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9年皇太極大軍兵臨北京城下,為何沒有順勢滅明改朝換代?

文|笑春風

眾所周知,清軍攻入北京,走的是山海關的路線,公元1644年,降將吳三桂主動帶路,與清軍夾擊李自成的大順流民軍,將其一舉擊潰,清王朝從此由一個偏居遼東的軍事集團,轉入了定鼎中原的快車道。不過,問題也來了,自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轉守為攻後,明與後金的戰爭大小無數場,其間後金軍曾多次突破明軍防線,進至北京附近,尤其是1629年冬天皇太極親自帶隊攻明之戰中,明軍城外佈陣死戰,幾乎力不能支,如果單從軍事角度來看,這明顯是一個打進北京的大好時機,

為什麼這些攻勢沒能達到奪取北京的目的,反而要等明朝降將主動聯繫,從明軍正面防線山海關進入呢?這多少有些不合邏輯。

1629年皇太極大軍兵臨北京城下,為何沒有順勢滅明改朝換代?

(大順軍在與清軍過招中敗下陣來)

事實上,崛起中的後金之所以要把進入北京的目的拖到順治朝去完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今天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出兵"動機不純",影響目標達成

以皇太極在1629年冬天親自帶隊攻明的戰役為例,首先,此次深入關內攻打北京,是冒了很大風險的,作為後金的當家人,皇太極策劃此次軍事行動之前,揹負著沉重的壓力——

1、此時後金軍尚未從攻打寧遠挨炮轟的陰影中走出來,明軍雖然失去了瀋陽等重鎮,但仍然以錦州為中心,在遼東半島南部構築著堅固的防線,他們與北京附近的守軍一起,互為掎角之勢,更糟糕的是,此時後金還受到來自東江鎮毛文龍部的威脅,明朝在東北仍然保持著對後金巨大的壓力,如果不盡快分化瓦解、消滅周圍的明軍,後金將失去之前辛苦奪取的一切。

2、皇太極繼任之初,內部危機四伏,首先,努爾哈赤時代所建立的八王議政體制,使得汗權被大大削弱了,皇太極每要做出一個決定,都要與他的兄弟代善、莽古爾泰等貝勒共同商議,這些人對皇太極的政治能力估計不高,時刻覬覦其汗權,所以皇太極必須得通過軍事上的勝利來建立自己的威信,這也是推動皇太極冒險出兵入關的原因之一。

1629年皇太極大軍兵臨北京城下,為何沒有順勢滅明改朝換代?

(唐國強老師飾演的皇太極)

3、滿洲集團的崛起,離不開團結遼東漢人移民與蒙古部族的政策,可是努爾哈赤晚年疑心重,推行歧視其他族人的政策,引發了漢人精英與蒙古部族的不滿,皇太極雖然部分終止了父親的錯誤政策,但內部凝聚力如何,還需要對外戰爭來進一步鞏固。

4、此時正值冬天,後金糧食給養匱乏,又趕上了洪災所帶來的的饑荒,軍民數量龐大,如果不能及時擴大物質來源,將會引發不小的動亂。這也是促使皇太極入關同明軍作戰,順便掠取過冬物資的原因之一。

綜合以上諸因素,皇太極的此次入關作戰,"目的不純",根本沒有把奪取北京作為自己的主要目標,而之後在北京德勝門等處同明軍作戰,則是被動之舉。這種複雜的目的與動力,影響到了皇太極入關後的一系列軍事行動。

不過,由於明王朝邊備殘破,防禦漏洞多,而且此時明廷剛剛從閹黨專政的陰影中走出,根本無暇加強北京周邊的防禦,而且最主要的是,此時明朝大江南北流民起義迭起,牽制著明軍大部分主力,所以同皇太極相比,明朝方面也沒有好到哪去,

如果後金措置得當,是有機會擴大戰果,奪取北京城的。

1629年皇太極大軍兵臨北京城下,為何沒有順勢滅明改朝換代?

(《大明劫》劇照)

未適當阻援,後路空虛

1629年12月,皇太極大軍兵分三路,由龍井關等隘口深入,攻破遵化,並以閃電戰奪取了通州,震動北京明廷,為了應對從天而降的滿洲鐵騎,明軍曾派出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的四千騎兵去填補缺口,結果也中伏,全軍覆沒,從此點來看,此時後金雖然在火器方面不如對手,但野戰仍然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初戰告捷,刺激著皇太極擴大戰果,於是,他率領主力直撲北京城郊,而也就在此時,明廷所緊急召集的援軍——大同、宣府的守備力量,外加袁崇煥的關寧鐵騎,都集結到了北京城外,與皇太極對峙。在這裡,後金其實連犯兩個錯誤——

1、在入關之時,皇太極就應該適當分出一部分力量來監視山西北部、內蒙古甚至是遼東方向的明軍動向,如有可能,應該在其運動過程中,適當予以殲滅,或者同其周旋,給自己進攻北京爭取時間。但是,皇太極並沒有這麼做,而且在突破了長城中段後,也未留過多人力來保衛,而是繼續深入。此時皇太極真應該慶幸,自己防禦薄弱的後路沒有被明軍切斷,這是佔了對方大便宜。

2、沒有阻擊救援明軍也就算了,在前鋒佔領通州後,此時後金軍的偵查人員,應該已經對北京城防鬆懈的事實有所知曉,而且此時袁崇煥等尚未全部到達戰場,為什麼不趁此機會集中兵力攻打北京,而是等到明軍增援部隊就位後,再拉開陣勢,對陣有城內火炮掩護的精銳野戰部隊。所以別看皇太極方面來勢洶洶,其所擁有的優勢,已經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而消失了。

1629年皇太極大軍兵臨北京城下,為何沒有順勢滅明改朝換代?

(影視劇中的崇禎帝,右一)


輕視明軍戰力,野戰打成平手

接下來就是對陣了,皇太極率領一部分人馬攻打德勝門外的大同總兵滿桂部,而以正藍旗主莽古爾泰來迎戰萬餘關寧鐵騎。在這場戰鬥中,雙方打了個平手,北京城郊的明軍防線堅固,皇太極眼看攻城無望,開始緊張起來。

為什麼最關鍵的城外野戰中,後金方面的野戰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反而與對手僵持起來了呢?這裡後金方面又犯了個大錯誤——

皇太極本以自己一路為主攻方向,而且其對陣的滿桂等才具平庸,明軍剛到達戰場疲憊不堪,根本不是其對手,所以皇太極在德勝門外打得很順手,可是,就在他再接再厲之時,廣渠門方向莽古爾泰部,被袁崇煥部擊潰,為了保持對廣渠門方向的壓力,皇太極不得不抽調人馬加強莽古爾泰的力量,而這就讓自己陷入到了援救隊友的循環當中,雙方打成平手也就不奇怪了。

1629年皇太極大軍兵臨北京城下,為何沒有順勢滅明改朝換代?

(影視劇中的後金大軍)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除了皇太極與其他旗主貝勒的矛盾外,就是皇太極等大大低估了明軍野戰的能力與決心。袁崇煥部長途奔波,又沒能入城休息就與莽古爾泰部作戰,的確處於劣勢,但是,由於袁主動出擊,同時又以佯攻正面,夾擊兩翼的戰術,彌補了己方的弱勢。在關寧鐵騎的衝擊包圍中,莽古爾泰竟然陣腳大亂,而且間接影響到了皇太極的發揮。此時,不要說攻入北京,後金軍連城外的明軍都吃不掉,遑論入城了。

1629年皇太極大軍兵臨北京城下,為何沒有順勢滅明改朝換代?

(袁崇煥保衛北京功不可沒)

由於野戰失利,再加上時間拖長了後金軍補給見底,皇太極不得不匆忙終止了此次軍事冒險(即便他用反間計去掉了心腹大患袁崇煥),可是,在返回的途中,後金軍又遭到了祖大壽統領的遼東明軍的伏擊,狼狽不堪,之後還是發現遵化處還在己方手裡,才匆忙由此退出。

皇太極自以為在關內安插的據點能夠與其相互呼應,自己日後再打北京也有接應,未曾想,他前腳剛剛撤回老巢,明軍就肅清了關內的後金武裝,同時又在大淩河構築新的工事,要與皇太極打持久戰。由此可見,清朝官方史書中大書特書的這場皇太極入關作戰,對於苟延殘喘的明王朝打擊到底有多大,尚需要繼續探討。而經此一敗後,皇太極決定不再冒險入關,而是穩紮穩打,著力於摧毀遼東明軍主力了。


注:本文整理自姚念慈先生《定鼎中原之路》一書部分讀書筆記,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