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醫? 清華人這樣回答

“健康所繫,性命相托

當我步入神聖醫學學府的時刻

謹莊嚴宣誓

我志願獻身醫學

熱愛祖國,忠於人民

恪守醫德,尊師守紀

刻苦鑽研,孜孜不倦

精益求精,全面發展

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

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

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

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

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生

抗擊疫情的奮戰中

無數逆行醫者

踐行著自己當初的誓言

不計報酬,不論生死

他們的選擇

為所有的醫學生

上了生動的一課

為什麼學醫?

這句話一次次叩問靈魂

今天,讓我們一起聽聽

清華醫學的校友、學生

對從醫之志的思考

1 羅 荷

清華大學生物系2001級校友

第四批援鄂醫療隊成員,支援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抗疫工作

为什么学医? 清华人这样回答

我想分享一次難忘的經歷

那是2月12日下午,是我在東西湖方艙醫院的第三個班,將在B廳值班6小時。

目前B廳已收治了約360名輕症新冠肺炎患者。雖是輕症,但患者數量巨大,也有部分需要密切觀察病情警惕發展為重症的患者。14點接班後,我們就開始緊張忙碌的工作。患者們排隊領藥、領飯,一切井然有序。但總覺得缺少了點什麼,怎麼沒有傳說中的方艙廣場舞

18點左右,廳內廣播響起。“各位患者朋友們,大家好!我是B廳護士長。為了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我們現在舉行方艙讀書會,歡迎各位朋友分享自己的詩文、最近讀的書或看的影視作品,也歡迎分享自己的故事。”隨後,廣播裡傳來護士長帶領大家讀書的聲音,如同當年讀書時的早讀,振奮人心

群體朗讀結束後,一位中年男子朗誦了自己看的一篇文章。接下來一位小夥子述說了自己一家五口相繼感染新冠肺炎的故事,很多人開始低聲哭泣,當他講到全家人相繼感染肺炎後得到的醫療救助和社會關懷時,大家為他感到高興,紛紛鼓勵他:“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隨後一位大叔接過話筒說:“不好意思,我要提點兒意見,有一個廁所的沖水壞了,請儘快修好。”此時一位大媽搶過話筒,用武漢話說:“醫護人員已經很忙很累了,這些小問題咱們自己先解決撒,沖水壞了就暫時用盆端水去沖廁所,一盆不行兩盆三盆撒。”人群爆發出熱烈掌聲。大媽接著說:“感謝醫生和護士,從那麼遠的地方來給我們看病。謝謝你們!”

大家一起喊出:“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在我們下班出方艙的時候,廣播裡傳出一首首清唱的歌曲,沒有配樂的卡拉OK開始了,十分暖心…

我早已十分感動,但我不可以流淚,以免淚水模糊我的護目鏡。

不幸的武漢,卻擁有如此堅強樂觀的武漢人民。感謝你們的理解和配合,在這樣特別的“讀書會”講述自己的故事,傾聽對方的聲音,我們相信大家一定會保持樂觀,共度難關。

我們醫護唯一能做的,就是加緊手裡的工作和腳下的步伐,再多一句安慰和鼓勵,再多盡一份心,助力武漢早日控制疫情!

那時候,讓我們大家共同摘下口罩,一起讀書,一起歌唱

2 範俊平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協和)2003級校友

現就職於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醫學科

第二批援鄂醫療隊成員,支援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抗疫工作

为什么学医? 清华人这样回答

範俊平(右)與臨床醫學八年制1999級校友王春耀(左)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支援

2月7日,我隨協和醫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赴武漢,次日即投入ICU危重患者的臨床工作中。

疫情緊急,患者危重,環境陌生,重壓之下,支撐有三:

1、身為醫務人員的專業精神,我們不去誰去呢

2、學校和醫院多年來給我的教育和訓練,我們有信心

3、“偶爾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信條。

希望疫情儘快過去,早日春暖花開。

3 徐 源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協和)2008級校友

援鄂醫療隊成員,支援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抗疫工作

为什么学医? 清华人这样回答

剛入學那會兒,總覺得做個大夫偏安一隅,不免渺小。進入臨床後,感受了轉危為安的喜悅,也體會了宣告死亡的無奈,才覺得守護生命遠比想象要難

武漢抗疫現場,防護服下的同行們,有恐懼,有手足無措,但更多的是不計得失的付出,是守衛生命的執著

當這些力量噴湧而出、匯聚成海,當患者脫離了呼吸機、攥著你的手連連道謝,那些成長路上“

學醫值得嗎”的疑慮都會顯得卑微。

生命的重量也許比整個世界都重

4 鮑 誠

清華大學醫學實驗班 2011級校友

疫情期間仍堅持在發熱門診一線

为什么学医? 清华人这样回答

我忘記自己當初為何學醫了,也許是想探究人體的奧秘,也許只是希望將來有穩定且有意義的工作,轉眼間,我從醫學實驗班畢業,成為中日友好醫院的一名普通的呼吸科醫生。

幹一行,愛一行,儘管遇到困難,但我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醫生不總是風風光光,也不總能妙手回春。醫生需要對醫學的熱愛和對職責的堅守

今年一月,我在發熱門診,其中春節假期每隔一天值24小時班,面對數倍於平時的病人,儘管很疲憊,我仍然努力用最親切的態度和規範的診療力求使每個病人滿意。可以體會,當病人來到比平時更擁擠的醫院,看到身穿防護服的醫生,有多麼緊張。當疫情擴散、焦慮蔓延之時,醫生是尤為艱辛的。比起在疫區奮戰的前輩們,我只是盡一份綿薄之力,並沒有多少成就感,但問心無愧

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及時更新專業知識,瞭解疾病的傳播途徑,做好防護,保持冷靜。倒下的是英雄,挺住的更是英雄。

今後我們可能成為學術界的大師,也可能在崗位上默默奉獻。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都

希望能保持對醫學的熱愛,對生物醫學研究的熱情

5 徐九洋

清華大學醫學實驗班2013級本科生

为什么学医? 清华人这样回答

還記得高考前準備填報志願的時候,第一次看到清華醫學實驗班的宣傳材料時,我就被“3+2+3”的培養模式所吸引,決定把醫學實驗班放在第一志願,從此就與醫學和科學研究結緣。經過三年在清華園的學習、兩年在海外的科研訓練,以及一年多的臨床訓練,

醫師-科學家的夢想越發清晰

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醫生是不是很辛苦?”

的確,就工作時間和強度而言學醫確實辛苦,但是從醫療工作中卻能得到無比的成就感和快樂。課本上的一段段文字變成了病房裡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患者臉上也漸漸多了放心和笑容。每個月底輪轉換科前去和自己照顧的病人告別,很多都會拉住我聊好久,並堅持起身送我出病房。每次到這個時候,心中都充滿感動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我有幸跟隨臨床導師、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參與了早期的新冠病毒臨床科研工作,參與總結整理了第一批41例患者的臨床特點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因為還是見習醫師,我不能參加前線的醫療工作,但仍可以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在後方進行文獻調研、數據整理、知識普及等工作,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力量。作為清華學子,作為一名醫學生,這是我們肩上的責任,也是機遇與挑戰

如今,我的夢想逐漸堅定。醫學不僅是在臨床一線治病救人,還有通過臨床發現問題、通過科學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次的疫情當中,有太多的問題亟待解決:病毒從哪裡來?患者的臨床特點怎樣?最佳的治療方案是什麼?新聞發佈會上一個個結論,診療方案中一條條建議,都不是憑空來的,而是來自臨床一線的醫生和科學家夜以繼日的努力。

我想對有志學醫的同學們說:當你的努力可以挽救一個人、一群人的生命健康時,再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6 吳清揚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類(協和)2017級學生

为什么学医? 清华人这样回答

作為一名清華學生,我落實著學校的要求,在家裡“原地不動”,但作為一名醫學生,我也在思考為什麼師長們會“逆流而上”。

醫生們常說,這是穿上白衣後的信仰。雖然我並不明白具體的信仰是什麼,但我想這和需要有關。被人需要是一種幸福,醫生被病人所需是一種幸福。

在疫情的戰場上,醫生就是最被需要的戰士,仁心仁術是和死神抗衡最重要的武器。國家需要醫生,人民需要醫生,醫生也需要醫生。

醫生是平凡的普通人,但在疾病面前他們不再平凡、不再普通。即使年老仍然可以奮戰一線,即使牽掛親人也奮戰在前。是“需要”給予了他們力量!

我想說:我喜歡像他們一樣,做那個被別人需要的人,我會喜歡看到每一個治癒患者的笑臉,我想那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7 黃岩松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類(協和)2017級學生

为什么学医? 清华人这样回答

作為科研工作者,尊重科學事實永遠是最重要的,不應該被外界的壓力影響,不能隨大流、說假話,事實永遠比虛假的成果重要。

近些年,我們在醫療改革上做出很多成果,很多看不起病的人得到了幫助,但是此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們在公共衛生教育上的欠缺,疫情當前,很多人對簡單戴口罩出行都不以為然,甚至暴力反對。加強公共衛生宣教任重道遠,

讓更多的人注意和規範自己的行為,努力達到防範於未然

8 代寰宇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類(協和)2017級學生

为什么学医? 清华人这样回答

我們作為11名寒假前往安徽阜陽社會實踐成員(包括老師),1月23日自籌集資萬元,在物資極為短缺的情況下購買到了400副防護鏡,支援了抗疫一線。由於當時物資運輸極為不便,先期抵達的這批物資可謂解決了抗疫醫療隊的燃眉之急

雖然我們現在還需臨床專業知識,還不能在戰“疫”一線作出貢獻,但看到我們的小小努力有了成效,心中的寒意不再流淌,因為我相信,當我們彼時成為了一線戰鬥的醫務工作者,我們這個大家庭,乃至全中國,都會站在我們背後為我們保駕護航,都會成為我們最堅強的後盾。

9 朱文迪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類(協和)2017級學生

为什么学医? 清华人这样回答

此時的醫生與戰時的戰士一樣,逆行集結於武漢與病毒正面戰鬥,將民眾保護在身後,這是作為醫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這種英雄氣概既是醫生從業的職責,也是每個醫學生成為醫生的本心吧

就像上海華山醫院張文宏醫生所說,面對病毒細菌等威脅,人類社會長時間歲月靜好,一定有人在負重前行。希望疫情過後,醫患關係能夠進一步改善,醫生能得到更多尊重,即使有再多困難,我們都會不忘初心,勇敢前行。

10 黃夢琳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類(協和)2017級學生

为什么学医? 清华人这样回答

我沒有經歷過非典,疫情剛來臨時,我也一度有些恐慌。但隨著一支支援鄂醫療隊的馳援武漢,源源不斷傳來生的希望。

儘管自己有時還是會迷茫,會疑惑,但學長學姐奔赴抗疫前線的身影已經足以在我心中種下一顆種子,樹立一座燈塔,讓我能夠在學習生活中找到前進的方向。

在這次疫情中,不只是醫護人員,無數基層勞動者同樣是最耀眼的逆行者,他們保障了我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我要向為這次疫情奮戰的所有醫護人員和其他基層工作人員致以深切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11 王明昊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類(協和)2017級學生

为什么学医? 清华人这样回答

我自小學就定下了學醫的目標,父母作為醫生的辛苦我也看在眼裡,但是這條路我走得很堅定。

協和的師長一批批奮戰在前線,為了阻斷疫情不遺餘力。在前線,沒有所謂的英雄與天使,有的只是揹負起自己責任,踐行從醫誓言的工作者們

捫心自問:如果這樣的事情輪到了我,我會不會報名?在見證了這麼多疫情帶來的慘痛消息後,我內心的回答依然是肯定的,如果前方需要我,我一定會報名。

內心的膽怯會有,情況的不安也會有,但是更多的是心中的責任和捨我其誰的自信與堅毅。對於現在的我們,能做到的只有不辜負協和老師對我們的期望,認真努力學習,有朝一日也能同協和先輩們一樣:

敢為人先,時常自省,萬事專注,銘刻悲憫,全心治癒,赤誠相助,不忘安慰。

12 牛薪明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類(協和)2017級學生

为什么学医? 清华人这样回答

面對這場疫情、我常常在想:當我從協和畢業成為一名醫生、面對這樣的突發事件,我能不能夠有勇氣接起前輩手裡的旗幟、義無反顧奔向戰場?當我知道我面對的可能是短缺的醫療物資、可能是爆發性的社會恐慌、可能是足以威脅生命的傳染重症,我是不是還能擔起道義、能夠勝任一名勇往直前的醫生?

我反覆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才明白這場疫情給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課

。得到了一個肯定的答案,讓我回憶起當年學習醫學的初衷,更體會到了作為醫生的職責、和對生命的敬畏:無論在這條路上有多少困難、我都願意成為一名醫生、併為此終身奮鬥

如果未來真的有那麼一天,我希望自己能夠有這樣的勇氣、和所有前輩一樣,堅持在與病情戰鬥的一線。

沒有別的原因,只是成為一名醫生的初衷

为什么学医? 清华人这样回答

你是否像他們一樣,有著立志從醫的理想?

清華期待分享你的故事,以及你的人生選擇。

为什么学医? 清华人这样回答

跨越8000公里,克服7小時時差,這門邏輯學課程開課

清華如期開課第一日,從升國旗開始!

清華湖北籍教師直播3次哽咽,課堂被怒贊!

來源 | “清華招生”公號(ID:tsingerhua)

封面圖 | 王鶴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