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本恶,东方文化倾向于人性本善,你怎么看?

迷迭香Love


很有兴趣回答这个问题。

东西方文化对于人性善恶观点根源与其文化密切相关;同时,我也认为人性本身是具有两面性的。

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恶观点:(1)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直到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西方一直认为人性本恶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苏格拉底的“智慧是唯一的善,无知是唯一的恶”、柏拉图的“凡进入存在者必定腐败”、亚里士多德的“人更近野兽而远离神灵,多数人生来愚昧、贪婪残忍”、马丁·路德的“我们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在罪恶中被怀孕和被生出来;罪恶把我们由头到尾地浸渍了……”、加尔文的“全部本性就好像一粒罪恶的种子”。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社会,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哲学家的人性本恶观点,贯穿了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且影响深远;在西方人眼里,这些人的观点犹如我们眼中的孔孟。文化的根源和理解,是造成西方“人性本恶”的最主要因素。

(2)然后是宗教。我们都知道,宗教对于西方社会,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统治地位,政教合一的现象也再正常不过。基督教教义更加认为人性本恶,势必造成其信徒坚定不移的认为人性本恶: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要终其一生进行赎罪。这种罪,称为“原罪”。宗教信仰,成为西方文化“人性本恶”的又一渊源。

东方文化更倾向于人性本善:题目中说“倾向于”,而非绝对,非常严谨!为什么说是倾向于,而不是说就是?因为中国文化对人性的探讨除了“性善论”之外,历史上的还有“性恶论”之说。

(1)“性善论”由孟子最先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接着又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这些“善”的本质是我们自己本来就拥有的;也因此孟子主张“仁政”。

(2)“性恶论”则以荀子为代表人物。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本来就是恶的,而善,只是表面现象,是伪装的;也因此,荀子是提倡“以法治国”的代表人物,认为只有出台各项管理办法,才能治理好人。

为什么东方文化更倾向于“性善”呢,答案也很简单,千百年来东方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我们秉持“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更是由来已久。因为我们骨子的流淌的文化基因和追求善良的本心,决定了东方文化更倾向于人性本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