,而驗其吉凶。日積月累,抽象之即“日書”及“月曆”。在《禮記》中就名曰“月令”。古代有占卜資料存檔制度。《周禮•春官》:“凡卜筮,既事則系幣以比其命,歲終則計其佔之中否。所以《繫辭》說《周易》有“藏往知來”、“彰往察來”的功用。可見古人十分珍視占卜得來筮辭——鬼神給人們的指示,每次占筮所得的筮辭,都由卜官謹慎地存檔,每年年終還要把全年積累的筮辭整理一次,統計其應驗情況,作為“察來”的參考。這種制度與商人對待卜甲卜骨的態度是一致的。時間越久,筮辭檔案積累越多,人們為了參考方便,把它加以挑選編排,便形成《周易》的筮辭。這就是《周易》爻辭的形成途徑。這就是說,古人根據以前的歷史記錄(繩結,爻辭),規律性的(每日、每月)對未來的事情進行預測(占卜),並將預測(占卜)應驗的事情進行總結存檔,並與以前的記錄(爻辭)進行對比、修正,積累完善記錄(爻辭)。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就是大數據統計!並且把占卜應驗的規律總結出來,再進一步抽象成象徵性的概念“爻辭”。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周易》是古人經驗總結的精華。

所以劍橋大學著名漢學家李約瑟教授稱《周易》為:“含義豐富的概念庫”!

綜上所述,我們瞭解到《周易》起源於結繩記事,其爻辭是數千年來華夏古人經驗的精華總結。組成八卦的陰、陽爻符號系統是一種類似二進制數學的邏輯系統,即是《周易》推演萬物的邏輯基礎。所以《周易》並非一部原始占筮之書,而是蘊涵著華夏上古長達數千年的歷史經驗、哲學智慧,是最古老、最神秘也最難懂的國學經典!



木子又又的春天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易經》是中華文明智慧的結晶,包羅萬象,錯綜複雜,相通相連,變化萬端。是今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可以參考借鑑的文化寶庫。

運用它,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識積澱,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其精華內涵。同時,切莫將《易經》與簡單的巫術和迷信聯繫在一起。它是一本文化經典,而不是占卜秘籍。

《易經》是一部奇妙無比的古書。看不懂的人說它是有字天書,略知一二的人對它深感敬畏,真正瞭解的人就愛不釋手,隨時擺在案頭,向它請益人生各種問題,然後增長處世的智慧。

  《易經》的“義理”告訴我們:宇宙萬物一直在變化之中,充滿無限的活力與生機,那麼人類應該如何妥善安排自己有限而可貴的一生?答案是努力提升道德價值,以行善為主軸,搭配求真與審美的目標,使人生趨於完美的境地。個人與群體不可區隔,所以這是成己成人之學。

  《易經》的“象數”可以用於占卦,只要秉持“不誠不佔、不義不佔、不疑不佔”這三項原則,再依循正確的程序進行,則占卦結果將使人相信“無有師保,如臨父母”並非虛語。意即:即使沒有老師與保護者,也會好像面臨父母在指導一樣。當然,人都希望趨吉避凶,但是《易經》也提醒我們“天道無吉凶”,因為吉凶在於人的慾望。

  《易經》再三揭示人生的正途在於:培養德行、增強能力,以及啟發智慧。把握這三點,人生的主動權操之於己,生命也將變得充實也更有意義。《易經》在古代經典中屬於哲學類,其故在此。哲學是對人生經驗作全面的反省,再由之找出系統的理解以及最終的目標。也因此可以說:沒有哲學,人生形同盲目;脫離人生,哲學難免空疏。《易經》正是一套圓滿的哲學體系。不學《易經》,將是無可彌補的知性缺憾。

  關於《易經》的學習,我用三句話來概括:一、不學一定不會;二、學了不一定會;三、學會終身受用。首先,《易經》的六十四卦是基於一套特定的符號系統,若是不曾學習,則這些卦象顯得神秘而難解。其次,為什麼學了還不一定會呢?因為它的占卦部分需要解卦,而解卦能力永遠有提升的空間。這表示人生有可測與不可測的部分,同時人也有自行做主的選擇機會。占卦不同於一般的算命,也在於它要求我們以清醒的理性與負責的態度去面對人生。最後,學會《易經》,將可終身受用。此中妙處,其實在學習過程裡就已經逐步實現了。


石丞子


大家好,我是冀東老李,《易經》這本書是一部非常深奧的經典著作,有一部分人把它解讀為卜卦算命的書籍,如果你這樣認為,那你就是拿著黃金當鐵用了。

這麼經典的著作是一本非常難得的書籍,但大家一定要讀懂悟透,真正理解書中的奧妙,他可不是算命這麼簡單。

《易經》是傳統文化,告訴大家在社會上如何為人處世,生活中如何與人相處,事業上如何順風順水,這才是《易經》的真實含義。

如果大家把《易經》讀懂悟透,我們的命運就會真正的把握在自己手裡,《易經》把宇宙萬物的大道講的非常通透,宇宙萬物都是按一定的規律來運行,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我們的世界是大宇宙,而我們人的身體是小宇宙,他和世界萬物一樣,也都是按著規律來運行,同樣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理解了宇宙規律,也就瞭解了我們自身的命運,從此就不在為生活而煩惱。

[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


冀東老李


關於《易經》這本書,首先搞清《易經》與《易傳》。

通行《周易》一書,包括《易經》與《易傳》兩部分,《易經》部分歸於周文王名下,《易傳》部分歸於孔子名下。由於西漢之後,經與傳合為一體,誤導世人經與傳不分,《易傳》當作《易經》念。

周文王的《易經》才是《周易》。孔子的《易傳》不過是以儒家的觀點解釋、傳授《周易》。

《易經》即《周易》,包括六十四卦卦符,卦辭,爻辭。卦辭爻辭盡筮佔吉凶之辭,無“陰陽”無“太極”,也無“乾為天,坤為地”之辭。

是《易傳》論陰陽,並附會儒家倫理。


有話少說


《易經》是關於道的經典,體相用具足。

體、相、用。

道是體、德是相、用是萬有。

道是本體,無形無相,靠悟,去除分別判斷取捨心;德是道的相,進入這三維加時間(時空),靠思維可以感知,即一(有),道(無)生一,所以有生於無;用是指萬有,皆是生於一,而一源於無。

所以,悟道,即是迴歸本源,心入無為法,合德歸道,即天人合一。

一翳在目,千花亂空;

一妄在心,恆沙生滅。

本自清淨,本無生滅。

悟則剎那間,迷經千百劫~


順其自然杜科斌


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發現者說:讀懂了!易經是生命、生理結構和功能優秀的古聖先賢,用他們特敏銳的觀察力,觀察天、人、地的物質及事物的運動規律,並得出的規律總結,其後又根據天、地、人的物質自然運動規律,設計出,怎樣驅吉避兇的各種方法。易經也是從發現到發展,再到應用,經過慢長的歷史過程,才逐步完善的。其間,有多位聖賢參與研究的。卦相,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十二屬性,陰陽,都是事物運動和存在的不同狀態。本來易經沒有任何封建迷信,是科學的,可是由於人類的自身的觀念始終偏狹,局部,俗話說,就是迷糊或目的不純,導致了人們對易經的迷信觀念的產生。要想看懂易經,就得用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宇宙物質觀念,用材料、結構和功能的綜合的物質科學分析,才能透徹的明白。每個人,不管你,學不學易經,懂不懂易經,明白不明白易經,你都在宇宙自然物質運動規律中運動生存著,所以人們都在易經的運動的奇書裡。要說的話,很多,但媒體篇幅有限。望國家部門機構重要投資立項研究使用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必有大用。謝有識之士支持!願聽回聲。


怪人3621


別把《易傳》當作《易經》念。

什麼是《易經》?本無“經”字,《史記》稱《易》,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孔子為之作《易大傳》,現稱《易傳》。《易傳》也沒稱周文王的《易》為《易經》。周文王的《易》之所以稱《周易》,以別於不見流傳的《連山易》、《歸藏易》。之所以稱《易經》,《周易》奉為儒家四書五經之首之故。

通行《周易》,包括周文王《易經》和孔子《易傳》兩部分。事實上,《易經》才是《周易》,《易傳》只不過以儒家的觀點解釋《周易》罷了。

陰陽,太極,乾為天,坤為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等等,皆非《易經》而是《易傳》之辭。

《易經》只有六十四卦卦符,卦辭,爻辭。卦辭爻辭盡筮佔吉凶之辭,別無其它。


趙日金141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易經》是遠古文明的產物,是我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融為一體的哲理性很強的著作。《易經》分為三部,天皇氏時代《連山》、《歸藏》,秦漢時期的易書《周易》,並稱為“三易”(另有一說三本書均作於遠古)。遠古時代人們定天象、法地儀,觀象授時,創制曆法與易書等,文明肇始。《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遠古時期古人“觀象授時”,並確定天干地支及陰陽五行、八卦原理。八卦與干支時間以及方位是聯繫在一起的,它們同屬一個系統。遠古早已有之的時空、陰陽觀念,發展成為一個系統的世界觀,用陰陽、乾坤、剛柔的對立統一來解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一切變化。

《易經》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發展之中,其闡述的就是這個。自然而然。的規律,這個規律被稱為。道。。這規律揭不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易。,一是。變易。、二是。簡易。、三是。不易。。變易,指變化之道,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簡易,一陰一陽,囊括了萬種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都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不易,雖世間的事物錯綜複雜,變化多端,但是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規律;天地運行,四季輪換,寒暑交替,冬寒夏熱,月盈則虧,日午則偏,物極必反,這便是規律。萬事萬物的發展皆有。定數。與。變數。,定數有規可循而變數無規可循;定數中含有變數,變數中又含有定數,無論定數還是變數其大局皆不變。易有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