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國人民都變身"大廚",疫情的心理拐點才會到

新冠疫情爆發快一個月了,拐點何時到來,尚未可知,但近日看到朋友圈的"大廚"比賽,我們驚喜地發現,或許在人們心中,疫情的心理拐點就快到了。

當全國人民都變身


為什麼這麼說呢?回想疫情爆發的這段時間,人們剛開始非常焦躁,不知不覺過度關注負面消息,陷入烏合之眾"狂歡"的恐慌期;到數米粒、立掃把、小區隔空喊話的無聊期;再到如今全民變身"大廚",熱愛生活的應對期。大家的心理狀態已經從恐慌的負面狀態,轉變為積極的應對狀態了,這離不開心理學界同仁的熱切努力,幾乎每天都有各大平臺的心理學直播在撫慰人心,終於,人們漸漸找回了自救能力。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人們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1、心理賬戶的切換,激發人們的積極應對

我想跟你說一個經濟心理學概念,叫"心理賬戶",什麼是"心理賬戶"?它是相對於真實賬戶而言的,由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提出,他說,人在做決策時,有一個真實賬戶,記錄著真實的盈虧;與此同時,人還會在心理上建立一個賬戶——"心理賬戶"。

當全國人民都變身

"心理賬戶"影響人的決策,促使人在做決策時,很多時候依據的是心理賬戶,而非真實賬戶。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設想一個場景:你正坐車去電影院看電影,電影票是50塊一張,可是你突然發現自己丟了50塊錢,你還會按原計劃去看電影嗎?再設想另一種狀況:你還是坐車去電影院看電影,但沒丟錢,丟的是前幾天花50塊買的電影票,這時你會再花50塊買票看電影嗎?

第一種情況,丟了50塊錢,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繼續去看電影。而後一種情況,丟了價值50塊的電影票,大部分人就都放棄了看電影的計劃。可是明明兩種狀況都損失了50塊錢,在真實賬戶裡是一樣的,為什麼給我們帶來的感受不一樣呢?因為我們心中還有個"心理賬戶",丟錢丟的是日常現金的心理賬戶,而丟電影票損失的是娛樂休閒的心理賬戶,人們會在心中把二者嚴格區分開來,所以丟了票,就放棄了看電影的計劃。

你覺得神奇嗎?這個概念在行為經濟學領域,是用來提醒人們警惕非理性決策的,可是在心理學層面,它也有著非常積極的建設意義。

比如一位女高管來健身房健身,卻總也堅持不下來,後來教練裡瞭解到她來健身的原因,是想給家人更好的物質生活,以後可以好好陪家人,得知這樣的心理動力後,教練建議她把健身場所改成社區的活動中心,而且與家人一起去。一週後,女高管反饋不但能堅持下來,還覺得很放鬆,家人也很開心。教練的建議怎麼會這麼有效呢?因為他把女高管在健身這件事兒的心理賬戶做了切換,從工作心理賬戶切換到了家庭心理賬戶,來健身房健身是從工作的心理賬戶中擠時間,不免總是擔心影響賺錢,去社區的活動中心健身,就切換成了家庭的心理賬戶,這樣就輕鬆自在了,自然能堅持下來。

再如,很多姑娘想減肥,卻總是控制不住飲食,其實也可以嘗試從"減肥心理賬戶",切換到"美食家心理賬戶",這樣就不會覺得總會虧待委屈自己了,而是從美食家的角度來品鑑人間美食了(減脂餐確實可以做成人間美味)。

同理,全國人民變身"大廚",也是切換了心理賬戶,從過日子心理賬戶,切換到熱愛生活心理賬戶,甚至美食家、斜槓青年的心理賬戶。還有人開始調侃,可能傳統餐飲業要因此瑟瑟發抖了,這反應出人們積極的心理狀態,我們中華民族從來也不缺乏在艱難困苦中樂觀向上的卓越精神。

當全國人民都變身


然而只是做飯這麼小的事情,怎會扭轉了人們的心理狀態呢?

2、做飯幫助人們逐漸走出應激,重獲掌控感

因為人們藉由做飯這件小事兒,重獲了難得的掌控感。

疫情於我們大家來說,都是一場突發危機事件,它會引發出人們的應激反應,讓人們在情緒上陷入焦慮恐慌狀態,在軀體反應上出現胸悶、氣短等狀態,甚至懷疑自己感染新冠肺炎,而在認知上,則失去了掌控感,由於在家隔離延遲復工,人們的價值感和成就感也隨之出現一定程度的危機,前段時間大家紛紛感慨,原來躺在家裡什麼都不幹,就是給祖國做貢獻了,終於看到自己的"價值"了,這種調侃背後多少藏著無可奈何,以及對自身價值感的懷疑。

當全國人民都變身

而做飯這件小事兒,把人們從應激的否認恐慌狀態中拉出來,開始接受事實,迴歸到過好自己的日子上來。這幾天我也嘗試了平時根本不會做的蛋糕、麵包、餃子、包子等美食,雖然因為沒啥經驗,把麵包烤成了饅頭,蛋糕做成了蛋撻,被朋友們一頓嘲笑,但真的很開心,我也看到朋友圈裡大家都在曬自己做的美食,樂在其中。

做飯,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新嘗試,小心翼翼,費了好大力氣才做好,看著成果,人們會在認知上重獲掌控感:原來我還可以成一些事情,還連帶著滿滿的成就感和價值感;因此,情緒上也更容易開心,曬朋友圈,朋友們紛紛點贊評論,這又激發了積極的社交互動,人們因做飯帶來的開心如同丟入池塘的漣漪一樣,產生了波動影響,帶動更多人參與進來,形成正性循環,現在很多人入美食群學習廚藝,連何炅等明星也帶著大家一起做蛋糕,這並非自我矇蔽,而是人們真正開始積極應對疫情的一大標誌。

如果你暫時沒了奮鬥(工作)所賦予的意義感,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那就做飯吧,或者嘗試學習其他新技能,你會發現很多被忽視的美好。

隔離,是在提醒我們——生命是有界限的。絕對的控制感和安全感是一種假象,但我們可以行動起來,從日常小事兒一點點找回掌控感,讓過去可能讓我們厭倦的平常日子,變得熠熠生輝,靜待疫情過後的涅槃重生。

當全國人民都變身


3、寫在最後

當全國人民都變身"大廚",疫情的心理拐點才會到來;

當全國人民都成了"斜槓",人心就會安靜下來。

心靜,則國土靜,家安,才能國安,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相愛相守,活在當下,活成一個個安定因子,這才是真正在為國家做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