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的孝文化真的合理吗?

841574844


中國古往今来的孝文化值得尊重!乌鸦尚懂反哺,羊羔亦知跪乳[心]世界上所有的光荣和骄傲,都是值得我们孝顺的父母所给予的!🙏




强哥145788797


当然合理。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代有二十四孝,现代有梁婵。一个不孝之子,他怎么会对身边的同学朋友同事好?我是孝子,母亲英年早逝,临终死不瞑目,是姥姥用手合上的。姥姥说,你母亲死不瞑目,是因为放心不下她的三个幼小的儿子啊!那一年我十五岁,花季少女,毅然中途辍学,承担起抚养照顾三个弟弟一个妹妹的全部家庭重担。我永远忘不了母亲临终死不瞑目的情景。为了弟弟的成家立业,我失去了自己的小家庭。同学嘲笑我愚忠愚孝,女儿对我积怨太深,时常哭闹,我流着泪给女儿讲:你姥姥临终死不瞑目,放心不下她的三个幼小的儿子。你老舅三岁,你三舅六岁,你二舅十岁,你老姨十二岁。你大舅你大姨生性懦弱,我若不管,他们怎么长大?我怎么对得起我死去的母亲?我对你舅舅好,是我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一种方式。你爸反对我花钱一心一意顾着娘家,最后反目成仇,分道扬镳。忠君报国不能两全。女儿听了扑在我的怀里,母女俩抱头痛哭!本周,我把2010年清明节写的一篇祭文公开发表,诗友们纷纷点赞留言,大家都哭了。

这说明在每个人心里都存在孝,都为舍小家为大家的孝子梁婵点赞。

附梁婵近照








中华福苑诗词


孝父母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跟什么时代无关。

想想父母刚生我们之时,父母看到怀抱中的孩子,那个不是喜欢的不知如何是好。孩子哭一声,父母赶紧察言观色,看看我的孩子是饿了,还是冷了,还是拉了尿了,恐怕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养到三岁之前抱在怀里给孩子擦屎擦尿,孩子尿父母身上父母都不嫌脏。等孩子能上学了,父母想尽一切办法,费尽钱财,希望孩子有个好前程。及至孩子成年,又要给孩子完婚成家。

等父母一生心力用尽,眼花耳聋,腿疼腰弯,不能自理时,你觉得孝顺不合理了!你嫌父母有缺点了!你嫌父母烦人了!你嫌父母脏了!找找自己的良心吧!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比他们对你更好的人了!

趁父母还在的时候 好好善待他们吧,不然早晚会后悔的。


蛋蛋与天天


孔子为什么那么强调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我的小孙子现在已经快2周了,他的降生让我对生命多了很多感悟,小家伙一天天长大,每次给我的感受都不一样,他让我想起孟子的一句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什么是赤子,赤子就是婴儿,只有赤子才有那种纯粹、纯洁、纯真毫无瑕疵的对母亲的热爱,人性正是依照这最初的爱一点点构建起来的 ,这就是我们人性的原点也是最后的归宿.......无独有偶,德国有个浪漫主义诗人写了一句诗,引起全世界的共鸣。他对哲学家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哲学家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精神家园。这话充满哲理也富有诗意,所以打动了很多看到这话的人,这句话不但哲学家感同身受,我们又何尝不是,乡愁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沉甸甸的分量,因为这是我们最初的情感。老子也说过抱元守一返璞归真,也是这个道理........

人为什么会爱,因为爱是人的天性,男女之间会互相爱慕,这就是天性,而让一个成年的孩子爱他的父母并且孝顺他们,这却是人性,天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秉性,而人性是后天通过学习、教化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养成的道德感和行为准则,天性和人性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会对那些做了伤天害理的事的人说:这个人简直丧尽天良没人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意义所在。

可见人性是需要人们和社会共同维护和养育的社会准则,我们东方文化就以孝道作为维系这种人间真情的纽带,从而建立了延绵几千年的仁爱孝善传统,所以孝文化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维护人间温情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拂尘拂自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优良传统和道德观念。

百善孝为先,充分说明了“孝”是一切“善”的根本,是第一善。不孝敬父母的人,必然是不仁不义、不忠不良之人,是不可重用,不可心交之人。试问这些连自己父母都不在乎的人,如何能在乎别人。

民间流传已久的《二十四孝》故事,有孝感动天;涌泉跃鲤;扇枕温衾;卧冰求鲤;涤亲溺器等,述说了二十四位来自不同身份阶层的人,但都一样孝敬老人的典型案例,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扬和推崇。当然了,有些孝的作法已经不适用现在生活上的孝敬了,但其孝道的精神意义是感人的,默默地教育着后代子女要孝敬父母,待奉双亲的孝道观念。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中华民族的美德,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善待尊重别人的父母。天下子女皆为吾之子女,天下父母皆为吾之父母,这是多少崇高的孝文化。

若自己不孝敬父母,自己老时,子女也不孝顺自己,如此一直下去,合理吗?还有家的概念吗?还有天伦之乐吗?还幸福吗?人与社会之间还有美德吗?

孝是中国必须有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是非常美好的,可以使亲情融洽,家庭幸福美满。

孝文化是合理的,虽然也有些孝的方式因为现实原因或个人因素变得“不合理”,但是可以协调改良。这些情况都无法否定“孝”的合理存在,否定“孝”的道德文化价值和意思。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就象花与叶,枝与根一样必不可分。




南山明月


答:儒家思想中“孝”是五常的原点(孝非孝顺),认为孝道是无法避免的感情,从子女到为人父母,随着身份的转换也能体会到孝的情感变化。在这个基础上,你对内对外就会有同情心、责任心、同理心和廉耻心,从而致仁。认为通过人之初生无法避免的感情孝道来深化道德修养,从而为人处世的时候就有悌、忠、信,所以孝道在儒家思想中是致仁之本

在最开始孔子所提倡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的要求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个时候是没任何问题的,这是相互的,这也是孟子会提出“民为贵”的原因。

孝在这个时候是相互的,且是不能违背是非观、善恶观的。子女对父母要有孝,父母对子女也要有孝,同时父母或子女错了,你是不能去服从的,而是要反对、反抗。孔子家语中曾子因为一件小事做错了被父亲责打,曾子还很孝顺地顺从,被孔子明确反对,认为父亲因为这种小事责打儿子是大不孝的行为!在这里孝道是手段,仁是目的,促进的是社会和谐。这个时候孝道并没有什么错误。






默道18K


中国的孝文化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中华文化的人崇拜、祖先崇拜的一部分。西方与我们截然不同(下面有述)。

孝文化好与坏,不能简单评说...

不过分的孝、不愚孝的孝应该还是值得继承的。

但是孝不能由老人提出且经常挂在嘴边,而应该是孩子自发的情感和行为,就像孩子不能整天跟父母说你要养我给我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一样。孩子心中有孝,父母心中有养,才是正道。

谈孝,看心莫看行,看行寒门无孝子

论色,看行莫看心,看心天下无好人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中国人不信神、只信人 ,是祖先崇拜;外国人信神,是神崇拜... 所以中国人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祖宗给的…孩子的生命是我们给的。所以上要孝敬父母,感恩回报;下要照顾孩子,负起责任。所以中国人把孝顺放在第一位,百善孝为先;同时又非常关心孩子成长,非常关心孩子的未来,哪怕自己多苦多累甚至于牺牲生命也要保护好孩子。

而外国人西方人认为自己的生命是上帝给的,自己孩子的生命也是上帝给的,认为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孩子,既然如此,日子过得好不好靠上帝安排就行了…每个人过得好不好呢,都是上帝的安排,过得好了那是上帝的恩赐。孩子不用我照顾上帝会照顾, 父母也该是上帝来照顾,所以外国人西方人对父母和对孩子的责任感没有我们强烈。

也正因为中国人上敬父母,下管孩子,所以责任和压力就自然大得多,一生当中,为自己活的时间并不多。

在为自己活的同时,照顾好身边人,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才是好人生好文化吧。


东华的深想简说


嗨,这是原子。原子认为:儒家思想中“孝”是五常的原点(孝非孝顺),认为孝道是无法避免的感情,从子女到为人父母,随着身份的转换也能体会到孝的情感变化。在这个基础上,你对内对外就会有同情心、责任心、同理心和廉耻心,从而致仁。认为通过人之初生无法避免的感情孝道来深化道德修养,从而为人处世的时候就有悌、忠、信,所以孝道在儒家思想中是致仁之本。

在最开始孔子所提倡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的要求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个时候是没任何问题的,这是相互的,这也是孟子会提出“民为贵”的原因。

孝在这个时候是相互的,且是不能违背是非观、善恶观的。子女对父母要有孝,父母对子女也要有孝,同时父母或子女错了,你是不能去服从的,而是要反对、反抗。孔子家语中曾子因为一件小事做错了被父亲责打,曾子还很孝顺地顺从,被孔子明确反对,认为父亲因为这种小事责打儿子是大不孝的行为!在这里孝道是手段,仁是目的,促进的是社会和谐。这个时候孝道并没有什么错误。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儒家讲究的谏行言听,身与国同休,哪怕是宋儒尤其是理学家在当时普遍是主战甚至不惜被罢官和攻击。所以这上面的谣言就不再多扯了,包括孔家带头投降之类的。明末孔家殉国之臣和抗清志士,有孔贞运、孔闻籍、孔闻謤、孔闻诗、孔思等,载于明史和清代档案之中,而降清者不过孔胤植一人而已。结果现在都在扯孔家带头投降。所以三纲之君为臣纲并不是有什么严重的问题。

但是父为子纲就不同了,父为子纲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并大于传统的是非观。也就是说即便父母做错了,你也要绝对服从,这是完全违背孔儒思想的。

朱熹的理学思想是基于当时混乱的社会情况,本身迂腐错误的一面虽然不少但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可当理学成为封建王朝的指导思想后,基于王朝统治需要,就有意识地删改了理学中积极的一面,而更多的推广负面的,整个儒学也是如此。明代就对孟子进行了删改到了清朝更是这样,这就导致现在说起理学都是一片骂声了。

但就如同张双南老师回复孙小淳老师时说过的一句话一样:我们并不是说它一定是错的,但一定不是最适合现代的。因此我个人是不支持无脑“复兴传统文化”

儒学原本是用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礼来致仁,它的目的是致仁。但是随着儒学被朝廷的利用以及一些儒生本身的腐败堕落,它往往变成了通过仁来致礼,它们的目的成了划分社会等级。

一味地鼓吹儒家思想和一味的否定儒家思想都是带着偏见在看待,关键在于你把其当做手段还是目的。

孝文化有利有弊,但是一味的顺从必然是不合理的。儒家思想的优劣说到底一句话就可以解释,通过礼的手段致仁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通过仁的手段致礼,就是划分社会等级的作用。同样矛盾的也是儒家思想的特点:守旧又维新、复古又开明。


原子文化


为人子女一定要孝敬父母,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绝对的合理。

不过说到中国自古以来的“孝文化”,就要一分为二的来看了,中国的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理解和观点,“孝文化”也是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没有生产后代是最大的不孝顺”,其实这种解释是不正确;这句话是孟子说的,他的本意是:“一个人不能尽到为人子女后代的责任,当父母不存在一样,是最大的不孝顺”。

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一定要提倡的,但这个“孝”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古代的“孝文化”,中国古文化中的“孝”在早期是一种“重孝”,是一种建立在不平等人格上的,不分对错的,盲目的“孝”,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一种愚忠愚孝的“孝”。

所以,古代的“孝文化”并不是全部都合理。我们现代人所提倡的“孝”是在古代“孝文化”之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孝”。


非羊日记


百善孝为先,我国也把供养父母立了法。结合当今社会情况来看,独生子女照顾父母,一个家庭双方父母,还有孩子,压力的确太大。细看,父母年龄越大,自理能力越弱,头脑退化,再加上各种慢性病,时而卧床住院。必须得消耗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做为子女也要生存工作,还不忍耽误孩子的学业,耽误孩子的前途。想做到全方位,无微不至的孝道是不可能了。如果在异地工作,一年更回不来几次了。谈何孝呀,更别说文化了。做为父母,深刻理解子女苦衷,迁到异地子女城市居住,既能帮一把,也能近享天伦。何乐而不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