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42岁就离世了,这是为什么呢?

蘇小傻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路遥《平凡的世界》。

看原著,更深入。

缅怀路遥

路遥本可以成为一位更伟大的作家,他本可以写出比《平凡的世界》更伟大的作品,但他走得太早了,在作家最黄金的年龄,42岁,就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

我们现在在这里分析路遥为什么会英年早逝的原因,也并非是多此一举,或者放马后炮,而是在缅怀这位伟大作家的同时,也在警醒我们这些平凡人。

要好好活着,活得长一些,那么我们的生命或许就会有更多的精彩和选择。

看了上面的照片,你是否觉得恍如隔世。

路遥早已离我们远去,而当年名气远不如路遥的莫言现在已经是炙手可热的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名利双收了。

与路遥齐名的贾平凹还在不懈地创作,传闻他的一副书画作品都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看完这些,我们再来分析路遥早逝的原因,你就会更伤感路遥。

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实在是有些过于残酷了。

路遥英年早逝的原因

其一:遗传疾病

路遥的亲生母亲是肝病病毒的携带者,所以路遥从娘胎里就遗产了肝病病毒。

这种病毒是有潜伏期的,一旦身体不能抵抗病毒了,那就会爆发出来。

从路遥的几个亲弟妹的情况来看,确实是如此的,因为他们都前后死于肝病。


其二:贫困生活

路遥从小就生活在最贫困的人家,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穿不暖吃不饱。

在他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路遥上学的艰辛,就如同孙少平一样,每天都挨着饿,如果没有同学老师的救济,他恐怕是要饿死在学校的。

这也导致了他的身体底子一直都不太好。


其三:生活作息

正如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所写的那样,他每天的作息虽然规律,但却是不正常的。

而且路遥吸烟吸得特别厉害,饮食也是有一顿没一顿,写作起来更是不知白天黑夜。

长此以往,这样不正常的生活作息就慢慢地拖垮了他的身体,让他的免疫力逐步下降。


其四:极限写作

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长期高强度地写作,营养也跟不上,精神与肉体长期在最紧张的状态,彻底把他本就不好的身体拖垮了。

肝病病毒一下子就爆发了出来,让路遥突然病倒了。

幸好得到了名医张鹏举的诊治,才让他暂时脱离了鬼门关。


其五:自我坚持

如果此时的路遥能够放下写作,好生调养,那么他的生命应该不会止步于42岁。

但是他放不下《平凡的世界》,如果不写完,他就算是死也不会瞑目的。

所以,他带病坚持创作,结果导致病发,因为肝硬化肝腹水最终医治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

命运一直在跟路遥开玩笑

命运一直在跟路遥较劲,好像非要把他引向写作这条道路一样。

本来路遥已经考上了学,毕业之后就可以包分配,吃国家粮的,但是由于一场大运动,断了他上学的路;

本来路遥是想走仕途的,但是仕途那条路也在后来被堵死了;

本来路遥是可以进厂当工人的,但是他为了爱情,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初恋,结果鸡飞蛋打一场空。

写作这条路太苦了,但这是路遥唯一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

路遥写作的精神永存

路遥一生都想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终他选择了写作的这条路,眼看着他已经成功了,他的《人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也成为了全国的知名作家。

他完全可以躺在这部成功的著作上面睡大觉,就像某些人一生只唱一首歌一样。

但是他没有,他又选择了攀登高峰,而且是最难攀爬的高峰。

路遥永远不甘安稳,永远奋勇向前的精神,其实也是他英年早逝的一个原因。

或许有人会想,如果路遥不写《平凡的世界》就好了,但是我却觉得路遥写是对的。

毕竟,衡量作家的生命并不是看肉体,而是看作品。

只要作品永远流传,那么作家就会永存于世。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路遥《平凡的世界》。

喜欢,请留言讨论,点赞关注,还有后续。


宇哥带你读原著



路遥的死因是肝硬化腹水。

倘若把他短短42年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纵贯分析的话,他的英年早逝,就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日积月累逐渐的积压成疴的。

路遥出生陕北农村一个贫寒的家庭,9个兄弟姊妹中他排行老大。由于家境贫困,弟妹众多,路遥曾被过继到他的伯父家。路遥生命垂危之际,他回忆起 童年仍然忍不住拭泪: “我小时把罪受尽了。”童年极度的贫困,经常饥寒交迫,使他的体魄没有打下一个强健的好基础。而童年环境的变故,也形成了路遥敏感多思的性格。

路遥后来为了写作,几乎天天熬夜,经常看书创作到半夜甚至通宵达旦。而且他熬夜的同时还酗烟提神,这样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一直到他病逝前都没有改变。我们都知道,熬夜和吸烟都极度危害健康,何况路遥本来的身体素质就不是特别好。

我们所熟知的路遥的作品《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他都是通过亲自去城乡体验生活,他是一个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和他的个人经历与生活感受紧密相连,这样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让他的写作过程尤为的艰辛,他长期伏案写作,困了就伏案而眠,醒了再继续创作修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密度严重透支了他的身体健康。

路遥的肝硬化就是由于长期的过度疲劳和营养缺乏,才引起潜伏体内的乙肝病毒发作形成的。他做不到停下正在创作的小说(也就是平凡的世界),做到劳逸结合,合理饮食,积极治疗。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以创作者的健康代偿,不知道是读者之幸还是文学之失。一百多万字的著作,让读者看到了平凡之人的荣光与辉煌,而这却是一部遗作,文学失去了一个好的创作者。

当然,翻看《路遥传》,还涉及到路遥情感和婚姻上的不顺,不过作者语焉不详,笔墨不多,但不失也是路遥心灵上郁结的一个原因。

一个作家的生命长度是由其作品来决定的。在他短暂的一生里,能够有一部影响读者极具生命力的著作,他生命的质感就长度而言无疑是厚重而有意义的。

图片信息:1980年代初,路遥与陕西省青年作家在一起(后排左一为路遥,左三为陈忠实,前排右一为贾平凹)


耳目读书


我记得我看《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是我高考后的那个暑假,由于不知道干什么,然后我哥就推荐我看一下它,于是就去书店买了一套回来。

刚开始看了第一部,可能是那因为那时候对文学还不是很好感,也可能是刚开始路遥写得实在是太平凡了,以至于看完第一部的时候,我有点不想看下去了!可是,那时候买这一套价格还是不便宜的,心有不甘,然后又是我哥首先推荐给我的,于是硬着头皮继续看,越往后看,越是喜欢,越往后看,越爱不释手……看完了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它带我进去了文学的殿堂的,从那时候开始,我对文学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无法割舍。

路遥写作的年代很辛苦,很不容易,作品也很符合当时的那个年代,可以说是映射了当代社会的写照,同样身为农村的孩子,虽然我们90后没有经历过七八十年代的苦难,但我家也并不富裕,也经历了很多苦难,也许这就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的不容易吧!

在看第三部的后半部分,我真的是流着泪看完的,可能是作品的故事勾起了我小时候经历的那些不容易的事吧,触景生情,不知不觉,眼眶自己就湿润了,但是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自己和孙少平的在校生涯来看,自己还是比较庆幸的,但是自己没有好好的把握学习的机会。后来,终于尝到了恶果,高考的结果出来了,自己的成绩真的是一塌糊涂,连个本科线都不到,那时候挺心酸的,挺对不住家人和朋友的期望的,转身又想想,为什么之前不早点看这本书,如果早点看,也许自己就不会那么懒了,也就不会想现在一样看得那么差了。

可人生没有如果,我还是得接受现实,家人建议复读,起初我是反对的,但后来想想,再给自己一个机会,再给家人一次期望,于是鼓足勇气,再次经历高三高强度的生涯,每到自己累了的时候,我就把《平凡的世界》翻翻看看,于是想想孙少平为梦想的执着,我相信我也可以的,于是又埋头看书去了!就这样,反反复复,又是一年高考,这一次,成绩依旧不是很好,也就进了一个二本高校,也许,一个二本学校相对于985/211高校来说,那是小巫见大巫,但是对我来说,我自认为这个成绩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这是再用一年血与汗换来的,我真的也可以做到,那时,真的太感谢路遥了,真的,高四的一年要是没有《平凡的世界》一路陪伴,我恐怕很难坚持下去!


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无意间接触更多的有关路遥的作品,其中,《早晨从中午开始》,可以说是路遥的自传,里面关于他写作的生涯,写作当中消耗的不光是体力,更是心力,而后者者更难以让人坚持。

路遥那时创作时间主要是在晚上,每当困了的时候,就点香烟和冲咖啡提神,然后再继续伏案,大多数晚上都是写作至天明,然后才带着一身疲惫入睡。早餐不吃,中午醒来,吃点馒头咸菜,又开始新的一天阅读和写作,多数日子一天只吃中午这一餐。繁重的写作和凌乱的生活作息严重的摧毁着他的健康,致使写作期间多次难以继续进行下去。他曾产生过中途放弃的念头,但路遥就是路遥,他不会向命运屈服,忍着身上的伤,以生命为赌注,继续伏案写作……就这样,第一部写完,身体实在透支,他他不在乎;第二部写完,大病一场,险些死去,但他还不死心,继续伏案;终于,第三部写完了,而此刻的他,双手成了“鸡爪子”,两鬓斑白,满脸皱纹,连他自己都快认不得自己了,这就是路遥,这也是路遥眼中的路遥,也是我们的路遥,要不是有这一份坚持与不懈,用生命写作,我们也看不到《平凡的世界》的问世。

而《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他躺到了医院的病床上创作随笔,记录了自己写作生涯的点点滴滴,也通过这种方式,祭奠自己写作的生涯,然而,天妒英才,路遥的生命也在这一年加上了一个句号,令人实在令人惋惜。

自己个人的太多情感放在了《平凡的世界》上了,对,就是放在了这开水泡馒头里诞生的作品里,以至于现在,每当有空的时候,我总会从书架上拿下《平凡的世界》,回忆一下,复习一下,在我眼中,《平凡的世界》一开始是一故事,后来成了一种现象,到现在是一种情怀!

我读的不只是故事,是一段回忆,更是一辈子!


轻松e客


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是在读书时,每晚下了晚自习,就躲到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

每晚都要熬到半夜三更,怕影响第一天上课才不得不睡,熬了一个星期才看完。

感觉疲惫不堪,眼圈发黑,调整了好多天才逐渐恢复。

我只是一个读者,几天时间便熬得精疲力尽,可见创作者所耗费的心血。

看《平凡的世界》没多久,又看了路遥先生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我便明白了他为什么43岁就去世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创作的艰辛,大量消耗了他的生命。《平凡的世界》从75年开始创作,到85年完成,十年的时间,他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到处收集素材,亲自体验生活,日复一日坚持写。

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写到:“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的性质。”这简直就是不疯魔不成活。

他说:“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凌晨两点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到五点,天亮以后才睡觉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恐怕铁人也会垮掉。

其次的原因是因为疾病。他抽烟特别厉害,“午饭前要连抽三五支香烟,工作时一天抽两包烟,直抽得口腔舌头发苦发麻,根本感觉不到烟味如何。”

在创作第二部时,因为生活没有规律,身体严重透支,最后病倒了,吃了百余副汤药,身体略有恢复,依靠精神力量,又继续创作。

殚精竭虑加上疾病缠身,最终他就象一盏熬干了的油灯,油尽灯灭。

路遥先生的去世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象他这样优秀的人思想境界很高,看重的是精神上的追求,如我之类平凡的人只能仰望。

有时我想如果路遥先生能活到七十岁,八十岁,那样我们便能看到他更多的作品。43岁早逝,真的很让人惋惜。


追逐梦想的瓶子


有幸读过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我们可以截取其中一部分片段来还原路遥当时的创作状态。

(一)首先,路遥在创作生涯中养成了吸烟、饮酒、晚睡甚至通宵的习惯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开篇是这样说的:

“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我知道这习惯不好,也曾好多次试图改正,但都没有达到目的。这应验了那句古老的话:积习难改。既然已经不能改正,索性也就听之任之。在某些问题上,我是一个放任自流的人。

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凌晨两点到三点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点五点。天亮以后才睡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可见在路遥几乎整个写作生涯中晚睡几乎成为他固定的习惯,非但是晚睡,很多年里,他几乎是通宵写作。众所周知,过度吸烟以及晚睡对于消化系统伤害极大,像肝脏、肺部这样的器官是经不起这种折腾的。一个几十年饮酒史的人得肝硬化的概率是极大的。

(二)其次,对于饮食,路遥通常很糟糕,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加重负担

《早晨从中午开始》第16-17节中有过这样一段叙述:“深山之中,矿工家属有几万人。一遇秋雨冬雪,交通常常中断,据说有一年不得不给这里空投面粉。没有蔬菜,鸡蛋也没有,连点豆腐都难搞到。早晨我不吃饭,中午一般只有馒头米汤咸菜。晚上有时多吃点面条,有时和中午一模一样。这是矿医院,医生职工都回家吃饭,几乎没有几个住院的,伙食相当难搞。  如果不工作,这伙食也可以。只是我一天通常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种伙食无法弥补体力的消耗。河对面的矿区也许小卖部什么的,但我没有时间出去。  没有时间!连半个小时的时间都不敢耽搁。为了约束自己的意志,每天的任务都限制的很死,完不成就不上床休息。  工作间实际上成了牢房,而且制定了严厉的“狱规”,决不可以违犯。  每天中午吃完两个馒头一碗稀饭,就像丢下襁褓中的婴儿一样匆忙地赶回工作间。在准备当天工作的空挡,用电热杯烧开水冲一杯咖啡,立刻就坐下工作。晚上吃完饭,要带两个馒头回来,等凌晨工作完毕上床前,再烧一杯咖啡,吃下去这就不来是夜宵还是早点的两个冷馒头。”

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路遥的饮食很不规律,而且由于自己常年在偏远地区写作,伙食非但不规律,而且通常质量偏低。这在很长时间内(大约8-10年)给路遥身体造成极大负担。

(三)再次,路遥生过病,而且比较严重,病情稍好他毫不犹豫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这样描述的:“果然,第一副药下肚,带绿的黑痰就一堆又一堆吐出来了。我兴奋利润知如何是好,甚至非常粗俗不堪地将一口痰吐在马路边一根水泥电杆上,三天以后还专门去视察了那堆脏物,后来,我竟然把这个如此不雅观看细节用在了小说中原西县倒霉的县委书记张有智的身上,实在有点对不起他。”

我们可以看到,路遥在创作后期几乎是带病坚持的,他很怕自己像柳青一样含恨而去,所以比谁都卖力。

(四)最后,写作是劳心的事,这比劳力更伤人。当一个人精神和意志的能量耗尽,他的生命必然走向终结,人的生命需精神点灯才可维持。一个作家,他的精神要比常人消耗得快,若不能及时得到补充,精神涣散生活乏力是常有的事。他们这个群体实在太脆弱了!或许表现为 事故,如王国维、老舍,或许表现为病痛,如路遥,油尽灯枯者也有不少,如张贤亮等人嗯。


坎特维尔城堡的鬼


路遥写完这部小说之后,写了一部随便《早上从中午开始》,里面记录他创作《平凡的世界》整部作品的心路历程,非常让人感动,他以一种苦行僧般的心态在做事情,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去讴歌他人的生命。

他写孙少平去煤矿的片段,是自己亲身到煤矿里面,下煤窑去感受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我自己的父亲曾经就在煤矿里面干过, 里面的种种细节都向我父亲请教过,着实不易啊,难怪有人说,煤炭车上面承载的都是煤炭工人的血和汗。

现在有人经常批评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讲真的高神的话语说不出来,我也不懂如何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去看待这部小说,但是我知道这部小说真实的记录生命,讴歌了生命,这就够了。

路遥先生今年已经逝世27年了,很多文学作品随着作者的逝去而埋葬,但是《平凡的世界》却能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见过最大年纪的读者读这本书的时候都快80了,最小才不到10岁,也许是这是对路遥神灵最好的告慰。


申城小李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前前后后仔细地读了五遍,每次读罢都掩卷唏嘘不已。原因是我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书中的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形象就是我当年的样子。路遥的创作是很有生活基础的,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生活是很难写出这么深刻的作品的,同样没有很好的文学素养,没有对时代和生活充满着挚爱也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创作是个非常辛苦的过程,尤其是这种呕心之作,我相信路遥是累死的,因为只要他像平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只要他稍微注意休息,他即便是有病,以他的条件也肯定是会活过五十岁、六十岁、甚至是七十岁,只是往往天妒英才,让其英年早逝,让人不禁掩卷思人,泪洒满襟~


我心飞扬165785233


说实话,原先我对路遥一无所知,我只是在上中学的时候,偶尔看到一本小说《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它让我看到了旧时代平凡人的生活缩影,让我明白了平凡人也可以有理想有梦想,它一直伴随着我成长,一开始我对他的作者是谁?



根本没有兴趣,后来我又读了好多别的书,始终找不到那种感觉,这些年每每当我生活落魄,遇到难题的时候,我就会找出这本书来看看,它给予我力量,我也开始有兴趣的去了解它的作者是谁?是个怎么样的人?我越了解,我越敬佩作者。他早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家里孩子多,而他的母亲还有肝病,那个时代医疗条件差,他母亲得不到救治,不仅早早的死于肝病,还把这病遗传给了她的几个孩子,路遥出生在那个年代,正值新中国成立前夕,兵荒马乱,人的吃喝都成了问题,别的更别说了,随着路遥的长大,新中国一点点发展起来,我觉得我小时候那个时代,(70年代)人们只能解决吃饱,别的好像还无从谈起,我记得我15岁家里分地了,那会儿大白馒头才能随便吃,我觉得我们父辈那代人是孩子多日子累,整天想的是让家里人吃饱穿暖,住的舒坦。


那会儿的作家,职业的还好点,国家还能发点工资,日子也能过的下去,路遥好像是业余的作家,每天工作之余,进行创作,那会儿的作家不向现在,稿酬一收入好多钱?那会儿一本书,卖不了几块钱,那会人还舍不得买,只有很少人买,所以那会儿挣不了几个钱。
我真佩服那会艺术家、作家的勇气,由其是业余的,那会好多人饭都吃不饱,谁还有闲心思捣鼓那玩意儿,人们那会儿有点儿精力,都想法去找吃的,穿的,别的好像都顾不上,你想就在那么一个时代里,他顶着缺衣、少食、少药(因为他身体不壮实,)创作出那么多的好作品,多不容易啊!我觉得他,就是累死的。


君发刘军


路遥42岁英年早逝有劳累的原因,但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遗传,他的母亲有肝病,路遥(王卫国)1992年11月17日去世;王卫军,1996年去世;王天乐,2007年4月去世;王天笑,2016年8月6日晚8点58分,在清涧老家逝世,享年47岁。弟兄四个均四十多岁早逝,都是肝硬化。


行云087


路遥(1949——1992),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西省陕北山区清涧县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在延川县立中学毕业,20岁回乡务农,由于爱好文学,24岁被选派到延安大学中文系深造,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道,大学毕业后,在《陕西文艺》出版社任编辑,31岁发表的《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33岁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引起全国的巨大反响,42岁完成百万字的巨作《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


《平凡的世界》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10年时间为创作背景,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的不同人生道路为线索,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普通人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全景式的展现了当时城乡的巨大变迁,路遥通过小说,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溶进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洞析,反思,理解和看法,是今人理解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历史巨作。

路遥是在1992年11月17日去世的,年仅43岁,关于他的离世,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写作累死的,有的说是穷死的,有的说是死于家族的遗传性肝病。至于说穷死的,这是现今人想当然的看法,不是说那个时代的人,人人都十分贫穷,路遥是有正式工作的,亨受国家的完全公费医疗,他除工资外,还有稿费收入,后来又任陕西作协副主席,这也是有政府津贴的,恐怕普通的三四个工人的收入加起来也比不过他,更别说农民了,所以说是穷死的说法是极其荒谬的。

他的英年早逝,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应该把他的家族遗传性肝病史与他的全身心投入的创作联系起来分析,肝病是主要原因,他的家人就因肝硬化先后有八位亲人相继离世。劳累是次要原因,更多表现在作息混乱,饮食随便,思虑过度,情绪起伏大,抽烟无节制,还有就是为了体验生活,亲自下矿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他对自己越来越差的身体是有警觉的,从1990年到1992年,他就进入了创作休整阶段,也曾到各大医院求医问诊过,后来选择了中医的保守疗法,由于以前对身体亏欠的太多,所以导致已无法挽回,如果他能像现在的广场舞大妈一样,无忧无虑地跳跳舞、唱唱歌,他是不会那么早就去世的,但我们现在不一定能读到《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伟大的作品了。


谢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