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鞑备录》:宋朝人眼中的蒙古帝国是什么样子?

公元1214年,金国不堪蒙古的攻击,被迫放弃燕京,往南迁都到汴梁。为了解决迁都后的财政难题,金宣宗遣使者来南宋收缴岁币。这时,起居舍人

真德秀见金国衰弱,便上奏朝廷,请求罢除每年向金国交岁币的惯例。在这篇奏疏中,真德秀还告诫朝廷要警惕刚兴起的蒙古帝国,他说:“使鞑靼遂能如刘聪、石勒之盗有中原,则疆场相望,便为邻国,固非我之利也。”金国虽与南宋为世仇,但如今已经衰落了,宋朝应奋发图强,早为防备,通过招纳金国的贤人来增强自身的国力。不应幸灾乐祸,帮助蒙古消灭金国,使自己失去了屏障,导致唇亡齿寒。这说明在蒙宋交兵之前,宋朝已经有远见之士看到了蒙古将来的威胁,提醒朝廷要警惕这个新兴的国家。

然而朝廷并不以为意,而是紧盯着垂亡的金国,想跟上去补一刀。1234年,宋朝与蒙古两面夹击金国,大将孟珙率领宋蒙联军攻入蔡州,金主完颜守绪被迫自尽,金国灭亡。这一仗之后,南宋虽然报了世仇,但领土直接与蒙古帝国接壤,陷入了空前的孤立境地。为了了解这个新的邻国,孟珙向朝廷上奏了一本《蒙鞑备录》,这本书记叙了蒙古帝国的历史、风俗、官职、兵制等情况,可代表当时南宋人对蒙古的认识水平。此书最早见于元人陶宗义编的《说郛》,署名为“孟珙”,而有些版本则写作“赵珙”。

《蒙鞑备录》:宋朝人眼中的蒙古帝国是什么样子?

金国灭亡后,南宋直接与蒙古接壤

蒙古帝国是怎么崛起的?

《蒙鞑备录》说鞑靼出于沙陀别种,分为黑、白、生三种。白鞑靼颜貌稍净,与人交言有情,颇为开化;生鞑靼则贫穷而拙陋,没有什么能力,只是追随大部落迁徙而已;而黑鞑靼则勇猛异常,成吉思汗与其部下皆属于黑鞑靼。鞑靼人身高只有五尺二三,行状颇丑,只有成吉思汗魁伟雄壮,属于其中的异人。

鞑靼人不懂得计算年月,所以成吉思汗的具体生年不得而知。当你问一个鞑靼人年长几岁时,他只会告诉你从他出生以后,草原变青了几回而已,他们不晓得什么是年,也更不会知道具体的月份与日期了。《蒙鞑备录》说成吉思汗小时候被金人说虏为奴婢,长到了十余岁才逃归本部,“所以尽知金国事宜”。其实这是宋人的误传,根据《蒙古秘史》的记载,成吉思汗小时候是被泰亦赤兀部的人掳走,并非金国人。长大之后,成吉思汗通过四处征战,统一了蒙古诸部。

在当时,金国有谣言说“

鞑靼来,鞑靼去,赶得官家没出去处”,于是金人都说:“必是鞑靼人,为我国患”,所以每三年都向北出兵,绞杀鞑靼人,俗称“灭丁”。因为这件事,金人与鞑靼人成为了世仇,成吉思汗因此而愤怒,立志一定要消灭金国。在统一蒙古诸部后,他便开始了对金国的侵略。当时的金国人依然轻视蒙古人,他们傲慢的说:“我国如海,汝国如一掬沙,岂能动摇?”直到蒙古兵攻陷西京后,金人才开始恐惧起来。金主派元帅忽沙虎统领五十万兵马迎敌,结果大败而归。鞑靼人屡战屡捷,很快就占领了金国的都城燕京,之后便发生了联宋灭金的事。

《蒙鞑备录》:宋朝人眼中的蒙古帝国是什么样子?

蒙古帝国人的风俗

鞑靼人虽然武力强劲,但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并不高,风俗也很质朴甚至落后。他们贱老而喜壮,耻于私斗而勇于公战。上至成吉思汗,下至平民百姓,其国人皆留着像“中国小儿”一样的三搭头,有两个小总角垂落在肩上。

鞑靼人不吃米饭,而是以鱼肉为主食,所以手指头常有脂腻。他们也不喝白开水,而是通过饮马乳来止渴。《蒙鞑备录》认为蒙古人的这只饮食方式有利于他们行军打仗,能够屯师十万而不举烟火。鞑靼军队出征的后勤较少而简单,辎重也不大,得以轻装上阵、千里袭敌。

鞑靼人自幼生于马鞍间,不仅靠马吃饭,而且还靠马打仗。他们骑兵多而步卒少,行军速度非常快。为了工厂破绽,鞑靼人不惜耗费数万兵力,期以必得。每次破城之后,“不问老幼妍丑、贫富逆顺,皆诛之,略不少恕”。

鞑靼的妇女不像中原人那样身居闺中,而是能够随军出征,担当后勤之类的工作。她们管理着行军的行李及衣物,跟着男人们一起饮酒,身着胡服胡帽,有时还能临战杀敌,为国家征战而出力。

《蒙鞑备录》:宋朝人眼中的蒙古帝国是什么样子?

蒙古帝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蒙古帝国实行君主制,传说是女真人教成吉思汗登基为帝的,所谓“成吉思”就是“天赐”的意思。1206年春天,成吉思汗召集突厥与蒙古诸部,举行库里勒台大会,正式加冕为“汗”。“汗”既是国家政府的首脑,又是部队征战的统帅,他几乎不住在都城,而是带领部队到世界各地去打仗,所以蒙古国没有一个可以称为都城的行政中心。

在国王的下面,则是一堆具有军功的元勋,都是黑鞑靼人。他们具有统领一支军队的权力,“征伐大事,皆决于己”,成吉思汗并不担心他们拥兵过重,所以这些元勋能都能在战争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为了约束国人,成吉思汗还颁布了“札撒”,即公共法典。规定谋杀、盗窃、密谋、通奸、以幻术惑人以及受脏物都是死罪。这部分法典由成吉思汗的“名言”或“箴言”组成,纪律非常严格。1246年,有使者从蒙古回来后,告诉人们蒙古国人都非常遵守纪律,他们尊敬长官、不敢撒谎,彼此之间很少相互争吵与谋杀,如果有人丢失了牲畜,那么任何找到的人都乐意物归原主。在经历混乱之后,统一的蒙古帝国变得异常团结。

蒙古帝国的社会结构为金字塔形,最上层是以大汗为首的黄金家族,他们与下面的勇士贵族(巴阿秃儿)、部落首领贵族(那颜),共同统治着其他阶层。被统治阶层包括战士亲兵、自由人(那可儿)、平民百姓(哈喇抽)和奴隶(乌拉干),一般来说,奴隶都是非蒙古人。

《蒙鞑备录》:宋朝人眼中的蒙古帝国是什么样子?

蒙古帝国为何如此强大?

在灭亡金国之后,南宋人才意识到蒙古人的强大,同时他们也思考着为什么这个国家的人都是这么的勇猛与彪悍?

从《蒙鞑备录》和真德秀的奏疏来看,南宋人对蒙古人的了解仍然是很肤浅的,他们将蒙古帝国视为五胡乱华时期的前赵刘聪与后赵石勒,认为只要朝廷安定,不发生八王之乱的悲剧,那么蒙古人也就无机可乘。宋人尚未意识到蒙古帝国已经征服了亚洲的大部分地方,其军事实力已经远在宋军之上。

那么蒙古帝国为什么如此强大呢?单从军事制度的角度来看,大抵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蒙古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其人自幼生长于马鞍之间,在冷兵器时代,强大的骑兵在战争中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因此,蒙古人等于世世代代都在培养骑兵战士。这种世代全民皆兵的特色,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二、蒙古人的军制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官僚机构。大将出征常常是自主决策,并无监军与权臣的制约,很少出现那种决胜时刻却功亏一篑的现象;

三、蒙古人的饮食特征使他们的军队没有缺乏补给的后顾之忧;在广阔的草原上,渴则饮马乳,饥则猎麋鹿,行军与日常的游牧生活差别并不大;

四、蒙古人将战争变得极端化,他们不像宋金那样打打和和,不是为了某一政治目的来进行战争,而是把战争发挥到了纯粹的方面,就是为了彻底的消灭敌人。所以真德秀才说“鞑靼之图灭女真,犹猎师之志在得鹿;鹿之所走,猎必从之”。只要没有把敌国消灭,那么进攻就不会结束,这种不计代价、志在必得打法让许多国家难以适应。

总的来说,在灭亡金国之后,南宋已经进入了蒙古帝国侵略的视野之中。为此宋人才编写了《蒙鞑备录》,试图了解这个潜在的对手,但宋人显然还是轻视了蒙古,依然纸醉金迷,所谓“暧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扬州作汴州”,在酒醒之后,亡国也就来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