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造成岳飛父子被害?

徐巖松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岳飛手握兵權。而且岳家軍,勇猛無敵。你知道,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因為自己擁有兵權才奪得了政權,所以宋朝的皇帝一直非常忌憚手握重兵的人。一開始就用杯酒釋兵權來解除了很多武裝力量,使得在邊防線上的國防力量非常薄弱。敵人才能有機可乘。

再一個就是岳飛宣揚,要直搗黃龍,迎接二聖。這可能超過了宋真宗的預期。你把兩位皇帝接回來,那我應該去哪裡?所以說,岳飛沒有真正明白,皇帝的意思。你這樣做可能天下的百姓都會為你拍掌叫好,但是你的主子會怎麼想呢?


舉杯邀明月了嗎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與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首詞表達了大將軍岳飛自我勉勵,雄心壯志,爭取早日收復河山,以報靖康之恥。對於這樣的忠誠且善戰的將軍為什麼當朝皇帝要將其賜死,真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還是岳飛自己的問題。我是夏目愛看書,帶你探究岳飛的死亡原因。

君臣生隙,戰和之爭

岳飛作為經歷過靖康恥的宋人來說,充滿了對於金朝的厭惡之情,在北伐節節勝利的時候,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岳飛請求趙構給自己擴充部隊。在此時秦檜,張浚主和派等人從中作梗,最後在張浚的譏諷之下上奏摺請辭,不等皇帝批示直接離開建康。最後趙構迫於當時的形式勸岳飛回來,岳飛拖了整整七天才重回崗位。

在此之後岳飛收到金國想要放回宋欽宗的太子趙諶的諜報,由於對朝廷的擔憂,於是在覲見趙構的時候體力力氣樣子趙瑗為皇儲,但是這就引起宋高宗的不滿。

小結:

岳飛犯了兩大錯誤,首先擁兵自重,無論是主和派還是主戰派部隊全是皇帝的部隊,你岳飛今天敢負氣辭職,難保他日不會學習趙匡胤陳橋兵變。所以如果岳飛能後得到皇帝的批示之後再離職,恐怕皇帝也無話可說,這一點顯示了岳飛雖然能征善戰,但卻沒有政治頭腦。

在當時宋朝歲時都可能被金朝吞併的時候,岳飛居然指名道姓說出太子的人選,說是應該有宋高宗的樣子繼承皇位。雖然說很多大臣都提議宋高宗趕緊立一位太子,但是大家都是很隱晦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畢竟在宋高宗看來,你這是咒我咒大宋朝。岳飛作為耿直男孩,直接將這一層窗戶紙捅破,皇帝自然不高興,畢竟諸君是最忌諱,皇帝問你你也不一定敢說的好吧。

以上兩點,不管是誰都註定不能活太久。

性格缺陷,無政治頭腦

在合議期間,皇帝以金錢,豪宅田地,美女寶車誘惑,岳飛皆不為所動。以國家沒有光復為由推脫,這就讓那個趙構優點摸不透越岳飛了,一個人如果什麼都不要的話對於帝王來說是不好駕馭的。當年王翦大將軍為了消除秦始皇的疑慮,直接要田地要封賞。所以說如果這些岳飛都不喜歡的話,那這個人就是想要帝王之位,於是乎趙構就毅然埋下了殺岳飛的種子。

在歷史中多次記載岳飛本人和他人難以交往,脾氣很大。岳飛是樞密副使,在當時可以說是高官了,但是岳飛獨來獨往,基本上不和官員打交道。同時在宋朝本來就是重文輕武,那些文官不但為人圓滑,而且當時的地位普遍比這些武將高,也不大看得起岳飛。在岳飛被冤枉之後,只有韓世忠發過一次脾氣,其他的人都作壁上觀。唯一一個為岳飛求情的文官,還表示自己為岳飛求情完全是害怕因此會打擊抗金的積極性,會失掉人心。

總結:

當時的宋高宗由於自身的經歷導致其只想偏安一隅,而岳飛的雄心壯志是想要收復失地,迎回二聖。這就導致趙構與岳飛產生分歧,同時宋朝重文輕武,岳家軍勢如破竹,唯岳飛命是從。同時岳飛越過人臣的底線,妄圖參加皇儲的選擇。因為宋朝國家建立的不正當,直接導致了趙構是不允許有一位“無私”的將領存在的,所以說岳飛之死是不可避免的。

岳飛去世也註定了宋朝只能偏安一隅,無法再回到開封府了,這也是宋朝的悲哀!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夏目愛看書


首先,作為封建社會的將領,鎮壓農民起義,保衛封建王朝乃是其基本職能之一,除膽怯而臨陣脫逃或沒有鎮壓任務的將領外,人人都會這樣做,否則就不成其為封建將領了。既然人們沒有給其他鎮壓過農民起義的將領釦上“愚忠”的帽子,對岳飛也不應如此苛求。

其次,岳家軍取得郾城、朱仙鎮等大捷後,北伐中原的形勢確實很好,但在張俊、王德等近鄰友軍已奉詔班師的情況下,岳飛著孤軍深人,前面要遭到金騎兵的分割包圍,後無糧草、人員的補充接濟,處境十分危險,故撤兵也是勢所必然。岳珂在《金佗粹編》卷八中以“議者謂使先臣得乘是機也以往,北虜雖強,不足平也;故土雖失,不足復也。一簣虧戌,萬古遺恨”這樣誇張性的話來表明岳飛的軍威,恰恰成了後人持責岳飛為“愚忠”的根據,可謂是弄巧成拙。

事實證明,雖然岳飛對皇帝與朝廷忠心不二,但並未達到毫無個人主見的“愚忠”程度。相反地,由於他出身貧苦,缺乏官場上那一套圓滑處世的作風和明哲保身的本領,而是剛正不阿,“恃才不自晦”,特別是岳飛從抗擊金兵,收復失地,保衛趙宋王朝的大局出發,常與怯懦、自私、反覆無常和目光短淺的統治者趙構意見相左,甚至發生頂撞,才使趙構與岳飛的矛盾不斷加深,最後反以“不忠”之罪將其殺害。

可是,無論秦檜的黨羽或岳飛子孫和他的同情者,都諱言趙構多年來對岳飛的成見,前者是為了掩蓋趙構殺害岳飛的真實意圖,後者是害怕會給岳飛的“忠君”形象造成損害。這樣,就使後人形成一種錯覺,認為岳飛的遇害純系紹興十一年間兀朮向秦檜進行要挾,從而促使秦檜製造冤獄的結果。實際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趙構與岳飛的矛盾,由來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建炎初年,並隨耆時間的推移,岳飛地位的變迂而逐慚尖銳化。

要放棄山陽的謊言,為在陷害岳飛的罪惡天平上再加上一塊砝碼。

岳飛堅持抗戰,以收復故土為己任,乃是舉國所知的事實,可是趙構對於張俊這種拙劣的謊言,競假裝置信不疑,說什麼:"蓋將士戍山陽厭久,欲棄而之他,飛意在附下以要譽,故其言如此,朕何賴焉!"再次反映了他一定要置岳飛於死地的險惡用心。反之,對於韓世忠,趙構的態度就有所不同。當秦檜一夥指使出任韓家軍總領的胡紡,挾嫌誣告韓世忠官屬耿著"鼓惑眾聽",妄圖將韓世忠也牽連進去時,最後只將耿著"杖脊刺配吉陽軍牢城"了事;當"臣僚累言韓世忠之罪"時,趙構卻"留章不出",不予理會。這些都表明,趙構在達到鉗制韓世忠之口,要他對議和、殺飛等陰謀活動都保持緘默的前提下,對其個人還是持保全的態度。秦檜一夥在沒有得到趙構首肯的情況下,當然就不可能再肆意捏造罪名,加害韓世忠了。

趙構、秦栓‘張俊等人在完成了一系列罪惡的部署後,終於在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向民族英雄岳飛及其子云、部將張憲砍下了屠刀。

綜上所述,岳飛遇害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宋高宗趙構和秦檜一夥為了向金人屈辱求和,千方百計剪除抗戰勢力,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基本原因仍是趙宋王朝長期來推行抑制武人的政策,造成高宗與岳飛之間矛盾日益尖銳化的結果。此外,"飛握重兵,昧保身之策",恐怕也是包括他在內的封建社會中一切不肯媚事權貴、剛正不阿的官員,所以遭到殺身之禍的一個主觀原因。

從歷史上看,任何和議都是雙方力量達到某種平衡的產物。如果當紹興十一年之際,金朝仍有力量消滅南宋政權,是不會提出“必殺飛,始可和”的條款的;趙構與秦檜儘管求和心切,如果認為他們相信只要殺害岳飛,就可以保證狡詐的金人會接受和議,也是不可思議的。因而,筆者認為,所謂的"兀朮遺檜書"並不存在,更不能成為趙構、秦檜要殺害岳飛的一個原因。


君意圖南


岳飛不懂得揣摩聖意

宋朝的一個奇恥大辱就是靖康之恥,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除了燒殺搶掠之外,更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一雪”靖康之恥“迎回“徽欽二帝“是岳飛一直以來的願望。雖然宋高宗皇帝時刻把”迎回徽欽二帝“掛在嘴邊作為自己的政治口號,但是在他心裡根本不是這樣想的。徽欽二帝爛在北方才是高宗皇帝最大的希望,你想啊,真把徽欽二帝迎回來了,他的位置在哪裡呢?和岳飛同時期的韓世忠等名將看的很明白,雖然也經常跟著喊喊口號,但是怎麼能真去做呢?而岳飛就顯然不懂得政治,揣測不出高宗皇帝的真實心思,決意要把徽欽二帝接回來。不光跟自己士兵講話時用這件事鼓舞士氣。跟高宗開會也不斷地講這件事,發現皇帝有片刻的猶豫或思想動搖他就跟皇上急眼,結果就是高宗對岳飛的不滿情緒日漸累計,秋後算賬是遲早的事情。

2.揭皇上的傷疤

很多人都知道,在金兵第一次南渡的時候,宋高宗因為驚嚇過度,竟然失去了生育功能。唯一的孩子趙旉還夭折了。為了延續帝位,雖然高宗收養了宋太祖的兩位七世孫趙伯琮(即後來的宋孝宗)、趙伯玖為養子,但內心處還抱有恢復生育功能,生一個親生子的幻想,所以遲遲不肯明立儲君。

這種難言之隱本來是皇帝的家事,皇帝不講,大臣也不敢問,這種君臣之間默契的沉默偏偏又被岳飛打破了。在紹興8年(1138年),岳飛回朝述職,辦完公事之後,又開始管起皇帝的家事,公開上書要求皇帝立儲,這一下子可是觸犯了兩大禁忌:皇帝不能生育的秘密以及武將干政!尤其是第二條武將干政是最為致命的,大家都知道宋王朝是怎麼來的,是趙匡胤奪來的,為了不重演前朝悲劇,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從此以文官壓制武官,武官干政成為大宋朝廷的禁忌,岳飛卻偏偏去觸碰這個禁忌,你想高宗皇帝能不想殺了他麼?

3.岳飛違旨抗命不聽話

對岳飛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岳飛是極力反對議和的。可是,不管議和再怎麼不合理,那也是皇帝拍板決定的事情,做大臣的應該果斷執行才是。而岳飛偏偏任性的很,先是對皇帝的決策指手畫腳、冷嘲熱諷。“議和”完成後,岳飛又公開反對,反對無效就以辭職威脅高宗皇帝,你想岳飛是有多混。

早在被殺害的前5年(1137)年,岳飛因為和張俊有矛盾,就給高宗提了一個辭職報告,不等高宗回覆就直接撂挑子不幹走人了,高宗派人勸了6天才把這位大爺勸回來。兩年後,岳飛不光對“議和”冷嘲熱諷,並再次以辭職威脅高宗皇帝,這一次高宗皇帝直接無視了。1140年,岳飛回朝述職,又跟高宗提辭職,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給拒絕了。三四年的時間,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皇帝權威,違旨抗命,就算皇帝脾氣再好,也動了殺心了。

4、岳飛功高震主,直接威脅皇帝統治

我們都知道,宋朝一向是以文官節制武官的,武將的位置其實是很低的,絕對不能幹政。即使在外面出兵作戰,也必須要按照皇帝授予的“陣圖”,絕對不可以自作主張,一旦戰事結束就要立刻交出兵權,想要培植自己的勢力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中興四將”的其他3位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就做的非常好,一旦打完仗就立馬把兵權交出去,絕不參與政治,讓高宗皇帝對他們100個放心,也讓別人無法找到誣陷他們的藉口。

而岳飛卻偏偏又要去打破這些禁忌。岳飛作為一名武將,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一向高調的很,顯得極其特殊。最致命的是,他長期把持軍權,他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這在皇帝眼中就是明目張膽的培養自己的勢力啊,你手握兵權、功高震主,對我大宋王朝的統治就是威脅啊。

宋高宗皇帝有殺岳飛的1000個理由,但是岳飛手握兵權、功高震主才是讓高宗下定決心殺掉岳飛的最關鍵的原因。

雖然,岳飛是一個公認的英雄,但是他不會揣測聖意、揭皇上的傷疤、違旨抗命、功高震主,有這麼多致命的地方卻不自知,毫不收斂,被弄死是早晚的事情。就算換了你在高宗的位置上,也未必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毛奕森


眾所周知,人們大多認為是奸臣秦檜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不錯,給岳飛炮製無數莫須有罪名的確實是秦檜,但炮製罪名之後關鍵是有人信,而這個人其實也就是真正的原兇,這個人就是宋高宗趙構。根據史書記載,當時以岳飛的功勳和地位,秦檜是不可能在沒有得到皇帝的許可下便私自處死岳飛,而且事後皇帝還不追究,這在封建社會集權制下是不可能發生的。從一事便可看出:秦檜死後,高宗曾為一些人平反,很多大臣上疏要求為岳飛恢復名譽,但高宗始終不予理會,從中便能看出高宗對此案的肯定態度。因此,秦檜只是岳飛冤案的幫兇,而趙構才是真正的主謀。

有人也許會覺得奇怪,岳飛當時可謂是宋朝的軍事支柱,無人可以替代,為何宋高宗非要殺他?原因大致有三。第一,防範武將兵權過大。這是自宋朝開國以來便一直秉承的家法,所謂功高震主,宋高宗寧願無將可用,也不願有人威脅自己的皇權。第二,過於剛直君主失和。宋高宗最惱火的莫過於岳飛堅決抗金的態度,因其剛直的性格多次重申“不可與和”之志而惹怒趙構。公元1139年,宋金講和初定,岳飛憤怒提出辭呈趙構未允。翌年,金國毀約大舉南犯,岳家軍鏖戰初勝,卻又被迫班師,“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岳飛又憤而辭職趙構未允。高宗雖對岳飛的屢次辭呈都不準,但對岳飛剛直不阿行為的嫉恨在不斷加深。這也表明高宗欲除岳飛之心並非一時興起。秦檜死後,宋高宗曾不止一次地告誡群臣,對金媾和是出於他本人的決策,不允許任何人因秦檜死而對此提出異議,以動搖既定國策。第三,為了表示求和的誠意。當時,宋高宗與秦檜等人都極力想與金國議和,但金國明確提出“必殺岳飛而後可和”的條件,為表明誠意,宋高宗全然不顧岳飛抗金之功,對岳飛痛下毒手。而他這樣做不僅可以做個順水人情,還能殺雞儆猴,以便自己能更自如地駕馭文武百官,控制朝政與軍權。


陌上凡星


高宗為什麼要殺嶽,因為他坐在一個來之不易的皇位上,本來天下不是他的,是他哥哥的,由於戰爭他坐上了皇位,所以他特別害怕失去這個皇位。同時高宗又是一個性格軟弱的人,一個能人下屬就怕遇到性格軟弱的領導。軟弱的人,第一不自信愛懷疑別人,第二,沒有自己的主見,耳根子軟,容易聽信別人的讒言,岳飛就陷到這裡邊了。

從岳飛自己看問題

從岳飛的個性看,岳飛不向領導提任何的要求,清高和無慾無求的個性,正好是小人告岳飛的一個把柄。歷史上的岳飛的確是既不貪財,也不好色還不沾酒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給他,被岳飛退回;年輕時岳飛喜歡喝酒,皇上勸了他一次,他從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給他蓋房子,他不要,並且說:“敵未滅,何以家為?”這樣一個不愛錢、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產、不怕死,再不貪財的人,圖的是什麼呢?難道圖我的江山?這讓趙構心裡犯嘀咕。我們講忠誠度,核心就是相互的依賴感,而“無慾無求”恰恰影響了這種依賴感,所以反而遭人懷疑,這是岳飛犯的一個錯誤。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種太完美沒有缺點的人也會讓人覺得可怕!

有人說岳飛的性格很不適於做官,這一點秦檜在遺囑中也提到說,岳飛和宋高宗因為一件事發生了根本的分歧,以後皇帝便不再喜歡岳飛了。除此之外,作為一個下屬,岳飛在工作的過程中,還有做的不夠明智的地方,但是儘管如此,岳飛的這種不適合官場的個性,也不至招來殺身之禍。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一代名將慘死風波亭呢?有人提出,他一再主戰,反對與金議和,才是真正的死因。

其實,宋高宗對金的態度,可以說是國仇家恨,不共戴天。只是從軍事上、經濟上苦於沒有大舉興兵反擊金國的本錢。當時金國幾乎每三年就要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入侵,在內憂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說焦頭爛額,高宗一方面重用岳飛等武將四處撲火,高舉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讓秦檜牽頭一次次對金“議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機。

可岳飛固執,認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認定皇上這是要讓他收復河山,把金國打出中原。於是“抗金”的想法在他心裡是根深蒂固,甚至不惜和皇帝對著幹,高宗為了取得武將對“議和”的支持,特別賜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將新的封號和官爵,並提升岳飛為開府議同三司。升遷本來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執的岳飛連上四折表示不接受。並指出,現今的形勢不容樂觀,應加緊訓練士兵,以備不測。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節”。如此的不識抬舉,這回可真是激怒了趙構。因為此時的南宋內憂外患已經讓皇帝不堪重負了,而岳飛所想的只是收復領土、恢復大宋這麼一件事,卻沒有考慮到各方面的政治利益和戰爭的最後結局。其實就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宋高宗的考慮也並不糊塗。

顯然,岳飛沒有看到這步棋,他在做著一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一打起來就不回頭,而金兵對岳飛早已是聞風喪膽,就向宋朝放話要挾:如果要想議和,必需殺死岳飛,否則將吞併宋朝。而岳飛的做法,完全與皇上的旨意背道而馳。所以皇上連下12道金字牌,催促岳飛立即班師也是在情理之中。

據說當時有兩個小道消息促成了皇帝殺嶽的決心,第一是說,岳飛三十出頭就當上了節度使,岳飛有一句話,說在我朝這些大將裡面,能三十出頭當節度使的,除了太祖,只有我岳飛一個人;第二是說,岳飛解了兵權之後,岳雲和張憲在湖北襄陽舉兵要擁岳飛,武力要挾朝廷恢復岳飛的兵權,結果就偏偏在這個時候,岳飛不合時宜的上表,言詞激烈,要求恢復自己的兵權。做法實屬太傻,所以授小人以柄,讓皇帝更加疑心了。






唐僧觀世界


漠視職場規則,行事強硬。

1127年,趙構稱帝后,職務低下的岳飛竟然越級直接給皇帝趙構上書,而且還口氣強硬地要求趙構“還都開封”,還讓趙構“親征金軍,收復失地”,這讓好不容易從金軍鐵騎下逃生後心神未定,腿還在打哆嗦的趙構感到非常生氣。趙構沒有理會岳飛的愛國請求,反而給岳飛穿上了“小鞋”,以“越職”為由,削奪了岳飛的軍職。岳飛得罪趙構的序幕才剛剛拉開。

1130年,岳飛“克復建康”,被趙構授予泰州知府和泰州撫使,鎮守泰州。不久,趙構又命令岳飛駐守通州、泰州,並且告訴岳飛“能守則守,不可則掩護該地百姓渡江”。什麼叫“能守則守”,其實說白了還是讓岳飛堅守。岳飛不但沒有深刻領會趙構的意圖,反而自認為“泰州無險可守”,便放棄了據守泰州,只是“率領軍民渡江”算完。結果趙構以“泰州失守”為名,再次令岳飛“停職待罪”。

1138年,吃了豹子膽的岳飛居然上言,請“無子嗣”的趙構“建儲”,這讓趙構很是“怒髮衝冠”。因為趙構的獨子趙旉八年前夭亡,自己又在揚州潰退時受了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後來趙構雖然從太祖趙匡胤一支中挑選了兩位皇室子孫,過繼到自己名下,但還沒有確定由誰繼承皇位。如果此時立太子,在他看來無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難言之隱。岳飛“哪壺不開提哪壺”,深深地刺痛了趙構那顆受傷的心。再者,宋朝的祖宗家法也規定“武將不得干預朝政”。所以岳飛的建議一下又觸犯了兩大忌諱,更加深了趙構對他的忌恨。

1141年12月29日(公曆1142年1月27日),趙構不惜違背趙匡胤“不殺大臣”的祖宗家法,親自下旨,以毒酒賜死岳飛,張憲、岳雲斬首。

一代抗金名將不是犧牲在戰場上,而是死於自己所效忠的皇帝手中,無不令後人崇敬和痛惜。自古以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事實上,當趙構想要岳飛死時,岳飛到底犯沒犯“謀反之罪”,已經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當時南宋已經與金國達成了最後議和,作為武將,岳飛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由於岳飛一而再、再而三地和趙構對著幹,而且還有意無意地刺痛皇帝的“軟肋”,趙構對岳飛的怨恨積少成多,最終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如果趙構想讓岳飛死,岳飛就必須死。誠如宰相秦檜所說,這些“莫須有”的罪名是否成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上意也”。《宋史紀事本末》也有記載:“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


龍城浪子


岳飛被殺的真正原因只有一個:

他違反了趙構的國策。趙構的國策是事實上放棄了江北,他的目標就是保半壁江山;而岳飛則一直立主恢復中原,甚至“直搗黃龍”。這兩者的區別太大了。趙構早就從早年的熱血青年變成了一隻驚弓鳥,十多年的對金戰爭也讓他認清了事實,當然,是他認為的事實。

趙構的心理已經認定憑南宋的實力,無力收復中原,所以雖然紹興十年諸路大軍如岳飛、韓世忠、劉琦等紛紛取勝,但趙構卻將之看成了見好就收的好機會。

趙構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打了將近15年,此前宋不是沒有過勝利,但最終的結果都是金國更加兇猛的反撲。所以趙構並不認為紹興十年這次的大勝有多麼了不起。他已經被嚇壞了。能夠偏安一隅,當個兒皇帝,趙構已經相當滿意了。

那麼,趁大勝求和,謀求一個更好的停戰條件,對於趙構來說,就是最高目標;而保住半壁江山,也就成了趙構的最高國策。

最高國策,如果有人違反,那就是殺無赦。這才是趙構殺岳飛的真正原因,而秦檜則是他這條國策的忠實執行者。


夕陽吸夏


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趙構暗旨秦檜和其夫人合謀,誣陷岳飛謀反,因無確切證據,故以著名的"莫須有"的罪名將一代名將岳飛及其兒子 岳雲 、部將張憲在風波亭內殺害。岳飛被殺後,當時的官場士大夫及民眾對岳飛被殺並沒有表現出多麼激烈的反應,直到20年後才有兩個太學生為其鳴冤。

究其原因,兩宋有“重文抑武”的歷史傳統,文士對武將擅權、武將權力是嚴加控制的。岳飛居四大將之位, 權力大,有潛力,本領強,本來就為當時的士大夫所防範。

紹興七年岳飛請高宗立皇子, 儘管是為了國家長久之計, 但是這已觸動了士大夫對武將干預朝政的底線。以北伐乞高宗增兵為高宗、秦檜、張浚等所忌;在紹興十一年淮西之戰, 以糧草為乏, 遲不赴援,後朝廷又將大舉進攻, 飛按兵不動,這是岳飛作為武將不聽朝廷號令、跋扈的一面。 作為一員武將又不聽朝廷號令, 這不但引起當時一些武將的不滿, 更使得深受“重文抑武”影響的士大夫對其忌恨的加深。所以當岳飛被殺時, 雖然無罪, 但他失去了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同情。




風在吹tmy


一直以來,某些“專家”、“學者”在分析岳飛之死時,總要提到一點:岳飛不顧宋高宗趙構的意願,口口聲聲要“迎二聖”,執意要把徽宗和欽宗接回來。但若“二聖”還朝,趙構豈不是要退位?岳飛這是逼著趙構殺了他。然後底下一堆“岳飛沒政治頭腦情商低一根筋自作死”之類的評論,好像個個都比“文武全器,仁智並施”的一品大臣岳飛更懂政治更聰明。

但是,請想一想,事實果真是這樣嗎?岳飛有資格提出“迎二聖”這個政治口號?若趙構真的怕“二聖”還朝,“二聖”會威脅其皇位,其中利害,這些這八百年後的口水客都能想得到,當時作為趙構一手提拔的嫡系武將岳飛難道就想不到?細讀史書,便可知,所謂趙構不願“迎二聖”,以及岳飛執意“迎二聖”,實為大謬!

所謂岳飛死於違背上意“迎二聖”,更是當今人們對於岳飛之死的最大誤解之一。而這個謠傳,早已有多位宋史大家批駁過了,我以下所寫的,並非什麼標新立異的文字。

首先,“迎二聖”這個口號並非岳飛所創,而是宋高宗趙構最先提出來的。

靖康之難,北宋被金國所滅,宋徽宗與宋欽宗父子被擄金國。建炎元年(1127),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史稱南宋。在趙構的即位詔書中,有“同徯兩宮之復”之語,即為“迎二聖”之最初出處。“迎二聖,歸京闕”,作為雪國恥的代名詞,且在十分講究孝悌之道的宋代,趙構在即位初幾年,就是靠著這個政治口號,收攏朝野軍民之心,這個口號也只有他才有資格提出來。既然皇帝帶頭喊,朝中大臣人人跟著喊,岳飛當然也喊,還喊得很有水平,或寫詩:行復三關迎二聖,金酋席捲盡擒歸。——《題翠巖寺》;或寫題記:立奇功,殄醜虜,復三關,迎二聖,使宋朝再振,中國晏安。

他時過此,得勒金石,不勝快哉!——《廣德軍金沙寺壁題記》。岳飛也是通過當時全國流行的“迎二聖”這個口號,表達他驅除金寇,恢復中原的愛國願望。

第二,岳飛並沒有總把“迎二聖”掛在嘴上,而是敏銳地根據宋金軍事政治形勢,停止提起這個口號。

紹興五年(1135)徽宗死在了金國五國城,紹興七年(1137)消息傳到宋朝。二聖僅剩一聖,即欽宗這個“淵聖”。這時金國不時放出話來,要把欽宗或欽宗之子送到北宋故都汴京,立為傀儡皇帝,與趙構朝廷形成南北宋對立。面對金人的這種政治恫嚇,岳飛敏銳地顧及到了趙構的心理,在他給趙構奏摺中,或任何場合,再也沒有提到“二聖”或“淵聖”的字眼,而且還最先改稱“二聖”為“天眷”,即“陛下的親戚”,直接降級,只尊趙構這一個“聖”,表明只支持趙構這一個皇帝。這一點,在當時的大臣裡,岳飛的政治覺悟已屬超前,絕不是謠傳中的沒政治頭腦口口聲聲“迎二聖”。

第三,趙構不怕“二聖”回到自己身邊,他恰好是希望二聖到自己身邊。他怕的是,二聖被金國放到中原立為傀儡皇帝,和南宋對立。

有人會說,就算岳飛不提“迎二聖”,但他說“迎天眷”也是一個意思,欽宗回來,趙構還是得退位,岳飛還是找死。這就是要說的第三點,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趙構真的怕“二聖”回來嗎?

事實跟謠傳中的恰好相反。先說徽宗,作為太上皇,他與欽宗,“父子之間,幾於疑貳”。金國滅北宋後,徽宗對欽宗多次抱怨:“汝若聽老父之言,不遭今日之禍”。金軍圍城的時候,徽宗意欲南逃,被欽宗強行留在了宮中,徽宗亦無可奈何。現在徽宗在金國做了幾年俘虜回來,難道就能干涉趙構的朝政了?當然不可能。且徽宗死得早,回來時也是一付棺材了。

再說欽宗,只做了一年半皇帝,開城投降,罪在社稷,亡國之君,早失法統;孤家寡人,他那一朝的大臣全跟著他被擄金國,南宋朝廷文武全是趙構一手任命提拔,欽宗回來也是朝中無人,手中無兵,更失民心,就是光桿一個,他若是敢跟趙構搶皇位那才叫找死。這一點連金人都看出來了,放欽宗回去對趙構造不成威脅,若放歸一個欽宗就能禍亂趙構朝廷,金國早就放人,坐收漁利了。

直到金人說要把欽宗放到中原立為傀儡皇帝,形成南北宋對立,這對趙構來說,才算得上構成威脅。所以,趙構多次跟金國談判,要求歸還欽宗,只有欽宗回來,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解除這個威脅。但金人也精,就留著欽宗,伺機而用。

金兀朮更把欽宗當作對付趙構的秘密武器,在遺囑中特意提到:若宋朝大軍北伐,打得過便打,打不過就把欽宗放到汴京稱帝,趙構沒理由跟他哥打。( “若制御所不能”,“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臨終遺行府四帥書》)

所以,跟一直謠傳中的不同,史實趙構不是怕欽宗回來,而是怕欽宗被捏在金人手裡要挾自己,並且努力想通過談判讓欽宗回來,但金國就是不肯放人。還有人說,欽宗回來就真的對趙構沒威脅了?明朝“奪門之變”就是個例子!首先,趙構不會未卜先知,看到幾百年後的明朝之事。而且,他看到的,除了他爹徽宗退位之後,“靖康內訌”中完全受制於他哥欽宗這個活生生的例子,還有前朝唐朝的著名例子:安史之亂,唐玄宗被迫退位給兒子唐肅宗,之後被肅宗軟禁至死。一代英主唐玄宗退位後尚且如此,更何況亡國之君宋欽宗。他回來,是吉是兇,只不過任憑趙構處置。

第四,欽宗差點就回來了。

經過宋朝軍民的十多年浴血抵抗,特別是岳飛三度北伐,大獲勝捷,金國終於明白自己沒有能力侵佔南宋,且趙構又一直在求和,在此形勢之下,紹興八、九年(1138-1139)間,宋金進行了第一次議和。宋朝開出了重要條件——金國歸還徽宗的梓棺和欽宗,金國同意了,和議達成。和約簽定之後,岳飛曾上奏:“今和議已定,兩宮天眷不日可返,我可以辭職養病了,不會有人說我逃避工作。”(“臣頃以多病易衰,仰瀆宸聽,乞退處邱壠,以便養痾……

今講好已定,兩宮天眷不日可還,偃武修兵,可期歲月,臣之所請,無避事之謗。”——《乞解軍務第二札子》)趙構也在做準備工作,以迎接父兄回來,但金國一直推諉延期。趙構多次派遣使者前往金國,請求金國放人,但使者多被扣。終於,第二年,金國發生政變,主戰派的金兀朮奪得朝政大權,趙構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金國毀約南侵!

為議和,趙構不惜卑尊屈膝,讓秦檜代表他跪拜金使,向金稱臣,以獲苟安。沒想才不過一年多,就空歡喜一場,趙構的討伐詔書一把血淚控訴:“這剛說好的,讓我爹梓棺、我媽、我哥回來,我為盡孝悌屈己忍恥,可金人說話不算數,卻叫我情何以堪?”(“昨者金國許歸河南諸路,及還梓棺、母、兄。朕念為人子弟,當申孝弟之義……是以不憚屈己……所遣信使,有被扣留,有遭拒卻,皆忍恥不問……又遭侵擾,朕盡然傷痛,何以為懷?”——《金人叛盟兀朮再犯河南令諸路進討詔》)

第五,岳飛被害後,徽宗終於迎回來了。

紹興十年(1140)六月,金國毀約南侵,趙構下討伐詔書,岳飛進行了他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但趙構並無心收復中原,只是想以戰求和,以戰勝作為議和的籌碼,所以,岳飛連連大捷,收復故都指日可待,卻被金牌嚴令招回,岳飛“十年之功,廢於一旦”。與此同時,宋金暗通款曲,開始了第二次和議,金國在給秦檜的密信中,提出議和條件:“必殺飛,始可和”。

開始,趙構並沒有同意金國這個想讓宋朝自毀長城的惡毒條件,且又拒絕了岳飛多次辭官歸隱的請求,依然讓他把握重兵。宋金議和陷入僵局。紹興十一年(1141)一月,金兀朮再度南侵。宋軍先勝後敗,二月柘皋勝利之後,三月,濠州之戰,張俊指派的六萬宋軍幾乎全軍覆沒。當岳飛援軍剛到達濠州以南時,金軍已聞風渡淮北撤。

金軍雖退,趙構的態度卻開始變化,求和之心更決——四月,岳飛與韓世忠及張俊三大將同時被解兵權;七月,再次拒絕岳飛的辭官請求,卻又援意秦檜黨羽彈劾岳飛;八月,岳飛被罷官;十月,岳飛下獄——頓時,宋金議和打開了新大門,一路通暢,一氣呵成:十一月,和約書面協議簽定,十二月,岳飛賜死。第二年,即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和約所有手續完成,南宋對金稱臣納貢,割地賠款,宋朝皇帝趙構,自稱“臣構”,接受金帝冊封為“江南”之帝。史稱《紹興和議》。

岳飛被殺數月後,紹興十二年四月,金國送歸徽宗的梓棺,以及趙構的生母韋太后。而欽宗,則被終身扣為人質,專門留著對趙構做政治訛詐。欽宗最終被扣留金國至死,死了也隱瞞了五年,能訛一年是一年。金國就連欽宗的子孫也不放歸,金世宗說了:“趙氏養濟之事,乃國之美政,不可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