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与信陵君的口舌之争:是赵公子贪慕虚荣还是魏公子自甘堕落

平原君与信陵君的口舌之争:是赵公子贪慕虚荣还是魏公子自甘堕落

平原君与信陵君的口舌之争:是赵公子贪慕虚荣还是魏公子自甘堕落

本期话题

魏公子信陵君旅居赵国的时候,曾与平原君赵胜发生过一段口舌之争。信陵君为了将两位赵国隐士毛公和薛公招致麾下,不惜纡尊降贵,混迹于赌馆酒肆。平原君因此批评信陵君自甘堕落,而信陵君则反唇相讥,讽刺平原君有眼无珠。

到底两位齐名的战国公子孰是孰非?他们招贤纳士的手段和方法又有什么区别呢?


平原君与信陵君的口舌之争:是赵公子贪慕虚荣还是魏公子自甘堕落


平原君与信陵君的口舌之争:是赵公子贪慕虚荣还是魏公子自甘堕落


虽然同是以招贤纳士、宾客盈门而著称的战国贵公子,但平原君赵胜的小舅子魏无忌却与他的姊夫大不相同。


据《史记》所载,公元前257年,矫夺晋鄙兵权以解邯郸之围后,魏公子无忌为免安僖王秋后算账,留居赵国。

旅赵期间,他慕名结交了两位赵国隐士毛公和薛公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闲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史记·魏公子列传》


毛公藏身于赌馆,薛公隐迹在酒肆。为了将这二位贤士招致麾下,魏公子无忌不惜纡尊降贵,与二人为布衣平交。


可他的礼贤下士却招来了姊夫平原君的鄙视。平原君叱无忌自甘堕落,混迹于下九流的行伍。而无忌则反唇相讥,质疑平原君爱慕虚荣,并不真懂鉴士求士。


平原君与信陵君的口舌之争:是赵公子贪慕虚荣还是魏公子自甘堕落


对这段发生在二公子间的小插曲,我私意以为不能仅视作强主与客宾的意气之争,它实际上折射出了信陵君与平原君招贤纳士的不同策略,甚至可以说反映出了以信陵、平原为核心的两大政治集团的不同特征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魏安僖王和赵孝成王对待信陵君与平原君的不同态度便一目了然。对信陵君无忌和他身边庞大的幕僚集团,魏安僖王始终心怀惴惴,恐惧不安: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


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史记·魏公子列传》


平原君与信陵君的口舌之争:是赵公子贪慕虚荣还是魏公子自甘堕落


司马迁批评魏安僖王防嫌信陵君是嫉贤妒能、心胸狭隘,公正地说,这恐怕已经偏离了一个历史学家本应该坚持的冷静客观的立场。从这段记载看,信陵君依靠手下的三千门客编织起了一张强大的情报网络,对北邻赵国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


信陵君既然有能力监视赵王的所做作为,那近在咫尺的魏王呢?信陵君难道就不会在他身边插针吗?


不可能。

事实上,魏安僖王的宫闱秘事,信陵君和他身边的核心幕僚纤毫毕知。公元前258年秦军围困邯郸,魏安僖王本拟发兵救援。却因为受到秦国的武力威胁而下令十万援军留驻邺城,不得入赵参战。信陵君屡次劝谏魏安僖王作速进兵,但安僖王慑于秦国的淫威,就是不肯颁下兵符。


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谋士侯嬴对信陵君说:

“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


平原君与信陵君的口舌之争:是赵公子贪慕虚荣还是魏公子自甘堕落


身为信陵君的谋主,侯嬴不但了解魏安僖王最宠幸的人是如姬,甚至连安僖王的兵符放在王宫的哪个位置,他都一清二楚。由此推论,信陵君在监控北邻赵国的同时,对自己的王兄很可能采取了更加严密的监控手段。

暗布眼线,刺探宫闱隐私,这是任何一个独裁君主都不能容忍的犯上之举。

在历史上,因为发现此类事件而大开杀戒的君主不乏其人,比如秦始皇:

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史记·秦始皇本纪》


平原君与信陵君的口舌之争:是赵公子贪慕虚荣还是魏公子自甘堕落


对自己的隐私,秦始皇采取了极为严厉的保密措施。哪怕只是皇帝的行踪遭到泄露,所有沾上嫌疑的人都要一并处死。相形之下,魏安僖王作为堂堂一国元首,他的私生活在信陵君面前竟然是透明的!像这样危险的人物,魏安王又怎么敢把国政交给他来打理呢?

平原君与信陵君的口舌之争:是赵公子贪慕虚荣还是魏公子自甘堕落


信陵君依靠众多门客编织起一张宽大的蛛网,将魏安僖王“罩”了起来,不得挣脱,引发了安僖王的忧虑。因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信陵君要去救援的赵国,赵孝成王对待养士的平原君却大不相同。


虽然平原君门下也养着数千门客,看起来势力并不比信陵君更小,但赵孝成王却似乎放心大胆地把政务统统托付给平原君。《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说:

鲁连见新垣衍而无言。新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平原君与信陵君的口舌之争:是赵公子贪慕虚荣还是魏公子自甘堕落


根据魏安僖王派往邯郸的使者新垣衍的观察,围城邯郸当中,那些有能力突围却仍逗留不去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者。换做今天的话说,这些人的俸禄爵赏都要仰仗平原君而非赵孝成王的赐予。平原君能够代表赵孝成王行使赏罚之权,这在邯郸解围后的论功行赏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中略)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军,秦军遂引而去。(中略)于是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让(使)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平原君与信陵君的口舌之争:是赵公子贪慕虚荣还是魏公子自甘堕落


李同和鲁仲连在邯郸被围之际都是直接向平原君献计。而解围之后,平原君封赐他们也不见事先请示赵孝成王的记载。不但平原君爵赏属下不必请示王命,甚至赵孝成王想要有所封赏,还得颠倒过来先征求平原君的意见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史记·魏公子列传》

为什么赵孝成王就不忌惮相国平原君专权擅政呢,就像魏安王忌惮信陵君一样?


这一方面可能是赵孝成王一朝的政治风气使然:从赵孝成王执政伊始,重用宗室、论职以亲的不良风气就一直弥漫不散。另一方面,我们似乎也可以认为,以平原君为首的政治集团,其对君权的威胁不如信陵君集团那么大


《史记》载: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平原君与信陵君的口舌之争:是赵公子贪慕虚荣还是魏公子自甘堕落


秦军围困邯郸的时候,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救援。楚军能否援手,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所以对这一次出使楚国的外交谈判,平原君极其重视,并从门客中严选干才,组成了一支精干的随行使团。


明明平原君的门客有数千人之多,选出20人组成使团直是百里挑一,应该轻而易举,可平原君挑来挑去,只挑到了19个得用之人,剩下一个死活凑不齐了。更让平原君尴尬的是,平原君亲自遴选的这19位幕僚到了楚国全都碌碌无为,剩下那位在谈判桌上一锤定音,促成楚、赵联盟的门客毛遂居然是出发前自告奋勇、前来凑数的。

信陵君无忌批评平原君养士“徒豪举耳”——只不过摆襬阔气,充充门面,好看却不中用。从毛遂自荐的故事看,信陵君所言原来实不虚。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平原君与信陵君的口舌之争:是赵公子贪慕虚荣还是魏公子自甘堕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