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式”教育再道貌岸然,也不過是披著狼皮的羊

“競爭式”教育再道貌岸然,也不過是披著狼皮的羊

“競爭式”教育再道貌岸然,也不過是披著狼皮的羊

最可悲的人生,

就是

只想如何戰勝別人,

卻從未想過

如何戰勝自己

的人生。

最可悲的教育,

亦是如此。

“競爭式”教育再道貌岸然,也不過是披著狼皮的羊

當我們都在用那些設計出來的有意無意的“競爭”,見證孩子們就像被打了雞血一樣,卯足了勁爭得爸媽的獎勵、旁人的認可、同學間的紅花評比,老師的成績排名,學校的榮譽排名、……等等時,我們或許會天真地認為——這就是孩子們的內驅力——並且我們對此深信不疑。

就像一想到死亡,人們就會用天堂來博取安慰一樣,就算這樣的“競爭”長得再道貌岸然,它依然是為了緩解漫無邊際的焦慮,追求立竿見影的成效,而麻痺我們和孩子的“速效膠囊”。

這樣的“膠囊”吃得越多,我們連同孩子就越會逐於表象,迷失自我。

“競爭式”教育再道貌岸然,也不過是披著狼皮的羊

這樣說並非危言聳聽——儘管我們的目的是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提高孩子的內驅力,但因為這樣獲得的快樂短暫易逝,所以長期服用這樣的“膠囊”並不能治好父母的焦慮,相反倒是會把焦慮傳染給孩——畢竟短暫的快樂持久的滿足相卻甚遠。

瞧瞧我們身邊,即便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這樣的例子也顯而易見,比如說那些喜歡炫權炫富的人,喜好擺譜顯闊刷存在感,生怕別人不知。

這樣的舉動既是通過“競爭”彰顯自我,也是延長“競爭”自我滿足的時效。

“競爭式”教育再道貌岸然,也不過是披著狼皮的羊

在很多人看來,似乎只有通過“競爭”,才能延長動機的時效,激發足夠強烈的內驅慾望,繼而高效率地幹好某事,比如學習的動機與學習本身。

然而,事實恐怕非如你所願。

一項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動機強烈與否與最終的效率和結果之間並非是水漲船高的正比關係。

參與這項研究的心理學家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即一個人動機強度過低時,會缺乏幹好某事的熱情;一個人動機強度過高時,會導致過度緊張焦慮的心理反應,影響思考與行動的質量和效率,同樣阻礙了高效高質地幹好某事;只有當這個人的動機強度適中時,他才能遊刃有餘、高質高效地幹好某事。

不僅如此,“動機心理學”還告訴我們一個規律,即越是耗時長、難度大的任務,越需要偏低的動機水平

道理再簡單不過,靜生智,躁生愚

“競爭式”教育再道貌岸然,也不過是披著狼皮的羊

事實上,“動機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只是再一次說明了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

如果“競爭”能夠解決自我驅動和教育(自我教育)的問題,那這個世界就太簡單了。

更客觀的說,這種“競爭”遊戲更多地是服務於我們的意願,而非孩子,其結果只能是少數人獲益、大多數人眼饞的一個遊戲罷了,因為“名額”有限

這種競爭所導向的價值策略更可能是“我要超過別人”,至少這樣我的心裡會舒服。

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又舒服的,自然就有不舒服的。

所以,我們會發現學校裡同學們相互交流時,即便有的孩子課下猛學,當別的同學問及他如何學的時,他也會輕描淡寫地說:“哎,也沒有怎麼學啊!”

其實,這種“競爭”在不經意間一直塑造著我們的思維模式,是我們深陷其中,忍受著焦慮的煎熬卻又無法自拔。

對那些從未嘗到“競爭”甜頭的孩子來說,這更是一場內心的煎熬,熬到一定的時候,大多數孩子只能做出“認命”的選擇。

“競爭式”教育再道貌岸然,也不過是披著狼皮的羊

由此可見,“競爭”並非內驅力的最佳助燃劑

因為,不管我們和誰競爭,我們都要以做好自己為前提

可是,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消化因為“競爭”引發的長期和過度的焦慮情緒,為做好自己打下堅實穩定的積極情緒的基礎。

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最好的辦法就是樹立正確的競爭對象——自己

問題是如何戰勝自己呢?

如果把“戰勝自己”看作是一個過程,恐怕任何人都很難實現,因為這意味著你並不相信自己,所以要通過自己長期持續和自己對抗以求勝算。

可是,如果把“戰勝自己”看作是一個結果,那這個過程就是不斷認識和修正自己,我們將之稱為“自我競爭”

,而這種“自我競爭”的本質其實就是與自己的合作。

正如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告訴我們,個體註定會敗給群體,“合作”才是最高級的“競爭”一樣,對一個人來說,“自我合作”就是最有力的競爭,因為它就是在自我認可的基礎之上,一個人發自內心的選擇與堅持

這是人性規律,孩子亦然如此。

知道了這些,就看父母如何引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