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內,央行再次“降息”,引導社會融資成本降低

今日是LPR例行的公佈日子,央行授權全國銀行同業拆借中心公佈貸款市場利率報價(LPR),1年期LPR為4.05%(上個月為4.15%),5年期以上LPR未4.75%(上個月為4.8%),在當前經濟受到疫情影響的情況下,“降息”是很及時的,可以引導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的降低。最近央行是動作頻頻,為穩定經濟發展是做足了準備。

3天內,央行再次“降息”,引導社會融資成本降低

1、LPR下調不僅降低房奴的月供,也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今天為什麼比這的標題對“降息”兩個字是打引號的?這個原因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降息是指的央行降低“基準利率”,而目前的5年期以上的貸款基準利率是4.9%,這個是2015年10月份調整的,至今已經4年多沒有變化了。

3天內,央行再次“降息”,引導社會融資成本降低

從前所有的貸款利率都是要參照央行的基準利率的,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浮動比例,這個是以前的利率計算方式,比如房貸利率,就是在基準利率基礎上浮動的:實際房貸利率=基準利率*(1±浮動比例)。但是這種方式過於依賴央行的調整,而顯得不夠貼近市場,畢竟央行並不直接面對融資方,商業銀行才是。所以在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中,後面就推出了LPR(全稱:貸款利率市場報價),這個LPR就成了所有貸款的參考基準。

包括房貸在內,並且在去年10月8日的就把新辦理的房貸的利率都以LPR為定價基準,具體就是:房貸實際利率=LPR+加點數值,其中的加點數值就是銀行的權限了。這樣一來就顯得更貼近市場了。

3天內,央行再次“降息”,引導社會融資成本降低

所以,LPR本質是用來替代基準利率的,LPR就是以後的貸款利率的定價基準,其實本質就是相當於從前的基準利率,但是央行並沒有說這個就是基準利率,央行沒有說降息,嚴謹的說法是:下調LPR,所以,筆者本著嚴謹的精神,還是打了雙引號,各位讀者心裡有數就可以了,之前筆者就寫過類似的文章,但是有很多讀者留言,當中就透露出大多數人對基準利率和LPR的關係是搞不清的。尤其是之前有過一次說存量的房貸要轉換為LPR的計算方式,很多人就很納悶,牴觸心理很強,其實大可不必,這是對存量房貸的人來說是利好,是福利,因為如果存量房貸不變,而基準利率已經名存實亡,未來央行是否會直接宣佈取消也未可知。那麼存量房貸就只能是固定的利率了,而未來的房貸利率肯定是下行的,那個時候龐大的存量房貸就有損失了。

3天內,央行再次“降息”,引導社會融資成本降低

2、為什麼說是再次“降息”

因為在2月17日,央行開展了2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10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而2000億的MLF的中標利率是3.15%,而在2月3日央行操作的3000億MLF的中標利率是3.25%,也就是說2月17日這次的MLF的利率是降低了10個基點的(0.1%)。

3天內,央行再次“降息”,引導社會融資成本降低

其實再次降息的說法不太嚴謹

,通過上文的分析,央行在本月確實是有2次的“降息”行為,一次是2月17日的MLF中標利率降低了10個基點,然後就是2月20日的LPR降低了,從這個角度來講確實是兩次“降息”。

但是當你明白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那麼就不會這麼理解了,首先我們來講述LPR是怎麼來的,LPR是由18家商業銀行共同決定的,他們在每個月的20日共同向全國銀行同業拆借中心遞交一個貸款利率報價,然後這個全國銀行同業拆借中心收到18家的銀行的報價後,把最高的和最低的報價利率去除,剩餘的就取算術平均值,最後的平均值就是公佈出來的LPR的數值。

3天內,央行再次“降息”,引導社會融資成本降低

看到這裡,敏銳的讀者可能就有疑問了,LPR是18家商業銀行決定的,那麼央行的作用在哪裡呢?央行作為全國的貨幣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他們是要有影響市場利率的能力的,這個能力如何體現呢?能夠想到這個問題的讀者是很用心了。

玄機 就在LPR和MLF的關係,明面上看,LPR是18家商業銀行決定的,而MLF是央行決定的,但是商業銀行在形成LPR的時候是根據MLF來的,也就是說一家商業銀行在計算LPR的時候,是這樣的:LPR=MLF+點數,沒錯,商業銀行的LPR是在MLF的基礎上加點形成的。

3天內,央行再次“降息”,引導社會融資成本降低

所以,這個時候你就 會明白了吧,央行首先下調MLF的利率就是為了引導LPR下行的,所以,從更嚴謹的角度來看,就降息了一次。央行降息也是為了降低社會的融資成本,況且月初的時候釋放流動性1.2萬億,都是為了助力企業能夠平穩度過疫情的艱難時刻,給央行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