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為什麼說孟嘗君是“雞鳴狗盜之雄耳”?

鬱一文


大家好,我是鐵劍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分享自己的一點淺見。


這個問題的是中心是王安石為什麼如此評價孟嘗君,因此需要逐步解答。

首先,孟嘗君是誰?

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279年,戰國時期齊國貴族,封襲其父爵於薛(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和張汪鎮),又稱薛公,號孟嘗君。

孟嘗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年齡最大,名氣也最大。孟嘗君留給後世的有兩件事,其中一件是廣交朋友,因為他門下有食客數千人,所以在中國的通俗文學作品中,只要說起一個人愛交朋友,一般都會說他“交友似孟嘗”,或者諢號“小孟嘗”等。另外一件就是“雞鳴狗盜”。

其次,孟嘗君做過什麼?

孟嘗君是齊國貴族,在史書上他留下的主要事蹟大家都耳熟能詳:

1.好客養士。

這是戰國風氣,但他養的門客中除了那兩位“雞鳴狗盜”和一位因為吃飯問題而自刎的,以及後來替他收稅收買人心的,沒什麼名人。

2.去秦留秦攻秦。

先是秦國來邀請,想去而被蘇代說破真相,沒去。之後在公元前299年,齊湣王又派他去出使,就是這次發生了“雞鳴狗盜”事件。也是這次而和秦國結怨,次年即帶三國聯軍攻到秦國函谷關。

3.三國相國。

一般說孟嘗君做過三國的相國,但是秦國嚴格來說不算,只有齊、魏勉強可算,但他作為不大。

4.身死族滅。

齊湣王嫉妒他,繼位的齊襄王親近他,但是以小小的薛地而保持中立,只不過是一廂情願。他死後,幾個兒子還爭奪爵位,很快,齊魏聯合就把薛地給滅了。

再次,說說“雞鳴狗盜”。

這件事大家都很熟,這裡只是簡述一下。

公元前299年,孟嘗君被派到秦國,立刻就被委以相國的位子。但是秦昭王身邊有人提醒,既然孟嘗君是齊國貴族,那肯定會向著齊國,不如殺了。

危急關頭,孟嘗君找到了秦昭王的一個愛妾,讓手下一個可以化妝成狗的人去把他先送給秦昭王后的白色狐裘盜出來給了這個愛妾,於是靠著“枕邊風”拿到出境證件,逃離。

逃到函谷關,關門要等雞叫才開。而這時秦昭王已經回過味兒來,追兵在後,又是孟嘗君手下一個會學雞叫的人,用這個本領,騙開了關門,成功逃脫。

最後,回到正題,來看王安石的評價。

王安石對於孟嘗君的評價如下: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呼!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難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和編輯《資治通鑑》的司馬光以及蘇軾屬於同代人,提到他都會想到沒成功的“變法”事件。

此段評價的意思是說,世人都說孟嘗君會交朋友,門下食客數千,所以有能力的人都來投——“能得士”。但是都得了什麼士呢?只不過是有著“雞鳴狗盜”本領的人,靠著這些人逃得性命。但是以孟嘗君的地位,卻沒有得到能力更強的人,本來以齊國的強大,應該有這樣的人能夠抵抗甚至制住秦國,那還用“雞鳴狗盜”的力量嗎?

在王安石看來,也正是因為有這些“雞鳴狗盜”的人,才導致了真正的“士”沒有出現。


所以,王安石評價中的“雞鳴狗盜”,既是名詞,也是形容詞,說孟嘗君是“雞鳴狗盜之雄”,有著雙關意思。

依我看來,身處戰國亂世,貴族與國君的關係本來就微妙。韜光養晦的少,恃才受忌的多。孟嘗君沒有靠著自身力量而讓齊國強大,也沒能在食客環伺中保護自身安全,又教子無方,這樣的人生的確有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以上是我的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鐵劍齋


你好,我是阿卿聊歷史,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雞鳴狗盜"原來是指卑微的技能,現在指只會旁門左道、投機取巧的人。"雞鳴狗盜"指的不是孟嘗君本人,而是說他的門客。我來給你具體的談一談吧。

戰國末期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這四個人都是王公貴族,被後人稱為"戰國四君子"。

齊國孟嘗君名氣最大,他熱情好客,仁義慷慨、平等待人,凡是投奔他的門客,不分貴賤、國別和能力大小都一視同仁,甚至連那些從其他國家逃亡而來的犯人,他也一概接受。據說,他府上的門客多達3000人,而他尊賢好士的名聲,也因此傳遍列國。

公元前299年,孟嘗君出使秦國,秦昭王見到孟嘗君以後,十分欣賞他的才華,想讓他留在秦國做國相。孟嘗君雖然沒有答應,但是他送上了一件名貴的白狐裘送給了秦昭王。秦國的大臣們嫉妒秦昭王對孟嘗君的賞識,很多人在秦昭王面前說孟嘗君的壞話,有人說:"大王,孟嘗君是齊國人,而且還是齊王的同宗,如果擔任了我朝國相,以後如果發生了什麼事,他一定首先考慮齊國的利益,要是這樣,秦國可就危險了。”秦昭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但是轉念一想,這麼好人才不能為我所用,如果回到齊國,將來是個大禍患啊!於是秦昭王下令把孟嘗君軟禁了起來。

孟嘗君可著急了,他想了個辦法,派門客去求秦昭王最寵愛的妃子燕姬幫忙,燕姬有一個條件,就是送她一件一模一樣的白狐裘。孟嘗君傷透了腦筋,這個白狐裘天下無二啊!這時他的一個門客說:"您彆著急,我有辦法,明天天亮之前,一定給你弄回一件一模一樣的白狐裘。果然,天還沒亮,那個門客就把一件白狐裘拿給了孟嘗君。原來,這個門客很善於鑽狗洞,他趁著夜色,摸進了秦國王宮,在秦昭王的藏寶室中偷出了這件白狐裘。 孟嘗君趕緊把白狐裘獻給了燕姬,燕姬得到如此華美無比的白狐裘,十分高興,便到秦昭王面前說情,秦昭王禁不住她的花言巧語,終於答應不在軟禁孟嘗君了,不僅撤走了看管孟嘗君住所的兵士,還答應過兩天要親自為他踐行。

孟嘗君獲釋後,自然心花怒放,但也歸心似箭。因為他知道秦昭王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萬一他反悔了怎麼辦?於是孟嘗君帶著門客連夜逃走了,他們一路快馬加鞭一直逃到了函谷關,只要過了函谷關,就徹底擺脫秦昭王了。可是,函谷關的關門緊閉,原來按照慣例,守關侍衛要等到公雞打鳴才能打開關門。大家正犯愁了,忽然聽見幾聲公雞的叫聲,原來這是孟嘗君的一個門客,他十分善於學雞叫,他仿效公雞大叫,引得附近的公雞都叫了起來,守關侍衛聽到雞叫聲,以為時辰到了,並立即開啟了關門,孟嘗君等人迅速出關,逃回了齊國。秦昭王果然反悔了,急忙派兵追趕,可是追兵到達函谷關時,孟嘗君已出關多時了,追兵只好無功而返。

總結一下,這就是"雞鳴狗盜“的故事,現在的"雞鳴狗盜"比喻沒有大才,只會用一些微不足道的本領。可是在這裡,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開創偉大的事業,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要善於短中見長,抓住各類人才的閃光點用人,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


阿卿聊歷史


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來說:孟嘗君不過只是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罷了。可以看出來,王安石還是不太瞧得起孟嘗君的。首先,王安石並不認為孟嘗君手下的“雞鳴狗盜”之徒算得上真正上得了檯面的人才。再者,他同時也認為孟嘗君的才能也不見得比這些人高出許多,只能算是他們的首領。王安石所處的宋代是一個偃武修文的朝代,文人士大夫在朝中的地位很高。連樞密使、太尉這些頂級的軍事官員大都是由文人擔任。因此,對於武人,這些飽讀詩書的文人自然是看不起的,更何況是常人眼裡不學無術的“雞鳴狗盜”之徒?

但我們也需要客觀地看到,孟嘗君所處的時代和王安石是不同的。孟嘗君田文所處的是“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這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折手段的大爭之世。孟嘗君所以養士,就是希望這些在某些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能夠在關鍵時刻起到關鍵的作用。

事實也確實如此。提到“雞鳴狗盜”,最有名的事情就是:孟嘗君田文在入秦被囚禁期間曾經依靠手下善於偷盜的門客將已獻給秦昭王的狐皮盜出再次先給了秦昭王的寵妃,從而得以靠寵妃說情逃離了咸陽。後來,秦昭王反悔,他又依靠手下門客學公雞打鳴騙開了函谷關的城門得以徹底逃離了秦國。手下的門客能夠救他於危難,不能不說是在關鍵時刻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冷靜地理解王安石背後要表達的意思。孟嘗君在齊國任職的時期,正是齊國國力急劇衰弱的時期。彼時秦國國力已經對山東六國中的任何一個形成了碾壓的態勢。六國要生存,唯有抱團取暖“合縱”抗秦。然而,實力較強的齊國竟然一直為秦國所矇騙,加入“連橫”,與秦國結成了同盟。眼見其它五國被秦國逐漸削弱卻無動於衷。孟嘗君雖然手下門客眾多,但最終沒有一個能夠貢獻出匡扶社稷於危急的大才。不要說商鞅這樣的改革家,就是連齊國先前出現的田忌、孫臏這樣的良將也沒有過。這點或許也是他不能不被後世文人所詬病的原因。


子夜羌笛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是“戰國四君子”(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之一,但是卻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稱之為“雞鳴狗盜之雄(雄即首領、頭目)”。

在《讀》一文中,王安石僅用四句話,八十八個字輕鬆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觀點,無可辯駁地把孟嘗君歸到了“雞鳴狗盜”之徒的行列,並將之推為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

為方便起見,將原文附於此處: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的這篇文章不到100字,但卻創造了一個歷史,它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篇駁論文。在這篇文章當中,王安石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論證手法反駁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觀點,他認為“如果孟嘗君真的善於得到人才,憑藉齊國的強大力量,他只需要得到一個真正的人才,就可以幫助齊國南面稱王、制服秦國,根本用不著這些雞鳴狗盜之徒效力”。言外之意是,既然齊國那麼強大,你孟嘗君又善於得到人才,那怎麼沒有幫助齊國制服秦國呢?既然不能制服秦國,就說明你不善於得到真正的人才,只會吸引一些雞鳴狗盜之徒鳩佔鵲巢。

王安石的論述立意新穎且居高臨下,層次分明又議論周密,因此非常有說服力。但是,這也只是一家之言,只是王安石為了發表自己對人才的看法借題發揮而已,並不能因此認為孟嘗君不能得士,就是“雞鳴狗盜之雄”。

恰恰相反。按照“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說法,孟嘗君就是傳統認知當中最具有知人之能的賢明君子。此外,孟嘗君能和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等三人並稱“戰國四君子”也足以證明其確實有過人之處。

那麼,孟嘗君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歷史妞認為,孟嘗君此人最牛的地方就在於他有氣度、能包容、善得人!

被譽為“影響中國20世紀的20位奇才怪傑之一”的“厚黑教主”李宗吾就曾評價道:“孟嘗君一生的成就,說到底就是得益於他善於掛著仁義道德的招牌來網織人才,然後再借助這些人才的力量來實現他的抱負。實際上,越偉大的抱負越需要別人的幫忙。此即唯有善於借梯者才能登高望遠。”李宗吾的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孟嘗君善於得士。

其實,通過很多成語故事就能夠說明孟嘗君善於得士,比如:焚券市義、狡兔三窟,這兩個成語的主人公都是馮諼,此人難道不是真正的人才嗎?孟嘗君在齊國擔任相國數十年而沒有殺身之禍,可都是因為馮諼的計謀啊!

即便是王安石非常不齒的“雞鳴狗盜之徒”,孟嘗君也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才能。退一步講,將這類“雞鳴狗盜之徒”收之門下就算不能作為“孟嘗君能得士”的證明,也可以視作是孟嘗君“樂善好施”的表現。正是因為孟嘗君的收留,他們才可以不必再做偷雞摸狗之事謀生,這難道不是一件助其改邪歸正的好事嗎?

當然,王安石所說的“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並非沒有道理。在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些雞鳴狗盜之徒確實可能阻礙真正的人才的到來。

但是,反過來講,孟嘗君“人盡其才”,讓這些無能的“雞鳴狗盜之徒”得以在其門下佔有一席之地,難道不是更有利於招攬那些真正有才的人嗎?比如前面我們提到的馮諼,他就是因為聽說孟嘗君善於得士才投奔其門下的!

清人龔自珍的著名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來形容孟嘗君再合適不過,因為他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典範!倘不是如此,孟嘗君恐怕早就在虎狼之秦喪命了!








左宗䕋


這句話說的非常狠,但從王安石的個性來看,說出這話也不算稀奇。

對於孟嘗君的這種評價,雖然有幾分偏激,但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作為戰國的四大公子之一,孟嘗君在戰國中後期的名氣,非常大。

孟嘗君,是田氏宗族的人,但屬於沒落的一支,因為和齊國君主沾親帶故,因此,雖然沒有掌握太大的權力,卻也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隨著戰國中後期“養士”之風的興起,孟嘗君田文也開始自己養士的經歷。

雞鳴狗盜之徒的作用

孟嘗君養士的特點,和許多人不一樣。歷史上對於孟嘗君養士,總結了一個字“雜”。

也許,是和田文的性格有關係,這個人,生性風流倜儻,又養尊處優,但偏偏性格方面有幾分豁達豪爽的俠客氣度。因此,對於投靠他的人,並沒有太多的門檻。有一些像是馮瓘一類比較有才學和能力的人,也有一些市井之徒。雞鳴狗盜之徒,就是其中的代表。

雖然當時的輿論對這種“養士”的方法並不認可,但當孟嘗君出使秦國,雞鳴狗盜之徒,的確通過自己的偷竊水平和學雞叫的水平,讓孟嘗君得已逃出,沒有被秦國扣留。

這一段故事被載入史冊,成為一段佳話。而雞鳴狗盜之徒的表現,也證明了,田文養士,還是有用的。

孟嘗君的”養士“風格

但從歷史最終的評價來看,孟嘗君在四公子中,地位並不很高,如果不是春申君死於非命,很有可能會排在倒數第一。這就體現了孟嘗君一個特點,小事精明,大事無能。

對比信陵君和平原君,這兩位的能力相當強,而且可以獨當一面,威震天下。即使稍有不足的春申君,在合縱的大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孟嘗君,對於權力,並不特別在意。雖然他養士很多,足以撼動齊國的君權,但對於實際權力的爭奪和齊國的走向,孟嘗君實在缺乏足夠的駕馭能力。

面對秦國的攻勢,孟嘗君缺乏信陵君的銳氣,也缺乏平原君的韌性。看似什麼事情都在參與,實際上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孟嘗君自保的本事,遠大於積極進取的本事。而這種其中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養士”風格的影響。

孟嘗君的”養士“缺陷

戰國時期的遊學士子,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傲氣,越是有本事的,越是傲氣。而這些傲氣主要體現在,要讓這些公子失面子。比如侯嬴。這是一個有能力的士子的底線和尊嚴。

這種底線和尊嚴也是相對的,公子選擇遊學士子的時候,士子也會選擇公子,當那些有本事的人發現公子身邊的人,良莠不齊,雖然都有些本事,但才不堪大用。這就反過來,會影響到對於公子,比如孟嘗君審美以及品味的懷疑。雖然有些以貌取人,不太理性,但第一映像永遠很重要。因此,孟嘗君在豁達養士的過程中,無意中流失了很大一部分有能力的人。

對於孟嘗君這種養士風格,王安石有一些非議,也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常說,世界上沒有無用之人,只有沒有用好的人。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放在合理的地方,會發揮極大作用。但這並不是說,所有人都可以為我所用。我們必須要知道自己的斤兩,也要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麼事情。很顯然,孟嘗君知道自己的斤兩,但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對於目標的模糊,讓孟嘗君無法真正明白,養士的重要性。


舊書齋


借古喻今而已,只是利用“孟嘗君”來罵他的政敵們是“雞鳴狗盜”之輩。你說他是在指桑罵槐也可以。原文如下: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俊哥說談


因為孟嘗君從秦國逃走就是手下學雞狗叫才得以脫身的。


老餘侃大山


孟嘗君是戰國四君子之一,排名靠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孟嘗君田文和母國齊國齊閔王關係交惡,跑到魏國任相,而且聯合五國伐齊,這叫後人見了覺得過分了!雞鳴狗盜確也是孟嘗君從秦國逃回齊國時,函谷關還沒開門,田文害怕走不了,下面士人提前學雞叫,其它雞也一起打鳴,函谷關守衛以為天亮了,提前幾個時辰開關,田文才逃走!


九哥57143


看到這個問題了,我想說說自己的一點看法,王安石這樣說孟嘗君也不是沒有道理。

孟嘗君何許人也,戰國四公子之一,其中有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 是為戰國四公子。 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嘗君第三,平原君居末。

再說孟嘗君田文,齊國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有人說他超過了齊威王田地。就是這樣一個身份顯赫,聲名遠播的人,其門下食客萬千,能人異士多得是,就連只會偷雞摸狗的雞鳴狗盜之徒他都收到門下,可見田文的心胸寬廣,愛惜人才呀!

當時戰國時期連年征戰,各國都想稱霸,甚至滅其它的國家。這樣就需要人才了。秦國也不例外,秦昭襄王嬴稷邀請孟嘗君田文入秦為相(因為當時還是閔八子和魏冉當政呢,魏冉早就對秦國丞相的位置有預謀了),這個過程當中,孟嘗君田文不但丞相之位不保,還差一點就命喪秦國,還是雞鳴狗盜把他給救了。

所以,王安石才會說孟嘗君是“雞鳴狗盜之雄耳”。


jflnex


國家沒有科舉制,官員的選拔其實很混亂。

比如戰國時期實行的其實是公子和門客。

比如孟嘗君手下有3000門客,這3000人就相當於後備儲蓄的預備役官員。

而孟孟嘗君入秦,結果被困的秦國有生命危險。

關鍵時候手下門客學雞打鳴,找到狗洞鑽出去,用不入流的方式救了孟嘗君一條命。

雖然後來人誇獎他,手下門客各種技能都有,不拘一格收養人才。

可是作為國家儲備官員,孟嘗君手下的門客,卻會一些雞鳴狗盜的方式,這些人難道是未來的官員嗎?

這種官員預備役合格嗎?

所以也有人對孟嘗君這種雞鳴狗盜的門客十分看不起。

沒有大才,只有小才怎麼能夠平天下,所以秦國平定了天下,而孟嘗君他們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