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人】“移動的紅區”中,只有他們和患者……

11個專用急救站點、16輛負壓救護車,固定的急救醫生和駕駛員,這是疫情期間天津市院前急救組建的一支特殊急救隊。

【擺渡人】“移動的紅區”中,只有他們和患者……

  疫情期間,他們是往返於紅區的擺渡人,專門負責天津市新冠肺炎確診及疑似病人的救治轉運任務。

【擺渡人】“移動的紅區”中,只有他們和患者……

如願以償

  電話鈴聲響起,52歲的楊君弻要出發了,楊君弻是天津市急救中心急救二分部的駕駛員,一位疑似感染者剛剛被確診,他要和醫生將病人轉診到海河醫院。

  “刷手服”、隔離衣、口罩、帽子、手套……從頭到腳有近10件,要按順序穿戴,每穿一件,都要檢查好密封效果……這是急救隊員出發前的必備工作,近距離接觸感染者,做好防護很重要。

【擺渡人】“移動的紅區”中,只有他們和患者……

【擺渡人】“移動的紅區”中,只有他們和患者……

  “現在的防護挺到位的,比非典剛開始的時候好了很多……”要近距離接觸感染者,可楊君弻沒有任何緊張。

  楊君弻在天津市急救中心做了20多年駕駛員,非典時期,他接送過感染者;汶川地震,他在災區接送醫生下鄉救治,在震中值守……參與過幾次重大災害的救援,楊君弻有了更多的經驗和感受。

  疫情來臨,楊君弻又一次“請命上陣”,他要加入急救隊,可這一次,他卻費了不少勁,“打電話、發微信,就差按手印了……”

  “忙碌的時候24小時不能休息,連續接送十幾趟運轉任務,一天下來,年輕的小夥子都累得沒有力氣說話。”楊君弻說,他今年52歲了,領導擔心他體力上頂不住,但楊君弻表示,他是黨員,有很多經驗,疫情期間走上一線,是他的責任也是使命。

  天津市急救中心在疫情防控期間對全市院前急救工作進行統一部署,在市區、濱海新區和遠郊五區共設立了11個站點,每個站點配備負壓急救車、兩組醫生和駕駛員輪流值守。

  急救隊員要在“移動著的紅區”專用急救站點中輪流值守14-16天,下一梯隊隊員再來替換,急救單元組24小時待命,專職承擔疑似和確診患者救治轉運任務。

  幾經努力,2月3日,楊君弻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急救隊第二梯隊的一員。

爭著請纓

  疫情突襲,天津市急救中心在第一時間拉開了戰鬥矩陣。

  市急救中心調度大廳,是全市院前急救的“作戰指揮部”。大廳內,調度人員緊張忙碌著,協調急救車輛、報告患者信息。

  “全體調度員認真接聽每一個急救電話,每一個急救電話都要詢問患者是否發熱,兩週內是否去武漢等與疫情相關的流行病學史,確保不漏掉一個疑似患者,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派發專用負壓車、發熱專車、普通車三種不同防護級別的急救車輛。”急救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醫療急救任務被分成了三類,第一類是疑似和確診患者,第二類是發熱患者,第三類是其他患者。第一類患者的救治轉運都在全市的發熱門診和海河醫院之間進行,由中心應急辦直接安排。

  急救中心要成立專用車急救隊承擔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和疑似患者救治轉運任務,發熱車急救隊承擔發熱患者轉送任務,這是艱苦又危險的工作,但召集令發出後,急救中心的員工們卻紛紛放棄假期、暫別家人,搶著主動請纓。

  58歲的中心應急辦黨支部書記、主任趙毅親自掛帥,自從中心承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急救轉運任務以來,他不分晝夜忙碌,負責指揮協調中心急救轉運工作,分發應急防控物資,制定調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急救轉運工作方案。疫情防控工作以來,人憔悴了很多,兩鬢的白髮又增添了許多……

  李斌在急救中心工作了8年,他有一對活潑可愛的雙胞胎女兒,每一年,李斌無論多忙都會陪女兒過生日,但今年的2月20日,女兒的生日,他只能堅守在專用負壓車的醫療崗位上。

  史祿是名業務能力過硬的急救醫生,平時工作忙碌,原本計劃趁著春節假期陪家人出去度假旅遊,已經訂好了酒店機票,可是疫情來臨,史祿立刻取消了一切行程,主動向科室領導請戰,要求加入到抗擊疫情一線工作,成為了發熱救護車的一名醫生。

  急救隊員中,有歷經非典及抗震救災的老急救人,也有未經歷過風雨,主動迎戰風險的90後醫生……

移動的紅區

  從上崗的那一刻起,急救隊員就要保證24小時隨時聽命。

  根據要求,感染者或疑似病人的轉運過程中不能有家屬陪同,整個行程中,只有醫生和駕駛員負責病人的一切。“有的病人病情危重,有的病人心態焦慮,他們沒有家人在身邊,這一路上,我們要保證病人的安全,還要安慰病人的情緒。”

  王素彥是一位副主任醫師,2019年作為第一批“海河英才”與120結緣,並擔任河東一科醫療組組長,面對有些患者在得知自己被列為疑似或者確診時恐慌、焦慮和不解的情緒,王素彥會在車上不停地跟患者聊天,一路開導、一路講解,幫患者緩解不安的情緒。

  “在轉運過程中,我們就是患者唯一的依靠。”王星漢是專用負壓車的一名醫生,一次,一位確診病人年齡大了,上擔架時手腳不太利索,王星漢就上前把老人摟在懷裡,讓老人慢慢躺到擔架上,“雖然穿著全套防護服,但真把患者摟在懷裡,這麼近距離接觸確診患者,風險還是挺大的,當時情況緊急真沒多想,算是習慣性動作。”急救醫生王星漢說。

  狹小的空間、密閉的車廂、危重的病情、近距離的接觸,每一次任務,那輛120救護車就是一個“移動的紅區”,對每一名駕駛員和急救醫生來說,都承擔著責任和風險。

隔著窗戶看一眼

  將病人安全轉診後,為救護車和自己消毒,又是一項繁重而關鍵的“體力活”,這也是急救人員要自己完成的一項工作。

  “病人被轉診後離開的第一時間,我們就要開始消毒,用消毒劑將車子的每個地方仔細噴灑消毒。”楊君弻介紹了洗消的過程。

【擺渡人】“移動的紅區”中,只有他們和患者……

  負責轉運疑似和確診患者的都是負壓急救車,負壓急救車的特殊之處在於車廂內的氣壓比外部低,內部空氣會進行無害化處理排出,可以最大限度減少人員交叉感染,每次完成轉運任務後,要立即清理車內廢棄物,對負壓救護車和醫療設備進行仔細消毒。

【擺渡人】“移動的紅區”中,只有他們和患者……

  對車輛洗消完畢後,駕駛員和醫生要進行人員洗消,“我們要相互為對方噴灑消毒液,之後脫掉身上的防護設備,按規定進行處理,這樣的過程都是在室外進行的,脫掉防護設備後,我們身上就只剩下“刷手服”和保暖內衣了,還是挺冷的。”之後還要繼續完成洗澡、換衣等洗消程序,併為下一次任務做好準備。每次轉運和洗消任務都要1-2個小時才能完成,有時耗時更長。

  也許,剛剛完成洗消工作,下一個任務又來了。

  在每個專用站點和發熱站點的兩組急救隊員輪流值守和休息,根據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為避免增加感染風險,急救隊員工作和休息都在站點,他們與家人暫別,家人去看望他們,也只能在門口遠遠地看看。

  楊君弻的愛人也在醫院上班,同樣處於忙碌的狀態,從他進入急救隊,夫妻兩人通話的時間都很少。

  一天,楊君弻的愛人好不容易下班早了一點,她不放心丈夫,想給丈夫送點食物和生活用品。妻子來到站點門口,走下車,在地上鋪上報紙,將食物和生活用品放到報紙上,回到車裡,關上車門,楊君弻再出來把東西拿進去,夫妻二人只能隔著車窗看一看對方,“都習慣了,非典的時候也是這樣……”

  津雲新聞記者 勞韻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