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2020年的春天,是一個將被歷史記住的春天。

一場疫情席捲而來,打破了人們平靜的生活。一夜之間武漢成為重災區,多個醫療隊奔赴武漢支援,湖北多個城市封城,各地都要求居民呆在家中不得外出,春節假期一再延長,孩子開學時間遲遲未定。

每天早上,睜開眼睛的第一時間,我們的習慣變成了抓起手機,看看今天的確認病例數字是否上漲。每天打開電視、廣播、網頁,和疫情相關的新聞在不斷更新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新冠肺炎”成為了這個春天,大家唯一關注的焦點。

面對海量的疫情信息,很多人出現了焦慮和恐慌,他們擔心自己被感染,出現了悲觀負面的情緒,甚至影響了正常的生活,而孩子也成為了其中被影響的一員。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前幾天看到了一個小視頻。視頻中,小男孩因為對新冠肺炎感到恐懼,捂臉大哭,邊哭邊說“這可咋整,我還沒活夠。”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而錄視頻的媽媽看到孩子痛哭的樣子,卻在一旁忍不住哈哈大笑。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孩子因為疫情深感恐懼,這並不好笑!對於孩子的這種非正常反應,家長此時應該做的不是取笑,而是擁抱孩子,安慰孩子,幫助他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

人們常常覺得,孩子還小,他什麼都不懂,所以他的這些所謂恐懼都是一時的,過一會就好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孩子確實不懂,他不懂為什麼新型冠狀病毒如此可怕,不懂得每天上千確診病例意味著什麼,他們不懂得自己為什麼不能上學,為什麼自己不能下樓去玩。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然而,孩子是有感知的,他們天生就有非常強的感知力。

當整個社會、家庭都因為疫情,而處於一種緊張壓抑的氛圍下時,他感知到父母的緊張焦灼;從父母談論疫情的隻言片語中,他感知到疫情的來勢洶洶;他們從父母催促自己消毒,不讓自己下樓找小朋友玩,感知到一旦被傳染,說不定就會失去生命,於是他們對自己的這種感知感到緊張和恐懼。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重視疫情,聽話在家,不惜故意營造緊張的氛圍,用誇張的語言描述這次疫情,甚至不惜嚇唬孩子。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父母的行為、家庭的氛圍都在影響著孩子的精神和心理,孩子變得緊張,小心翼翼。因為沒有人和他們解釋清楚,他們只能處在自我猜測中,惶惶不可終日,甚至會出現嚴重的應激反應。

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發生後,各個電視臺不停播放五角大樓坍塌的畫面,給很多孩子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創傷。

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分開想象和現實,他們不懂如何正確判斷得到的各種信息,尤其是6歲以下的孩子,自我分辨力非常弱,當他們看到電視上不斷重複的坍塌畫面時,只有一個理解,那就是這場災難正在不斷地、重複地發生。

後來意識到這一點後,電視臺馬上停止了回放。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災難發生時,人們很容易忽視孩子這個群體,因為在成人眼中,孩子的記憶是暫時的,是“沒心沒肺”的,是不關心這些和他們“無關”的事情的。

然而我們忘記了孩子也是社會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也是災難發生時的當事人,他們經歷的是和成人同樣的事情,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情感關注。

孩子感受著身邊的焦躁不安,感受著大人情緒中的緊張慌亂,可是他們只能自己消化這些負面的不良影響,在他們認識能力和解決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這些負面的東西很可能就內化為孩子心理的創傷,性格的陰暗面,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創傷後應激障礙”,即PTSD

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PTSD不僅僅存在於戰爭中,在很多情況下都會出現。

有一期《奇葩說》中,馬東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案例,汶川大地震,第一批到達汶川的官兵,後來他們將全身的毛髮剃乾淨,他們不停地洗澡,用水量是其他部隊的10倍以上,這就是一種典型的PTSD的症狀。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張泉靈老師在《奇葩說》中也提到,她去汶川採訪後,自己不得不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災難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可能受傷,不管是身體上的還是心理上的。所以,孩子不應該成為被忽略的群體。

那麼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處於在焦慮中呢?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所以孩子出現應激反應多表現在行為和情緒上。

一、孩子出現行為異常

當孩子出現PTSD,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在行為上

1、行為倒退

尤其是低齡的孩子,表現更為明顯,譬如

開始吃手指;

大小便失禁,尿床,便秘;

突然出現了口吃的現象;

過度黏人,不允許父母,尤其是媽媽離開自己的視線一秒鐘;

出現睡眠障礙,必須有人陪伴,容易做噩夢等等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2、行為異常

本來活潑的孩子,突然變得沉默寡言;本來外向活潑的孩子突然害怕見人,來人就躲;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事情,明顯失去了興趣;出現生理性症狀,譬如食慾突然減退或暴飲暴食;出現對抗行為,譬如拒絕洗手、拒絕戴口罩。

3、行為敏感

孩子的表現非常敏感,一點點小事就能讓他情緒失控,或者行為失控:每天反覆不停地洗手;不停追著父母問各種和疫情相關的問題,或者不敢聽與疫情有關的詞語、新聞;如果父母外出,孩子會表現的害怕緊張,甚至大哭大鬧。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二、孩子出現情緒失控。

孩子不會掩飾自己,所以一旦孩子感到惶恐不安時,孩子會將情緒明顯表露出來:暴躁易怒,無緣無故發脾氣,甚至有的孩子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攻擊性;變得悲觀愛哭,一點小事就鬱鬱寡歡。

以上這些,都是孩子焦灼不安,出現心理創傷的應激表現,大人務必要警惕。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敘利亞常年處於戰亂之中,有一位父親Abdullah Mohammad,騙自己3歲的女兒:“爆炸聲是有人在和我們做遊戲....." ,所以每當附近發生爆炸的時候,女兒Salwa聽到爆炸聲,總會開心地放聲大笑。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我們很敬佩這位父親,他將戰爭變成一個美麗的童話,將孩子的恐懼化為烏有。在這次的疫情中,我們也應該學習這位了不起的父親,重視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幫助孩子用平靜的心態來對待這場災難:

一、讓孩子平和的前提,是父母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一個武漢的同學在群裡說,封城後全家呆在家裡,婆婆的脾氣變得很不正常,動不動就變得很暴躁,每個人都變成了她的出氣筒,要不然就會哭,還會說各種喪氣的話。有一天晚上,兒子摟著她小心翼翼地說“媽媽,奶奶說我們快要死了,是真的嗎?”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讓孩子遠離焦慮》中有這樣一句話:當你和孩子一樣害怕或者擔心時,你肯定無法給予孩子以正確的指導。

父母就是孩子的參照物,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尤其非常時期,呆在家裡,你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變得更長,那麼你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更為重要。

所以,父母要注意

1、要避免信息過載導致的心理負擔。不停刷疫情新聞,其實已經是一種應激反應,所以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不要頻繁看太多的新聞,避免接受太多的信息增量。

2、儘量以平和的態度討論疫情。不要過於激動,哭泣、痛斥這些情緒激動的行為都會給孩子帶來疑惑和不安。

3、不要過於緊張憂慮。有的家長不停囤貨囤菜,不停地洗手,擦拭房間,不敢出門,你的這些敏感的過激行為,會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導致孩子認為事態是非常嚴重的。

4、正確地給孩子解釋關於疫情的疑問。給孩子讀新聞,儘量選擇正面的積極的新聞。用符合孩子年齡的話給孩子解釋疫情,可以適當地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多傳遞正能量,讓孩子對當前的形勢有信心。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二、允許孩子害怕,接納孩子緊張的情緒

有一期綜藝節目中,臺灣地震後,大S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家人,她問3歲的兒子:“你今天有沒有感覺到地震?快跟媽媽講,你怕不怕?”

兒子說“怕”,一旁的家人補充說,“他哭很大聲~”。這時電話那頭傳來汪小菲的指責聲“你有哭?你一個男孩子,地震有什麼好哭的?”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大S立刻大呼“Shut up!汪小菲”,然而馬上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親親:“mua~媽媽要給你一個魔法親親”。

大S得知兒子害怕時,第一時間肯定了孩子的“害怕”,接納了孩子的“害怕”,還教孩子如何排解“害怕”:“下次你怕的時候,就把魔法親親放在你的胸口!”。最後還說了三遍“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害怕是一種正常的情緒,作為家長,我們要學會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而不是忽視或抑制,更不是嘲笑。

千萬不要說“這有什麼好怕的”,這樣的話,讓孩子誤認為“害怕”是一件非常羞恥的事情,不但不會舒緩孩子本來緊張的心情,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他會以為“原來害怕是不對的”,

從而衍生出更多的負面情緒,比如羞恥感、自卑感,形成二次傷害。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當孩子表現出緊張、憂慮和擔心,坦然地接受他,多陪伴孩子,多擁抱孩子,讓孩子知道有爸爸媽媽在身邊,讓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

給孩子講清楚病毒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明確地告訴孩子,只要我們做到不出門,講衛生,戴口罩,勤洗手勤洗澡,多通風,

病毒這個小怪獸是傷害不了我們的。

給孩子積極的暗示,讓孩子知道“眼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

孩子在父母的接納和理解,保護和支持中,很快就會恢復到正常的心理狀態。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三、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豐富孩子宅在家裡的生活

不要因為只能待在家裡面,就放縱自己的生活。保持正常的作息,早睡早起不熬夜,用心做每一頓飯,保證吃好吃飽,少看手機,多讀書。讓生活秩序和往常一樣有規律。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尤其是孩子,一定要讓孩子的假期生活豐富起來,充實的生活可以填滿孩子的內心和思想。

1、帶孩子讀書,書是一味良藥,可以讓人忘卻痛苦,調節心理。

2、安排恰當的學習計劃

3、適當的運動必不可少。

忙碌和充實也是一種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孩子一起畫畫,做遊戲,孩子在忙碌的時,會忘記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身邊的安全感。讓孩子的生活變得有趣起來,他的情緒自然也會向好的一面發展。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應激反應,如果處理不好,產生的陰影將伴隨孩子一生。所以作為家長,要正視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出現對疫情的恐懼和擔憂時,不要忽視,不要嘲笑,也不要逼孩子自己克服,得到成長。而是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克服恐慌,讓孩子知道,我們終將戰勝一切災難,我們的生活終將恢復往日的歡樂。

神奇麻麻木小暖寄語:

面對災難,我們既不能過度保護孩子,也不能忽視孩子受到的傷害。

災難面前,父母更應該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建立起強大的內心,讓孩子擁有面對困難時,鎮定樂觀的態度,以及戰勝災難的自信和勇氣。

娃哭著說“我還沒活夠”!疫情之下,家長如何幫孩子緩解恐慌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