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朝统一了,那么多前六国人造反,到了汉朝统一了,就没人造反了呢?

lnzz1987


秦朝和汉朝时期,六国贵族的力量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所谓六国贵族,指的是被始皇帝一统天下而丧失权力的六国王室以及一些掌权者家族后裔,当年嬴政觉得时机成熟,派遣大军一一攻伐六国造就大秦天下,六国的土地军队虽然都被秦国占据,但是六国贵族们并没有灭亡,相反,他们在各地仍有较强的号召力,比如魏国的魏豹,楚国的项羽等等,这就是为何这些人在始皇帝驾崩后揭竿而起,当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

但是汉朝就不一样了

汉朝建立前是楚汉战争,楚汉相争前,其实六国贵族,比如复国后的齐国韩国都与楚霸王项羽交恶,后来被一一攻伐,三秦好像被刘邦所灭,总之当时的天下,六国贵族基本上都被项羽刘邦兼并殆尽,已经没有力量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很多人说秦朝法律严苛,导致人民不满,其实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秦朝以法治国不假,可是以法治国不等于法律严苛。

1975年,湖北出土了《睡虎地秦墓竹简》,竹简记载了秦朝法律。其中关于误期之事是这样规定的:

迟到三到五天,口头批评;迟到六到十天,罚款一盾;十天以上,罚款一甲。

也就是说,陈胜当年罪不至死,顶多是罚款而已。所以他造反是另有原因的。

我们都知道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可以说说得很有水平。可是在秦朝,老百姓识字都没几个,别说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了。

而陈胜在当时的职位是屯长,也不是一般的平民,所以陈胜很有可能是原六国下层贵族。对比原来的贵族身份,现在的屯长明显失去了很多特权。

这才是他不满秦朝的根本原因。

所以秦朝被造反,恰恰不是法律严苛,而是太宽容了。很多原六国贵族不但没有追究,反而任用他们为官吏。

当然,被造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秦始皇和隋炀帝一样,步子迈太大,扯到蛋了。

我们都知道原来六国是什么样子,文字不同,连道路宽度都不同。

秦始皇统一也不过是十几年时间,虽然嘴上说车同轨,书同文。可中国很大,车同轨是多浩瀚的工程?短时间很难完成。

本来当时就没什么飞机高铁,好不容易跑个马车,道路宽度还不同,这交通已经不能仅仅用不便来形容了。

你想想,你今天从杭州到西安全高速都要跑2天,就秦朝这交通,没2个月怎么跑得下来?

而在这样的交通条件下,秦始皇居然废除分封制,搞郡县制。虽然这是进步的表现,但在当时很不合时宜。

一道政令下达下去有些地区可能几个月后才收到,地区有情况,中央也要几个月后才得知。这还怎么玩儿?

这就为造反创造了条件。

其次,修筑长城,这就和隋炀帝修运河一样,是个超级大工程。虽然理论上只是把原来几国长城连起来,可就秦朝的生产力而言,这也是相当劳民伤财的。

老百姓可不管你为了经济发展还是抵御外族,你让他们背井离乡去修长城,他们就是不爽,就这么简单。

第三,六国灭亡时间短,残余势力还很强。典型的就是项氏一族。

而汉朝就不同了。首先,汉朝在汉武帝之前都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分封制的优越性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交通不便离中央太远?没关系,那就组建一个地方政府,拥有独立决策权。

就是交通再不便,一个省之内总该交通便利了吧?

其次就是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战争,已经把这些有实力有想法的贵族都诈出来了,剩下的几乎没有威胁了。

至于汉武帝时,车同轨这种工程早已完成了,生产力又在文景之治下发展了几十年,郡县制这才有了实施的基础。

而汉武帝的推恩令,本身也是温水煮青蛙,并没有着急,还预留了几十年时间,才完全转化为郡县制。

所以我一直认为,秦始皇、隋炀帝其实是一类人,史书上的诋毁不过是因为他们都得罪了同一批人——儒家。

他们意识超前,却又急功近利,这才是导致覆灭的原因。而他们之后,都出现了强大的大一统王朝——汉和唐。

这仅仅是巧合吗?我认为并不是。只是胜利果实被人窃取了罢了。


逼我用真名吗


秦始皇是始皇帝,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摸石头过河的状态,所以秦始皇很不容易,他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靠自己摸索。

好在秦始皇的秦国有一些模式可以让他复制到全国,但是六国的贵族利益被伤害,所以推行起来非常困难,最终秦始皇离世,六国旧贵族复国反叛,刘邦和项羽俩人打着灭秦的旗号,给秦朝终结了。

刘邦后来打败项羽,建立了大一统的汉朝,前前后后享过405年。那么问题来了,为啥那些造反的旧贵族在秦朝的时候呜呶喊叫的造反要复国,到了汉朝的时候就原因接受大一统了呢?

第一、郡县制二次推广易接受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推广很多新政,咱们就拿郡县制为例,推行的过程十分困难,又推广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马同辙等等,这些基础的建设已经整得差不多了,六国百姓差不多都接受了,唯一不接受的就是六国贵族,因为这样的事情影响他们的利益了,但是秦始皇在,他们不造次,只敢过过嘴瘾,加上秦始皇征百越,转移了国内的矛盾,这才维持住,但是秦始皇死后,一些叛乱爆发,秦朝兵力在外,竟然一时不能平叛,这让六国旧贵族看到了机会,纷纷起兵造反,想恢复旧制。

到了汉朝就不一样了,当汉朝再次统一的时候,刘邦的军队都是能征善战刚打出来的精兵,谁敢炸刺儿,刘邦就敢了灭了他,他们比之项羽何如?自然没人敢造反。此时刘邦继承了秦朝的制度,继续推行秦朝之前推行的郡县制等制度,之前秦朝已经大力推行多年,百姓和贵族对这个制度有一部分人已经开始接受,二次推行的时候,矛盾和冲突就没有秦朝时那么激烈了。

第二、秦始皇和刘邦对贵族的手段不一样

秦始皇灭了六国,对六国贵族采取了安抚的怀柔手段,希望他们能跟着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百姓和地盘,配合自己的工作。

结果六国贵族总是想着自己的利益,不为秦始皇着想,建立秦朝之后,六国贵族成为了矛盾主体,他们总是想回到过去的模式,但是秦始皇肯定不愿意。

到了汉朝,刘邦可不惯着他们,只要是表露出不听话的迹象,哪怕是半点,刘邦就把他的势力灭掉,大汉建立,六国贵族的势力基本被刘邦给灭没了,他们就算有造反之心,也暂时没有那个实力。

第三、刘邦和秦始皇情况不同

秦始皇是始皇帝,是中国大一统的开启者,秦始皇是征服六国建立的国家,六国那一代人对秦始皇杀死自己的亲人恨之入骨。

但是刘邦不一样,刘邦打着反抗暴秦的口号揭竿而起,从某个角度来讲,他和六国贵族共同利益,也是一个推翻秦朝的一员,一开始,刘邦不仅不是他们的仇人,还是他们的“好战友”呢。

第四、刘邦平叛能力大于秦二世

秦二世的能力不行,这才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

其实汉朝也有很多的叛乱,只不过都快速镇压下去了,没有因为造反而亡国,所以给人的假象,好像六国贵族消停了,其实不是。

1、淮南王英布叛乱;

2、济北王刘兴居叛乱;

3、淮南王刘长叛乱;

4、七国之乱;

5、梁王刘武的储位阴谋;

6、淮南王刘安叛乱;

7、南越国相吕嘉之乱;

8、东越王郢叛乱;

9、朝鲜王卫右渠的叛乱;

10、广陵王刘胥谋反事件;

11、江都王刘建谋反事件;

12、光武帝刘秀之子楚王刘英谋反事件;

13、阜陵王刘延谋反事件;

其中的七国之乱也差点要了汉朝的命,并非一帆风顺的王朝。


总体来说,刘邦造反和秦始皇荡平天下有着本质区别,秦始皇是六国的敌人,刘邦开始的时候是六国的朋友;秦始皇打下了推广的基础,刘邦二次推广容易被接受;刘邦将异性王和贵族都屠灭了,所以扫除了一些潜在的威胁,而秦始皇属于另一条路,他在世的时候还好,但是秦二世却玩不转。


野史日记


秦朝有人造反,而汉朝无人造反,我觉得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秦吞灭六国,人心不服

秦始皇灭掉六国后,在李斯的建议下,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将原来的六国贵族和富豪全部迁到咸阳来监管,在现在看来没什么感觉,但是在当时,确实划时代的创举,形成了中国两千年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原来的六国人民对秦始皇有灭国之恨。再加上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秦朝后,并没有考虑到战国时期连连战争造成的满目疮痍,没有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而是对民暴虐、奢侈享受,大量征集社会劳动力修建宫室,修筑长城,开道修路,致使民不聊生,天下人摄于秦始皇的威名,忍气吞声,积怨已深。所以,始皇一死,大家都一哄而起。

二、汉初休养生息、人心思定

高祖当政时,虽然实行了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该封赏的都进行了封赏,但是社会并不稳固,还存在着“功臣”、“宗室”和“外戚”之乱,所以,高祖基本上没有享受过安稳的日子,一生劳碌的命,但是,高祖除了出兵平叛之外,对民是主张休养生息的,真正实现的是在文景时期。《汉书·孝文帝本纪赞》记载: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孝文帝爱民如子,常常反思自己的德行,实乃天下人之福。而且经过500年春秋战国,后又经过楚汉争霸、高祖平叛,在战争的摧残下,整个社会已经极度衰弱,天下人人都想安定下来,再加上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略,大家都得到了切实的利益,所以,无人愿意再反汉。


正史风云


就像杀猪的过程!

刚开始刚抓住时,以前自由之身,现在禁锢之身 动弹不得 反抗不能 只能剧烈的挣扎 找机会就挣扎 秦朝六国之人尤其贵族大体如此。

后来秦国末期束缚松动,六国的猪里有很多有野心的非常羡慕秦始皇这样的权利 有雄心的猪们开始建立势力割据一方就像现在的中东阿富汗伊拉克一样天天打仗 社会动荡不安 人民民不聊生 万民思安 哪里稳定稳定往哪里跑 都跟刘邦混了 大汉新立经历过战乱之后 那些有能力有野心的猪都死了比如项羽等等没死得有威胁的也被刘邦杀死了比如韩信,剩下的都是老百姓了 老百姓管他谁是皇帝只求再也别打仗了!

人类有一个共性惰性如果压力加大思想上得不到排解在于个人有可能牢骚连天哭爹骂娘,如果扩大到社会可能怨声载道。试想秦朝初立增加了很多新的统治规则 压力加大了,秦朝以前都可以算是闲散的野人。或者地域不同都适应了各地规则,秦始皇把规则改变即使非常宽松但是压力也增加了除非秦始皇长生不死或者保持最佳状态,那个群体被绝对训化 就像家禽不是从野生动物训化来的吗 遗憾的是秦朝的统治者不能保持强盛状态达到一定的时间 被统治者还没有被彻底“训化”“同化” 秦朝征服了天下人的身体但是没有征服天下人的灵魂!

结论:欲征服天下先征服灵魂再征服身体则易,若征服天下先征服身体再征服灵魂则难 试想无论哪个时代皆应如此


浩淼处人


其实秦始皇在位期间,六国人都不敢造反,最多像张良那样花钱招募大力士去刺杀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规模的起义在史书当中没有记载,大泽乡起义成为反秦的导火索,是秦始皇驾崩后发生的。

从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来看,秦始皇当政的时候,秦朝律法不是那么严苛。根据《秦律·徭律》的记载:“御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这段话的意思是,朝廷征发服徭役,如耽搁时间不出行,应罚2副盔甲。迟到3天到5天,批评;6天到10天,罚1块盾牌;超过10天,罚1副盔甲。因大雨或洪水导致的耽误,可免除本次征发。这么说,陈胜和吴广去渔阳戊边遭遇大雨延误时间,是不需要死刑的。

此外,在《秦律》当中还有记载,服徭役还有工钱,可以换成粮食,且一户人家只出一个人即可。像刘邦也曾到咸阳去服徭役,但是服徭役并非终身制。所以造反的人自然很少,我认为陈胜造反的原因是,秦二世即位以后更改了秦朝的律法,使得秦朝的刑罚更严苛,所以秦始皇一死,农民就开始暴动。

此外,从陈胜起义的口号来看,陈胜等人还是比较希望扶苏即位的 ,所以《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在起义时就说:“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秦朝的灭亡都是秦二世一手造成的。很多老百姓都听说扶苏贤能,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扶苏被秦二世所杀。于是,陈胜就以打着扶苏的旗号起义了。

秦朝被推翻以后,由于秦始皇的大一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楚汉之争后汉朝建立,所以没有人再造反。其实,秦朝的灭亡秦二世要负主要责任,假如是扶苏即位,秦朝不至于这么快灭亡。扶苏的贤能是有目共睹的,秦始皇死后骊山陵墓也会随之停止,有可能阿房宫也会停止,徭役不会这么重。所以,秦二世成为皇帝就是秦朝的灾难。

刘邦称帝以后,重点在巩固汉朝统治,与匈奴和亲,实行休养生息,人民安居乐业,少了战争谁还去造反呢?秦二世如果不更改秦律,不实行苛政,没有赵高这样的奸臣搅局,换成是蒙恬,六国后裔也不会造反。所以,秦二世自己在作死,这怪不得谁。


谋士说


每到新旧朝代更替时,总会有野心家不满意天下将定,而作出乱事,不说远的,就说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人想当皇帝,在82年,四川巴中县兴隆乡人张清安就通过向巴中县当地民众宣讲《五公经》,逐渐蛊惑起了一批信徒,成立了“中原皇清国”,自当皇帝还任命副皇帝。还有丁兴来当上道德金门皇帝,虽是闹剧,可见人心不古,乱世出英雄的念头根深蒂固,新时代如此,旧时代更不用说了。秦汉两个王朝建立之初,都是造反者蜂起,此起彼伏,不同的是秦王朝因此灭亡,汉朝虽处理得当,也好不了多少,刘邦在平叛过程中还中了英布一箭,箭伤加老病而死亡。


秦王政秦始皇在前238年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战略,拉开了平灭六国的帷幕,此后花了十年时间,在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天下一统,结束了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统一后的秦王朝,书同文,车同轨,海内混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集权的国家,由于它废分封,建郡县,与周朝分封天下不同,后人把它的制度称为秦制,与周制相对。(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秦国统一六国,表面是秦始皇完成,其背后却是历代秦国国君持续不懈努力而成,正如贾谊所说“奋六世之余烈”,不是一人一朝一夕之功。论及几代来增长国力,终成统一大业的功臣,莫过商鞅,他的变法直接促使秦国统一天下成为可能。但商君法严苛,残民、好战等缺点也为当时各国和后来者所抨击。而依现有史载看,统一后的秦王朝对律法的改变并不成功,商鞅之法还是大行其道,这就出现战时政策沿用到太平时期的问题,秦法苛刻,是乱民四起的原因之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秦统六国,靠的是武力,经济和文化各方面比不上关东六国,虽然在军事上摧毁敌国,但六国人心仍在,精神不灭,就算在灭六国过程,乱象就已经出现,李信在秦王面前夸下海口,领二十万大军伐楚时,就受到奉秦王命令镇抚南阳一带的、原楚国公子昌平君的迎击,以致伐楚一役失败告终,此后,叛乱四起,从韩地的张良一直为刺杀秦始皇做计划可知,而张良与项伯等交好也可见六国后人抱团的事实,到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应者四起,看似庞然大物的秦王朝轰然倒塌。

汉朝吸取秦亡的教训,既没有全部分封,也没有全部实行郡县制,而是两者兼用采用郡国并行,分封异姓王到同姓王,再到削弱同姓王到推恩令才尘埃落定,汉朝处理统一初的人心比秦王朝好,所以它扛住反扑第一波而成了长命王朝。虽然如此,韩信韩王信英布等人的反事也是此起彼伏,并没有停歇,到刘邦死时,天下还不能说是大定了。


南方鹏


其实可以换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秦朝刚统一的时候,那么多前六国的人都不造反,反而要等到十几年以后,秦始皇死了,才出来造反?这十来年的时间,他们都在做什么?是畏惧秦始皇么?还是无人响应?

说到底,秦始皇统一那段时间,虽然对于六国贵族来说,都有亡国之恨,毕竟他们原来高高在上的地位,一下被打落到了凡间;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相反,他们内心深处还有一种,终于不用打仗了,不用上战场了,可以过几年太平日子的感觉。


看起来战国七雄打得不亦乐乎,最后吃苦的还不都是老百姓么?此时的老百姓,如果能过太平日子,给谁交税不是交呢?

可问题是,秦始皇虽然给了他们希望,但是很快又打破了他们的希望。不停地搞基础建设(长城、驰道、豪华宫殿等等),又挑起了战争大旗(对南越50万大军、对匈奴30万大军)。虽然说的是“天下苦秦久矣”,实际上,天下的百姓已经苦了很多年了。

天下百姓绷的那股绳随时有断裂的风险

秦始皇在的时候,秦朝还是有很大的威慑性,所以除了像张良这样的搞搞偷袭以外,也没有什么大的动作。但是,秦始皇一死,似乎就在给天下传递一个信号,机会来了。所以,没过多久,陈胜、吴广就站了出来,一声怒吼,群起响应,不过就是一种释放而已。

为什么这个时候前六国的贵族会有号召力?

正因为秦朝让天下百姓更苦了,所以给了他们一种错觉,似乎回到过程的战国混战的状态会更好,至少那还是自己的国家。毕竟谁也不敢保证换一个人会不会又跟秦朝一样,继续压榨百姓。

所以,刚开始的起义军,更有号召力的恰恰是六国的贵族后裔。只不过,到了最后,反而昌刘邦以其独特的平民身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汉朝为什么没人造反?

说没人造反,这就有些过了。西汉虽然没被造反成功,但是被造反还是不少的,只不过最开始是异姓王,后面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刘姓子弟了。

题主大概想说的是六国贵族不造反了吧

1、一个原因是,六国贵族势力被大大削弱了,先是秦始皇统一的时候移民了十几万,再者在秦末战争中又死了一大批参战的,到了刘邦统一,又一次搞了一次大规模移民,人数也有十几万。剩下的自然也就形不成什么气候了。

2、再一个原因是,随着六国的连续失败,他们的号召力已经降到谷底了,老百姓从自身角度来说,绝大部分是抵制战争的。日子过得去,谁也不愿意打仗。尤其是汉初又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六国贵族的号召力自然也就无法吸引普通老百姓的大规模加入了,兵源这条路自然也就堵死了。

那么,为什么还是会有造反的呢?

因为刘邦为了联合更多的力量,帮助自己取得胜利,分封了很多异姓诸侯王。但是这些异姓诸侯王在统一以后,就会对他的汉家王朝形成威胁。所以,壮大的异姓王国与汉朝统一之间就形成了根本的矛盾,必然要解决,或主动或被动,刘邦最终还是对他们下手了。而刘邦下手的同时,他们自己也有率先反抗的,就形成了造反的局面。

后来造反王也是一样的道理,当诸侯的力量变强的时候,他就一定会对统一造成威胁,当他的利益无法得到满足或者被削去的话,造反就成了其中一个最大可能性的选择了。


水一白聊历史


历史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朝代更迭时期的秦汉,隋唐,后周与宋,一直到近代的清朝与民国,改朝换代并非一日之功,要数年或者几十年的战争与动荡不安,有的甚至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再经过自己的东争西战建立了新的皇朝,一朝名就万骨骷,所以动荡思安,厌倦了长期动荡不安,至于古语〈何人杀何人,杀了何人会太平〉是有一定道理的。


嵘峥峥


六国后人反秦不反汉,关键原因有两点:其一、秦朝时六国贵族后裔数量多,势力大;汉朝时六国贵族后裔数量少,势力弱;其二、汉朝修正了秦法,部分严柯的法律被废,郡县制也改为郡国并行制。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六国后人自然没有实力反汉,也没有理由反汉。秦朝已亡,灭秦有功有汉朝自然不会招来六国后裔的嫉恨。没有仇恨,没有实力,没有理由,六国后裔如何反汉呢?

秦灭六国,战争烈度并不大,秦军并没有杀戮各国王室后裔,也没有屠城杀降。除了赵国、楚国有实力与秦军一战外,其余诸国都是一战而降或者不战而降。六国王室后裔与贵族在战争中虽有折损,但是主体仍在。秦末战争中,六国贵族后裔纷纷反秦,他们或死于秦军之手,或死于相互内斗,数量大量减少。楚汉相争时,六国后裔依然参与了战争,且损耗及多。到汉朝建立后,六国贵族后裔数量事实上已经十不存一了,没有贵族领头,平民百姓不会造反的。

比如赵国后裔赵歇在张耳、陈余的支持下恢复了赵国,但是最终死于内乱之中。魏国后裔魏豹朝秦暮楚,最终被刘邦的手下诛杀。韩国后裔韩成在张良的支持下复国了,后来韩国被韩信攻灭。齐国后裔田荣、田安、田都在内战中死亡,最终没有了势力。楚国的后裔芈心被项氏家族立为楚怀王,最终被项羽诛杀。燕国后裔没有立国,虽然有燕国的存在,但是跟姬姓燕国没有关系,最终燕国被汉军攻灭。秦国后裔基本死绝了,部分逃至日本,部分隐姓埋名于天下,没有势力反汉。

汉承秦制,刘邦将大部分秦朝法律、政治体系恢复了,保证了汉朝的稳定性。不过刘邦废除了秦法中一些较为残酷的刑罚,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分封制。刘邦没有大兴土木,而是与民休养,轻徭薄赋,这种政策下天下百姓不会反。另外对于有功之臣,刘邦还是分封了,让他们当了诸侯,在一定程度了缓解了功臣贵族的要求。后来刘邦消灭异姓诸侯国,这些异姓诸侯跟六国基本上没有关系了。

一句话汉朝修政秦法保证了天下百姓不反汉,秦末战争中六国贵族后裔大量死亡导致六国没有领头人反汉。六国后人反秦不反汉,基于实力的大大衰弱;如果韩信是六国王室后裔,那么刘邦的平叛战争胜负未可知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