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工程博士值得讀嗎?

曇花復現


首先,表明觀點,任何時候讀書都值得。

理由,書中自有黃金屋,多讀書沒有壞處。自有用武之地。

至於工程博士,畢業要求應該會比學術性博士低。工程博士進去應該直接會做項目,學術性的會做科研研究。但是最後兩者應該就業都差不多,至少我們實驗室的博士畢業的都差不多,有去研究院和學校還有公司的。所以,如果你要想問是否工作有差別,至少從我們學校的來看,沒有差別,差別就是文章,工程發的文章很少。要想去牛逼的公司和高校,還是多整文章才行,最好出國,現在不出國去高校當老師的話,很難。

最後,希望你找個好老師,博士老師不好的話,你將徹底淪為工人。切記切記,多打聽。


推浪人


不少人持有"國內博士學位含量不高"的觀點,想要說清楚這個疑惑,可能得扯出"土博"和"海龜"的糾葛。和之前不同,如今博士畢業生求職除了看學校層次,更重要的是個人的科研成果,如論文、獎勵等。

比如,學吧考培結識的一個師弟,985大學本科碩士後選擇去南洋理工大學讀博,也許是不習慣環境或者個人鬆懈,幾年間實驗進展不順利(導師散養型)、沒有科研產出,只能遺憾回國,之後在一家環保公司。

另外,博士學位的"含金量"得看具體的單位和區域,在很多單位碩士學位都有不小的競爭力。如何認定的關鍵是看個人的職業規劃。

2017年,我的一個老鄉,同城湖南農業大學碩士畢業後去了省內一家"果園",年薪15萬左右的他出路並不算差。他們果園之前還來省內幾所高校引進一些博士生,當地能給一套房(或給等值安家費)、科研經費,做一些品種改良和技術升級。

聊上面的一些個例,我是想說明某些博士生的"出路"不能代表整個群體,就大概率上來說,博士生求職有難度,但是可供選擇的崗位真不少。

2019年,我曾去工信部組織的博士生巡迴招聘會現場觀察過,地方院校對於博士的需求真不小,而會場登記、投遞簡歷的人卻不多,大部分都已提前鎖定工作崗位(比如導師推薦)。相對來說,博士夫妻求職同單位的難度大些。

比如,湖南省除"長株潭"之外的幾個地級市給出的博士人才引進待遇真的不錯,關鍵是很多博士生都想留長沙。記得在會場,有一對博士戀人,男的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工程博士,女的是湖南大學材料學博士,和吉首大學(已升入一本)的老師達成意向。部分高校,對於科研成果顯著的博士,甚至放開男生35歲的年齡限制到38歲。

其實,博士生就業具有明顯的"屬地就業"特徵,如在什麼地方讀書,就傾向於留那邊工作。一是學校的影響力和導師關係網在本地,較容易就業;二是不少人讀博期間已戀愛或成家,對象同城工作、自己讀博,很自然地留下,比如我。

包括我在內的不少人,往往進入博士階段學習後都沒有想明白一個核心的問題:"我為什麼讀博?"。這個問題和9月底很多人迷茫的"我為何考研?"一樣。就我個人而言,選擇讀博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就這樣一個簡單的理由,我想了2年,博士期間曾想過放棄。

給大家分享我熟悉的兩個博士朋友經歷:

1.本科階段校學生會共事時結識的數學專業的妹子,碩士轉本校計算機方向。

她讀研後發現,對於編程等不是很感興趣,不想去一些IT公司做技術骨幹、工程師等。後來,他和自己的導師聊了之後發現,原來留高校教學、科研就可以有些不一樣的改變。因此,她留本校繼續跟著碩士生導師攻讀博士學位,目前在長沙理工大學任教。

時常有些聚會,曾和她也聊過這個話題。她給出的答"讀博值得",非常喜歡如今的工作和生活。

2.媳婦單位的一個同事,放棄公務員崗位繼續讀博。

碩士畢業後,他考公成功,工作一年後又放棄了很多人羨慕的崗位。繼續回華中科技大學跟著他之前的導師讀博。之前,他猶豫的時候曾找我聊過是否要去讀博,個人還是傾向於值得讀。聊天時他說過,大約是預計4年半畢業(2020年12月)。

之後,他導師有心讓他出國做2年博士後,力爭多一些好的科研成果留校。

當然,讀博之後,比如說進入普通高校做個講師起步,收入也許真不如大家想象的高。年薪大約在10-12萬比較常見(985高校特聘副教授能給到24萬元/年),甚至還少一點。可是,發表高水平論文、申請國家、省部級課題後的科研獎勵還是十分不錯的。

後期個人成長晉升後,收入和其他人一樣都會水漲船高,潛力還是挺高的。不過,博士畢業不容易,碩士畢業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想走科研路的同學沒必要強求讀博。這也是為何每個博士畢業後對博士學位比較認可的原因,真的不容易!



學吧考培一級建造師


工程博士好多學校都是在職的,全日制的應該還可以,培養應該跟學術的一樣吧


美好生活愛相隨


有條件讀書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