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篆刻印章老是用秦朝發明的小篆?哪個歷史人物的小篆寫的最好看?

2218992768


篆刻源於何時,現在並無定論,有說三代的,有說商代的,但我們現在見到的最早的印章,是奇字璽,就是下面這方印。



篆刻的文字以篆書為主要文字載體,包括大篆和小篆,畢竟它產生時,小篆還沒有出現。同時,還輔以其他各種書體和圖紋。

漢字的演變與印章的用字有著不同的發展特點。

前者是沿著由繁到簡的實用的途徑發展,而後者是沿著藝術化的途徑發展。


戰國古璽,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秦統一中國後有摹印篆。漢代又有繆篆和烏蟲篆等,漢印的字法體式一直沿用到六朝。元明文人發展了篆刻 字法,印字除借鑑以上所列之外,又擷取古代鐘鼎、鏡幣、權量、碑碣、 磚瓦等文字入印,“以書入印”、“印外求印”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還有 用楷隸、草、行、押字,甚至滿文、蒙文、彝文、納西文、韓文、日本假名等入印的,但這些都非印字的主流。


需要說明的是,一切文字和圖飾若要取之入印,都必須經過一番適合印章樣式的變化改造,這個方法叫“印化”。

“印化”了的文字和圖飾類似於美術中的適合紋樣。篆書相對容易進行“印化”,故篆刻中認篆書為主。

要注意的是,印章中篆法的藝術標準並非僅僅是篆書的藝術標準,篆刻範疇的“印篆”和篆書範疇的“書篆”同中有異。“印篆”既符合篆書規則,又能更好地表現篆刻獨有的藝術持色。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因為我太喜歡了!!!我一直想談一個有關大秦帝國的話題,可是苦於沒有切入口,貿然開講又怕人不感興趣,現在,您這個問題終圓我所思,閒話休提,開講:

按照一般傳統的解釋,篆刻印章用秦朝發明的小篆字體是歷史的沿襲,因為印章的規範及普及確實是由秦帝國開的先河——得益於“書同文”的創制,秦帝國對常用的體裁規定了8種書寫體,並因此而奠定了後世的深遠影響,用我們今天的話語體系來講就叫“標準化”推行。

毫無疑問,經典不容否認,自然也不會被輕易代替,因此過了3000年,依舊是“印宗秦漢”——來自秦國獄吏發明的“隸書(漢代)”,自然也會被歸為不可挑戰的經典。



直到元代,人們仍然對“印宗秦漢”有極端的執著。如元代名士吾丘衍與趙孟頫目睹宋元后以來的印風凋蔽、日漸衰敗,有感而發說道:“漢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與隸相通,後人不識古印,妄意盤屈,且以為法,大可笑也”。

又說:“漢、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過寸許,朝爵印文皆鑄,蓋擇日封拜,可緩者也。軍中印文多鑿,蓋急於行令,不可緩者也……自唐用朱文,古法漸廢,至宋南渡,絕無知者,故後宋印文,皆大謬。”

但是,話又分兩說,秦至宋元,已歷1200多年,時代滄海桑田,物人皆已非昨,自秦篆漢隸以後,又不是沒有好的字體誕生了?

如楷書、草書、行書,及宋體大成者,皆是漢字字體的輝煌之作,吾丘衍與趙孟頫何故厚古薄今呢???

其實,吾趙兩人提出“印宗秦漢”的主張,其目的並非為了個人對字體的喜惡而爭,而是為了捍衛“專業”、“權威”、以及知識分子不流於世俗的孤高情懷。

甚至可以上升到為了捍衛“秦漢風骨”的高度!

如何說來?

難道,蓋印章不用秦篆,不用漢隸就代表寫字的人沒啥書寫水平嗎?

當然不是,比如宋徽宗,一手“廋金體”名揚千古,謂之千古書法奇才無人能出其右。

而善用行書、草書的唐太宗李世民,莫非他用楷體蓋章就表示他沒啥能力的泛泛之輩嗎?

當然亦非也,我盛唐太宗可是千年不可一得的雄主!

那到底是何原因了???

其實,這就要追溯歷史了,主要是兩點:

(一)在唐宋元以前,摹印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事

由於製作工藝的難度,在漢代發明紙之前,基本只有兩種人有資格——注意,我說的就是“資格”!只有兩種人有資格摹印。

一是王侯將相與達官貴人;

二:不是讀書人,而且工!匠!



終於到了我最想講的話題了!

為什麼工匠可以摹印了???

這個不為人知的歷史秘辛反映了大秦帝國的偉大與逆天的劃時代創制!

同時也反映了我中華民族超前的輝煌歷史和偉大!

一個很少聽到的成語:物!勒!工!名!

重複一次:物!勒!工!名!(*shit! 輸入法打不出來!)

大秦《律法》之《工律》要求:“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袤亦必等。”

秦帝國的工匠每完成一個器物,必須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年代、機構、以及督造者的名字——這就是所謂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誠”。

這些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標準化”,是質量管理,是閉環體系是KPI考評辦法——而這些理念與名詞,卻是現代工業獨有的。

看明白了吧??

也就是說,秦帝國竟然在三千年前就有了工業化的管理模式!所以,大秦的青銅工藝是如此的吊炸天,如此的超時代!












秦始皇陵出土的銅弩,各個弩機上的同一部件都可以互換……

箭鏃的三面誤差小於0.15毫米,不同鏃的誤差小於0.2毫米……

出土的青銅器都基本沒太大的生鏽………

所以說,大秦帝國對中華千秋萬世的影響遠超我們的想象——這才叫真正的古代之“超級文明”。

(二)字體的改變,反映了民族精神的改變

很多人在第一眼看到隸書時都覺得它很難看,在電腦上,隸書恐怕也是最不受歡迎的字體。

但是,我們都知道漢字是象形文字,它的創造原理就是“睹若此物”,因此漢字不同於英語這樣的拼音文字,每一個漢字都能清晰地反映人的內心和性格。

什麼樣的性格就寫什麼樣的漢字。

比如最明顯的,女生寫字就是比男生秀氣;而性格外向的寫字比較不工整,反之則相反,最典型的莫過於國共兩黨的領袖,毛澤東與蔣介石——毛澤東詩人性格,豪放爛漫,他明明學過正統書法卻偏不寫正體,就愛狂草;而優柔寡斷的蔣介石則寫楷書寫得有板有眼。



同理,無論秦篆還是漢隸都看起來潦草缺雅,可是卻足夠奔放不羈,所以你可以看到,秦帝國是多麼的鐵血,漢帝國是多麼的豪邁。

這就是秦漢風骨!

盛唐雖然出現了在真、行、草等新的書寫體,但是其摹印卻仍然不脫篆書。



而進入宋朝後則整個書寫體與文風皆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正如史學界中一貫不屑的宋程朱理學一樣,在孔孟儒學這一塊,宋明清都失去了魏晉前之儒家文化的那種海納百川的胸懷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英雄主義。

變得虛無化、矛盾化、變成了“存天理,去人慾”——禁錮了人性的光輝的挖掘與釋放。

南懷瑾《論語別裁》有言:“孔家店為什麼會被人打倒?“五四運動”當年,人們要打倒它,這是必然的。但是什麼道理呢?後來才發現,實在打得很冤枉。因為這個店,本來是孔孟兩個老闆開的股份有限公司,下面還加上一些夥計曾子、子思、荀子等等,老闆賣的東西貨真價實。可是幾千年來,被後人加了水賣,變質了。還有些是後人的解釋錯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學家為然。這一解釋錯,整個光輝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層非常厚重的陰影,因此後人要推倒孔孟思想。”

而網上有流傳的關於唐詩宋詞的段子,說得可真是很到位。

唐詩:田園有宅男,邊塞多憤青。詠古傷不起,送別滿基情。


宋詞:小資喝花酒,老兵坐床頭,知青詠古自助遊,皇上宮中愁。剩女宅家裡,蘿莉嫁王侯,名媛丈夫死得早,MM在青樓。



戲謔有餘卻入木三分!

大宋固然有岳飛的“精忠報國”和“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之大秦的鐵血丹心,亦有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孔孟原道。

可是終究寥若晨星、鳳毛麟角,實不足以撼世。



“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大宋,實乃中國古代之巴洛克也。

趙孟頫在他都《印史·序說》中說:“餘嘗觀近世士大夫圖書印章,一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壺爵之制,遷就對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鳥之象,蓋不遺餘巧也。其異於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無二三焉。一日,過程儀父,示餘《寶章集古》二編,則古印文也……採其尤古雅者,凡摹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證之文,集為《印史》,漢、魏而下典型質樸之意,可彷彿而見之矣。”

趙孟頫這裡明白無誤地說道,他認為宋元以來的摹印一是不倫不類(新奇相矜);二是俗不可耐(異於流俗);三是玩物喪志(水月、木石、花鳥之象)。

可見,吾丘衍與趙孟頫所不屑的、鄙夷的、反對的,已不再是書體文風的問題,而是整個民族精英階層(觀近世士大夫)的頹廢墮落。

這不只是文化方面的問題,而是妥妥的政治訴求!!

可幸的是,這兩人的“印宗秦漢”之主張獲得了後世的認可,使經典得以繼續傳承並堅守到了今天。

所以,此題我為啥那麼感興趣,為啥那麼興奮?

題主現在該明白了吧?哈哈!

讀史十餘年,想說的話,此刻終於一吐而盡,痛快!

再次感謝~敬禮!


無風即風


小篆的標準文字就是以李斯為主書寫後頒行天下的。


用戶226158480454


其實印章的初始基本都是為了官方的使用,最為的常見的當然就是將軍印,在古代被稱為信印,是一個將軍職位和權力的象徵。在印章的傳世的數量之中可以說秦漢的印章是最為豐富的,漢代的制度基本又都是遵循了秦代的制度,所以漢代雖然隸書水平成就很大,但還是用小篆來入印。

秦代的李斯創立了小篆的標準,這是文字史上的一大貢獻,但在秦代之前,戰國、春秋都已經開始出現了印章,那個時候各國的文字都有,並不僅僅的侷限在小篆這個字體中,樓主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一下先秦的古璽印。

在篆書的欣賞中,除了李斯的《嶧山碑》等相關的小篆的碑刻之外,漢代的《袁安碑》是小編最為喜歡的一個篆書的作品,也歡迎樓主多關注,除此之外,清代的書法家,國畫家,金石學家趙之謙的小篆小編也十分的鐘愛,也歡迎樓主多多關注。


書揚文化



秦.李斯書[嶧山碑](局部)

首先,說:印章老是用秦朝發明的小篆。是不準確的。印章使用的篆字叫“摹印篆”,自秦朝就自成一體。和當時流行的官方秦篆是有區別的。到了漢朝,“摹印篆”發展的更加成熟,成了“王莽六書”之一。名字也改成[謬篆]。一直應用到今天。印章的字體,絕大多數是謬篆,也有少量其它字體。兩漢的一些隨葬用的名章,就有很多使用了隸書。至於漢以後至今的“閒章”,有些篆刻家們就採用了:漢隸、漢簡、楷行草等字體,只不過數量不多而已。

談到篆書名家,必須一提的,三個里程碑式的人物:一、李斯,秦朝丞相。書寫的就是經他整理、統一的標準“秦篆”。作品有[嶧山刻石]也叫嶧山碑、[芝罘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二、唐李陽冰。是自李斯之後最著名的篆書大家。代表作品有:[城隍廟記]、[李氏三墳記]、[唐謙卦]、[滑臺新驛記]…。


李陽冰:[唐謙卦](局部)

李陽冰:[城隍廟記](局部)

三、清.鄧石如。被清朝著名書法評論家包世臣稱為:四體書皆國朝第一…。篆書大家,影響深遠,作品浩繁…。


鄧石如篆書作品[千字文](局部)
鄧石如篆刻作品。


橡木桶61955766


應是李斯寫得好看,我就喜歡請刻字師傅用🐮牛角材料給刻小篆印章、藏書印等有好幾枚,偶爾拿出來欣賞也很是有趣,因私人印章故不便上傳大家分享了。 分享我做的印床吧,有趣。












重慶 南岸 南坪 丅


牛裁縫




我學北宋書僧夢瑛的小篆。李斯的篆字是丞相給皇帝寫的詔書,儀式感太強,我想,李斯如果寫情書,一定不會這麼繃著不自由。我喜歡佛家字,有禪意,沒有什麼目的性,能感受心靈深處的自由。


七寶船上一水手


篆刻本是古代官方使用,商周時期就開始使用,如古璽“日更都卒車馬”,就是古代烙馬印。

秦始皇統一後,當時文字有很多種,頒佈法令、傳遞公文都不方便,為“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這是具有重大進步歷史意義的舉措。

當時由丞相李斯整理出規範的小篆,現在流傳的“泰山刻石”殘字,就是公認李斯可靠的遺蹟。

“嶧山刻石”是宋人摹刻,精神氣質看得出差異,比前者遜色,作為資料參考還可以。

李斯是小篆始祖。

古代官方用印,是由官方鑄造,當然是使用官方的文字,所以就用篆書。

後來篆刻多由文人自己刻治,還是從古代印章中吸收藝術養分,仍然沿襲篆書刻印的習慣,所以影響至今。

漢代以後刻碑,官方文字由篆書演變成隸書,多半以篆書篆額。漢篆是書法史上有重要意義的文字,保持了篆書的基本筆法。而字法、體勢更加變化、靈活,具有飛動感。

唐代出現一位篆書大家李陽冰,重要碑刻請書法大家書丹、李陽冰篆額,才顯示地位高。

清代出土了大量古代碑刻,由於主碑派大力提倡,書壇興起了“崇碑”熱潮。碑學大興,篆刻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出現了很多篆刻大家。鄧石如、吳讓之、孫星衍、吳愙齋、楊沂生、趙之謙、徐三庚、黃牧甫等,就是這時期出現的傑出人物,風格各異,各展風采。

歷史上其他時期,也有篆書家,有的是兼長篆書,成就不大。

如果就取法而言,李斯、鄧石如、吳讓之都可初學,容易脫化出來。

這大約就是歷代篆書發展的概況,提供參考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