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内衣的称呼是如何演变的?

遥山书雁


现代社会有内衣一说,事实上内衣这种东西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现在只不过是发展的更为完善一些而已,在很早的古代,人们就意识到内衣对人的重要性。

在很多古代小说甚至古装电视剧中,人们就可以看到古代女子所穿的内衣叫肚兜,事实上在更早的时候有一种更确切的说法叫做亵衣,也就是传说中的另一种说法。古代的内衣没有现在这么完善,主要是在腰部肩部或者胸部肌上带子,从而能够保护自己一些关键的地方,不至于春光外泄。

不同的朝代对这种利内衣有不同的说法,到了汉朝的时候就被称为心衣,因为内衣保护的地方主要是胸部,而心脏也正好在那个地方,当然腹部也是内衣保护的另一个关键地方,所以又叫报腹。到了唐朝的时候,因为唐朝是风气比较开放,所以唐朝的内衣给人一种比较美观的感觉,大家可以看杨贵妃。

到了明清时代的利益,事实上和我们一般人所说的肚兜已经比较相似了。肚兜上有时候还绣一些图案,例如鲤鱼什么的一些吉祥的东西,据说可以辟邪。此外,小孩很多时候也会穿那种肚兜。总而言之,内放这种东西在中国古代可谓是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第一反应,姜文电影《让子弹飞》里面的经典场面,一个穿着肚兜的女人。


当然,这只是电影桥段,真正古代内衣的种类可是很多的。

在秦汉之前,内衣被称为“亵衣”。秦汉时期被称为“抱腹”或者“心衣”。魏晋时期的时候,内衣被称为“两当”。唐朝时期的内衣变化就比较大了,那时候称为“诃子”。宋朝时期被称为“抹胸”。明清时期,就是我们熟知的“主腰”和“肚兜”了。

可见《让子弹飞》里面平民女性穿的就是被称为“主腰”的内衣,这种内衣比肚兜稍大,是前面比较长,把肚子全遮挡住,保证肚脐不会受凉。背部用一根绳系上,也就是以腰部全包裹的形式,所以光看这名字也非常形象啦。

下面,一张图,向你解释古代内衣的演变过程

古人对于内衣还是很隐晦、很保守的,认为这是非常私密的东西,有点像衣服一样遮挡的严严实实。我们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古代内衣的款式有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等几大类,但万变不离其宗,最根本就只有一个作用,遮羞。直到二十世纪,科技大发展,内衣的作用才开始演变成功能性的进步,有聚拢型、托高型、方便肩带、美背型、前扣式、无钢托型......等等各种各样的演变。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内衣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内衣通常是指贴身穿的衣服,但现在我们说内衣,一般单指“文胸”。文胸最大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遮羞,就是保证身体的健康和提高女性魅力了吧。怎么样,你了解了吗?

最后,知道了文胸的演变,也就能更好的对待它啦。


粗腿阿立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人对男女之事都比较隐晦,古代女子在妇德之下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对于古人来说女子内衣是万万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提起的。古人毕竟不像如今的我们开明,现在的大街小巷基本上都有内衣店,一个女士更是把内衣胸围等字眼当作稀松平常的事情。

如今的内衣我都知道如何称呼,在一些艺术作品中也经常看到古装演员身穿内衣让我们感到惊艳,在惊艳的同时或许人们都会好奇,古代内衣的称呼是如何演变的,他们古代都把内衣叫做什么呢?

内衣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周朝以礼治国,礼讲究庄重内衣是贴身之物自然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谈及,周朝时期把内衣称作亵衣。亵衣二字代表着就是内衣比较轻薄和不庄重,在以庄重为基本的周朝,内衣好像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当时的人们以亵衣称呼内衣让内衣有了雅号。

到了汉代时期,内衣被称作抱腹、心衣,当时的内衣基本上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后来一些手巧的女子在内衣上绣上一些精美的图案,毕竟女子天生就是爱美的,这些图案基本上以爱情为主题,也预示着汉代女子都比较崇尚爱情吧。

魏晋时期内衣又有了新的名字被称作两当,汉代时期的内衣没有后片达不到塑体的效果,当时聪明的女孩子为了让自己形体更加大方,尝试在内衣上加上后片,后来经过女子们的试用,在内衣上加入后片之后能让形体更加高挑,这样的款式一直深受当时女子的喜爱。

唐代时期我们都知道唐代的女子比较半露胸式裙装,唐代对于女子来说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王朝,加上女子们的天性,为了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他们把内衣进行了改良。唐代女子把裙子高束到胸部那里系上一条丝带,让上胸和后肩露出,在披上外纱,给人一种神秘感又能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美艳。当然也有无带的内衣,总之内衣经过唐代女子的改良,保证自己胸上部分达到挺立又不失一些魅力,当时人们把这种内衣称作诃子。

宋代称内衣为抹胸,元代为合欢襟,明朝为主腰,清朝称女子内衣为肚兜,内衣可以说从周朝以来一直在改良,从无后片到有后片,在到加入丝带,还有有扣无扣,加入绳子点缀,加入鸳鸯图案等等。

历朝历代的女子都会把内衣进行改良,让内衣更加塑体,加上当时的女子没有什么生存技能,全部仰仗于男子生存,把内衣进行改良还能讨得自己丈夫的欢心,有助于女子与自己丈夫的感情。


豫北老崔


其实内衣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才出现的,原始人衣不蔽体将兽毛作为衣物遮羞,随着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穿着也更加的丰富,但是只有富裕的人家才能够穿的起丝绸,普通人家只能穿着麻布做成的衣服,而麻布十分的粗糙,会将女子细嫩的皮肤磨破,所以内衣就这样应运而生,各个时代内衣的叫法也是个不相同。

汉朝:抱腹、心衣

汉朝人对于内衣的命名极富诗意,而这两个名字共同突出的主题就是贴身。汉朝刘熙所著的《释名.释衣服》中说到:帕腹,横帕其腹也。报腹,上下有带,包裹其腹,上无档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档,以掩心也。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样式不同的内衣,简单一点的就是一块横裹的布,稍微复杂一点的就是在布上缝上带子用于紧抱腹部。

并且汉朝女子的内衣已经成为了一种装饰物品,讲一下爱情故事秀在内衣上,这与现代人的做法也是十分相似。

魏晋:两当

两当与心衣的样式十分类似,唯一的不同就是两当有后片,所以相当于现代的抹胸,两当的材质也会更加的厚实,给女子安全感。这种服饰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在魏晋这个特殊时期传入了中原。

唐:诃子

唐朝人观念较为开放,唐朝女子敢于展现自己作为女性的美,所以唐朝的内衣都是无带的。因为唐朝女子的服装基本上都是“半漏胸式裙装”,而诃子可以保证身体达到挺立的状态,尽显魅力。

宋:抹胸

宋代的内衣更像是一件衣物,因为穿上之后“上可遮乳,下可遮肚”,因此有被称为“抹肚”。而后背用带子或纽扣系紧。

清朝:肚兜

这个不用我介绍我想大家都知道长什么样子,因为肚兜在中国古装剧当中实在是太泛滥了。肚兜上有带,穿的时候将带套在颈上,另外腰上还有两条袋子束在背后。清朝的肚兜多为红色,并且在上面秀以各种精美的刺绣。


小小的一个内衣经过历史的演变居然有如此多的变化,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文化史了。


七七谈历史


古代内衣的称呼有很多,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说法,而且造型也会有所变化。

在秦汉之前,内衣被称为“亵衣”,从名字也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贴身的衣物还是略带有隐晦之意。在《礼记》里也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了,在陈列小殓需要用到的衣物时,他们把内衣(原文称为“亵衣”)也给陈列出来了。这时候他的从祖叔母敬姜看到了,就对季康子说:“妇人没有打扮都不敢见公公婆婆,更何况等下会有四方宾客到来,你们怎么把这内衣也摆放在这里呢?”于是命令撤去内衣。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内衣还是很隐晦的,认为这是非常秘密的物品。从秦汉开始,内衣的名称不代变化,有些名称很形象,有些则令人费解。

内衣到了秦汉时期被称为“抱腹”或者“心衣”,就是用一块布裹在身前,背后再用绳子系起来。这种造型和我们现在炒菜时候系的“围裙”有点相似,不过围裙是由脖子一直围到膝盖位置,而抱腹只是由胸前围到腰间。

魏晋时期的时候,内衣被称为“两当”,这是从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内衣款式。两当的设计稍微先进了一点,它是由两层布缝制而成,布的夹层还可以填塞衬棉,达到冬夏两用的效果。“两当”从名字上听起来就是“两挡”的意思,表示既可以挡前身,又可以挡后背。

唐朝时期的内衣变化就比较大了,那时候称为“诃子”,这是一种“无绳”内衣。由于唐朝流行“半露式”裙装,所以内衣也被设计成低胸装,这种内衣款式我们在唐朝的影视作品中也经常可以看到。

宋朝时期被称为“抹胸”,这是从唐朝的“无绳内衣”又恢复到了“有绳”;元朝时期称为“合欢襟”,是一款系绳扣的内衣,而且扣子还不少,应该是算是“最繁琐的内衣”;

明清时期的内衣也变化比较大,明朝时称为“主腰”,我们从造型可以看到,这款内衣是前身全遮挡,背部半露,也就是以腰部全包裹的形式,所以名字也非常形象;清朝的内衣名字我们就很熟悉了,叫“肚兜”,现在还有些家长会买小肚兜给小孩穿,主要是可以遮住肚脐不会着凉。

民国初期,“小马甲”就出现了,这就是我们国家在内衣历史上最后一种款式。如今的“文胸”是起源于法国,在20世纪初期才传入中国。


水煮汗青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中国古代内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称呼变化巨大。

汉代以前的名称叫做“亵衣”,亵这个字,在古语中是贬义,有着轻薄不庄重的含义。也显示了古代封建社会的保守性。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新称呼,叫做“心衣”,衣服的样式的特点是背部是袒露的。“心衣”上面的图案也有专门的名称叫做刺绣,上面的图案都具有描述爱情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叫做“两当”,这是北方游牧圈里的内衣,因为北方比中原地区寒冷,所以这个“两当”的夹层加上了棉花,具有保暖的功效。

唐朝的服饰文化较为开放,出现没有肩带的内衣,方便穿搭,叫做“诃子”。

宋朝的名称则沿用至今,叫做“抹胸”,普通百姓家主要用土布制作,贵族家庭则装饰牡丹、月季等花卉图案。

元代叫做“合欢襟”,衣服特征是前排多了一排扣子。图案多以合欢花为主。

明代的时候叫做“主腰”,外形有点像今天的背心。

清代的时候叫做“肚兜”,肚兜正面呈倒三角形,脖子上有带子,一般有钱之家会用金链子。这时候肚兜一般都会选用正红色。


文史工作坊


古代内衣称呼演变:

汉、魏晋、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

〈内衣演变示意图:从汉到宋〉

〈内衣演变示意图:从元到近代〉

内衣名称:抱腹、心衣→两当→诃子→抹胸→合欢襟→主腰→肚兜

中国古代内衣演变的奥秘

我们纵观历朝历代内衣特点发现:只有唐代、元代内衣没有“吊带”

为什么唐代、元代没有吊带呢?这体现出唐、元的一个特点,女性地位高,社会风气比较轻松。

唐朝被誉为女性地位最高的朝代,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武则天便是诞生在朝代,女宰相上官婉儿也是诞生在唐朝,唐朝女性可以主动提出离婚,由此可见,唐朝女性的地位。

在唐朝出现了“袒胸装”,即女性胸部上半部分露出在外,穿衣要搭配,内衣也要跟着改良,于是逐渐没有了“吊带”。

〈唐朝女性所穿的袒胸装〉

很多人有疑问,唐朝女性地位高,可以穿的很美也就算了,但是元朝女性地位怎么还高呢?

我们看一下元朝的一部法典:

  1. 丈夫如果揪断了妻子的头发:罚45头牲畜
  2. 扯破妇女衣服:罚5头牲畜
  3. 用尖的石头、木头、土块击打妇女:罚27头牲畜
  4. 用鞭子、拳头、脚踢打妇女:罚9头牲畜

在元朝有一句话:连可汗都是女人生的;元朝不可以养童养媳、女性可以自主离婚、有财产支配的权力,可见元朝女性地位之高。

正是因为唐朝、元朝社会女性地位高,社会风气比较轻松,女性才可以穿衣比较轻松一些。反过来说,内衣越“保守”,社会风气便越紧张,女性地位便越低。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中国历史上关于内衣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及先秦时期。而且确定的是汉代时期便有了正式的内衣,而内衣其实在汉代之前便已经成型。


秦汉之前内衣被称作“亵衣”,亵衣指的就是日常居家和休息时所穿的内衣,亵本身就包含了轻薄、不正式的意思。而秦汉时期之前并非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内衣。只有那些上层社会的统治者和贵族能够购买得起丝织品制作的轻薄内衣。这样的情况一直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历史。

而到了汉朝时期,内衣则被称之为“心衣”、“抱腹”,意思是指贴身所穿的衣物。同时也表明了内衣的制式要包裹住整个腹部。而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衣的发展也受到了北方胡人文化的影响,形制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名字也变成为了“两当”。但是在南方地区依然保持了汉朝时期流传下来的样式和名称。


魏晋南北朝过后,文化和风俗习惯再次被统一,唐朝时期内衣有了新的名字——诃子。这是因为唐朝时期的女子喜欢穿裸露香肩的衣服。因此为了美观而将内衣的样式做了改变。取消了上面的肩带,只保留了内衣的主体。因此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大胆的内衣设计。

而到了宋朝时期,内衣的样式和名字则变得十分真切——“抹胸”,通过这个名字便可以很好的理解此物为内衣。样式也十分的性感迷人,并且可以很好地展现中国女性的魅力!


元朝时期的内衣称为“合欢襟”,听起来这个名字略带隐晦暗示,但是样式却并没有跟宋朝时期发生太大变化。而到了明朝时期则称之为“主腰”,主腰主要为菱形块状内衣,可以将整个人的前身遮挡起来。

而到了清朝时期则被称之为“肚兜”,这也是我们大家对中国传统内衣最熟悉的名字。肚兜是在明朝的内衣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使得更为性感贴身,没有明朝时期那般保守。而清朝之后,一些接受西方文化的人便将西方内衣引进了中国。致使中国传统的内衣样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明中国古代的内衣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及以前的内衣,这一时期的内衣大都十分隐晦。而且样式十分保守单一,另外一个便是唐朝时期的内衣最为独树一帜,取消了肩带,只保留了内衣的主体。第三个阶段便是宋朝之后的内衣形制基本上维持了固定的样式。


珞珈山的猫


前言:

一说起古代内衣,大多数朋友肯定会回答,不就是肚兜儿吗?明离子告诉你,肚兜儿的出现已经是清朝的事情了,古代的内衣,和其他的物件儿一样,也有着它的发展史。

01 先秦两汉时期:帕腹

先秦两汉时期,女性的内衣叫“帕腹”,形制也非常简单,就是一条长布帕,用其将身体缠紧,因为帕腹上有时候会坠一带子,用于固定在腹部,所以又叫“抱腹”。

秦汉时期,在帕腹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名为“心衣”的内衣,比帕腹多出了可以挂在肩膀上的带子,而长度也从之前的腹部延伸到了裆部,有点像后世的无袖超短连衣裙,不过古代的女子是穿在最里面的。

02 三国两晋:两当

三国两晋时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日渐频繁,所以内衣的形式也借鉴了很多少数民族元素,于是一种叫“两当”的内衣应运而生。

两当是有两层设计,内有衬绵,前可挡胸,后能挡背,前后保暖,对女人的呵护满满。

03 盛唐:袔子

唐朝是个开放的时代,所以女人对于内衣的追求不再只是为了遮蔽与保暖,更添加了许多性感元素,于是出现了一种叫“袔子”的内衣。

袔子与两当类似,但是没有肩带,是侧开设计,穿上可以起到重塑胸型的作用,搭配半透明薄纱,袔子在其衬托下若隐若现,说不出的万种风情。


04 宋明时期:抹胸

宋朝出现了胸罩的雏形:抹胸。虽然叫抹胸,但以宋人的保守,其实是从胸到腹部全部遮住的,所以又称为“抹肚”。

明朝社会的开放,让抹胸也跟着进一步进化,抹胸不再完全遮住腹部,而是露出肚脐,后备则用绢带系紧,甚至出现了前面带扣的抹胸,其实已经可以说是胸罩了。

05 清朝:肚兜

大家最熟悉的古代内衣“肚兜”其实出现在清朝,前面是一块菱形布片,后背袒露,上下有两对带子,材质各不相同,有布条,也有金属,上面一对套在颈部,下面一对则束在后背,穿起了亦是尽显东方女人的婀娜娇媚。


总结:

古代不同时期的内衣都有着那个时代的特点,如果再有人问起你,可就不用再说只有肚兜儿一种了。


明离子


说起古代内衣,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肚兜吧。因为在一些影视剧里面,一些女人都是穿着肚兜的。比如说让《让子弹飞》里面的一个普通的民女,还有黄四郎的丫鬟黛玉晴雯子,在电影里面都是穿着肚兜出现的。 如果你要以为肚兜只能是女人穿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古代男人也是可以穿肚兜的,比如说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和珅因罪入狱,他在大牢里面穿的就是肚兜。古代的内衣在之前的基础上,可能稍加修改,但是叫法确实是一直改变的。

较早的称谓:亵衣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季康子的人,非常有才能,受到鲁国君主的赏识,当了鲁国的重要大臣。有一天,他的母亲不幸去世了,季康子非常的伤心。母亲死了,肯定要办丧事,季康子便将所用的便服给摆了出来,其中就包括女子所穿的内衣。

他的媳妇敬姜看到了就非常不高兴,于是便说,妇女要是不打扮自己的话,是连自己的公公婆婆都不敢见的,现在客人都快来了,你怎么能把内衣也拿出来呢?这便是《礼记》:“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敬姜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衣何为陈于斯?’可见亵衣确实是当时内衣的称呼。

汉朝时期的报腹与心衣

昭君出塞,留下千古佳话。确实,王昭君的行为确实值得敬佩,为了和平,她可以说是牺牲了自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并且在那里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因为她带去了很多的书籍,种子,当然还有她自己使用的内衣。在那时候被称为心衣。

报腹就是上下都有带子,能够裹住自己的腹部,而心衣则是在报腹的基础之上加了钩肩,并且有裆,当然这种衣服背部是露出来的。

唐朝时期的诃子

提起唐朝给人的印象就是两个字:开放。脏唐一说,确实并非空穴来风。大唐的繁荣因为开放,其衰弱在某一程度上也是因为开放。

诃子相传是由杨贵妃所设计出来的,但是可信性不大。诃子是一种裙装,并且由于唐朝女性比较爱美,比较喜欢显示自己的身材,所以它是半露胸的。诃子其实和现在不少的礼服挺相似的,可以较好展示体型。

清朝时期的肚兜

肚兜也叫抹胸,直到现代仍然由许多女人爱穿肚兜。关于肚兜的起源,其实有很多,有的说是在女娲与伏羲时期,二人为了遮蔽自己的身体,于是便发明了肚兜,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在古时候,治安很差,一些女子独自出门的时候其实是很危险的,于是便发明了肚兜,所以穿肚兜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这两种说法,感觉都挺扯淡的。

肚兜也是露背的,通常来说肚兜上面会有各式各样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含义,比如说绣了个鲤鱼,代表鲤鱼跃龙门,前程似锦,绣了个蟾蜍,代表辟邪。很多小孩与女人都喜欢穿肚兜,因为肚兜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