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市二院醫生:親人去世未下火線 只為堅守心中的責任

(本報記者 楊靜文 通訊員 馬懷業)自我市抗擊疫情工作全面開展以來,無數醫護人員堅守一線,他們放棄了休假,不能和家人團圓,克服一切困難,不畏艱難,堅守一線。市二院肝二科醫生薑寧就是其中之一。自1月23日進入隔離病區工作,他連續在治療一線工作了近20天,連爺爺去世都沒能見上最後一面。

阜陽市二院醫生:親人去世未下火線 只為堅守心中的責任

阜陽市二院醫生:親人去世未下火線 只為堅守心中的責任

今年32歲的姜寧是2013年進入二院工作,這次疫情爆發不久,他所在的肝二科就臨危受命,騰出病區收治疑似病人,而他也第一時間請戰,並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迅速走上了一線。“我們病區剛開始收治的是疑似病人,那時候許多人剛接觸到新冠病毒,因為不瞭解情況,內心充滿恐懼,尤其是疑似病人。”姜寧說,他記得病區剛開不久,一名50多歲的男患者沒有任何武漢接觸史,原本只是發熱到發熱門診檢查,卻因肺部症狀明顯,被納入了疑似病區。

“可能是突然進入了一個封閉環境,對病情沒有心理準備,原本就有高血壓,因為情緒暴躁,不願意配合治療,還引發了高血壓病症。”姜寧說,那時候他一直呆在病人病房裡開導他,耐心地跟他解釋病情,幫助他消除疑慮,終於讓病人逐漸恢復了信心,開始配合治療,後經過檢測,病人排除了疑似,轉入了普通病區。

隨著疫情的發展和收治病人的增加,姜寧所在的病區轉為確診病人病區,而他和同事們的工作量也在成倍增加。“疑似病人是單人單間,而確診病人是可以兩人甚至多人一間病房,我們最多時,同時收治了37名病人。”姜寧說,因為病人增加,他每次進入病房查房的時間都會很長。進入病房需要做三級防護,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工作起來又累又熱,因為姜寧本身有近視,就比別人更麻煩一些。“每次進入病房,我需要帶近視眼鏡,護目鏡再加上面屏,加上帶著口罩,鏡片會起霧氣,工作起來真的很不方便,一身汗不說,待時間長了,眼前都看不清。”姜寧告訴記者,因為防護用品比較緊缺,為了節省,他們進了病房,工作不結束都不會出來,等到給所有病人檢查完畢,他基本已經被霧氣遮住了視線,那時候還不知道哪些東西可以防止眼鏡起霧,他就只能慢慢摸索著出門,被磕到、絆倒不知道多少次。

工作上的疲憊姜寧從來沒有任何抱怨,唯一讓他覺得難過的是對家人的虧欠。他妻子也是二院的醫生,雖然暫時不在一線隔離病區,每天工作也很忙碌,剛剛3歲的孩子只能拜託母親照顧。可誰知道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姜寧走上一線抗擊疫情時,在阜南老家的爺爺病情卻日益嚴重。“我剛進入病區時,就從家人口中得知,爺爺的病情加重了,那時雖然有些心理準備,可2月7日,收到爺爺去世的消息時,還是難以承受的悲痛。”姜寧告訴記者,他從小和爺爺的感情就很好,後來一直在外求學,能在家跟爺爺聊天的時間很少,工作後,只要沒事,他週末都會和父親一起回阜南老家看望爺爺,跟他老人家聊聊天。

“在接到爺爺去世的消息時,我忍住了眼淚,告訴家人,現在是治療新冠肺炎的關鍵時刻,這時候我不能離開自己的崗位,家人都很理解我,也勸我安心工作。”姜寧說,不能為爺爺送行,他只能自己在朋友圈寫下紀念爺爺的小詩,寄託哀思。更讓他難過的是,母親因為要在這裡幫他照顧孩子,也沒能回去送爺爺最後一程,他對家人充滿愧疚。

接受記者採訪時,姜寧剛剛結束一線輪班,開始隔離輪休,可因為沒有出隔離期,他依然不能見到家人,儘管如此,他從未後悔過自己的選擇。“從走上醫生崗位的那天起,我就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在這種危難時刻,個人的事再大也比不過抗擊疫情這件大事。”姜寧說,他們這批醫護人員雖然已經輪休,但大家都向醫院表示,因為他們已經具備治療經驗,如果醫院需要,他們隨時可以再走上一線,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