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式子孙在宋朝的地位如何? 其真如后世所说可以“横着走”吗?

kuaineinv


柴家的兴旺发达源自一个女人,因为这个女人柴荣才得以坐上皇位。而后柴家经历两代,至恭帝失去帝位,被赵匡胤取代,迁宫易号称为了郑王。柴家自此成为王爷,享受荣华富贵,远离了权力的中心。笔者将从柴家的兴衰变迁来回答这个问题。

柴家发家史

柴家的上位源自于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柴荣的姑姑——圣穆皇后柴氏。柴氏和后周太祖郭威是同乡,郭威因为豪爽仗义在乡里有名,柴氏见郭威状貌奇伟,日后一定是富贵之人,便嫁给了他。柴氏贤良聪慧,对郭威的不好习惯经常进行劝说,而后郭威因为勇武异常,得到后汉高祖赏识官至枢密副使,并成为托孤大臣。最后就是郭威取代隐帝建立后周,郭威称帝的时候柴氏已经逝世,被追封为皇后。

与太祖同里,遂以归焉。太祖微时,喜饮博任侠,不拘细行,后常谏止之。太祖状貌奇伟,后心知其贵人也,事之甚谨。及太祖即位,后已先卒,乃下诏:“故夫人柴氏,追册为皇后,谥曰圣穆。”《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七》

柴荣正是因为姑姑的原因,一路追随郭威,也得到了郭威的器重和信任。而郭威因为皇后柴氏便把柴荣收为养子,后来因为郭威两个儿子都在战乱中被杀,能继承皇位的实际上就只有三个人选,其一就是养子兼内侄柴荣;其二就是女婿张永德,“点检做太子”的当事人之一;其三就是外甥李重进。

后兄守礼子荣,幼从姑长太祖家,以谨厚见爱,太祖遂以为子。《新五代史·周本纪第十二》

柴荣在军中颇具威望,又从小跟着郭威,不仅和郭威相依为命,更是熟悉郭威的一切,也熟悉郭威的政治策略,只有将位子传给柴荣,才能保证郭威的政治遗产不会被破坏,而且柴荣还是柴氏认定的人,郭威对柴氏很是看重,他自己就认为没有柴氏,就没有她的一切,因此柴荣成为继承人是毫无争议的。

郭威登上皇位三年后去世,柴荣顺利继承了帝位,即后周世宗。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有建树,号称英主,初步奠定了后来北宋的势力。但在商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柴荣的在位时间并不长,从登基到去世一共六年。而后儿子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也就是被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取代了的皇帝,影视剧里面经常出现的柴王爷。

柴家其实当皇帝的时间总的算起来,也就七年左右。发迹于后周太祖郭威之时,结束于恭帝即位后一年,在这段时间里面,柴家发展的并不大,确实时间的积淀,因此后来被人取而代之。

恭皇帝,世宗第四子宗训也。
显德六年六月癸巳,世宗崩。甲午,皇帝即位于柩前。《新五代史·周本纪第十二》

赵宋代周

后周世宗柴荣驾崩,即位的后周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由于皇帝年幼,实际当政的是后周符太后。小皇帝刚即位不久,就突然接到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大臣们慌作一团。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执政大臣不辨真假,慌忙令澶州节度使慕容延钊率兵抵御。

当时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也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正月初二即率兵出城。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当天下午,到达了离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晚上,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石守信、王审琦等策划下,鼓动士兵发动兵变,授意为他黄袍加身,反叛后周,改拥赵匡胤为皇帝。而后,赵匡胤率兵回师开封,在几乎没有遇到反抗的境况下,轻易的攻进了皇宫,让后周恭帝禅位,赵接任帝位。就此,才当了几个月皇帝的柴宗训被赵匡胤取代,而后周也至此结束。

七年春正月甲辰,逊于位。宋兴。《新五代史·周本纪第十二》

赵匡胤即位,出于柴家对他有恩,以怨报德,为世人所不齿和当时政局稳定考虑。对小皇帝还是很客气的。只是让他和太后迁居西宫居住,然后易其号改封为郑王。

迁恭帝及符后于西宫,易其帝号曰郑王,而尊符后为周太后。《宋史·本纪第一》

柴家在宋的权力地位

后柴宗训受封之后,被迁往房州。柴家在政治上的道路就此结束,今后享受的只是荣华富贵和一些特权。

首先是爵位上,柴宗训的爵位封的时候并不是世袭罔替的,之后会逐代递减。所以真正特权最大的时候也就只有柴宗训一人享受待遇。一直到宋仁宗年间柴家后人才获得封荫世袭爵位崇义公。

第二是赵匡胤遗训中的一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这一条就是经常出现在电视剧中的免死金牌“丹书铁卷”。(第二条是不杀士大夫,第三条记载有争论不能确定)

柴宗训有五个儿子,即长子柴永崎、次子柴永廉、三子柴永惠、四子柴永孝、五子柴永盛。但据记载都早夭,继承爵位的是世宗过继过来的侄子柴咏。宋仁宗封柴咏为崇义公,政和八年,宋徽宗又封周恭帝玄孙为宣义郎,也是世袭罔替的。绍兴五年,命周世宗玄孙柴叔夏袭封崇义公。 淳祐九年,以周世宗八世孙柴彦颖袭封崇义公。

总的来说,柴家子孙在宋代享受的权力就是崇义公和宣义郎两个世袭罔替的爵位和免死特权两项。


狐瓜


柴氏子孙在宋朝的地位一般般,能横着走的柴氏子孙也有,但只是少数。这些地位稍微高一点的柴家后人只是赵宋皇室为了粉饰太平而特意选出来的吉祥物而已,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政治地位,但并没有很大的特权。

在北宋一朝混的风生水起,真正担得起“横着走”这个称号的亡国之君,是吴越国主钱俶和他的子孙。




一、“善待柴氏子孙”乃野史记载

一直以来就有一个传言,说宋太祖生前立了三条祖训,他命人刻成石碑藏于宫内,只许后世继位的皇帝观看。这个石碑便是所谓的“太祖誓碑”。誓碑大致内容如下: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从誓碑的内容可以看到,第一条就是要求后世皇帝善待柴氏子孙。因为有这样一条所谓的宋太祖祖训,于是民间就纷纷传言,说赵氏皇帝对柴氏子孙如何如何好,说柴氏子孙在宋朝如何如何有特权。

但是其实这个誓碑的内容,并不记载于任何正史,最早记载这个内容的出处,是南宋陆游所著的《避暑漫抄》,这是一本野史。

在元朝编纂的《宋史》里面,倒是提到了太祖誓碑的第二条,出自《宋史·曹勋传》,具体只有一句话:“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里面也并没有宋太祖要求善待柴家子孙的内容。

由此可见,“太祖誓碑”或许真的存在,但是宋太祖并没有留下什么“善待柴氏子孙”的祖训。所谓的赵宋善待柴氏子孙,不过就是民间的一个传说罢了。

二、柴荣子孙的下场

周世宗柴荣死后,留下了四个儿子:周恭帝柴宗训,以及他的三个弟弟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

柴宗训七岁继位,八岁就做了亡国之君。赵匡胤篡位后,柴宗训受封为郑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柴宗训的郑王爵位,并不是世袭爵位。他死了之后,这个郑王爵位就取消了。柴氏后人并不能承袭郑王爵。柴宗训有一个儿子承袭了爵位,但是被降了一等,继承是公爵,此后就没有任何袭爵的记载了。

关于柴宗训和他三个弟弟的下场,这里简单的说一下。柴宗训活到二十岁就死了,郑王爵位被废黜;曹王柴熙让死的比他还早,宋朝建立的第二年就失踪了;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在陈桥兵变中不知所踪。

根据宋人的传说,宋太祖原本想要杀掉这两个孩子,但被大将潘美劝阻。随后潘美和卢琰分别收留了这两个小孩,替他们改名为潘惟吉和卢璇。

就算按照最好的记载来看,老大柴宗训死的莫名其妙、老二柴熙让不知所踪、老三柴熙谨和老四柴熙诲分别被过继给了别人。这个下场明显谈不上是善终,只能说赵匡胤要点脸,没有明目张胆的杀掉他们而已。

赵匡胤死后,柴氏子孙的记载就没了。随后的宋太宗、宋真宗两朝也没有相关记载,一直到大宋立国九十九年后,也就是传到第四代宋仁宗时,宋仁宗才想起来被遗忘了将近一百年的柴氏子孙。

北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宋仁宗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份最长的人,封为“崇义公”,给予其一定的待遇,并由此人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

所以这里可以下一个结论,柴氏子孙在宋朝有没有能“横着走”的人?答案是有的。但是仅限于获封“崇义公”的柴家子孙。绝大多数的柴家人都与老百姓无异,没有任何的政治特权。

家里有钱的或许就像《水浒传》里面的柴进一样,是个有钱的富足翁。没钱的自然就如同穷光蛋一样。别觉得不可思议,宋太祖死后,宋太宗对太祖的子嗣也不怎么样。传到南宋高宗一朝时,宋太祖的直系后裔也是如同穷光蛋老百姓一般,根本没有什么政治特权。



不过,即便是获封“崇义公”的柴氏子孙,也远远没有民间意淫的那样,有什么免死金牌”或者“丹书铁券”之类的护身符。因为宋仁宗从柴氏选继承人,封其公爵之位,只是为了粉饰太平而已,不是他觉得亏欠柴氏,主动想给柴氏一些补偿。

因为,当时柴荣的直系后裔已经没有了,被挑选出来的柴氏继承人,实际上是柴荣本家的后裔。但是由于柴荣过继给了郭威,柴氏在后周时期并不是皇族。宋朝官方让柴氏远房亲戚为周世宗奉祀。这属于标准的鸠占鹊巢、和平演变。把真正的皇族铲除掉,然后让外人代替。

实话说,这些姓柴的“崇义公”已经跟后周帝系没半毛钱关系了。




三、真正能“横着走”的家族

相较于柴氏子孙在北宋的待遇,吴越国的钱氏一族简直不要太好了。吴越国的“钱”就是百家姓里面“赵钱孙李”的那个“钱”。在当时仅次于皇族赵氏。

宋太祖在世时,当时的吴越国主钱俶就跟赵匡胤廷眉来眼去,两家一起欺负南唐。等到宋廷平定南唐后,钱俶又非常识相地带路投降了宋太宗,从而结束了钱氏割据两浙七十二年的历史。吴越也是北宋平定的南方诸国过程中,流程走的最好看的一个,各种三请三辞的程序走足,赵家才貌似有点不情愿地接受了钱家的“献土”。

钱俶在汴梁的余生,各种好吃好喝、赏赐不断地养着,而他的后代也活的十分滋润。别的不说,就凭“亡国之君”家的儿子能在新朝做到宰相,而且还是有实权的宰相,这就远不是名气虽大,但没有任何实权的柴氏一族能比拟的。

比如钱俶的长子钱惟濬承袭国公爵位,官拜节度使;

比如钱俶养子钱惟治获封彭城郡王,雍熙北伐时出知边防重镇真定;

比如钱俶第三子钱惟渲,官拜潍州团练使;

比如钱俶的第四子钱惟灏,官拜昭州刺史;

比如钱俶的第五子钱惟溍,官拜武卫将军;

比如,钱俶的第七子钱惟演,官至宰执!

比如钱俶的小儿子钱惟济官拜平江节度使;

上述钱俶诸子中多以武职任官,但最出息的儿子是第七子钱惟演。他原本也是武将,但后来改换文职,接着一发不可收拾,先从翰林学士干起、一路升至枢密使、宰相,后来还参与编纂了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册府元龟》。

这些当官的钱家子孙,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能气死柴家后裔。


并且这还没完,赵宋皇族不仅重用钱氏,而且还跟钱氏通婚,竭力拉拢钱氏。

比如,钱俶的一个女儿就嫁给了宋真宗刘皇后的亲弟弟;

比如,钱俶的孙子钱暧娶了宋仁宗郭皇后的亲妹妹;

比如,钱俶孙子钱暄娶了宋太宗的外孙女;

比如,钱俶曾孙钱恕娶了宋太宗的亲孙女;

比如,钱俶曾孙钱景臻娶了宋仁宗的女儿;

到了钱俶的五世孙钱忱时,因为他是宋仁宗的女儿所生,所以钱家到了这一代,居然在《宋史》里就开始列入《外戚传》了。

到了钱俶的七世孙女,已经做了宋孝宗第一任太子的太子妃了,如果不是太子早夭,钱氏就当上皇后了。

如此一比,同样是亡国之君,瞧瞧人家钱氏在北宋的待遇,再瞧瞧柴氏,你们还会认为柴氏子孙在北宋有什么政治特权?柴氏子孙也配“横着走”么?


Mer86


后周世宗皇帝柴荣(921年-959年)如果不早死,很有可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进而统一全国,成为千古一帝。柴荣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在位期间内政外交举措得当,五年的时间内先后消灭了后蜀和南唐,并且攻陷了幽云十六州当中的两州。就在准备攻取幽州的时候,柴荣因病逝世,享年39岁。

柴荣在逝世前,解除了自己的表妹夫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职务,由赵匡胤取而代之。本来,柴荣的意图是改革军队,但是没想到这一步棋却最终葬送了江山。柴荣死后,其长子柴宗训(953-973)继位,是为后周恭帝。由于柴宗训继位的时候年仅六岁,所以大权都掌握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的手中。赵匡胤在军中深得人心,960年,赵匡胤在出征途中发生“陈桥兵变”,众人拥立赵匡胤为帝,柴宗训不得不禅位给赵匡胤。

赵匡胤登基之后建立北宋,降柴宗训为郑王,赐给柴氏子孙“丹书铁券”,并在石碑上给赵氏子孙留下遗训:保证柴氏子孙永享荣华富贵,犯罪不加刑罚,谋逆只在狱中赐死,不在市曹行刑,也不连坐家属。

柴荣的儿子一共有:后周恭帝柴宗训、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

后周恭帝柴宗训在被封为郑王之后,跟他的母亲符太后一起被迁往房州(湖北房县)居住,柴宗训于973年英年早逝,无后,享年二十岁。

曹王柴熙让在赵匡胤登基之后就不知所踪,传言他是被人抱走,以避免遭到迫害。

纪王柴熙谨在赵匡胤登基时很小,后被北宋大将潘美收养。“陈桥兵变”发生后,赵匡胤等人回师皇宫,赵匡胤见一妃子手中抱着一个婴儿,便问她婴儿是谁,那妃子回答说是世宗皇帝的孩子柴熙谨。当时赵普等大臣纷纷建议赵匡胤把孩子杀了,只有潘美低头不说话,赵匡胤便询问潘美对这事怎么看。潘美说,我和陛下曾都是世宗皇帝的臣子,我如果劝你杀了孩子,岂不是辜负世宗皇帝;我如果劝你不杀,陛下肯定会对我产生疑心。

赵匡胤听完之后对潘美说,你把这个孩子抱回去收养吧,你不配做他的父亲,就让他做你侄子吧,以后不要告诉他他的身世。潘美后来给柴熙谨改名潘惟吉,潘惟吉长大后知道了自己身世,但是他不让子孙提及。潘惟吉后来做到了刺史一级的高管,但是他从不敢飞扬跋扈,行事谨小慎微,得以善终。

蕲王柴熙诲在赵匡胤登基之后被北宋大臣卢琰收养。962年,卢琰带着年仅6岁的柴熙诲来到新渥灵山隐居,并为他改名叫做卢璇。卢璇长大以后,卢琰将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了他。宋仁宗登基之后,封卢璇的殿前防御使,后来又封为武烈侯,卢锦则被封为吴国夫人。卢璇死后,其子卢克做过宋朝的礼部尚书。卢璇的子孙很多,元朝的时候其子孙当中的一支还恢复了柴姓。

由此可见,柴荣的后人不是早死无后,就是逃走和被收养的,根本就没人能以柴荣的后裔自居,更谈不上享受荣华富贵和“横着走”了。赵匡胤能够做到不杀掉他们,已经是非常仁慈的了。


围炉煮酒话春秋


柴氏在北宋受到了太祖赵匡胤的厚待,并立下规矩令子孙优待柴氏家族,甚至有授予柴氏家族“丹书铁券”的说法,但柴氏在北宋乃至南宋并非“横着走”,而在特殊时期还曾改姓避祸,后代也越来越衰落。


禅让之功

“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五代史》

郭威因两个亲生儿子被汉隐帝所杀,因此将皇位传给养子柴荣,柴荣的三个亲生儿子也被汉隐帝刘承祐所杀,因此柴荣将皇位传给柴宗训。而年轻的恭帝柴宗训自知敌不过军权在握的赵匡胤,于是就将皇位“禅位”给了赵匡胤,柴宗训因禅让之功被赵匡胤封为郑王。赵匡胤在“太祖誓碑”中规定必须善待柴家,并赐给他们丹书铁券。


根据《五代史》记载,熙让封曹王;熙谨封纪王、熙诲封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柴氏更姓潘

“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赵匡胤



陈桥兵变后,恭皇帝因禅让之功被封郑王,但柴熙谨、柴熙诲仍在宫中,赵匡胤问群臣:"此复何待?"有人建议杀掉二人。但后周开国上将军卢琰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名将潘美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太祖问他:"汝也以为不可吗?"潘美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

赵匡胤说:“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潘美不管张匡胤之言,将柴熙谨抱回家中,“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更名潘惟吉。潘美没有亲兄弟,潘惟吉一共延续子嗣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於其家人。”这也算是将潘家认为祖上,而彻底否定了柴氏的血脉,毕竟是潘美救了他的性命。

柴氏更姓卢

"柴周大臣义不臣宋"——卢琰



卢琰外与赵匡胤都与柴荣的交好,并为柴荣之左膀右臂。公元959年,世宗驾崩,柴宗训即位。但此间赵匡胤、陶谷等掌握大权,次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建号宋。

后赵匡胤入朝,封柴宗训为郑王,令柴宗训白衣出宫。赵匡胤入皇宫后,受六宫朝拜,人群中有宫人抱着两个孩子,即纪王和蕲王。赵匡胤左右侍卫欲擒杀二子,卢琰挺身阻挠,又由潘美进言才得以留住二子性命。此后,卢琰暗将蕲王柴熙诲抱回府中。



不得不说,赵匡胤对卢琰还是非常看重的,封其爵至国公。然而,卢琰对宋太祖的恩宠看得很淡,反而对后周还留有余衷。因此,为柴氏留下血脉才是其最为在意的,那么抚养蕲王才是其心中最重要的任务。当恭帝白衣出宫,纪王由潘美带回为侄后,赵匡胤开始追查蕲王下落,卢琰便与柴世宗的驸马孙帷温密谋,收柴熙诲为义子,更名卢璇,并向赵匡胤提出退休请求。

“越国公始居汴,为后周工部尚书,有政绩禅,宋后迁居婺之灵山,灵山者卢氏发祥之地也。自越国公而上皆缺而不书,古籍无所稽,略其所当略也;自越国公而下,支派世系近而可考”——《大山卢氏宗谱》

公元968年,赵匡胤批准卢琰辞职。卢琰与孙帷温一道携全家及蕲王柴熙诲连夜出京城,过临安,至灵山之麓隐居。卢琰隐居灵山五年之后,谋划儿子贿赂地方官上表,告知赵匡胤"卢琰已死",以避免朝廷继续查询柴氏的踪迹,赵匡胤接报派李克明前往灵山吊唁。

"牧童牛背日将曛,短笛摧残几片云。莫道山中无宁戚,重歌白石忆明君。"——卢琰祭赵匡胤

卢琰隐居期间培养其"九子具将相之才以备朝廷之用",并修建私塾教授乡民学问。976年,赵匡胤驾崩,卢琰以诗词来缅怀自己这位朋友明君,若非力保柴氏血脉,二人本可书写一段君臣佳话。

“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世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璇,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大山卢氏宗谱》

公元985年,卢琰病逝,其后人"九支卢"便是卢琰的九个子女所延九个支派,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挟柴氏后裔隐居,将亲生女儿卢锦许配给柴熙诲,更名卢璇,排行老三,与其他八子并立,柴氏血脉得以延续。后还有记载柴氏更姓林、更姓殷的记载。

宋朝柴氏名人



柴荣一支如上所述,除了柴宗训留姓传承柴氏以外,其余几乎更名后不再以柴姓留存,而旁系的传承仍未有间断,虽有太祖的善待柴氏,但其家族在宋朝时并不算显赫,也没有特殊的地位,有史记载的柴氏后裔死于非命者有好几位。

柴成务,字宝臣,宋太祖乾德六年,戊辰科,35岁时考取状元,官至刑部尚书。柴进,了解柴进大多是通过小说《水浒传》,其中言柴进为后周世宗柴荣之嫡孙。其史料相关是记载于南宋《宋江三十六赞》和《宣和遗事》。柴中行,南宋余千人。绍兴元年考取进士,官至右文殿修撰,主管鸿庆宫。因常讲学南溪之上,获称南溪先生《易录集》、《传书集》、《传诗讲》、《论童蒙说》均出其著。柴望南宋时“柴氏四隐”(柴望、柴随亨、柴元亨,柴元彪)之首。《四库总目》记载其诗文较多。

柴宗训二十岁便去世,其子柴永崎延郑国公爵位,之后一直世袭。宋仁宗时期,柴宗训嫡系没有子嗣再袭爵,宋仁宗立柴氏旁系中辈分最高者袭爵。南宋高宗时期,赵构以柴氏后裔柴叔夏为右承奉郎,封崇义公,这代表着柴氏的爵位就此衰落,但也算是善待柴氏后裔了。


棍哥观史


尽管宋太祖赵匡胤因为陈桥兵变这件事名声狼藉,但说实话,赵匡胤还算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在兵变以后,进攻后周都城时,与宰相约定了善待柴荣之子,柴宗训以及后周皇后。

若是换成了其他人,虽然立下了盟约,但一旦后周被攻破,便是会立马翻脸不认人的,赵匡胤还算有良心,没有如何为难后周皇族,即使是真的夺得天下了,依旧让柴宗训做了郑王(尽管柴宗训与后周皇后结局也不咋地)。

之所以有人会认为柴家在宋朝的时候基本上能够横着走,想必多半是受了水浒传的影响,在水浒传中,柴进正是柴荣的后人,柴进本人有着太祖皇帝赐下的丹书铁卷,在大宋境内基本上能够横着走,广交义士,过的也算是风光无比了。

除了水浒传中的,太祖皇帝的确也留下过太祖誓碑,碑文上留下了三条祖训,第一条就是善待柴氏子孙,不得对柴氏子孙加立罪名。

留下了这样的祖训,大宋后世子孙也自然再也不可能私自对柴氏子孙动刑,柴氏子孙自然也可以嚣张跋扈。

横着走,基本上是可以的,只要不做的太过分,只要闹到了皇帝那里,自然不可能出什么大乱子,但前提条件也很明显,那就是不能做的太过分。

所以说,认为柴氏子孙在大宋境内能够横着走(若是真的不顾及家族安危),其实也是可以的。

只不过,尽管赵匡胤可能还是个信守诺言的皇帝,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可就不一定了。

为何大宋军队羸弱不堪,一击即溃?说到底,就是因为赵光义。

相较于赵匡胤而言,赵光义更侧重于文,在赵光义的管理下,整个大宋开始重文轻武,即使是赵匡胤刚去世那会,宋军尚有战力,却因为赵光义害怕手下再来个陈桥兵变,不许手下擅自动兵,只能等待赵光义的一步步命令行事,最终导致重兵压境,却只能狼狈撤回。

且在很多野史记载中,赵光义还是私自篡改了赵匡胤的遗诏当的皇帝,登基前与皇后说好了不杀赵匡胤的儿子,也尊皇后为太后,但事成之后,却忘恩负义,将诺言抛掷脑后。

而这边的后周皇后,以及柴荣的儿子柴宗训又如何?柴宗训七岁做了皇帝,八岁就亡国,同年成为了赵匡胤的阶下囚,只不过赵匡胤对柴宗训还不错。

十二年后,柴宗训在二十岁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就去世了,后周太后也削发做了尼姑,其中发生了什么没人知道。

综合而言,柴氏子弟,虽然在宋朝有一块天然的免罪金牌,但若不是碰到了不得的大事,绝无敢用的,若是敢用,若是碰上了赵光义那样的皇帝,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魏青衣


柴氏子孙在宋朝的确有特殊的待遇,但要说是“横着走”那是不可能的。

首先,柴氏子孙不傻,江山已经易主,能有眼前的荣华富贵已经不错了,低调做人才能长久;其次,宋朝皇室再仁弱,也不可能放任前朝皇室在本朝横着走。

那么,柴氏子孙在宋朝的地位到底如何呢?《水浒传》里有所描述。

《水浒传》里的柴皇城,世代居于高唐州,是小旋风柴进的叔叔,后周世宗柴荣的嫡脉子孙,虽然赵匡胤给的“丹书铁券”没供在他家,而是供在主支的柴进家,但也在丹书铁券的保护范围内。

可这样一个人物,竟然斗不过高唐州新任知府高廉的小舅子殷天锡,高廉是高俅的叔伯兄弟,但他的小舅子算什么东西?看上了柴皇城家的花园,想要强占,柴皇城据理力争,竟然被殷天锡给打了。

远在沧州的柴进得知此事,带着李逵赶来相助叔叔。谁知来晚了,柴皇城一大把年纪,从来没受过这种侮辱,一气之下死了。柴绍愤怒万分,派人回家去取丹书铁券,打算进京告御状。不料殷天锡再次上门寻衅滋事,被天杀星李逵三拳两脚打死了。

柴进知道闯了大祸,连忙叫李逵逃命,自己却被高廉抓走,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幸得当牢节级蔺仁相助,谎称他已经死了,把他藏在枯井里,这才瞒过高廉。否则不等宋江发兵高唐州,他早已死在狱中。

堂堂后周皇室后裔,险些死于知府之手。就算这知府来头大,也足以看出柴氏子孙在宋朝的地位,在民间百姓眼里,柴氏血统高贵,身份尊荣,但在上层统治者眼里,柴家已经过气,不算什么。

高廉为什么敢这么对待柴进?真是仗着他哥高俅的势吗?不一定,只怕是在讨皇帝的欢心。高廉知道,他对上柴氏子孙,当朝皇帝赵佶只有高兴的份,哪怕口头上斥责他几句,心里也是巴不得他让柴家再吃点亏。

殷天锡敢索要柴皇城的花园,保不准就是高廉暗示的,目的就是敲打柴家。

虽然《水浒传》只是本小说,很多东西是杜撰的,但我认为关于柴皇城和柴进这一段,故事虽假,世情却真,柴氏子孙的处境在宋朝就是这么尴尬。

如果不结交各方势力,只默默发财,例如柴皇城,难保不被小舅子小衙内之类的欺辱;如果结交黑白两道的大哥兄弟,例如柴进,那更是危险,朝廷总能找到理由给予严重打击。

总之,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一刻起,柴氏子孙就再也不能横着走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古代宋朝的赵匡胤,只是用了一个陈桥的小事件,直接就夺掉了后周的江山,几乎没有产生太多的变动,整个朝代就已经被替换掉了。

可以说赵老二属于谋夺了后周的权势,但是却又不想让别人说他不是好人,所以就开始对后周的子孙们进行各种拉拢,或者说放纵。

就好像赵匡胤当是所说的,一切都是身不由己,都是因为自己的手下直接把黄袍披到了自己身上,不然的话,我赵老二怎么可能当一个不忠之人呢。

虽说现在赵老二已经成为了大宋的天子,但是他的内心当中还是以后周为荣。

可以说这一翻话说的连赵老二自己都感动了,于是后周的柴氏子弟就开始在大宋的范围内“横着走”。

当然了所谓的“横着走”,也是有一定的要求,只要柴氏子孙不谋反,一般的小问题,大宋都可以视而不见。

听起来好像在为大宋埋祸根,其实不然。

我们都知道古代想要推翻旧的朝代,一定要有民心,而民心说白了就是对百姓或者说自己的手下势力好。

这样大家才会跟着你一起打天下,而柴氏子孙的所作所为,明显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

也就是说柴氏的子孙越是在大宋范围内嚣张跋扈,他们的身份地位流失的越快,当这些柴氏子孙全部都成为纨绔子弟的时候,大宋也就不担心这些人还会不会谋反了。

因为这种人就算自己想谋反,也不会有人跟着他一起拼命的,说白了能跟着这样的纨绔子弟一起谋反的,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跟屁虫而已,一群鬼魅魍魉集合在一起,能成什么大事。

其实放纵柴氏子孙的所作所为,就是宋朝的一个阳谋而已,就是让大家亲眼看着以前声名显赫的后周是如何一步步跌落神坛的。

以前大家对赵老二相当的不满,认为赵匡胤就是捡了便宜,如果后周的柴荣依然还活着,早就已经把后周打造成一流的帝国。

虽然大家在明面上不说,但是赵匡胤也能感觉到大家心中的不满,毕竟人都是会进行比较的,并且任何活着的人都比不过一个已经死掉的人。

因为人只要活着总会犯错,而死人却已经定型了,所以赵匡胤也很纠结,自己的名声真心不如柴荣响亮。

所以柴氏子孙就开始出来背黑锅了,说实话一开始柴家的子孙并不想在大宋抛头露面,毕竟已经改朝换代了,自己再这么嚣张跋扈,很容易被人直接打死的。

但是赵匡胤却在暗中各种的针对,所有安分守己的柴氏子孙都被赵匡胤各种的压制,只有整天嚣张跋扈的柴氏子孙才可以正常的生活下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柴氏子孙能怎么选,当然选择当一个纨绔子弟了,不然的话,赵匡胤很不放心呀,你这么爱护名声是几个意思?

是打算将来拉拢人心吗?还是说跟自己一样再来个陈桥之类的事件,然后被自己忠心的手下给推到天子这个位置上呢?

可以说柴氏子孙也很无奈,只能说他们的嚣张跋扈只是为了自保,如果不这么干,就说明自己还有着谋反的想法,只有把自己名声搞臭了,才能让大宋的天子真正的放心。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柴氏的子孙在宋朝的地位几乎就是直线上升,虽说达不到真正的“横着走”,但是嚣张跋扈却已经做到了。

并且朝中的大臣们也会因为念着后周的好处,才会对这些纨绔子弟一忍再忍,最终忍到最后才发现,后周的柴氏家族已经废掉了,跟当年的柴荣完全没得比。

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也达到了当时赵匡胤的目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大宋江山的千秋万代,柴氏子孙明知道这是一场阳谋,却不得不一头钻进去,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安稳的生存下去。


虎头山小妖


首先,你要是当着周世宗叫柴荣,人家会跟你翻脸的。

他过继给郭威,礼法上他就是姓郭而不姓柴,而且人家一辈子都叫郭威荣,没改回去叫柴荣。

柴是赵家在郭荣时候强迫给改回来的。

这是为了显示,我姓赵你姓柴,大家都不是老郭家的人,我做皇帝也可以。

坦白说这很不要脸的。过继的礼法上跟亲子无异。

所以从这个点上看,你觉得柴氏后人能嘚瑟吗?敢嘚瑟吗?

稍微浪一点分分弄死你。猥琐发育还来不及呢。


驭车堂


宋朝建立

在了解柴氏在宋朝的地位如何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宋朝的建立过程。话说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中国又经历了一段动乱的时期,五代十国。而赵匡胤建立的宋朝,是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的。赵匡胤先是投靠了后周建立者郭威,后来得到后周继任者柴荣的赏识器重,在南征北战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积累战功。后来年轻有为的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其七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公元960年,赵匡胤等人谎称契丹南犯,取得兵权出城后,在陈桥上演了“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大宋,并采纳赵普等人的先南后北的策略,先灭了南朝,在公元979年灭掉北汉后,建立了被定义为统一王朝的宋。可惜燕云十六州,终究没夺回来。



禅位后的柴宗训

被赵匡胤抢走皇帝宝座的孤儿寡母很识趣,没有和赵匡胤说什么君臣伦理的大道理,而是识趣的远离是非,同样识趣的赵匡胤便让符太后便带着柴宗训到房州落户,该封王的封王该封太后的封太后。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在房州没待个好多年,二十岁的柴宗训便也挂了,后来符太后出家,这才让赵匡胤心里的石头放下了。



宋朝怎么对待柴氏后人

正是因为被夺了皇位却没有指责,让曾经的臣子赵匡胤越发惭愧,曾经受周世宗重用拖孤,到头来却越过君臣的界线夺了人家儿子的宝座,虽然说那个混乱的时代,皇位都是能者居之,却也让赵匡胤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义兄柴荣。越是觉得对不起越是想补偿,所以有了这样的密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意思是说柴家的子孙,就算有罪也不能加刑罚,就算是谋反也只能在狱中赐毒酒自尽,不能在闹市中处斩,也不用行连坐之法。



赐柴氏一族“丹书铁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要求宋朝所有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遗训,柴家子孙与宋朝共存亡,有宋朝在的一天,就保柴家富贵一天。


阙鱼肥


柴荣死后,赵匡胤就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从柴宗训手中全盘接过了后周的政权。因为之前答应过柴荣要照顾人家孤儿寡母,赵匡胤也算是比较厚道,没有杀害柴宗训和符太后。

柴宗训的母亲符太后要求带8岁的柴宗训到乡下住,赵匡胤也同意了,还安排了侍卫和下人一同到房州落户。但是房州那个地方不是宜于居住的地方,是流放之地。结果柴宗训20岁的时候就死了,太后也出家当了尼姑。赵匡胤是没有动手杀了他们母子俩,但也不算是厚待。处于愧疚,赵匡胤在晚年的时候在祖庙里立了密碑,第一条就是要善待柴家后人,有罪了也不能用刑,大罪的话能免就免了,谋逆罪的话只追究主犯,不得连坐,主犯只能赐死,不得拉到集市上砍头。这也算是对柴式后人最大的优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