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的一个县,因为名字“难认”,改回了1400年前的原名

在贵州省的东北部,有一个地方叫做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简称务川县),它属于遵义市管辖,这个地方总面积达到了2777多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了三十二万人,且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人口。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土著民族,是务川最早的土著民族,是最早开辟务川土地的先民之一。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很多仡佬族的风俗和习惯。在这里,还存在着一个全国唯一完好保存的仡佬民族文化村,时至今日,务川还保留着近千年前的冶炼丹砂的遗址和民间开采炼丹的传统。

贵州省的一个县,因为名字“难认”,改回了1400年前的原名

务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隋代以前,中央未在务川地区设置专门的行政区划进行管辖,只以其地另属他郡县进行间接地羁縻统治。隋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始在该地划分行政区划以管理其地。

春秋战国时期,务川地区先属巴蜀,后属楚黔中地,再属秦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在今沿河县城东岸置务川县,属庸州;旋废,属巴东郡。

贵州省的一个县,因为名字“难认”,改回了1400年前的原名

公元599年(开皇十九年),招慰蜇僚奉诏置务川县。到了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黔州的招慰使认为务川县是当时的一个要路,于是申请设置郡;三年后,也就是武德四年,在这个地方设置了务川郡,后来就改名为务州;又到了公元630年,又把务州改为思州。

公元1107年(北宋徽宗大观元年),土著首领田佑恭愿为王民,率地归附。政和八年(1118)复置思州,移思州治于务川县都濡故地,即今务川县城。元至元十五年(1278),知思州军州事田谨贤以地归附,元统治者在思州地区置万户府,任命田氏为地方最高长官,后改置思州军民安抚司,隶湖广行省,领镇远州、婺川县并楠木洞长官司六十六,进行统治。

贵州省的一个县,因为名字“难认”,改回了1400年前的原名

明洪武五年(1372),以婺川县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1413)改土归流,废两宣慰司,设置流官,以其地属思南府。清代仍属思南府。民国沿为婺川县,先后属镇远道、第六行政督察区。建国以后,一直到了1959年3月16日, 这时的“婺川县”,经过国务院的批准,正式改名为“务川县”。到了1986年8月国家决定撤销务川县,设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贵州省的一个县,因为名字“难认”,改回了1400年前的原名

探寻仡佬族的起源,这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了。现在的学界主要有这么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认为仡佬族应该起源于古代的百蹼,百蹼又经过了僚人演变,最后形成了讫佬族;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从讫佬族是从新石器时代起,东南地区的越人迁入西南地区后,和当地的土著进行了融合,然后形成了当时的夜郎国中的主要人群,最后才演变成后来的讫佬族。

贵州省的一个县,因为名字“难认”,改回了1400年前的原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